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en86 wrote:當初跟我思考一樣的問...(恕刪) 看你的用途!車買來若是要用「腳」騎的話!兩台都可以考慮!我建議c2!標準十速和全碳車架!頂多升級輪組!普通訓練比賽都沒問題了!若是車是要買來用「嘴」騎的!就建議買slr2吧!不然你會煩死!一堆車友……說實在的這兩台車廠商從頭到尾也沒標榜全套105!但有些車友就是愛說大盤被偷、夾器被偷等等!到底誰在偷了?有些人不買哪一台車的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幼稚的原因,實在可笑。兩種大盤或夾器的數據是到底有誰去比較過了?真的有差那麼多嗎?調整的夠好的變速系統就是好用!誰說一定要「整套」或「全套」?!?但…騎奇摩子的,就是騎奇摩子的,不理性也沒辦法。---最後我補充一下。買c2,一定會被勸升級輪組,堪用很久!真的!買slr2,輪組還是會被勸要升級,但過一陣子就會被勸升級一台全碳的車了!
請好好看看這一段吧 每次只要COMP出來 總是有些"神人"會出來"起乩"說他軟看看下面實驗吧 再來看看到底軟不軟轉述"victorng2318" 網友本人有c1 騎了一段日子 不覺得軟以數據來說 我在黃大哥blog 看到這篇 (請黃大哥借用一下^^)哪我post 出全文好了---------------------------------------------------------------------我沒有要吐嘈任何人的意思,但是我實在是忍不住要說,能夠騎出「某某車架比某某車架硬」的人真的是很厲害,尤其是在沒有客觀的測試數據情況之下,我常說「主觀意見」我一向是聽聽就好,但是主觀意見應該是侷限在:「我覺得這車架漂不漂亮」、「我喜歡它的調性」、「我愛它的加速特性」,這一類牽涉到個人騎乘方式與偏好的部分,現在連什麼硬不硬、軟不軟、慣性如何這一類物理測試項目都可以變成主觀意見,我勸大家還是少去看01比較好,上面鬼扯的人太多,又充斥著一堆似是而非的東西,能夠言之有物的就那麼幾個人,AQ報報的格主陳智陽先生說:「不科學,談玄學,沒數據,是阻擋台灣自行車運動與文化發展的三顆絆腳石」,這句話一語道破現在單車界充斥的亂象,車店與代理商,為了行銷產品,灌輸消費者奇怪的觀念,然後以訛傳訛就這樣傳開了。我並不想批評任何產品,也希望大家都能滿意自己手上的東西,但是我實在對某些人對於某些物件的觀念誇大吹噓到了一個極度反感的地步,尤其是有我認識的人花大錢上當的時候。我認為,某種程度上,我認識的車友與看我格子的人有一些基本的義務,不然大家每天一起練車交關是玩假的嗎?好啦,有一個車友來我這裡留言,說硬度上TCR ADV SL=TCR SL>>TCR ADV,又有好幾個人說TCR COMPOSITE很鳥,那我們來看看TOUR測試的數據是怎麼說的:TCR ADV SL:前叉側向剛性=55N/mm 五通側向剛性=67N/mmTCR ADV:前叉側向剛性=54N/mm 五通側向剛性=64N/mmTCR Composite:前叉側向剛性=56N/mm 五通側向剛性=61N/mmOK?看起來,這兩位車友說的都沒錯,五通差了3N/mm,那麼,下面這幾支應該拿去填海:Scott Addict RC:前叉側向剛性=42N/mm 五通側向剛性=54N/mmTrek Madone 6 SSL:前叉側向剛性=43N/mm 五通側向剛性=56N/mmBMC RM01:前叉側向剛性=52N/mm 五通側向剛性=56N/mm (BMC很硬?)CAAD10:前叉側向剛性=47N/mm 五通側向剛性=56N/mm (鋁車很硬?)資料來源:http://www.tour-magazin.de/services/qtr/epaper_4_2011/#/98所以花大錢買Scott Foil的人是笨蛋?因為:前叉側向剛性=48N/mm 五通側向剛性=64N/mm,明明五萬多塊可以搞定的事,偏偏有人要花大錢,Venge就更有趣了,請參照下頁網址內的數據,如果德文看不懂可以請GOOGLE大神幫忙http://www.tour-magazin.de/technik/test_center/raeder/rennraeder/einzeltest-specialized-venge/a14065.html事實上,說某某車架硬不硬軟不軟是一件很「俗」又很膚淺的事情,車架還有幾何與人體搭配的問題,還有軸距與TRAIL操控特性的問題,以及品味與回憶的問題,自行車文化應該是以人為主,器材只是其次,騎車才是重點。與其花時間嘴砲自己的車子多硬多強,不如把自己練強一點。就算要嘴砲,也先查查數據再說。
再轉述"TOPLIN"網友別忘了01是熱血聖地車架非一級不硬輪子非1級不快要踩動時回饋強到爆腳感覺才有效率在這邊科學分析都是狗屁在這兒一切都要硬跟輕熱血就是王道有幾個真的知道騎車應有樂趣跟科學知識??運動科學??說真的騎得越久的經驗告訴我一昧感覺用硬到過比車手過頭的車子跟輪子騎的快又持久才是狗屁沒辦法這就是01非一級東西就會被一堆熱血勇腿砲回主題恭喜樓主入手這車子個人心得這車子已經絕對夠一般用車人使用了個人有G排一級車跟一部白牌車幾個輪子實驗下來我個人感覺以我們腳力跟長途使用如果換用這G排入門級車架才對我真是首選騎長距離更是效率好整體表現更佳反而不是一級車架不是選手等級腳力用這G排入門等級車真的是配對成功不要相信一堆人說一級更好用說真的一級東西以我們腳力能踩的動只有幾秒鐘拚全力抽才真有他的感覺但其他時間踩過硬東西只是跟自己腳開玩笑有意義嗎??個人感覺一級東西要騎車真的效果除非你一小時平均輸出有300W實力不然連180W都不到用這等級就已經十足夠用了上武嶺用一級車會牽車用這3級車反而不一定會牽車你相信嗎??我用一級輪組上武嶺可能騎到腳快抽筋用4級輪子反而到武嶺腳沒硬反而有餘力時間只慢一點點長距離見生死! 裝備決不能比人"硬"太多才是王道不然徒增肌肉負擔,提早弄死自己腿力要匹配才真的有效果啊!還更要清楚自己用途跟需要一堆神人說COMP這車軟....原車輪子換一下不用高級輪用3-4級就夠再去試騎幾天實驗長距離跟長爬坡但設定要先弄好實際測試時間跟強度控制再來說這車子好不好國外評價都是高等貨國內還真是一堆神人,通通比車強這樣水準的國家車手怎麼國外比賽能見度這樣低還是都在幻想跟自我迷思中都認為自己腿力動不動就長時間輸出300W以上......有這能力都能去環法賽當水壺工了還是都只當幾秒的熱血騎士所以需要比賽裝備??不然講白都是騎爽的真正表現如何不在考慮範圍真是令人不解再說輕的問題?要比快個幾秒才有意義.你在意哪幾秒時間嗎?更別相信輕100G後你不會牽車這笑話~我現在反而後悔牽一級車真的是花錢買經驗長距離跟常爬坡實驗下來真的整體表現沒更好CP值極低現在他對我而言只是純爽而已......迷思弄清楚後你才清楚我們並非如自己所想一般好車是自己體會的不是由別人嘴砲造神的以科學分析出來數據一向BB剛性領先各家的車架也經常在店家聽一堆客人嫌說軟或是拖反而說一堆分析出來BB不太硬的好騎起步加速輕快感覺很硬然後他們踩得動然後順的就說喔~這很硬這很硬................嘿嘿數據與對照後比較其實這些人根本搞不清楚何謂軟硬跟騎乘感覺對照
你這樣一po,叫01上的店家要怎麼賣車?哭哭!!現在他們也只能上來吵giant的圖裝比較醜.如果說要建議composite或SLR2的話,我推薦SLR2. 原因無他,單純更便宜又輕量!輕量跟剛性其實就是一種工程上的trade-off, 很難兩樣都進步,保持差不多的剛性,但重量下降,就是大成功!如果要數據買車的話,我相當推薦canyon這牌子,雖然也是G牌代工就是....XDDD京鶴 wrote:請好好看看這一段吧 ...(恕刪)
京鶴 wrote:請好好看看這一段吧 ...(恕刪) 京大說的太讚了!讚讚讚!收藏!許多車友今天「聽到」composite軟,明天就會「變成」自己好像真的騎過而且比較過一樣!現學現賣,完全不負責任!名嘴狗仔的行為實在不可取!自己想想是不是!不是要上來吵架!實在長久以來總是會聽到許多車友神來一嘴的說什麼硬什麼軟,根據呢?!?!到底是「車架軟」還是「腳軟」又或者根本只是「耳根軟」希望這些「隨隨便便就說某車架軟的車友」摸著良心問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