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前言:

接地一直是電源處理重要的一環,接地種類相當多種,
其中又以信號接地是大家最常接觸討論的,
還記的當年我系統構建沒有很完善時,
朋友帶了他的農夫小銀地盒和銀地線,
來我家和我切磋交流,當時我覺得接地的提升很有限,
但花費卻不低,在當時也玩過學長的地盒,
只覺得這是玩具,提昇不大,
直到最近幾個月購入地盒,和朋友交流、討論、切磋之後,
對地盒的印象才有了大改觀,
希望能夠在此拋磚引玉,和大家多多討論。




地盒:

市面上的地盒百百種,我自己比較常接觸到的是農夫的地盒,
和朋友討論、比較過一些地盒後,
我們都選擇購入農夫地盒,
農夫地盒的聲音質感和細膩度我們相當喜歡。

農夫地盒有分為幾個等級

普通版地盒Tellus、普通版小地盒Minimus
銀版地盒Silver Tellus、銀版小地盒Silver Minimus
奧林帕斯地盒Olympus Tellus、奧林帕斯小地盒Olympus Minimus

以上這是一般作為使用的地盒

在使用地盒幫器材接地時,
器材最好要分開,電源、數位、類比,
三者都要分開接地,雜訊才不會互相干擾,
汙染其他的器材,聲音才會更純淨。

因此農夫就推出了Poseidon地盒,
裡面剛好是三個Olympus Minimus,來幫助玩家搭配使用。

另外地盒也有串接的玩法,幫地盒接地,增加地盒容量,
所以農夫也推出了兩款增壓地盒,分別是
亞特蘭提斯地盒Atlantis Tellus
亞特蘭提斯小地盒Atlantis Minimus
最近剛好遇到亞特蘭提斯小地(以下簡稱小亞特)盒偷偷改款,
可以當一般正常的地盒來使用,就入手來玩看看了。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外觀簡單拍一下照片,兩個地盒外觀差異不大,
最大的差異是小亞特後面是銀柱接地,小銀是銅柱,
關於農夫的地盒,先前和朋友討論比較過,
地盒最入門還是要選擇銀版的較好,
不管是聲音的質感、細膩度、活生感、音色,
銀版地盒比銅版好上不少,即使是有大銅的預算,
買兩個小銀地盒來使用,都會好上不少。

小亞特和小銀相比,音色的差異相當明顯,
小亞特的音色非常高貴、細膩,聲音的密度比小銀高上不少,
乍聽之下,會覺得小銀好像缺少了什麼,
在以往地盒pk時,音色、細膩度、寬鬆感這都是小銀的強項,
只不過在小亞特面前,小銀卻顯得黯然失色。

以現在小銀的價格來看,我認為小銀地盒值得購入,
來做為第一個地盒使用。




地線:

說到了地盒,不得不提連接器材和地盒最重要的地線,
在反覆聆聽討論之下,我認為地線的重要性高於地盒,
當一個好的地盒,搭配上一個不佳的地線,
很有可能會衰聲。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這次評比的地線有7條,不過有一條沒拍到,
當時插在系統上就忘了拆下來拍照...

有康斯坦丁YY地線、農夫銀YY地線、農夫銀YY地線(Q99)
農夫銀USB地線、農夫銀3.5地線、阿波羅3.5地線(Q199)
最後是買亞特蘭提斯地盒送的亞特蘭提斯地線短地線。

一開始先對比YY地線,YY地線可以接的地方有相當多,
隔離變壓器、器材、甚至是一部分的耳機線,
在我家裡測試到最後的結果,拿來鎖在CAT的PCIE上方,
提升是最大的,電腦的雜訊相當多,
不管是用USB接地、YY接地、RJ45接地,提升顯著。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測試的時候,地盒都是使用小銀地盒來做參照,
一個地盒只上上一條地線,這樣來做比較。

康斯坦丁地線YY:
康斯坦丁地線的聲音非常的飽滿、寬鬆,
一接上CAT,整體聲音的寧靜感提升不少,
聲音保有農夫家的韻味,我認為這條地線的CP值相當高。


銀地線YY:
康斯坦丁是雙股銅的設計,挑戰者地線是銅鍍銀線,
銀地線材質就改成雙股銀了,之後再上去都是銀線,
我自己對導體材質沒有注重,
我認為除了導體,還有很多影響聲音的關鍵。

銀地線一上系統,聲音的質感和細膩度,提升相當多,
音色和康斯坦丁地線也不太一樣,
銀地線音色比較甜,聲音比較明亮,音場大上不少,
甚至低頻的下潛和質感和康斯坦丁相比都好上不少。

另外地線QBT的提升也相當顯著,銀地線Q99對比沒Q,
頻寬拉大,音場和三頻的延伸比沒Q的更好。


銀地線USB:
USB接地,可以直接把主機板的雜訊導出,
作為CAT的使用,相當重要,另外也有RJ45的接地,
也和USB接地一樣,把主機板雜訊導出,
RJ45銀地線剛好朋友在使用,我沒有機會借到,
只能比較USB銀地線和YY銀地線的差異。

USB地線可以接在USB3.0和USB2.0的插槽上,
我自己的CAT把USB3.0關掉了,不過接上地線,
聲音還是提升相當多,
測試的結果是USB地線接在USB3.0插槽更好。

CAT沒有接地,上第一條地線的提升最大,
不管是YY地線或是USB地線,第二條提升也相當大,
不過我認為第一條地線還是大過第二條地線,
每個人的系統都不太一樣,上周末我去朋友家家訪,
他把USB地線接在USB卡上面,聲音的提升讓我們都驚呆了,
原本的系統聽HE1000高頻毛躁,聲音刺耳,
接地之後完全改善這問題,
朋友笑說系統接地,連本質都改變了,而不只是錦上添花。


銀地線3.5:
阿波羅地線3.5: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農夫的產品都會預留一個3.5的接地孔,
不管是線材、或是沙包墊材,這時候3.5的地線就相當重要了。

我主要是把3.5地線接在阿波羅USB線上面,來做比較,
阿波羅地線和銀地線相比,聲音的質感更好,
音色也稍微不同,阿波羅地線聲音比較圓潤、通透,
阿波羅地線聽起來音場更大,聲音的延伸更好。

USB線的提升就如此顯著,
我相信農夫耳機線接地的提升應該更多,甚至是沙包接地。


亞特蘭提斯地線YY:
這一條YY地線是買亞特蘭提斯大地盒附贈的,
長度比較短,聲音較正常版差,
但是一接上去,還是讓我相當驚艷,
亞特蘭提斯地線的聲音非常綿密,聲音的完整度相當高,
聲音通透,質感非常好,高低頻的延伸,聲音的結像,
和前面的YY地線相比,完全是等級的差距,
即使兩條銀地線,聲音也沒辦法和一條亞特蘭提斯地線相比。




心得:

接觸系統接地這一塊之後,我了解到接地的學問相當的大,
不一樣的系統,所表現的不盡相同,
之前家訪,朋友的系統上了熱狗地盒,聲音嚴重衰聲,
也有同好地盒用農夫大銀地盒,但是他的自製地線會吃細節,
接地之後聲音反而比沒接地還要差,
我自己系統做嘗試,發現CAT的接地是最有感的,
其次是隔變和USB線,地線等級的好壞很相當重要,
一個好的地盒如果地線等級太差,會衰聲也是常發生的事。

此外,系統接地和電源處理,我認為要一起進行,
當電源越乾淨,系統越敏感,接地的提升就越大,
我自己系統除了雙插座取電雙隔變之外,
主動式電源淨化MiniQ、QNR也都在系統上面,
系統的提升才會好還會更好。

最後像是地盒的串接、地盒的墊材處理等等的,
這都是可以在做嘗試和調整的。


【開箱】Entreq農夫地盒地線大亂鬥

最後附上一張目前的系統圖,我是耳機玩家

Joshua_wu wrote:
前言:接地一直是電...(恕刪)


你的 audio rack 如果是只有 8mm 左右厚度的薄板玻璃會很容易誤殺忠良,建議至少要 5mm + 5mm 以上厚度的膠合玻璃然後可以買兩種顆粒大小不同的金剛砂灌進去鋁合金管子裡面。





















我有一些是用 19mm + 15mm,一些是只有用到 15mm + 15mm 的厚板膠合玻璃。以前只要敲桌面的黑金石筷子臂一定會「蹦」的一聲回授,現在雙 plinth 再怎麼用力敲就是安靜無聲。

另外接地線我試過效果最好的是一米 75 塊的美製軍規鍍銀線,如果再加上一米 90 塊的鍍錫金屬隔離網,熱封套,台製鍍金 Y-Spade..etc,DIY 的成品接地線可以在台幣五百以內搞定。線徑太粗的銅線聲音就是會又混又濁,可能是電子的集膚效應粗的退役銅喇叭線反而讓回授電流洩地的效率降低...

配電箱裡的接地線就真的下足本了!我用一條兩米長大概七股左右的 Silvercom 純銀線,因為這一條是所有的電器負載都要經過再到花園裡大地端的三根地棒。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耳機系統應該還不至於吧!當然要考究就另當別論。
fyl0206 wrote:
你的 audio rack 如果是只有 8mm 左右厚度的薄板玻璃會很容易誤殺忠良


至今我對地盒效果還是半信半疑,主要沒有實際用過且沒有強而有力理論的說服力,不過還是感謝分享。
Joshua_wu wrote:
前言:
接地一直是電...(恕刪)

lee-ting wrote:
耳機系統應該還不至...(恕刪)


MY HIEND 上面有篇好像是家訪 Ethan 這 thread 的拜訪文從第 169 樓開始有一些 DIY 自製接地盒的圖文共享,如果到沒屋頂上面買電腦用的紅銅片跟紅銅棒,松木紅酒盒,電子材料行買台製鍍金的 speaker terminals。最簡單的濾水器三胞胎濾芯的第二道的礦石還是椰殼碳、孟宗竹碳濾芯、電氣石磁珠還是銅鋅合金..etc 如果要換新濾芯的時候汰換品拿來做 DIY 接地盒的原料來用應該代價有限又怡情怡性!如果有效果再去找黑曜岩還是其他的 tourmaline 礦石,10 oz 的 Canadian Mint 純銀塊做材料也不為過啊!~~~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fyl0206 wrote:
MY HIEND 上...(恕刪)


感謝f大提供友站相關訊息,關於地盒目前没有那個閒情逸致把玩,基本上我對打地棒實接地的改善較有興致,如何鋪陳?如何用線?純銀線材…來有效達到最低接地阻抗,這才是終極目標。
當然在環境不允許打地棒的高樓大厦,在接地線過長、接地阻抗過高條件下,很可能接地線變成天線,此時藉由地盒可否改善?眼下就參酌網友分享,暫不進塲。
Joshua_wu wrote:

在使用地盒幫器材接地時,
器材最好要分開,電源、數位、類比,
三者都要分開接地,雜訊才不會互相干擾,
汙染其他的器材,聲音才會更純淨。...(恕刪)


這段是有困難的

雖然少部分訊號線材有特地把地線獨立拉出來, 但大部分都沒有

因此各器材之間地線相連是難以避免的

除非每一段的訊號線跟電源線都把地端手動特別拉出來


例如我我訊號走線是:
撥放器X100 (USB線) + DDC INT204 (數位同軸BNC) + HUGO TT (XLR線) + 耳擴

用電表短路量測, 撥放器的地跟耳擴的耳機輸出地是會"逼"的 (兩者有相通)


但, 你忍心破壞昂貴的線材只為了把其地端拉出嗎? 我想不太可能

所以這步驟難度是很高的 (甚至電源地跟訊號地也是相通的)

=====

不過接地盒的效果目前還算是眾說紛紜的

感謝樓主的分享與比較先, 讓大家多一點參考


我當初也是被地盒文章打動衝動下買了些地盒, 不過可惜沒能感受出地盒的好

現在還是回歸大地接地的懷抱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這段是有困難的雖然...(恕刪)


電源線的地線不用特別把接地線獨立出來啊!再多買一個四孔還是六孔排插就好了⋯⋯

這樣類比器材就獨立用一個排插,數位器材獨立一個排插,預算多一點再多一個排插雜用( 尤其是對黑膠轉盤的直流馬達這種高頻雜訊製造源..)這樣應該很理想了!會自己 DIY 排插還可以使用更好的 Furukawa 工業用的排插內線、銀地線、德製 AC 座跟 Cooper 全鋁電源盒!我買市售的排插打開一看都是用鳥鳥的台製太平洋單芯銅線(而且 IG8300 一邊水端還是火端四個圓孔可以用兩股商家還只用一股而已!..),我後來拆開看看這東西就只有這回事,自己做得還比外面的還好哩!~~~

他們做的接地盒並不是拿來給電源做接地用的哦!一般是買裸線自己做成 RCA (or XLR..) to Y-spade(or banana spade..),RCA 還是佳農頭隨便接在器材沒有在使用的任一孔,Y-spade 還是香蕉插再鎖在地盒的 speaker terminal 上面。如果有興趣 DIY 接地線的話記得一定要焊在屏蔽(" - ")上面!如果接地線是直接焊做在 RCA 的訊號 " + " 上面會很好玩!時間太多的話可以自己做實驗玩看看!.....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看到這些器材的價格
發現接地比我現在用的喇叭擴大機都還貴.....
應該不到那個等級的器材,用了這些也感受不到那樣的提昇
先升級器材可能會簡單一點......
http://d-s.tw
fyl0206 wrote:
他們做的接地盒並不是拿來給電源做接地用的哦!...(恕刪)


我突然想到之前聽說過的小道具調音飛鏢

請問大大有試過把地盒接在喇叭負端嗎?

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好奇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我突然想到之前聽說...(恕刪)


有,一般如果電源的地線迴路有污染的話喇叭會有比較明顯的底噪接一條便宜的軍規鍍銀線到地盒就可以降噪很多。不過如果配電箱後面的電源再生很乾淨的話(譬如我這裡 3.3 KVA 的隔離變壓器 X 3 給所有的器材、Monster Power Pro-3500 給數位跟類比各一台、Tripp-Lite LCR-2400 給推四顆超高音的 mono mono 300B 單端機..),如果再使用上接地盒還是油質電容 P.F.C 相較之下意義真的就不大了⋯⋯

有些對玩接地盒過度瘋狂的做法甚至可以 bi-wire 的喇叭高頻部分的接地線使用到單芯銀線,然後低頻部份的接地線使用到多蕊銅線。我在 MyAV 上面有看過這種做法實在是覺得匪夷所思⋯⋯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