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v3688 wrote:
感覺政府的迫力要拿出...(恕刪)
這之前我在某縣政府也遇過一個
他是民國55年高考及格的,在該單位服務已經超過30年..
60好幾了..一個阿桑級的..
子女都念到碩士畢業,也都開始工作了..
每天早上我看他都得上菜市場,一到下午又得常常跑回家關火..
我問他為啥要這麼累,退休就好啦...
他跟我說,他子女都剛剛開始在私人公司服務,不知道穩不穩.
他占這個缺,根本沒事幹,平均一個月只要繳一張公文,這個月比較累,就下個月累積一起繳就好..
平時來找老同事聊聊天,逛逛菜市場,累了回家午休一下
這樣每個月都還有7~8萬可以領..
還有21天特休,隨時想出國就出去玩..
偶而可以出差去台灣看看小孩.機票食宿都有人買單
這種工作,要去哪邊找阿..
ccl5988 wrote:
考上是又怎樣
怎麼老是有人搞不清楚
擠不上台積電
考不上公法門
再三抱怨22K的低薪(即意謂著同齡間的低階)
當然!
老是有人搞不清楚!
可憐亦復可悲!
真不知誰家生育、養育、教育出來的子弟?
馬克斯曾說:「每一種社會生產過程,都同時也是再生產的過程」。近幾十年來,特別有許多學者專門研究這種,在教育制度裡,藉著精心安排的機制,產生階級複製的現象。
葛蘭西(Gramsci, 1971)首先識破說,意識形態的霸權維繫著強勢階級的宰制,政府的學制都是階級結構,以便製造有機的知識份子(organic intellectual),作為促成資產階級文化霸權的代理人(p.3-12);
伯恩斯坦(Bernstein, 1977)提出符碼理論(code theory)說,要能區分工人階級受到侷限的符碼和中產階級精緻講究的符碼,也要細究社會階級、家庭及語義架構的複製(reproduc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meaning)之間的關係。他接著努力將宏觀的權力階級關係和微觀的學校教育過程結合,結果發現工人階級小孩的談話符碼與中產階級小孩的談話符碼之間有很大差異,而這差異透過再脈絡化(recontextualising),反映在勞動力的社會分工上,也反映在家庭裡、社會中的階級與權力的關係上.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