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

前奏曲

想要寫這個題目說半年以上了,但總找不出夠長的時間來寫,因為這是一個大哉問的題目,也必定會引起極大量的討論。

後來想想其實可以用連載的方式接力來完成、我只選擇性的參與討論,這樣就不需要放個大假來完成這一件事情,但這可以讓更多人對於車架幾何有更深一層的瞭解。

我會用有別於之前多數論車架文章的方法來談車架幾何,但若大家說的是一樣的東西、恰當的東西、正確的東西,那結果也是一樣的。

有沒有類似學術性的索引?沒有!這是一門活生生的應用常識,不需要實驗室的設備或公共的預算就可嘗試,引用過多的專有名詞只會混淆視聽,能不能用最重要!但對於車架幾何與設定上的一些基本認識還是要的,大家可以善用網路搜尋或我以前的文章參考,不另贅述。

第一幕

既然是一個大題目,當然得從盤古開天闢地開始說起啦!我們要從座艙空間的需求來談車架幾何,這是要把人放上車,造成人車一體的需求來看的。對於操控上的、材質、加工方式…有空再談一些。

公路車架的幾何經過上百年的演進,看似沒有很大的變化,但是細微的差異卻可以讓人體的效率與輸出功率大大的提升。

車架的幾何當然要以人為本啦!咱們先看「人體尺寸」、「有效的支撐與平衡」兩個圖例。

人體尺寸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

這算是影響設定與車架幾何規劃上最重要的參數之一,但人體的影響也不是僅止於尺寸,還包括胖瘦、核心肌群肌力的強弱、柔軟度以及車輛的用途…。

有效的支撐與平衡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

啥是有效的支撐與平衡?簡單的講就是你的屁股放哪裡?你的手放哪裡?你的腳踩在哪裡?這決定你的騎姿、輸出效能與騎乘功能…,車架只是要把這幾個零件撐在合適的地方罷了。騎姿也不是靠力氣擺出來的,平衡與支撐才是關鍵。你的騎姿是轉髖還是立骨盆?這端看你的設定而定,費力氣擺出來的姿勢不長久也沒有用處。那到底要轉髖還是立骨盆?我建議打破這個思維,騎姿要從平衡與伸展著手。

再談個重要的觀念!彎把公路車的要以哪一個把位做為主要設定的依據?彎把公路車俗稱自行車中的跑車,是一個為速度而打造的機器,所以要用攻擊前進的位置做為設定的依據,所以當然是下把位啦!上把位是休息的位置,若一台車設定後下把位順暢、有較高的輸出功率,那上把位必定舒適。但若只以上把位舒適為原則,下把位仍會有疑慮。握下把不順暢嗎?那你還沒有找到恰當的設定,不然找平把車就好啦!

上述參數之間的關連性簡述如下~

1、人體並非等比例縮放,個體間的差異極大。各個參數間會有一個基本的關連性,譬如:跨高1跟座高A有關,軀幹2與手臂長3、4與上半身的伸展B有關,腿長5/6跟平衡的坐位C有關…,上半身伸展B與平衡的坐位C有共同的端點…。

2、胖瘦跟啥最有關?當然是落差D啦!還沒有測試你的柔軟度之前,肚皮已經碰到大腿了!

3、軀幹的肌力也是跟落差D有關的,落差D跟輸出的功率有關,所以競賽車得要有夠大的D才行,反之過大的落差會讓一個假日運動員痛苦不堪。

4、騎公路車的人們都很喜歡談柔軟度,但殊不知騎車並不需要太艱難的柔軟度,柔軟度得和伸展空間相對討論。你的柔軟度不佳嗎?絕大多數是因為上半身伸展空間不足,伸展空間不足乃是平衡不恰當造成,最基本的根源在於座墊的位置。你還在找偏小的車架嗎?你的座墊還不知道要放哪裡嗎?那誤認柔軟度不足的惡夢還不會醒!

5、車輛的用途?長途挑戰與高速競技的設定必然不同!一般運動健身怎設定?登山與平路的設定有什麼不同?

設定是牽一髮動全身,是綜合不同因素間來考量的!不同的時期或體能也會影響這個結果,可以也需要適時的調整。

一般常用的設定計算器、試算表可以利用上述資訊幫我們快速的找到合理的設定參數區間,但沒有一種夠強大的這類方法可以準確的決定我們的設定,最終還是要親自上陣才可以。所以當我們對於這類計算器的掌握度不足時,最好不要貿然採用做為選擇車架與設定的唯一依據。

模擬車的用處是讓我們可以容易的利用計算器給的參數,親自上陣去驗證、修正參數,發現個人特質後歸納現階段的結果。這結果也就是「有效的支撐與平衡」圖例裡的A、B、C、D四大設定參數,當然這也要搭配合適的把手尺寸、曲柄長度、座墊型式…等。

模擬車A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

模擬車B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

為什麼貼兩種模擬車?這也是我要解釋車架幾何與車輛騎乘特性無直接關連的道具,車架幾何只是手段罷了。你的屁股放哪裡?你的手放哪裡?你的腳踩在哪裡?四大設定參數A、B、C、D才是關鍵!不然沒有車架形體的「模擬車B」應該只是一個騙局罷了!「模擬車A」的好處是不需要查表或運算軟體就可以「順便」把車架幾何放到該有的設定上。

沒有上述的裝備與過程怎麼辦?可以跟我以前一樣買5、6 支車架、一大堆的龍頭、座管、座墊…,在自己的、別人的車上,道聽途說的資訊裡拼拼湊湊,在花了大筆金錢後可能也會有您自己的經驗與數據資料。

第二幕

好啦!當我們有了上述資訊之後,現在可以來看看幾個熟悉的畫面,真正的車架幾何圖表來了!

這是某C牌車架的幾何圖例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

這是另一個C牌的幾何圖例
淺談公路車架的幾何(一)座艙設定需求的觀點

什麼是適合的車架?首先當然要滿足基本的四大設定參數A、B、C、D的車架囉!再來要有協調的比例形體,零件也要容易採購、零件的尺寸不要影響操控…。所以說只要我們知道自己要什麼,車架的選擇性是有彈性的。

這麼多參數要怎麼看?

建議先看「有效上管長」與「立管角度」,這兩個要一起看,不然參數會失真。

「有效上管長」指的是第一張幾何圖的O或第二張幾何圖的top tube length。
「立管角度」指的是第一張幾何圖的Sc或第二張幾何圖的seat tube angle。

有效上管長跟設定四大參數的上半身伸展B有關,但若沒有跟立管角度一起看的話會失真,因為一樣長度的有效上管長配用不同的立管角度會有不同的效應。因為以第二張幾何圖來看reach會不一樣。

舉例說明:
若以有效上管長接近53公分的兩支車架做比較,上下兩張幾何圖所屬的車架在立管的角度上差1.5度,對於上半身伸展B的影響會接近2公分,也就是需要用長度差2公分的龍頭或把手的reach來修正,下面的那一個幾何需要配較長的龍頭或把手。

「立管角度」也跟座墊位置C有關,C若要較大那「立管角度」就不可以太大。所以立管角度普遍較大的第一張幾何圖的車架就較不適合座墊位置C較大的東方人身型,身材愈矮的愈不適合。配用合適的座管也很重要!「立管角度」較大的車架可能需要配用setback較大的坐管,不然座墊位置C可能沒辦法放到位。

再來是看「頭管長度」,這指的是第一張幾何圖的Hs或第二張幾何圖的head tube length。

競賽車如G牌TCR、C牌R3或C牌EPS…等的頭管長度普遍較短,在相同有效上管長與相同BB drop的車架上可以得到較大的落差D,但那並不適合一般運動或長途的騎乘。

再來才是看「立管長度」,這指的是第一張幾何圖的P或Ps,第二張幾何圖沒有標示。立管長度習慣拿來當作車架大小尺寸的標示,但實際上對於設定上並沒有太大意義,只要車架大小不要差太多,基本上都不會影響設定。他的影響主要在視覺上的,看你對於視覺上的要求罷了。

訂做車到底在定做什麼?在座艙設定的需求上也是指「有效上管長」、「立管角度」、「頭管長度」、「立管長度」這幾個參數,基本上瞭解這四個參數就已經很夠了,剩下的跟操控比較有關係,我們可以把這些歸類於這家車廠對於車輛特性的詮釋或用途定位,我傾向於忠於原味,頂多做一個選擇罷了。

有需要去定做一台車嗎?那要看你對於設定的需要是否「異於常人」?但視覺上的需求倒是可以有更大的滿足。

我們花超過2/3的篇幅在講我們身體的需求,不到1/3的篇幅才講到車架的幾何,但如果不忠於我們身體的需求,那車架的幾何不過是為了視覺上的需求而打造的罷了!

先寫到這裡應該夠多了,若不是已經有「切膚之痛」的人,我想應該會需要一點時間消化才是。


去舒迷大哥那邊做過fitting之後~~改變了一些想法
原來大家都說上管太長~~差點把車扔掉~~還改了短龍頭(2手車><...)握把~~
(大多數店家會稍微的fitting但都不專業...他們專業是修車,現在年輕的會做fitting的也越來越多~~)
結果fitting回來之後~~才發現太短了...
剛開始騎公路車只是因為不適應...
騎久了會趴了~~結果反而常常覺得手還要更前面點(龍頭還沒換.....)
好的fitting跟座艙設定~~真的很重要喔(結果我的坐墊還是往下調= =...還是卡到陰不想調水平..)
等等打電話跟舒迷大哥約時間...我也要再去一趟台北調整我的廉價GT中古車啦(之前沒帶去調整.本來想換車的)....
(好遠喔><...你搬來台中啦.!!)
就是偶舒大哥~~我這台GT才變成我現在的寶貝(可惜被車店毀容了...)~~順便推薦一下舊款的GT鋁公路車呢
(漂亮的雙三角~還有避震效果!!就是令人與眾不同,重點還是水平車架哩...水!!爬坡就有點不太...)

台中最近我才發現也有幾家做fitting的店~~可惜我知道的太晚啦~~哈哈!!!
不過也比大哥的貴呢(他們的重點還是在賣車)

遲早有一天舒迷大哥會出書的~~大家先印下來喔~~~不然到時候出版商會要求他銷毀這些資料滴~~哈!!
非常棒的解說..小弟買新車也是以這四個參數惟參考「有效上管長」、「立管角度」、「頭管長度」、「立管長度」
大多數買車的地方不會有太詳細的車架資訊可以知道,比較有心的廠牌會在官方網站提供資訊.有的更扯的還有只寫幾樣簡單的車架資訊。

我現在去現場看車都帶皮尺去量,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車架。

每個人身都不一樣,找新車時最好確實把自己的身體長軀幹長度都量好,在跟買家討論相信會有更好的獲得歐,店家講的也不一定對。參考參考
聽你說好久了, 這篇文章終於生出來了!! ...
沒事多騎車, 多騎車沒事!!
dream11 wrote:
去舒迷大哥那邊做過f...(恕刪)


改天你就上來跟suhumi 一起去騎車, 騎完車再順便調整, 一兼二顧啦!! ..
沒事多騎車, 多騎車沒事!!
suhumi wrote:
想要寫這個題目說半年以上了,但總找不出夠長的時間來寫.....
.....我們花超過2/3的篇幅在講我們身體的需求,不到1/3的篇幅才講到車架的幾何,
但如果不忠於我們身體的需求,那車架的幾何不過是為了視覺上的需求而打造的罷了


很棒的文章! 5分奉上!
除了數據與視覺美觀的參考外... 身體的需求才是重點

小弟最近剛粗淺的感受到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道理
甚至一模一樣的參數設定
只要坐墊廠牌型號不同(材質/厚薄/形狀)
效果馬上就不同~~
舒米大實在讚~~

完全說中我的痛點~~

之前換了多一公分的龍頭~~椅墊調了一個多月到現在才找到甜蜜點~~

現在回頭過來看這篇文~~實在是點滴在心頭!!
小弟上週去給舒迷大調整調整..

結果也出乎之意料.我原本以為車架太大..結果不是.反而是相反,伸展不夠.... 經舒迷大調整後.. 只有 Smooth 的感覺. 平時覺得下把難握的感覺也都消失了.更棒的昰..上坡時竟然可以舒適的握下把..抽車上山時大腿不會像之前不舒服,反而越騎越有勁.整個感覺及抽車的續航力好太多了..

早知道去年買車前應該先找舒迷大... 真的昰倒頭做啊.

先感謝舒迷大熱心發表文章,再來好好閱讀~
推 !
這系列一定能幫助到很多車友 . 支持 suhumi 大 !


當初 . 區區在下小的我買車的時候 . 根本不知道 fitting 如此重要
賣車的店 . 也完全沒有意思要做 fittin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