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好幾次還聞到像是燒焦的味道,雖然聲音還是正常的,
但我可不想真的看到它燒起來,所以便開始尋找新的電腦喇叭,
然而在網路上爬了很多文,一直找不到合適的,
總覺得一般的電腦喇叭不能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直到偶然間看到 建構第二套聆聽系統--Smart2 PK JB3,覺得這應該就是我要的喇叭。
先說說 Smart2 的聆聽心得,老實說一開始拿到時嚇了一跳,
沒想到會這麼小,心裏不禁開始在想,這麼小的喇叭,真的能發出好聲音嗎?
開機後,一開始的聲音,聽起來乾乾澀澀刺刺的,
不禁讓人感到失望,果然小喇叭還是不行的啊,
後來想到擴大機 Nuforce Icon 也是新買的,應該要給它們一些 run in 的時間,
過了幾個小時後,聲音開始有了變化,一開始的乾澀感漸漸消失了,
再過了幾天,它的聲音和一開始已是大不相同,其低頻相當飽滿有力,
實在很驚訝這麼小的喇叭竟能發出這麼強的低音,比起之前的喇叭實在強太多了。
實際使用上,除了看電影之外,感覺差最多的就是玩game了,
在換喇叭的這段期間剛好在玩 Batman Arkham Asylum,
換了喇叭後,Batman 在打鬥時 磅~磅~磅~ 的那種拳拳到肉的感覺,
所帶來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打擊快感。
此外,當初選擇 Smart2 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要拿它來當第二套系統,
這樣就不用每次要聽音樂時,都要跑到客廳去開主系統,
光是打開前後級,等管子熱完,就要花掉一分鐘,
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想要很隨性的聽一下音樂,
拿 Smart2 來聽人聲時,由於其中頻相當厚實,
因此聽流行音樂的表現是很不錯的,
但聆聽古典音樂時,便會發現其高音的部份有些不足,
尤其是聽小提琴協奏曲時,這樣的窘況會變得更為明顯,
我想是因為它是2顆全音域單體,而不像 SmartQ 有獨立的高音單體,
正好此時新基音學推出了Smart C 超高音,
所以我又添購了Smart C,希望能填補高音不足的部份。
Smart C 附的線有點短,還好放在 Smart2 上還能夠放在最前面
![[分享] 新基音學 Smart2 + Smart C 使用心得](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10/mobile01-984fcf69771bd4a00f063ed2be546215.jpg)
把 Smart2 的網罩拿掉後
![[分享] 新基音學 Smart2 + Smart C 使用心得](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10/mobile01-72d912533f8333d9939fba952f89341b.jpg)
背面
![[分享] 新基音學 Smart2 + Smart C 使用心得](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10/mobile01-44d18aaacbc5c1f09c2626af527eccf6.jpg)
Smart C 後面有一個可以取下的背蓋
![[分享] 新基音學 Smart2 + Smart C 使用心得](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10/mobile01-7d2bd6f1a1bfcfccb5d8f007d6dfe860.jpg)
把背蓋取下後再墊在下面,可以讓 Smart C 立起來,讓 Smart C 完全面向前方
![[分享] 新基音學 Smart2 + Smart C 使用心得](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910/mobile01-4ac8f0f6b6229b9bc27da20310dfedeb.jpg)
接上 Smart C 後,放孟德爾頌和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來試聽看看,
哇,聲音變得很不一樣,高音的延伸變得完整,細節變豐富了,
連整體的聲音質感也變得更好,且小提琴拉到極高音時也不會感到單薄,
把耳朵湊近 Smart C 仔細聽,可以聽到細微的聲音,
沒想到只是加了這麼一個小東西,就有這麼大的差別。
無庸置疑的,Smart C 對於 Smart2 所帶來的助益是非常顯著的,
這讓我想到,如果把 Smart C 接到主系統的 Dynaudio 上,
對聲音的表現是否也有幫助,但遺憾的是,根本無法接到 Dynaudio 上,
因為 Smart C 的線太短了,建議原廠把線做長一些,不然就是提供線長客製化的服務。
平心而論,以兩者的價位和大小而言,能有如此表現實屬不易,
由於我的電腦桌空間很小,因此以上的聆聽心得是建立在相對狹小的空間上,
如果把 Smart2+Smart C 放到較大的空間中,不知兩者是否能有相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