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吋4K電視當電腦螢幕效果好嗎??

我是覺得算了啦,喜好與身體機能範圍有個人差
有些人也許真的只適用於看到眼前 30 度內的視野也不一定 (含眼球、脖子、與上半身的轉動自由度)

他要限制自己的購買選擇是他的事,這篇文已經拉到這麼長,也不用擔心會有太多以訛傳訛的問題
如果其他人看到這麼多討論,最後還是選有問題的論述的話,那也是選文信的人自己要負責的了

--
THX 的建議值是 35~55 度內都 ok,要多大的螢幕可以自己按自己的使用環境換算一下
這個值和一般影片拍攝時用的鏡頭焦距/視角設定有關係就是了
目的是在可以近於還原影片攝影機所 "看" 到的實景
(速算法:每個角都是 60 度的正三角型是三邊等長,基本上小於這個構型角的話都 ok)

至於人的視覺可以接受到多大的視角?
以人類在大自然環境下,看大山遠林數十萬年演化出來的生理機制來說,
大約是前方擺滿了 180 度 (以上) 的景物,都是不會有問題的
而主要作業範圍,大約是前方 60~70 度,這個是人類頭型的限制
這是可以讓雙眼共同視物、做出察覺景深與精確判斷的視角

會有問題的是 長時間近距離看東西
skiiks wrote:
藍色範圍是視野最大
綠色範圍是精確確認區
黃色範圍是專注區


如果以生理機制來說

藍色範圍是視野最大 = 最大視野約 180 度 (含週邊視野,較側邊的部份只在單眼的視角內)
綠色範圍是精確確認區 = 兩眼前方共同視物視野 = 60~70 度 (假設眼球可以自由轉動、尚不含脖子)
黃色範圍是專注區 = 眼球不轉動/或已經轉動固定下來後的 黃斑區視角,約 12 度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cula_of_retina
http://webvision.med.utah.edu/book/part-xiii-facts-and-figures-concerning-the-human-retina/

最大視野 (週邊視野) 不是精確視野、但是是人類可以快速察覺 "環境變化"
引起警覺並轉頭/ 轉眼睛去看的視野

例如一個臺燈亮起、或是一隻小動物爬出來、或是 Windows 角落底下一個 Icon 在 "閃",警示燈號 "亮起" 等的事件發生
然後人就會依對當時環境的認知與經驗、
把眼光掃過去看,確認這個變化所代表的意義、或是危險性、需不需要處理 (收信) 等
skiiks wrote:
轉頭跟轉椅子 我會選擇用腳轉椅子而不是去轉頭


整個身體轉過去才能觀察的這種生物,在大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下,是很快會被自然淘汰的
(i.e: 不自然、不合理的解法)

1) 觀察環境的動作比其他生物慢、會耗掉更多能量,需中止許多其他作業、或本來的移動狀態;而且
2) 在環境已經有警示訊息響起時 (例如旁邊草叢有異常搖動或是聲音、可能是狼、可能是蛇)
從腳步開始的全身移動 (大部位移動) 這樣的觀察過程會 Send 出更多關於你的位置與狀態的訊息;如果對方是獵食者,等於是曝露/告知了對方更多關於你自己精確位置的情報 = 增加自己的危險 = 在大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下,會被自然淘汰

--

另外,辦公室也是個 Jungle

想不到這簡單的問題
竟然跟NBA總冠軍一樣~
如火如荼!
電腦接電腦小螢幕VS電腦接42吋以上電視或投影機
不過就是小椅子VS躺沙發的差別罷了...
也就是舒適度和享受度的差別...
這才是真正令人回不去小椅子的重點啊.反而大畫面不是主要重點..
(除非做學校作業或工作文書等吃眼力的事情.但行內人都了解.接大螢幕重點都不是那兩種)
考上台大或事業上的成功.才比較重要
在這裡筆戰贏了~換來什麼?

泥酥 wrote:
除非做學校作業或工作文書等吃眼力的事情


對很多人來說,電腦的主要工作不是打 Game 用
泥酥 wrote:
在這裡筆戰贏了~換來什麼?


單純是練罵人的功夫罷了
凡事都是學問

一方面也類似看電視打電動逛臉書一樣的消遣
又可正視聽 何樂不為呢?
chiyenms wrote:
我是覺得算了啦,喜好與身體機能範圍有個人差
有些人也許真的只適用於看到眼前 30 度內的視野也不一定 (含眼球、脖子、與上半身的轉動自由度)
他要限制自己的購買選擇是他的事,這篇文已經拉到這麼長,也不用擔心會有太多以訛傳訛的問題
如果其他人看到這麼多討論,最後還是選有問題的論述的話,那也是選文信的人自己要負責的了
--
THX 的建議值是 35~55 度內都 ok,要多大的螢幕可以自己按自己的使用環境換算一下
這個值和一般影片拍攝時用的鏡頭焦距/視角設定有關係就是了
目的是在可以近於還原影片攝影機所 "看" 到的實景
(速算法:每個角都是 60 度的正三角型是三邊等長,基本上小於這個構型角的話都 ok)
至於人的視覺可以接受到多大的視角?
以人類在大自然環境下,看大山遠林數十萬年演化出來的生理機制來說,
大約是前方擺滿了 180 度 (以上) 的景物,都是不會有問題的
而主要作業範圍,大約是前方 60~70 度,這個是人類頭型的限制
這是可以讓雙眼共同視物、做出察覺景深與精確判斷的視角
會有問題的是 長時間近距離看東西
看來你認同我的觀點 也看懂了


chiyenms wrote:
整個身體轉過去才能觀察的這種生物,在大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下,是很快會被自然淘汰的
(i.e: 不自然、不合理的解法)
1) 觀察環境的動作比其他生物慢、會耗掉更多能量,需中止許多其他作業、或本來的移動狀態;而且
2) 在環境已經有警示訊息響起時 (例如旁邊草叢有異常搖動或是聲音、可能是狼、可能是蛇)
從腳步開始的全身移動 (大部位移動) 這樣的觀察過程會 Send 出更多關於你的位置與狀態的訊息;如果對方是獵食者,等於是曝露/告知了對方更多關於你自己精確位置的情報 = 增加自己的危險 = 在大自然環境的演化過程下,會被自然淘汰
--
另外,辦公室也是個 Jungle
前言已經講過這範圍視野的認知能力
"而綠色框外的藍色範圍 這範圍只能確認大致外型與移動目標 無法準確確認文字"

我只是建議24"是在專注區中 可以減少脖子長時間轉動帶來的頸肩酸痛 以及專注于螢幕中顯示資訊
沒說更大或更小尺寸就不能用 不能轉脖子去看

但是適當的用距離 還是有其使用限制
電視螢幕沒辦法有電腦螢幕的方便 原因還是在距離這個重要因素

所以當初能理解蘋果是網膜螢幕理論的人 馬上就知道這原理是要搭配距離達成最適使用
不能理解的人就會忽略距離說出那種 所有螢幕只要距離遠就都是視網膜螢幕這種話來
                              彈幕濃!

skiiks wrote:
我只是建議24"是在專注區中 可以減少脖子長時間轉動帶來的頸肩酸痛 以及專注于螢幕中顯示資訊
沒說更大或更小尺寸就不能用 不能轉脖子去看


不是也跟你說過"長時間轉動"不會頸肩痠痛
反而是長時間不轉動會痠痛了嗎?

是你在那邊無聊的用畫圖的方式腦補會痠痛
都不知道是怎樣靠圖換算成痠痛值的
skiiks wrote:
所以當初能理解蘋果是網膜螢幕理論的人


當初視網膜完全就是為了在手機上的美觀

桌機搞retina根本問題一堆
現在還是很多UI以pixel為單位
為的就是要有更多資訊量
桌機搞視網膜就是在自廢這個優勢

Mac和PC已經在專業度上有差別
這下iMac又搞Retina又再度拉大這個距離了

是誰沒搞懂retina啊?
retina不但讓UI資訊量變少
2D修圖/繪圖因長期非1:1狀態下而讓retina失效
CAD/CAM又會讓線變的太細 或喪失資訊量
剪輯喪失影軌量
根本就是超不專業
騙騙你這種輕度使用者還行
skiiks wrote:
承認不瞭解視野運作 距離影響 4K好處有這麼難嗎?
承認4K不是只有點對點文字顯示這種用法 有這麼難嗎?
承認經過解說後 漸漸瞭解 有這麼難嗎?...(恕刪)

很多人就是不瞭解這道理,一昧認為大尺寸電視拿來當電腦螢幕就是享受
在大尺寸電視長時間近距離壓迫下作業是很累人的
就如去電影院看場電影挑選座位誰會想去坐第一排...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