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壞蛋 Jack sparrow wrote:這點可以反相思考,如...(恕刪) 當初也是看到 Jack sparrow的發言,頗為認同才開始參與這討論嗯~這兩天也在思考這問題,為什麼該網站上測的interia是以0-30km/h所需要的能量...而非維持均速所需要的能量?但可能這兩者之間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和一位朋友討論了一下,他講了JAY一直有疑惑不清的地方,也與網站上的測試理論相吻合,接下來JAY需要再把物理學複習一下,去印證也搞清楚interia與momentum或轉動慣量與慣性,另一個重點是朋友講到所謂的"慣性"在物理學是不存在的,和現在提到的轉動慣量不同...另外,其中也談到JAY認為1400g慣性好的輪組與以一樣是板輪空氣力學也相同的更輕量化的1100g輪組,假設這多出來的300g都配重在輪圈外圍,相對的這300g也成為壓在地面上的摩差阻力來源,這兩個力量會是相等可以抵銷的嗎?JAY直覺認為這1400g慣性比較好的輪組從高速停止踩踏時的速度衰減曲線與滑行距離會比1100g的平緩及遠...不知大家的看法?有可供參考的資訊嗎?但為什麼卻又可以騎的出那種不一樣的感覺,初步想了一下,這可能就是"人的喜好感覺吧",人是很奇妙有感覺的生物不是機器也不是一堆數字就能表示的清楚,很多感受並無法用科學描述,又剛好這類似感覺每個人都曾有過,還可以互相討論,也或許像冷熱感覺一樣,只是強度不同,可能這樣在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後就與物理學上interia與momentum混為一談!又像是車架的剛性,可能科學數據上的剛性越好.力量傳導就越好,但真的騎起來就更好嗎?可能人騎上去之後雖然踩踏更有效率,但也因路面回饋明顯,導致騎乘者精神或心理上容易疲勞...所以長途騎乘可能就需要鋼性低一點,可以吸震,舒適一點的車架(當然前提都是假設這些市售產品的強度都是符合規範)當然以現今一切考量均是以踩踏時的輸出功率為主時,確實是裝備愈輕越好.強度越大越好.力量傳遞愈有效率越好...但也僅止某些副面因素可由其他選手共同分攤的公路賽場上!這也是JAY始終認為在ITT或三鐵賽中等僅能只靠一人之力的真實比賽時,輕量化且符合功能需求的裝備並非選手唯一的選擇!反而,踩踏起來的感覺能夠滿足感官上的刺激,腎上腺素分泌,振奮...會較受選手青睞,就算需要多點輸出功率,只要選手的體能力量可以克服並超越比賽的距離或時間...更甚者那誘惑讓人無法抵擋,還可能會讓人上癮!以上,還是需要等自己釐清這些觀念才能清楚和大家繼續討論,果然真理越辯越明,感謝各位^^PS:2006這篇也是JAY當時選購輪組的參考,前不久找了半天沒找到,原來竟是同一個網站~清楚後希望可以擷取有參考價值的內容放到BLOG中,不知Jack sparrow是否願意讓JAY引用你的部分內容?先跟你說聲謝謝,若同意,會於完成後PM再請你過目...sturozech1 wrote:另外J大提到COSMIC CARBON也就類似我說鋼絲頭固定在外是雷同的構思...(恕刪) 就是這點~以及單純為克服風阻所加在鋁框之外的碳纖外殼~哈哈,只要MAVIC可以再把金屬材料的運用再精進輕量,就十全十美了!
MAVIC那組輪子在我的眼裡設計是滿不錯的當內部的碳纖維材不需要抵抗輻條所伴隨而來的集中載重那除了剩下對抗風阻以及框本身慣性矩的影響而造成力學上的"剛性"註:上一行的慣性矩(moment inertia)與慣性(inertia)是不同的東西請勿混為一談學過靜力學的都曉得我說什麼而我們嘴裡所言被反駁的一無是處的慣性其實大家也都有個感覺拿zipp 404以及FULCRUM R3來比在"平路"維持時速45巡航速度哪個比較有利呢?或許"慣性輪"是個不正確的名詞?那既然大家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也許咬文嚼字與立論上我認為了解原理比較重要那有位大大來提醒大家記得要改成空氣動力輪?那慢慢的被接受也不無不可我想在這幾次的談論中我了解到國外的網站似乎還是欠缺了一些或許我看的不夠我也希望這些有價值的討論不時的有人指導、更正、或者切磋畢竟大家也都是一心向好我的師長曾經告訴過我一句話我覺得受用無窮!別人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如果經過你思考以後接受了或了解更多那就是你的知識
看了這麼多前輩的分享…小弟的心得是…網路是一個多元的世界,包羅萬象…資訊即使有謬誤也在所難免…重要的是一顆願意"分享"的心…感謝眾位前輩願意發言分享,讓我等初心者可以在討論中成長、進步…先謝過…其實,這裡不是小學生的教室,01也不是眾車友唯一可以汲取知識的地方…大多數的版友都是成年人,已俱備"分辨"的能力…這個討論串很多前輩分享的訊息其實極其"理論"…會有興趣點進來看的版友,相信很多是像小弟這種已經"中毐太深"的人…我覺得真理越辯越明啊…只要大家保持理性與友善的態度…分享會令您我更快樂…繼續…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