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請教各車廠間碳纖維車架等級是否相同?

秋水 wrote:

在地球上製碳纖布的原料廠只有4家:日本3家+台朔=4家
(台朔的技術怎麼來,就不予討論)

這個....秋水兄
你寫 "只有4家" 難怪會被砲,
不知道你是不是引用我的文章? 如果是的話,那我幫秋水兄向大家道歉........



p2919 wrote:

你看到的幾K就能看到它是網狀的編織,1K為最密,12K就比較稀疏,所以密與稀疏在強度上是有些微差異的,但現在製作技術已能克服這樣些微的差異,所以很多車的表面已經看不到K數的紋路,直接就是讓你看到黑漆漆的UD碳紗。

這一段話如果是一般人的話是可以說得過去的

不過我有一個建議,
P2919兄您如果要繼續研究疊層技術和複合材料
這一段話裡面除了前面幾句 " 你看到的幾K就能看到它是網狀的編織,1K為最密,12K就比較稀疏 "之外

其他全部都是錯的,要注意





秋水 wrote:

全世界生產碳纖維紗的四強分別是Toho、Toray、Mitsubishi、台塑(台麗朗事業部)...
而台灣能生產碳纖維紗的工廠剛好就只有一家!!

這段話說的很好,如果這樣講就不會被砲了
不過這是引用NYCC網友的
所以說你下次還是早點引用他的文章就沒事了..........



p2919 wrote:

大家都只說四大品牌,也許是前四大都在亞洲地區,車架廠也都在亞洲地區,有前四大讓車架廠可供選擇並運送方便,已很足夠讓車架廠考慮買哪一個來用了。而第五大HEXCEL是美國品牌,可以上網去查一下就知道。我會知道是因為我當初學碳纖維是工研院指導的,不是他們過來教就是我們過去學,當然手上就會有很多工研院給予的資料,至於第六到第十我就不方便透露了。

四大品牌不是只有自行車產業在說,這是只要用到碳纖維複合材料的廠商都有的共識
跟車架代工廠都在亞洲沒有關係,也跟四大公司都在亞洲也沒有關係
另外小絲束碳纖維如果要講到其他公司的話,也沒什麼好不方便的機密,都是公開的東西



只是參考喔,不代表這張圖一定對







jay18 wrote:

正確,碳纖維要說他是高科技國防工業也不為過,想想自行推測結論:身為石化大國的美國怎可能讓關鍵技術掌握在小日本手上

"身為石化大國的美國怎可能讓關鍵技術掌握在小日本手上"
這句話我不知道該怎麼回復,因為"關鍵技術"這四個字太籠統了
我不知道所謂的"關鍵技術"是什麼,所以連說明一下都無能為力........

不過現在產業現況是這樣
如果說自行車業,現在哪一家車架代工廠沒有買日本紗?
T開頭那家最大的代工廠也許比較特殊,他們以三菱紗為主,
其他廠商呢? 哪一家廠商敢說他們沒用TORAY紗?

航空產業呢
TORAY 與 TOHO 的碳纖維佔航空產業使用量一半以上
Cytec長期與 Toray合作, Toho現在進軍風電也搞的比Hexcel好的多

如果說汽車產業
SGL與BMW合作,不過原絲來源是三菱
Toray與賓士合作,又與Toyota合作,布局算是最成功的一家

大概就是這樣子了吧

最後總結一下,日本那幾家的碳纖維關鍵技術我不敢打包票
但台塑公司的關鍵技術可以肯定絕對是百分百自行開發出來的,跟美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alecto39 wrote:

回樓主…就是因為碳纖維可改變一個車架的地方太多了,也太複雜了
你就看那個塗裝順眼,車架好看,品牌也不差的買就是了
深究原料非妳本意,也深究不來
基本上你列的兩家車架廠都不是小廠
妳該考量的不是兩家車架好不好
而是那家可以給妳比較好的服務
那些碳纖的數字都是參考用參考用

大家都顧著吵架,方向都偏了
我覺得原發問的樓主看這篇回復就夠了....
其他的都不需要去了解啊........




p2919 wrote:

連到台塑去看一下http://www.fpg.com.tw/html/pdt/pdt_clo.asp
雖然當時我向台麗朗買的也是玻纖,也沒機會去看他到底有沒有碳紗?也因我們用的是TORAY。
但台塑是用原油去提煉出各項商品,碳紗也是原油提煉後再加工出來的東西,不做碳紗的話可惜了也不合理,但看他是有碳纖維短纖,可能在業界排名是看相關的產量都算在內吧!

現在很多疊層技術都已突破,當然就會多用一些玻璃纖維與碳纖維去做,但玻纖便宜很多........。雖然重量多了一點,這就是其中一項不可說的秘密,別再問我了,秘密告知到此為止。

台塑的網頁建議不要去看,很糟糕
有很多日本碳纖廠的朋友都問我,台塑是不是為了保密,所以連碳纖產品型錄都不放上網頁啊?
我能說什麼呢,總之就是台塑保密防諜作的太徹底,徹底到網頁上什麼都沒有........

全世界煉油廠那麼多,如果不做碳紗可惜也不合理的話,那麼大家都去大陸的中國石油買碳纖好了.....呵呵.....
很多東西不是這麼簡單的,業界排名也不是什麼相關的產量都算在內的。

最後說一下
碳纖混玻纖、內層碳纖外層玻纖或是外層碳纖內層玻纖、甚至碳纖混玻纖在混克維拉,
這些都是長久以來複合材料領域都有在使用的
用玻纖絕對不是只為了偷料,各種纖維其實都有他的用途



p2919 wrote:

我只能告訴大家結論是關鍵在於人,材料是其次的問題,只要車架廠、輪組廠能吸收很多專業人士去效力,相信他要在哪裡設廠、哪裡生產應該都不是問題,強將手下無弱兵的道理,並且我發現中國大陸不只是工人比較便宜,那裡的氣候比台灣乾燥許多,很適合碳纖維的製作。

這一段是錯誤最多的部份,不過很多都牽涉到代工廠彼此之間的問題,我就不說了
我只想問一句
大陸氣候比台灣乾燥? 你是指哪個地區?
很適合碳纖維的製作? 你是指碳纖維(carbon fiber),還是碳纖編織布(Woven fabric),還是碳纖預浸布(UD Prepreg),還是碳纖維自行車車架?





--- 風與杜鵑的對話 ~ http://dahi30.pixnet.net/blog ~
一次出現兩篇,真是糟糕
只好再隨便喇賽一下

嗯....那個
說一下網路上找不到的碳纖小廠資訊吧

大陸碳纖廠很多(超過十家),但聽說很多都要賣了
韓國碳纖廠也有,
但我這人一向度懶韓國,
整形就算了,現在連修圖都一起來了是怎麼回事....

而且韓國的碳纖技術連大陸人都瞧不起
搞不好是偷買其他家的碳纖維改標籤賣的......

以上
我耍笨,被M01的系統耍了
同樣的文章出現3篇,我今天的唬爛量要透支了

所以這篇我回復原作者的問題好了

1.國內或國外車廠所生產的碳纖維車架 在等級的分級方面 及所使用的材料方面是否相同呢?

ANS:八成廠商的大部分碳纖維車架都幾乎是由大陸台灣等地的代工廠所生產的啊
所以材料方面雖然都是碳纖維加樹脂,但彼此間還是有一些差異


2.12K代表什麼意思呢?

ANS:簡單來說他代表的是1束碳纖維裡面有12000根的碳纖維單絲 (K=1000)


2.TCR AD3使用幾K的車架?

ANS: 主要是12K,不過建議妳不要把K束等同成車架強度,K數就只是K數
--- 風與杜鵑的對話 ~ http://dahi30.pixnet.net/blog ~

清風兄,你在51、53重複發了兩篇相同文章,
不如刪除一篇再鍵些新意吧。
(要不先行在此發表新文章內容?)
我不感覺p2919兄在炮我呀,
人家可是很客氣在指正,感謝。

其實小弟我倒是覺得很黑皮,
這篇文章的標題依例很快就會沉下去,
我只不丟出一個議題看看,
結果勾出業內人士 p2919 兄跳出來指正,
再丟出質疑問題讓p2919兄口若懸河開起課來,
(還讓產業界人士call少講一點)

接著各位高手開始蓋起大樓,
開講的碳纖內容不是用古狗查的到,
看得很過癮。


afall大,部落格要更新啦! 別再富奸了! 小弟已經望穿秋水了!!

peace
afall wrote:
"身為石化大國的美國怎可能讓關鍵技術掌握在小日本手上"
這句話我不知道該怎麼回復,因為"關鍵技術"這四個字太籠統了
我不知道所謂的"關鍵技術"是什麼,所以連說明一下都無能為力........

感謝前輩指點~讓我等看熱鬧的外行,有機會增廣見聞~

個人推論的關鍵技術是生產乾紗的技術,用詞不夠精確望請見諒

美國在國防工業上用到許多碳纖,當然平時能先用國外就用國外,這似乎是其一慣的有限資源管理政策

但其應該有相當的產能及技術能力,只是非用於我們所熟悉的運動器材或航空製品?或是這些公司沒有浮上檯面?不知這樣推論是否正確?而非地球只有四家。

關於整篇討論碳纖自行車的內容,個人亦認為多屬原理及概念,要涉及KNOWHOW,應該是差很遠,很多內容網路上或學校都可以查到,頂多是兩岸OEM、ODM間事涉保密協定的合作關係較有敏感疑慮吧。早期在學校學材料,工作時又於工研院參加碳纖複材結構補強技術,很多都是公開資訊,看從哪個領域切入,若是從球拍球杆產業,對於碳纖應用及技術又起步更早,只是一般非業界從業的我們就算了解再多,也是看看熱鬧,茶餘飯後大家閒聊

能有業界朋友願意分享,讓我們這些看熱鬧車友對腳下所踩的車架多份了解,是相當棒的一件事,謝謝周大哥及各位先進。
afall wrote:
2.TCR AD3使用幾K的車架?

ANS: 主要是12K,不過建議妳不要把K束等同成車架強度,K數就只是K數

12K是指內層疊層嗎?若是最外包裝,呈現的是3K哦。






http://www.xindiancyclist.tw/

afall wrote:
這一段話裡面除了前面幾句 " 你看到的幾K就能看到它是網狀的編織,1K為最密,12K就比較稀疏 "之外



其他全部都是錯的,要注意

既然你也同意1K較密12K較稀疏的說法,那我說強度上會有些微差異,假設測試數據是1與2這麼微小的差異,我不知道這能不能叫做有差異,並且我也強調是些微的差異而已,以密與稀疏大家都嘛知道這二者是會不一樣的。另外我說現在很多不做有K數表面布紋,各位車友應該也看得到車子表面是黑色UD,不是3K也不是12K。

afall wrote:
大陸氣候比台灣乾燥? 你是指哪個地區?

很適合碳纖維的製作? 你是指碳纖維(carbon fiber),還是碳纖編織布(Woven fabric),還是碳纖預浸布(UD Prepreg),還是碳纖維自行車車架?

這個部分讓大家自己去查,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會比大陸潮濕。後面的我不便多說,請自己去發堀與了解。
afall wrote:
TCR AD3使用幾K的車架?



ANS: 主要是12K,不過建議妳不要把K束等同成車架強度,K數就只是K數

K數不等同車架強度,當然K數最終是為了外觀問題而已,只差些微的強度我會建議大家別在意這個部分,顧慮自己喜歡的K數就好。

以上先聲明我不是來辯論的,也許大家的認知會不同,但這也無所謂,本來網路就是大家求知的地方,值得吸取的文章內容網友們自己會去評估,碳纖維界從以前到現在還是保持著神秘的面紗無法讓一般人去了解,這就像每一家在做碳纖維的都說自己的製作方式才是最好最正確的,任何一家不會覺得有錯誤的地方,我現在離開了這個領域但也因如此我才能更看清楚每一家到底是怎麼做的。我也接受你的指證,畢竟大家各有不同的見解,我也尊重你的見解,我也不會去推翻任何人的論述,終究碳纖維是要以人實際去做出來的東西,而不是誰的幾句話就能成定局。但我確實不喜歡理論派的,以前我就是在大陸廠跟理論派的總經理吵架,理論與實際是有很大差異的。

p2919 wrote:
既然你也同意1K較密...(恕刪)


總經理很少理論派的
都是利潤派的比較多
話說你是大陸惠州的那家嗎?
D90-A16, fuji頭又大-6700SL dorcus-XT
韓狗確實已有能力製作碳紗了(敝人實際去過開會並參觀) 但是真的很爛 K紋歪斜一堆 所以大部分大家只買UD乾紗(因為我說的兩家epoxy也很差 測試起來不佳)

而大陸氣候較適合?? 我只能說冬天跟夏天 台灣製造的東西良率有差 而大陸碳纖廠大多分布在龍華 惠州 廈門
跟台灣天氣有差嗎?? 倒是台灣碳纖界的人才斷層很嚴重 而大陸人肯拼肯學已經逐漸替代台灣人了 這是需要注意的

不知P兄師承自何處?? 我想業界很小沒錯 有能力也只有幾個 小弟一個小建議 何為碳谷這種自滿的話少說些比較好 前年敝人參加了CHC的碳纖維聯盟 結果大家還是各自為政 這就是業界的毛病 渴望改變是很難的...

BTW 惠州有兩三家 一家做輪子 兩家做車架 小弟恰巧在其一 所以P兄應該不在其內吧??
jasoncheng

秋水 wrote:
我只不丟出一個議題看看,

結果勾出業內人士 p2919 兄跳出來指正,

再丟出質疑問題讓p2919兄口若懸河開起課來

秋水兄,原來你早有預謀要來個甕中抓鱉。
確實你講的也沒錯,若你沒有說全世界只有四家,我絕對是不會出來講話的。
平常我是潛水狀態,有時看到在討論碳纖維的議題,有些我確實會很想笑,但能怪你們嗎?有些確實要怪我們這種懂的人但又沒把話講清楚,造成你們胡亂轉貼,把圓的最後說成方的了。現在會這樣以後還是一樣,問題就出在大家總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所以不會出現標準答案的,也因如此大家只好看著辦了,從業人員若想用我的製程去試試看的人,歡迎與我聯繫,只要我懂的我願意分享給從業人員,但若我又回去此領域時,我就必須封口了,畢竟這是職業道德。

我離開的這幾年去了幾家碳纖維廠處理事情,較大的公司不喜歡我去,我也擺明的只進會議室不會去現場,但小間的就很喜歡我去,多少他們能多學一些不同的經驗,差異就是如此,我自己知道我要學的還很多,碳纖維領域一堆碩士博士人物,向他們多學習一些經驗,但該是人家的關鍵我也絶對不去宣傳,畢竟這就是別人的努力與心血。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