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行車道就是圖中穿越秀姑巒溪的紅色S型曲線,原為花東鐵路的一段,由玉里經安通到東里.

玉富自行車道入口處之一在玉里車站南面的更生路和鐵道交會口

另一入口在193線道末端附近,圖中是193的最南端,垂直交叉的是台9線,往右到玉里市區,往左到富里、池上,我們要往左。

193和台9交叉的小七,是單車界的名店,也是Never Stop的洄瀾200k和300k挑戰賽大家必停的點,第二入口就在小七的對面。

指標在台9路邊很明顯,就從這個斜坡下去。

再穿過這個涵洞

就可看到上去的斜坡

這種配色真是百看不厭。

秀姑巒溪溪水灌溉出來的頂級好米

斜坡上來連接了單車道

從第一入口處來到了秀姑巒溪鐵路橋,建於1930年,總計25座橋墩一字排開氣勢壯闊,和北側的公路橋平行(左邊的紅棕色橋墩),前方就是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則向北奔流(圖中的右向左).

因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大陸板塊推擠,造成跨越秀姑溪的鐵路橋橋面隆起落差嚴重,(圖中第17、18、19號橋墩)影響行車安全,乃於2007年3月截彎取直成現在的路線,舊鐵路則在2009年1月變身成自行車專用道.

海岸山脈那邊屬於菲律賓海板塊

中央山脈這邊屬於歐亞大陸板塊

板塊推擠示意圖

在這斷層線上你可以輕易地腳跨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圖中以兩種顏色的岩板代表兩個板塊,前方是海岸山脈)

由橋上板塊交界處向南拍秀姑巒溪的上游,原本只是小溪一條的秀姑巒溪在支流樂樂溪(上游是拉庫拉庫溪)加入後才變得這麼寬闊。

向北拍公路橋,右邊海岸山脈,左邊中央山脈,中間就是兩個板塊的縫合帶-花東縱谷。

在菲律賓海板塊這頭再向西拍玉里大橋,很清楚地看到橋面落差。

功成身退的舊鐵路,變身成鐵馬專用道,讓人們可以細細品味花東的田園之美,以及這場靜默無聲卻又劇力萬鈞的地殼變動。

專用道上鐵軌痕跡和碎石道渣仍清晰可見,還有可避雨的亭子座椅,一路騎來欣賞著綿綿青山和田野,真是心曠神怡

安通車站改成了鐵馬驛站,假日提供租車和維修的服務。

從安通站回頭向玉里方向看

小巧的月台被刻意保留著,東線鐵路因旅客量少,通常一列車沒幾個車箱,像這種只停普通車的小站更別具風味。東線鐵路原軌距只有762mm,可說是超窄軌;在1982年才拓寬和西部鐵路連線,軌距為1067mm,仍屬窄軌。

過安通站繼續往南騎,陽光自雲團間穿透出來,有如要出現什麼神蹟似的。

往東里途中,由這塊稻田中的大岩石往西看,在天氣好能見度佳時,可看到台灣最高峰-玉山。

和台9線平行的鐵馬道

來到了自行車道的終點-還在整建中的東里站,玉富自行車道從名子上看,應該是要通到富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