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黃衫之外,環法賽中最多人競爭的,就是象徵衝刺王的綠衫了。衝刺王其實是我們這邊在說的,實際上綠衫的意義是「積分領先者」。
那麼,積分是從哪裡來的呢?在平地站,每站都會有三個「中途衝刺點」,率先通過衝刺點的三名選手,分別可獲得 6、4、2 分的積分;終點線也是最重要的衝刺點,前 25 位進終點的選手都有積分,分別可獲得 35, 30, 26,... 3, 2, 1 分。丘陵站也有三個中途衝刺點,但終點線的積分就比較少了,只有前 20 位進終點的選手有積分,分別可獲得 25, 22, 20, ... 3, 2, 1 分。山地站只有兩個中途衝刺點,由於終點線前的競爭不激烈,所以只有前 15 名選手有積分,分別可獲得 20, 17, 15, ... 3, 2, 1 分。計時賽則只有前 10 名車手有積分,分別可獲得15, 12, 10,...3, 2, 1 分。由此可見,越有能力在大集團衝刺中勝出的車手,就越有機會穿上綠衫。
中途衝刺點除了有積分之外,前三名也分別有 3, 2, 1 秒的減秒獎勵。環法賽第一個禮拜大多安排平地站,在第一個計時賽來臨前,黃衫車手經常就是衝刺型選手,因為他們靠著中途衝刺點以及終點線前三名的減秒獎勵,就可以在總成績上領先其他選手了。近來最有名的例子是 2006 年的布南(Tom Boonen),從第三站穿黃衫到第六站,加上他是前一年的世界冠軍,穿上專屬的「彩虹黃衫」真是虛榮到了一個頂點。但為了保有黃衫布南當年一無所獲,07 年認清自己的本份後專注在積分的搶奪上,也順利贏得綠衫。今年則因在比賽之外被驗出使用古柯鹼而遭禁賽,無緣參加環法。
當前的綠衫「活歷史」就是即將邁入 38 歲的德國老將札貝爾(Erik Zabel),他曾經贏得六次綠衫,今年仍然繼續參賽。這一位苦幹型的車手,生涯拿下的第二名次數可能是第一名的好幾倍多,雖然每次集團衝刺他都能佔到前幾名的位置,但總是很難取得勝利,不是那種「橫掃型」衝刺選手。他的綠衫策略就是盡可能的多拿積分,在環法賽中總有十來個平地站和丘陵站,如果每次都能佔到第二第三名,也勝過只拿兩三站的第一名。所以,終點線鏡頭總是少不了他的身影,他也是最會利用積分規則的綠衫車手。不過上次他拿到綠衫已經是 2001 年的事了,去年他也當過一日衝刺王。
其實靠規則贏得綠衫的車手不在少數,也讓比賽變得不那麼好看。有些車手可以在一次環法賽中拿下三四站,卻與綠衫無緣。原因之一是他們沒辦法通過山地站的考驗,提早收工了;還有狀況不可能天天都很好,可能今天可以衝贏,明天就鳥掉了,休息幾天又生龍活虎;再者有心拿綠衫者可能會專攻中途衝刺點,六分六分的拿,終點線只要保持在前幾名就好,這樣積分反而比拿下幾個單站進帳更多。
玩弄規則會讓比賽變得不好看,最強的車手不見得能得到應有的榮耀,所以環法主辦單位傷透腦筋依現況來調整規則、安排比賽路線,就是希望整個比賽能達到一個均衡,讓車手能夠發揮,也讓觀眾看到喜歡的英雄能站上頒獎台。積分是影響車手行動策略的規則之一,下次在看比賽的時候,如果看到有車手半途忽然衝出來抽幾下,再回到主集團中,他可能就是要積極取得綠衫,或者幫主將吃掉衝刺積分,讓對手吃不到。
秋水 wrote:
聽說今年的環台賽黃杉,就是靠玩弄規則用衝刺贏來。
所以雖然他得到環台賽衝刺王及黃杉兩個頭銜,
卻讓人質疑不是名至實歸。
哈,本來我想帶出這個話題的,但因為與環法無關,所以就沒提,即然有人提出來了,我就不客氣開火了。
沒錯,總冠軍黃衫同時也是衝刺王美國的墨菲(瑪吉斯車隊),一站未勝,就贏得環台賽了。關鍵有兩個:第一是前四站他就賺了 24 秒的中途衝刺點減秒(總共八站),讓他積分和時間都大幅領先;第二個是台北縣站,領先集團有四位選手在最後三公里之內,被裁判帶錯路,這四人之中有三人只要沒走錯路,成績都足以勝過墨菲。可憐的走錯路四人組,最後大會「很慷慨地」給他們算成和主集團同樣的成績,因為「沒看清楚路標是車手自己的錯」。最好是這樣,已經是最後階段了車手埋頭苦騎,要在都市裡花花綠綠的廣告標示中要找到只比 A4 大一些的路標,還得在裁判走錯路的時候做出正確的判斷,當車手是在逛大街嗎?
我不認為墨菲贏的不擇手段,他們車隊很成功地運用規則獲勝,是很成熟的做法。會讓賽事難看,完全是主辦單位路線規劃上的問題。八站裡面有六站繞圈賽,剩下兩站也都是平地站,很難分辨車手的程度。這種賽制下要用最少的代價贏得勝利,就是搶中途衝刺點囉!自由車協把環台賽搞得難看,讓媒體不願去關注,間接讓民眾沒有去了解的意願(誰能理解一站未勝的車手可以贏得總冠軍?),讓環台賽的招牌越來越沈淪。
換另一種方式來表達,這關係就只是互為因果!
規則或賽制,乃至於影響車隊及選手的戰術運用及成績,也可以說是車隊及選手因應賽制規則所衍伸出獨特的勝利方程式,進而可以衍伸後續車隊尋求特定類型的車手.專攻的賽事...等等課題,這不就是自行車運動多樣且迷人的地方嗎
這麼多個車隊.這麼多的pro選手,以及投入這麼多的贊助商及資源,甚至於20多天的比賽.不同類型的賽程路線,如果最後只有一位冠軍一種頭銜,那也太單調太不符合效益不是嗎?也不符合推廣行銷的目的!
若是能在21站不同的衝刺積分.登山積分.個人計時.終點衝刺.單站冠軍的多樣組合中,利用策略突顯出自身特色以及超越他人的價值與實力,最後達成設定的目標(各色冠軍衫),這樣已是實至名歸!至於中間的策略格調就見仁見智,畢竟每個人心中對英雄的定義是比較主觀的
就如後面所提到環台賽美國馬吉斯"車隊很成功地運用規則獲勝,是很成熟的做法",是需要建構在車隊每位隊員的實力夠強能夠落實執行戰術,也突顯出車隊的團隊戰力確實優於其他車隊...
以上,前提只要是賽制規則不是為某小眾量身訂做,能符合競賽最基本的要求與精神"相同基準上的公平與公正"!又能吸引更多不同類型選手.觀眾.廠商投入,那就成功了!
至於環台賽,也可以改名為台灣繞圈巡迴賽了,兩站的公路賽則降格為額外的bonus,繞圈賽的比賽性質本就很難突顯出選手個人實力,充滿太多可變因子...
確實,主辦單位把Tour(環賽)的格局搞小了,可惜呀
http://www.xindiancycli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