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對整體經濟和房市的影響

YOGI wrote:
升息後,資金便會回歸到製造業嗎?台灣還有製造業嗎?
台商返鄉,買工業區土地也不開工,大家還是在等土地增值!

升息後,除非政府另撥銀彈補助自住房貸,否則自住型房貸絕對受牽連無法避免,
這也是彭總裁強調:購屋時便需將利率上升風險一併考量!


升息只是要平穩物價,至於會不會回歸製造業,那是經建會的事,央行不需要管
光是不升息造成的物價飆漲,就可以逼得央行升息了

彭總裁說購屋時就要自我考量償債能力,意思是說,後果自負。。。。
憑什麼要拿大家的錢去補貼"有能力買房子"的人?
現在有能力買房子的人在社會上的收入,絕對是前段班的
這樣作會被罵到翻掉,不要想太多了
況且政府也快窮死了

102年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跌0.79%,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跌2.85%

鈔票都印成這樣 物價還跌
這...

yellowflood wrote:
升息只是要平穩物價,...(恕刪)



此為正解,央行升息只是為了控制通膨,升息時間主要會參考實質定存利率來做決定。

定存利率-通膨=正數,則不升息;定存利率-通膨=負數,則升息。

目前定存利率-通膨還是0.0X的正數故該季維持貼現利率,但10月漲電費之後影響產業極廣,幾乎食衣住行因電費增加的成本全部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通膨肯定上升。所以個人預測明年第一季會先升息半碼,之後再依通膨狀況做決定,這是國內考慮升息因素。

至於國外就是看QE,若退場時造成台幣大幅度貶值造成通膨則馬上升息;若QE漸進式退場對匯率影響較小,則也會緩步升息。

央行升息旨在穩定物價並非為了要打房,只是太多投資客把低利當作炒房的工具所以升息被掃到也是剛好而已。

同意10月漲電費之後影響產業極廣,......

央行應該怕10月物價漲 房價又跟著漲
先打預防針
貸款成數與寬限期才是投資客的工具,投資客持有時間短,利率在短期間變化不可能很劇烈。利率升影響還是自住客較多。
dodo0702 wrote:





此為正解,央行升息只是為了控制通膨,升息時間主要會參考實質定存利率來做決定。

定存利率-通膨=正數,則不升息;定存利率-通膨=負數,則升息。

目前定存利率-通膨還是0.0X的正數故該季維持貼現利率,但10月漲電費之後影響產業極廣,幾乎食衣住行因電費增加的成本全部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通膨肯定上升。所以個人預測明年第一季會先升息半碼,之後再依通膨狀況做決定,這是國內考慮升息因素。

至於國外就是看QE,若退場時造成台幣大幅度貶值造成通膨則馬上升息;若QE漸進式退場對匯率影響較小,則也會緩步升息。

央行升息旨在穩定物價並非為了要打房,只是太多投資客把低利當作炒房的工具所以升息被掃到也是剛好而已。

...(恕刪)

同意#53 54 55樓,

還有此篇前面發言的:
央行是依據通貨膨脹程度來決定是否升息,不是因為經濟變好或者變差。

dodo0702 wrote:
時空背景不一樣也能拿來混淆視聽,您怎麼不說父母那一代房貸利率這麼高還一堆人買房,重點是在實質平均薪資」,請回家多跟父母聊聊天吧。

我找過父母聊過天了民國七十年
台北市中山區市中心
一棟電梯華廈40坪總價不到新台幣200萬
1個人月薪大概25000
房貸利率8%
5年還清
現在這棟房子快三千萬還是超過三十年的老電梯華廈
大學生起薪22K
工作兩輩子才買得起現在我住的房子
全新成屋更不用提!!!

calvinshiu wrote:
貸款成數與寬限期才是...(恕刪)



槓桿再槓桿再槓桿,100元作1000元的生意,低利率時利息就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升息時只能被斷頭。

自住者只會買一棟房,投資客名下房產絕對不好少,升息起來對誰的影響多還很難說。

另外我也同意寬限期是投資客的好工具,但是奢侈稅修法這利空還沒出來,要是改成3年或者4年那也是打到投資客。

還是要重申一點,升息並不是為了要打房而是穩定物價,但多方好像被害妄想症一樣以為所有政策都是為了打房,真是怪哉!
appealarms wrote:



我找過父母聊過天了民國七十年
台北市中山區市中心
一棟電梯華廈40坪總價不到新台幣200萬
1個人月薪大概25000
房貸利率8%
5年還清
現在這棟房子快三千萬還是超過三十年的老電梯華廈
大學生起薪22K
工作兩輩子才買得起現在我住的房子
全新成屋更不用提!!!...(恕刪)


70年我還在等投胎呢,父母那代適逢台灣經濟起飛,雖然房貸利率高很多但是"相對所得"也高,咬牙辛苦點趕快償清房貸還是能靠自己能力買房,不過懷念美好時光沒有用,時代在變年輕人還是得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我和父親聊天的結果也是

我爸在他民國70幾年在信義區的莊敬路買了2個店面(後面是台北醫學院,現在的台北醫學大學)

一間80萬,一間90萬

我爸那時候是開水電的

一個月有8萬~10萬以上

也是他那輩兄弟最先買車的

可惜

我爸後來迷上了當時的大家樂(那時我才幼稚園)

搞的賠光積蓄還賣了店面

現在那邊的店面隨便是2千多萬起跳

我現在長大了

薪水勉強有4萬

但房價卻回不去了

當時像我爸這種開店的

一年賺的存個兩年就可以買個店面了

可見當時台灣錢淹腳目是真的

現在我賺的還不到我爸的一半

房價2400/80=30 卻是當時的30倍了

也才30年哩

時代的眼淚呀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