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看了一下,原來那篇《音響入門知識系列(完全版)》 是2003年10月開篇的,距今已經整整六年了。
現在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感覺原帖裡面理論知識偏多,而且內容有些老化,且實用性不夠強,對普通消費者和剛入門的朋友幫助其實是很有限的。
現在重發一個新版的《音響入門知識系統》,在這個新系列的帖子,將盡量側重於實用的、對朋友們購買器材、使用器材有幫助的內容。
文中大部分內容是我把積累的一些資料經過加工整理,理解消化後,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合後放上來的。
老朋友們都知道我是英語專業出身,如果文字中出現一些錯誤,歡迎有經驗的老師們批評指正!
可能有些不能算是技術知識的內容,而是一些在選購過程中消費者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比如今天要說的為什麼銷售人員建議消費者選用便宜的功放。
但因為這些內容恰恰是關乎實戰的內容,所以也會盡量多說一點。
至於文章的排列順序,也就不像講理論那樣從外到內、由淺而深的一步步來了。
而是圍繞隨時看到的一些比較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問題來討論,比如第一篇是關於音箱和功放的功率搭配,第二篇可能就是告訴網購器材的朋友如果連接、調試等。
這是第一篇內容。以後的內容會單開帖,而不採像那個老帖那樣採取跟帖的方式。
後續新帖我會把鏈接統一整理,放在這個首帖的第一樓面,而這個首帖會放在我的簽名裡,方便以後的新朋友查閱。
實際上之前也不止一次說過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單拿出來詳細說一說。而這次又看到有網友遇到這個問題,所以還是決定詳細說一說。
首先不說技術問題在,先說說這些銷售人員為什麼要向消費者灌輸這種謬論!
音響行業競爭很激烈,而一些銷售人員為了提高自己的銷售業績、多拿提成,加之自身道德修養有限,就採取一些為人所不齒的銷售手段。
有一定基本影音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家庭影院、HiFi音響作為一個系統,整體搭配的協調性非常重要,一款音箱要搭配與之相適的功放才能發揮其最佳性能。
大家常說B&W的音箱低頻量感足,需要大功率的功放才能把它的低頻控制好。
網友們也常說BOSE AM-10IV雖然是衛星箱,但要推好並不容易,至於要天龍2310、雅馬哈1065甚至1900才能推的差不多。
都是這個道理。
普通消費者在選購音頻視頻器材時,因為對影音器材的不瞭解,又沒有想到要在音響論壇通過網絡圖徑尋求幫助、學習知識,那就必須向銷售人員求教,並且有可能會把別的店的銷售人員提供的搭配方案、或者朋友給的搭配方案交給這些銷售人員。
而這些銷售人員就會趁機指摘這些方案中的問題,無中生有,隨意攻擊。
他們會說:「你在家裡用,不會開特別大的聲音,所以功放的功率不用很大,你買這種入門級的功放就完全夠用了。那家店給你推薦的功放貴,你想呀,越是貴的東西,他賺的越多呀!」
這時候消費者自然會覺得:「這個銷售不錯,他是在幫我省錢!」然後就下單掏錢。
殊不知這個時候已然跌入圈套。
對於這些銷售人員,只能說他們喪失了職業道德!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功放與音箱之間的功率關係呢?
功放功率是應該大於還是小於音箱功率呢?
轉貼至http://www.what-hifi.com.cn/index.php
作者:中尉
滿多不錯的文章,慢慢貼出來給大家看看
以B&W 684為例,音箱後面標稱為150W/8Ω,是指音箱的承載功率,意思是說只要不長時間輸入超過150W的功率,音箱就不會損壞。
而在B&W官方網站上,684的技術規格中又有一個標注「建議功放功率:25W~150W,8歐姆不失真」,這是廠家推薦使用功率在8歐姆負載下輸出功率為25W~150W這一範圍的放大器來驅動。
至於需要多少瓦的功放才能推動,主要看音箱的靈敏度高低和需要的輸出聲壓級有多大,以及為防止功放失真所需的儲備功率。
二、為什麼小功率功放搭配大音箱會燒喇叭?
在人耳20Hz~20kHz內,真正集中大量能量的音樂信號一般在中、低頻段,而高頻段能量僅相當於中、低頻段能量的1/10。
一隻分頻點為1.6kHz、額定功率為100W的二分頻音箱,在額定功率時,低音單元可分配到78W的輸出功率,而高音單元僅分配到22W。
而一隻三分頻音箱,假設中、高音單元的分頻點在4kHz,高音單元的承受功率只有標稱功率的5%。
所以,如果功率分配不當,或者高音單元承受過高的功率,就會很容易造成高音單元的損壞。
功放在輸入音頻信號的控制下,輸出大小不同的電流給音箱,使之發生大小不同的聲音。
比如一台小功率功放,我們一定要讓它以很大的聲音工作,超出了它的工作能力,它就會出現失真,這很容易理解。
這種失真主要產生在中、低頻信號中的高頻諧波,其失真越大,高頻諧波能量就越大,而這些高頻失真信號都將隨高頻音樂信號一同進入高音頭。
在正常情況下,若輸入給音箱的信號加大1倍,高音頭的功率僅增加5W。但如果功率放大器的功率不足,致使信號過載出現削幅,高頻諧波就會劇增。原為1kHz的正弦信號,在過載削幅接近方波時,就會在1kHz的正弦波外,產生大量的奇次諧波,如3kHz、5kHz等的正弦波能量,使信號中高音成分的比例大大增加,進而造成信號中的高音頻譜能量遠遠的超過高音單元所能承受的功率。
即使此時的信號總功率還沒達到音箱的額定功率,但高音單元已經過載而造成損壞。這種情況比信號短時過載,但不出現削幅更加危險。在信號不失真時,短時過載的1kHz信號,功率能量落在功率較大的低音單元上,不一定超過揚聲器的短期最大功率,一般不會造成音箱功率分配的偏差而損壞揚聲器單元。
上述分析,可以使我們很清楚的瞭解到:音箱燒高音單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太小,而不是太大(當然如果功放功率過大,遠超音箱可承受峰值,仍會燒箱,這會在後面提到)。
功率放大器送出的信號本聲就是削幅信號,導致損壞音箱。所以,在配置音響時,一定要建立正確的認識,要用「大馬拉小車」的方案,防止功率放大器送出削幅信號而損壞高、中音揚聲器單元。
先說音箱,按照AES標準,一般音箱可以在短時間內承受高於它額定輸入功率4倍(6分貝)的瞬間峰值輸入功率。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標稱100W的音箱,短時間可以承受400W的輸入功率。
再說功放,按照美國FTC實驗室的標準,在電源供應能力足夠大的情況下,功放可以瞬間輸出高於其額定輸出功率3分貝的峰值輸出功率。
也就是說一台額定輸出功率為100瓦的功放,應該能在瞬時山體提供2倍於額定輸出功率的峰值輸出功率,也就是在短時間內提供200W的輸出功率。
那麼,如果要求一台能夠提供400W峰值輸出功率的功放,這台功放的額定輸出功率就需要達到200W。
可見,要讓功放和音箱都能夠完全把各種音樂峰值信號的表現完全表現出來,功放的額定輸出功率就要等於音箱輸入功率的2倍。
但是,這種配置下,要求你不能把功放的額定功率完全加到音箱上,如果完全加上,那麼音箱實際上在承受了超過它額定輸入功率1倍的輸入功率,也就是音箱始終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這對音箱而言,就是非常危險的狀態。
所以,按照功放輸出功率和音箱輸入功率為2:1的比例,其目的僅在於讓音箱可以表現其峰值輸出能力。
在實際工程中,專業人員通常會使用限幅器,通過調整功放的輸入電平,來確保音箱安全工作。
但在我們日常普通應用中,大功率功放會燒掉小功放音箱嗎?
對於普通家庭用戶的20平米左右的房間來說,真正意義上的60W功率(指音箱的有效輸出功率30Wx2)是足夠的了!
那麼用上面這台200W的功放,驅動前面那款可承載功率為100的音箱,會不會燒喇叭?這要看你怎麼使用這台功放。
確實,200W已經超出了該音箱的最大承載功率的一倍了,如果將音量開到最大,一直讓功放處於滿功率輸出,那這對音箱必燒無疑。但這種情況幾乎不會發生,沒有人會把功放的音量猛然擰到盡頭來使用的——當然,如果家中有小孩調皮,那只能怪自己不小心了 。
事實上,當音量大到接近過載失真(破響)時,肯定不會有人再繼續猛增音量(等於增加輸入到音箱的功率)來使音箱徹底發出破響,反而會減小一些音量讓喇叭發出正常的聲音。
這樣,輸入到音箱的平均功率始終都控制在它能夠承受的安全範圍內,就算功放的功率再大,也只輸出了音箱能夠承受的那一部分,又怎麼會燒喇叭呢?
相反,用大功率的功放提高了功率儲備量,能避免瞬間的大動態峰值音樂信號出現過載失真,對保證放音質量還有好處。
我們在為音箱配置功放時,一定要追求大功率嗎?我覺得也並非如此。
還是有很多問題要考慮進來的,比如總預算、音箱的檔次、個人使用要求等。畢竟上面說的都是技術、理論的東西。
而在真正配置過程中,需要銷售人員詳細瞭解消費者的需求,能夠真正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去考慮。
**************************************************************************************************************************************************
比如B&W 68X系列音箱。B&W音箱難推,似乎已成定論,而且一說到為BW配功放,朋友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要保證功放投資,當然,這是有道理的。
只是,投資到什麼程度合適?
以B&W 684為例,手上現在有一對684,我搭配了天龍3310、雅馬哈1900、哈曼247、安橋NR807、安橋5007等幾款功放,並且還分別加了一台YMH PC-2602後級做對比,感覺新款的68系列比上一代的600系列還是要好推一些,而且高頻音色也稍有改變。
為684配功放,天龍可能是多數意見,而天龍裡,我想無外乎是天龍2310、3310、4310這三款。
有的朋友說B&W潛力很大,甚至於深不見底,遇強則強,功放越高越好。我自己是覺是有些過了。
上面的文字討論的一直是功率問題,而一直沒有涉到另一個重要問題:前級的素質!
誠然,天龍2310、3310、4310,檔次越來越高,功率越來越大,前級素質也越來越好。但如果用A1HD呢?
顯然除了把684控制的服服貼貼,聲音也自然會比3310更好。不過這好像並不能說明「一定要A1HD才能推好684這箱子」吧?
由此,我們是否可以說當功率上已經能滿足音箱的需求時,音質的提升就是由前級素質的提升帶來的呢?
請大家思考
*************************************************************************************************************************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入門級音箱,比如雅馬哈的NS-9502,雖然也是落地箱,但我們在為它選配功放時,一般也就是RX-V465,不會去選擇更好一些的功放。
因為我們知道它本就是入門級產品,即使是搭配中高端功放,聲音有所提升,也不會願意增加這部分投資。
所以,關於音箱與功放的搭配,功率只是一個方面,還是要從多角度來考慮的。
雖然不知為什麼台灣的老闆和網友
幾乎都推高級的音響,但配一個低階的擴大機…
都說擴大機最低階沒關係,好的音響可以用一輩子的說法
而擴大機以後在換,就好了…
從這篇文章,可以說到
要讓功放和音箱都能夠完全把各種音樂峰值信號的表現完全表現出來,功放的額定輸出功率就要等於音箱輸入功率的2倍。
可以參考底下連結,標題是『關於擴大機功率和音箱功率的匹配問題』
就說的滿清楚的
http://blog.yam.com/inpower2046/article/24272008
最近qwe大買了B&W CM9
這台建議推動功率 200W 阻抗 8 ohms ,所以要有 8 ohms 400W的推力
這時才能發揮音響的實力
也因此我在中國網站,他們就說到要推B&W CM9最佳CP值
低效率喇叭的超值救星
後級推力足足8 ohms 380W
不過這樣前後級所花的錢,就超過10萬以上…
但考慮到一般的建議,預算音箱、擴大機、重低音 1:1:1的配法
當你買到B&W CM9的音箱加上中置、環繞
我想在音響的花費上,應該也10萬以上,當然擴大機的預算也不能低
當然有時也要考慮到音響的等級
比如說網路很多人推的Wharfedale Diamond 9.5,售價約1萬3左右
Wharfedale Diamond 9.6,售價1萬8
Wharfedale Diamond 9.5 建議功率 6 ohms 150W
Wharfedale Diamond 9.6 建議功率 6 ohms 200W
這時如果為了表現出9.5或9.6的實力,花大錢去買擴大機
甚至加上後級來推,就有點浪費了…
所以Wharfedale Diamond 9.5 中國網站大多只推 ONKYO 608或808的等級而已
Wharfedale Diamond 9.6 建議擴大機ONKYO 808或1008就好…
不需要真的為了表現Wharfedale Diamond 9.5或9.6實力
買到ONKYO 3008或5008,還加上後級來推
結論預算建議是音箱、擴大機、重低音 1:1:1的配法
如果買到一定等級的音箱,最好也要買到相同等級的擴大機來使用
超過音箱建議功率的2倍,這時比較容易發揮音箱的實力
以上是小小心得,當然還有很多方向要考慮…
有什麼不足的的,大家也能討論看看,給還沒買音響的人
一些建議
早期看過一篇文章的建議是:喇叭/擴大機/訊源 依照 5/3/2 的比例去分配。我認為在預算有限時,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我自己用的喇叭是Dali Euphonia MS4,美金定價約12000,剛買來的時候只是用一部10多年前買的平價擴大機去推,就已經有一定的水準。後來擴大機升級成PS Audio GCC-100 (美金定價2800,這部Stereophile A級榜的機器,在台灣及國外都有相當好的評價),聲音自然好上許多,我認為可能有發揮到 MS4 八九成的實力。
當然,如果依照1:1的預算分配,買個美金12000的機器來推,聲音一定會更好,但邊際效益已經太低。若有同樣預算,買個2萬美金的喇叭配上4千美金的擴大機,整體效果應該會好很多。當然前提跟喇叭的特性有關: 盡可能挑對擴大機較友善的。
音響搭配沒什麼絕對的道理,基本上錢是你的,愛怎麼花都行。我也聽過用幾十萬擴大機去推 ProAC Tablett 或 3/5A的搭配,效果好雖好,但同樣的錢,絕對可以買到更好的組合。
就我自己的經驗,如果預算在台幣100萬以內,將大多數的預算投入在喇叭上,通常比較容易得到較佳的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