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s wrote:
想問一下sambad...(恕刪)
那問題是大家都有份, 只是程度不同, 而且幾乎無解. 問題最大的是螢幕, 若是夠準的話, 顯卡的LUT不必怎麼調, 掉色掉的少. 但是有些人會注意到, 沒校色不掉階, 校色之後會掉階, 而且更慘的是永遠回不到不掉階的狀態. 甚至連Copy-Paste圖形時都會掉階, 這個部份要由Windows/校色器共同負擔, 但也是個無解的問題.
我手上有一粒老LCD, 三爽172T的樣子吧, 當時花了一萬六大洋買的. 它已經很老很昏黃了, 最高亮度只剩90cd/m2. 校色之後, 顏色果然不黃了, 美美的. 但是我自個兒寫程式產生灰階, 麻煩來了. 灰階不但跳階而且Gamma失準, 一階偏粉紅一階偏粉藍的交錯. 然後我就把它按Print Screen Copy下來嘛, 貼到小畫家, 存成JPG. 把那個JPG丟到另一台Eizo去看, 喵滴, 怎麼看到的和那台爛螢幕看到的"一模一樣"! 我把它倒過來做, 由Eizo畫灰階轉貼小畫家再轉存JPG的圖, 卻沒跳階. 丟回爛螢幕看, 喵滴, 跳階一樣跳的很快樂.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因為要"所見即所得".
Windows裡有一半程式不靠ICC運作, 那麼校色器想要讓使用者立刻覺得校色有用該怎麼辦呢? 很簡單, 直接去改顯卡的LUT. 校色器一面校色, 一面留下螢幕的特性資料, 順便把參照表做好, 直接叫顯卡收到Windows訊號時, 透過LUT轉換顯示成6500K/2.2Gamma. 然後再做個ICC檔, 用來描述LUT被轉換後螢幕的特性. 於是呢, 沒有做色彩管理的程式直接餵訊號給顯卡時, 它就先在顯卡的地方把東西調成該有的樣子, 然後再送去顯示器, 所以使用者一看就會覺得校色器果然有效. 你不妨注意, 使用校色器的話, 它有個常駐程式, Windows一開機, 有時會顯示個小視窗說校準資料已上載至顯卡, 就是在調LUT. 至於有色彩管理的程式呢, 它收到的是對已改過LUT的描述, 自個兒再對應一次(為應付不同色域空間)之後往顯卡送. 於是, 沒有做色彩管理的程式能大致以6500K/2.2Gamma顯示; 有做色彩管理的程式, 則會再多做一個色域空間轉換, 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但是麻煩出來了, 要"所見即所得". 今天你調整LUT之後顯示出來的影像, 被認為是"正確"的影像. 那跳階時呢? 不就好幾個顏色都要被迫顯示成同一個顏色嗎? 例如我的老螢幕, RGB(100, 100, 100)到RGB(103, 103, 103)之間都顯示"相同"的顏色. 此時, 這四個顏色可能最接近RGB(101, 102, 101), 當你存檔時, 由於"所見"等於RGB(101, 102, 101), 所以你只好"得到"這個值. 大結局是, RGB(100, 100, 100)到RGB(103, 103, 103)之間的全部值, 都只好用同一個RGB(101, 102, 101)取代掉, 否則你所見不是所得. 也就是說, 你總不能要我在螢幕上看到雨傘節, 結果存檔存成龜殼花吧? 這個現象有時被稱為雙重掉色.
所以, 你在問是誰的問題呢? 大家都有責任, 而且是個無解的問題.
至於有內建LUT的螢幕, 主要是應付調整OSD時, 儘量不要掉階不要色偏. 若你有注意的話, Dell 240X就有被人提到說當它把亮度調到不刺眼時, 顏色會偏掉(忘了偏紅還偏藍), 然後暗部細節會消失, 掉階變明顯(調OSD會掉色). 螢幕內建LUT, 即是在減輕這個現象. 所以, 針對有內建LUT的螢幕, 你還可以先用OSD調色功能調到最接近6500k的狀態(調OSD不會掉色), 然後再用校色器做最後校正, 醬子不但可以克服老化產生的自然色偏, 還可以得到精準的結果而不會掉太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