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跟大部分人的心態一樣,本著保值與自住的觀點想在房價低點承接,所以在幾個月前開始注意住家週邊房屋訊息......目標是靜巷內四房新屋為主,屋況管理良好的舊屋當然也可以考慮,看了一段時間的心得是---好房子難找,甚至發覺大安區已發展到極限,往後要有好的新屋出現可能更不容易了.....

首先注意的是龍門國中到復興南路這個區塊,除了大馬路四邊周圍是大樓之外,巷內幾乎全部都是老舊公寓,這個區塊只有一個小案子在施工中......

復興南路另一側,國北師這個區塊,只有一層一戶的綠舞還在施工,也沒其他新案子........

後來往瑞安街生活圈去看,這區仍以傳統公寓為主但新建案顯然比較多,不過除了幾個較指標性建案之外都是規模很小甚至是一層一戶,這種10戶以內小大樓可能連一班制管理員都負擔不起.....
所謂指標性建案如國泰懷石、新光傑仕堡、惟瓦地、林語堂.....目前可都還是開著天價在賣,而且懷石一棟也才18戶管理負擔也不輕,室內隔局與使用效率都不太理想.....傑仕堡規模是比較大但格局比懷石更差......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開價7000多萬的房子只有3房甚至兩房有誰能接受?若說房間超大那也就罷了偏偏主臥房不超過5坪!雖然有人不在乎價錢多少,,,,但有錢人應該更注重氣派吧!要讓人掏出錢來總要看得過去啊!

遠企後面安和路一帶,也是以舊公寓為主,有零星剛完工的新大樓,但也都是10來戶的小棟樓,也都會面臨管理的難題,遠雄安禾是這個區域的指標案子,目前已是成屋而且好像很多戶是投資客在脫手,但也都是開著高價等著待價而沽.....

這幾天總算看到一個不錯的預售案---和平東路與基隆路夾角裡的「敦美」,130幾坪的畸零地竟然可以發揮得那麼好,室內格局很規則也很實用,初步釋出來的價格也很讓人滿意......但致命傷還是一樣--規模太小只有8戶,又是「倉儲式」停車......將來管理也是令人頭痛!

由這些看屋過程可以看出,大安區這些區塊出現較完整住宅大樓的機會已經很少了,這似乎更顯示出中古管理良好大樓的價值,由於舊公寓整合不易,改建大都只能小面積更新,新舊雜陳一層一戶小規模住宅將會是這個區域的特色,由於基地小坡道平面車位當然不必期待,甚至必須由機械升降進化為「倉儲式」停車.....這都必須仰賴更好的管理措施,無奈規模太小難以支撐管理負擔!

之所以造成這種狀態,個人認為政府必須負最大責任,甚至是始作俑者,以敦美那塊地來說,是從政府標來的公有地,與另一筆公有地是相鄰在一起,從舊有空拍圖來看原本是合併一起使用地形還算完整,只因是兩筆土地所以分開標售.....由兩家公司分別得標,製造出兩塊畸零地實在非常可惜.....

市政府不是整天喊國際化,要讓台北市與國際接軌,但實務面長期的都市計畫呢?只看到週邊的重劃區但市中心老舊市街更新計畫在哪裡?新舊雜陳的結果是永遠無法改變市容,今天一棟新的房子蓋下去,表示整個街廓50年之內無法重劃更新........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不見得正確,歡迎對大安區住宅有興趣的網友多多發表意見。
文章關鍵字
敦美也算是大安區哦?
也好啦,去掃墓很方便。
Seediq Bale wrote:
敦美也算是大安區哦?...(恕刪)

沒錯,那裡當然是大安區,而且是尚未跨過基隆路的「正大安區」,即使是隧道口的二殯門牌也是大安區.....掃墓?應該沒得掃了吧,辛亥隧道上方一直延伸到富陽森林公園都已經整理完成了,現在可是公園喔.......

敦美這邊說是大安區不離譜啦,往虎嘯公園這邊走,到敦化南路兩側買保時捷、BMW、BENZ、AUDI、VW都很方便喔......
ysc_kyy wrote:
或許跟大部分人的心態...(恕刪)


我覺得大大的分析很有道理,也很精闢。

不過我有個小疑問,以目前台北市的容積率來看,若大大計畫要能買到四房的房子,可能至少都要80坪以上...但是配上大安區的房價,真的都是天價耶....
chuohsun wrote:
我覺得大大的分析很有...(恕刪)

不敢不敢,很粗淺也不專業......

一些很誇張的案子當然如您所說使用效率很差,如懷石...70幾坪房子標準格局是3房,還有隔成2房的.....開價6000萬!

但不表示所有案子都是如此,像敦美,75坪四房格局3套衛浴,拿掉一套衛浴還可改成4+1房,大約5000上下可以成交,但基地小戶數太少.....
目前住的房子是06年底交屋的,每戶權狀才63坪,但有4大房+2衛,主臥有7坪多.....重點是04年預售價含2坡平車位才3000多!幾年而已怎會變化這麼多?
贊同大大的想法,小弟也認為大安區已經發展至一個瓶頸了,缺乏規劃相信會是未來的致命傷,

不過位處台北市中心,加上人文素養較好,生活機能等條件,是大安區的優勢,

不過大安區的環境住宅,娛樂,商圈,辦公混和嚴重,這種地方當然生活機能好,

但住在那樣的地方也得承受相當程度的擁擠與髒甚至是混亂,

每次去忠孝東路後面的巷子或是師大商圈附近,巷子小到不能再小,兩邊又停滿了汽車機車,

行人都被逼到沒有地方走,加上又有商家或攤販佔用巷道或騎樓,使的小巷子顯的更小,

而許多聲色場所,八大行業也在大安區內比比皆是,入夜後顯的不太平靜,

這些都是生活機能與住宅區與商圈混和的代價.......

而台北市中心自從信義計畫區開始建造後,各國際級品牌進駐,台灣百大企業據點,

百貨公司林立,有別於大安區的小店個人經營,與品牌混合,

加上市政府市議會所在,已經國際級城市市中心的樣子,

相信未來的市中心會是以信義計畫區為圓心,而大安區市中心地位會被邊緣化,

有個有趣的現象,錢櫃KTV在日前又收掉了一間,

相信除了經濟不景氣外,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也是一個原因,

從前北市人們的娛樂不外乎去KTV唱歌,看電影等等,由於國外樂活觀念的引進欲盛行,

腳踏車風潮起,使的人們的娛樂不再限於室內,而開始嚮往大自然生活,

小弟認為,未來市中心的住商混合區終將沒落,

而取而代之的好住宅區會是國外的型態.......

1.市中心豪宅 (信義計畫區豪宅)
2.市中心周圍離塵不離城的純住宅區(信義區周圍有發展空間的各重劃區,大直,內湖,南港,文山等)

小弟的淺見,還請各位包含,



CA91007 wrote:
贊同大大的想法,小弟...(恕刪)

沒錯,缺乏前瞻性的規劃是致命傷,但這現象不侷限於大安區,12個行政區當中除了信義計畫區比較沒這方面問題之外,這應該都是台北市老市街的通病......即使是信義計畫區周邊老舊社區也是一樣.......

至於以「優質住家」觀點來說,個人並不認同信義計畫區.....主因是生活機能不佳,以信義之星來說最近的購物地點大概只能選101內的超市,加上以世貿、百貨商城等為主的商業活動區域性質,住在那兒總感覺輕鬆不起來......住巨宅豪門有司機、管家打點生活所需是沒問題,可是也要考慮家中成長中的小孩,這樣的生活模式對他們真的比較好嗎?這似乎值得深思.......至少以目前看來,信義計畫區新屋還是某些特定族群才有能力進住,對一般升斗小民還是遙不可及.....以大眾或小眾市場觀念來看,要發展成為主要市中心應該不太容易,歸類為「高級住宅區」是沒問題.....

大安區住家環境是否過於擁擠或商業化要看哪些區段,東門町一帶以娛樂消費活動為主,日夜當然熱鬧哄哄一刻也不得安寧,但敦化南路兩旁辦公大樓後方第二線狀況就不同了,白天上班族人潮是不少,但到了晚上或假日卻非常安靜.....這剛好是辦公與住家的的互補,反而比文山區純住家還來得清靜,個人對此也很意外......04年找這一帶房子時,特地在夜間10點之後來走走看,當時正逢冬天巷內走了一大段路沒遇過半個人......反而靜得有些怕怕的........

文山區,也是個很熟悉的地方,在那兒住了20幾年才搬來大安區的,木柵也發展得差不多了,完整住宅用地也幾乎沒有了,幾年前木新路上高級餐飲一家一家開,這幾年又恢復老式消費型態,就可看出要改變區段消費並不是那麼容易......況且木柵好一點的案子也是不便宜的,像「日光」幾乎已向大安區看齊.....差不多的價位您會選哪裡呢?

南港、內湖、大直沒去研究過不敢評論,文山區跟大安區比起來公共建設就是差很多,在木柵住了20幾年從沒想過要騎腳踏車,即使河堤腳踏車道就在住家旁,但搬來大安區卻開始騎腳踏車到處跑!怎會這樣?應該木柵比較寬闊大安區較擁擠啊!但事實上是木柵街道比較小,即使如木新路這種主要道路連人行道都是到處障礙,車道上又是過境車輛眾多,這要如何騎車?
而大安區呢?街道較寬又有寬寬的無障礙人行道,光台大那100多公頃校地24小時隨時可以進去繞,主要道路的自行車道更是很平常,穿過台大往自來水園區要騎到哪裡都是四通八達........

雖然大安區有老市街的問題,但交通、文教、生活機能卻是很難以替代的,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平常人可以負擔的區段,跟信義計畫區那種小眾豪宅又不太一樣.......

ysc_kyy wrote:
或許跟大部分人的心態...(恕刪)


請問樓主您的房子才交屋兩三年,也是四房雙衛,為何還要換四房的房子呢?是因為您現在的居住環境比較吵雜嗎?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我也是在找這附近的房子,不要說四房,連三房雙衛附24H管裡及車位的大廈也不多,就算有人要賣也都是開天價,真不知道該不該給他用力殺下去~唉

ysc_kyy wrote:
或許跟大部分人的心態...(恕刪)

其實依版主的看屋方向價位都不低
試著往敦化南路的另一邊敦南街找找看
一方面靠近台大在新建大安區活動中心後面附近的建案都是這幾年新推出的
就是那種3.4 千萬大概買個4房
比起敦美附近的環境會好一些你看敦美對面占車位的鄰居就知道水準..........
另外有人質疑敦美算是大安區嗎?
我也不知道為何這樣質疑?但一坪50-60萬應該離大安區房價不遠了吧!!
我本身是住在附近的老公寓幻想改建中.........
大家想太多了!

台北市市民的生活形態不像各位想的那麼先進,

一般生活消費形態還是圍繞著傳統市場、路邊攤、小店鋪,

看看頂好、全聯這些都會型賣場生鮮食品賣的好不好就知道。

如果生活形態沒有改變,居住環境要變很難。


雖然說台北市住三老公寓要改建非常難,

但是個人覺得外觀拉皮和結構補強會是這些公寓最終的解決方案!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