首先先感謝陳大哥及侑圓科技的老闆提供RTT這台車給我做測試及比賽,再來就是要說聲抱歉,因為本來原定8/7舉辦的TUAA機場耐久賽,由於颱風因素延期了,但是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出賽,讓貴公司的車無法在賽事中亮相,深感抱歉。

總共使用里程:≒500KM
測試路線:平等里、西濱(長距離)、北海岸(長距離) 、中社和風櫃嘴 等
搭配的輪組:練習輪(POWER TAP)
高板輪(PASSI 前50後85)
實際使用感覺:
基本上因為角度設計的關係,讓我覺得在平路踩踏的時候,有更好的踩踏效率,雖然不知道在空氣力學的部分是否有做過相關測試或研究,但是至少在使用AERO BAR時的確有很不錯的效果,在家裡附近的機場外環道跑4次5圈總里程15公里的個人計時,拿本來的公路車來做對照,平均減少了15~20秒的時間差
(交叉比對結果 使用練習輪組),並且在功率方面,大概提昇了5W的輸出,我覺得相當滿意,雖然沒有試過其他計時車,但是以本來平路能力不強的我來說,算是相當可靠的工具。
爬坡方面,一直是計時車型的缺點,主要原因是角度和把手的關係,不過這一次我沒有裝上標準的計時飛機把,而是採用彎把搭配副把手的方式使用。
爬坡騎程包括一次平等里、一次小油坑、一次中社和兩次風櫃嘴,除了小油坑騎到後段稍微有點負擔之外,其他的幾次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甚至中社也跑出11:30以內的成績,並沒有比公路車慢,我想計時車基本上不適合長坡,但是在短坡上因為車架幾何,讓股四頭肌和臀大肌有較好的發揮,所以有可能還會跑出比公路車更佳的成績(但是會比較快疲勞,這也是為什麼長坡比較不適合的原因)
騎乘的感覺方面,由於是鋁車,所以在舒適性上面沒有太大的要求,不過全碳纖的前叉,也減少了部分的震動,但是相對來講,後三角的震動就很明顯了。下坡部分,操控性算是相當不錯,不會太過靈敏,但是在過彎也都保有很好的操控性

(為了TUAA的比賽把副把手拆掉 也加長龍頭才能有足夠的座艙空間)
整體來說,這台車真的很適合在平路賽(丘陵)使用,鋁製的車架,雖然降低了一些舒適度,但是在力量傳達卻很扎實,整體來說,算是CP值很高的選擇,當然如果能夠在加入一些科學上面的依據(空氣力學、鋁材加工減震)會更有看頭
PASSI新款橢圓盤使用心得
本來這些測試產品都是要在TUAA時使用的,真的對各位廠商很抱歉,沒有辦法真正用實際比賽來測試商品,在此感謝並跟提供商品的廠商說聲抱歉
拿到SPEEDONE的計時公路車之後的兩個禮拜,Stark Racing Center又有新東西了,根據研發人員表示,這是尚未上市的產品,前陣子PASSI和新光醫院合作,同時做了鞋墊和橢圓盤的測試,這次的展品,就是將統計過後的數據加以整合,而推出的橢圓盤。
過去一年來,橢圓盤慢慢在台灣市場上大量出現,不管是什麼牌子,都是主打增佳踩踏效率和減少腿部負擔,在這之前,我沒有用過任何一家的橢圓盤商品,對於這項商品也是半信半疑,很想嘗試看看,但又不想花了大錢之後,發現沒有想像中的好用,直到這次PASSI提供測試品,才讓我有機會試看看橢圓盤的效率。

(照片還看得出來是工廠剛做出來的,還熱的呢~)
首先就先從大家最在意的上下鏈開始,我認為算是在水準之上的表現了,在實際騎程中,也沒有發生過任何延遲或是掉鏈的狀況
上下鍊測試


這次為了TUAA個人6小時的耐久賽,使用52T橢圓盤,設定在第一個點,原廠表示第一點為提升轉速,第二個點為短距離高強度的設定
實際踩踏感受:
因為從來沒試過,所以我對橢圓盤的印象就是不規則(其實也不是不規則,只是看起來),但是實際踩上去,並沒我有以為的那些頓點和不適應,反而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有在踩踏時更容易出力,但是並沒有明顯變化,迴轉速變得很好提昇。
功率器(POWER TAP)測試:
一樣的去跑了兩趟15公里的個人計時,平均功率比未換橢圓盤之前提昇了7W,時間上大約比沒有換橢圓盤時快了3秒(以上對照都是以計時車配一般盤)
長距離測試:
北海岸150K,天氣真的超熱…
不過重點是北海岸是屬於前段丘陵後段平路的感覺,我和學弟去程採兩人輪車和ITT的方式,很明顯的在踩踏上有比較輕鬆,相同的上坡路段,相似的齒比,我的轉速用肉眼就比較快,折返之後跟哥倫布輪車往三芝,一路上也是非常順暢,最後三芝往淡水的連續上下坡,依然保持很好的狀況,並沒有不適應的狀況發生。(我的學弟也是鐵人三項頒獎台常客,自行車項目都能保持在一個小時以內。)
正體來說,我對這次橢圓盤測試相當滿意,不過如果要換,我可能還是以換大盤為主,因為爬坡我已經很習慣使用一般圓盤的小盤了,雖然換成橢圓盤可以增加一些效率,不過還是以自己習慣為主。
再次感謝Stark Racing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