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司體檢報告出來,說有肝臟結節,這是甚麼鬼啊? 一定要用專業術語嗎? 高雄有哪間建議的好醫院
局部結節性增生(FNH)
局部結節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簡稱FNH)是一種肝臟上的良性腫瘤,成因不明、腫瘤沒有什麼特性,大多數患者也沒有任何症狀,除非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壓迫、腹脹等問題;而且局部結節性增生的大小差異性很大,從1公分以下到20多公分以上,都有可能。
不論何種年齡層的患者,都可能在肝臟上找到局部結節性增生,不過較年輕的人、尤其是女性的罹患率較高,部分患者可能與避孕藥的使用有關,有些患者會因使用避孕藥而使結節變大。
不過,不管是多大的腫瘤,都有良性或惡性的可能,所以無法用腫瘤的大小來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程度嚴重與否。
如何診斷
同樣地,局部結節性增生大多數是在健檢時、或肝功能異常時做超音波檢查,而意外被發現。在彩色都卜勒超音波下,可見一條肝動脈分支進入腫瘤中央,再向四周分散,所以可以和肝細胞癌或血管瘤區分。若無法明確找到腫瘤內的肝動脈分支時,可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甚至進一步以細針穿刺取樣來做確診。
一旦確定是局部結節性增生,治療上大多只要定期追蹤即可,由醫師視情況建議半年或一年追蹤一次,並不需要立即使用藥物或開刀治療;除非是大到壓迫其他器官、引起症狀、或少部分有出血現象,否則大多數的局部結節性增生患者,都能與此一良性腫瘤和平相處,不影響生活。
與增生性結節大不同
另有一種常讓民眾與肝臟的局部結節性增生產生混淆不清、而感覺非常困惑的,是肝臟的增生性結節(Hyperplastic Nodule),它並不算是完全不必擔心的良性肝腫瘤,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差異。
肝臟的增生性結節是肝硬化後再生的一部分,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臟的纖維組織被侷限住,因此肝臟再生時,形成一顆一顆的結節,大小從1公分以下、到數公分都有可能。
雖然增生性結節的患者同樣也不會有什麼症狀,不過治療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增生性結節是肝硬化後的產物,因此要治療增生性結節,就得先處理肝硬化問題,且若有B型肝炎就得使用抗病毒藥物;有C型肝炎就得用干擾素治療等等,並持續密切追蹤,針對肝硬化的病因,積極治療。
要注意的是,增生性結節有形成肝癌的風險,部分患者未來會惡化成肝癌,幾乎可視為是癌病變的前身;雖然最後真正變成肝癌的畢竟是少數,但因為難以預測什麼病況的增生性結節患者會轉變成肝癌,所以持續密集追蹤,就變得非常重要。
臨床上超過四分之三以上的病例是無毫無症狀的,常在例行檢查或其他手術時意外發現,近年由於超音波檢查使用方便,台灣因為B型肝炎盛行,使篩檢率較高,各醫學中心隔一陣子總會經歷到一兩例病人。若有症狀時,通常是非特異性的如噁心嘔吐、及腹痛,其中少數可以自己摸到腫塊,如果發生腫塊出血或壞死情況時,曾有較明顯的腹痛,雖然曾有報告說此種增生性結節位於肝門處而壓迫門靜脈引起門脈高壓及脾腫,合併有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然而這是非常罕見的。
這類患者肝功能是正常的,所以傳統的肝臟生化學檢查的幫忙不大,胎兒蛋白值亦屬正常,但是由於有腫塊效應,查血清裡的gamma-GT與鹼性磷酸可能會上升。腹部超音波檢查及電腦斷層檢查,其影像可以是低音波、高音波或混合音波的結節,雖然這兩項檢查敏感度高相當,但是特異性確不夠。近年來有人嘗試以彩色超音波檢測腫瘤裡的血流情況,來幫忙做鑑別,但還是在起步中,也非所有的醫院都有能力進行這樣的檢查。所以有時必須進行侵入性的血管攝影來幫忙,其表現為高血管顯影 (hypervascular),常見血流的先至病灶的中央再輻射至四周,而且在微血管相時可看到肝實質間隔樣的充血,但這也不是絕對特異結論。因此病理切片組織檢查是真正確定診斷的方法。以切下的標本顯示結節裡血管無肝門脈系統,肝臟局部結節性增生不正常動脈流入,經微血管靜脈竇流回循環系統。至於核子醫學裡肝臟掃描,利用增生性結節含庫氏細胞的特性,可以與其它肝實質腫塊如肝腺瘤、血管瘤、缺陷瘤及肝癌做鑑別診斷,但是對病灶大小超過3公分者才比較明顯的影像上的差異,但有時還是不易與另一種再生性結節 (regeneration nodule) 做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