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的以小見大,其實只是你頭太大

你以為的以小見大,其實只是你頭太大

某天晚上,爸爸對我說了一個故事,

內容大概是說,女孩帶了男友初次回家吃飯,過程中相處融洽,男友離開後,女孩的父親卻語重心長的告訴她︰『女兒啊,這個男的十分自私,妳自己要好好考慮一下,還要不要跟他繼續交往下去』。

女孩感到不解,便詢問父親為何有這樣的看法。

類似的故事演到這裡都有一個固定的套路,扮演睿智形象的父親推一推眼鏡,以一副名偵探柯南的樣貌語重心長的說,剛剛這男生夾菜的時候一直在挑,直到挑到他想吃的菜才夾走,這樣只夾自己想吃的菜的人,通常不會為別人著想!

嘩!多順暢的推論啊,原來夾菜要不經大腦,看到什麼都夾才是無私的表現。

剛聽完這個故事,由於講述者是我爸爸的關係,所以我當下只能給予尷尬又不失禮的微笑。

遙想我自己在還很小的時候,也曾在一本本土知名作家的著作裡看到類似的故事,女方家長見到男方不擅長剝蝦殼的表象,就直接斷定這個男的無法承擔責任,是個不靠譜的男生。

在東方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背景下,「見微知著」和「細節決定成敗」是一種被高度推崇的價值觀。這些故事(挑菜、剝蝦殼)並不只是單純的心理捷徑,它們常被用作非正式的社會篩選機制,尤其是對潛在的家庭成員(女婿、媳婦)。

類似的故事還以各種不同類型的場合,衍生出許多讓人噴飯的變形版本。像是大人看到小孩連打掃都不太會,就認定這樣的孩子長大一定難成大器…等等。

如果上述的邏輯可以成立,那不就表示像微軟前總裁Bill Gates、Facebook創始人Mark Elliot Zuckerberg和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等人,他們小時候通通都是掃地和清潔達人囉?仔細想想就能理解,這種故事所帶來的價值觀有多荒謬。

可悲的是,這種自以為以小見大的無知充斥在許多人的觀念裡,他們喜歡在各種細微的地方打量別人,然後輕率地做出結論並沾沾自喜。

就好像一個人只看到天空的一片烏雲,就說明天一定下大雨,你覺得這樣的預測會準確嗎?

一個挑菜或剝蝦殼的小動作,可能只是那一刻的心情或口味偏好。

天氣預報靠的是氣壓、風向、溫度、衛星雲圖、歷史數據和模型演算。

判斷人性,也需要長期觀察、理解價值觀、看他在不同場景下的選擇,甚至了解他怎麼面對壓力與失敗。

如果只看到一小片雲,就說天氣會下大雨,那就跟只看到一次挑菜,就認定對方自私是一樣的荒謬。

這類故事也充分地展示了,人們傾向於將複雜的特質(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責任感)與簡單、容易觀察的行為(像是挑菜&剝蝦殼)建立聯繫。

這種「以小見大」的思維,其實是人類大腦為了快速決策而使用的代表性捷思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代表性捷思法是我們大腦在面對複雜資訊、時間壓力或認知資源有限時,用來快速、省力地做出判斷或決策的「經驗法則」或「心理捷徑」。它們通常有效,但卻容易導致系統性的偏誤。

我們總以為看見了真相,其實真相早已看見了我們的偏見。

你以為的以小見大,其實只是你頭太大。

推薦書單︰

《快思慢想》(Daniel Kahneman):深入探討代表性捷思法與其他認知偏誤,是非常值得一讀的長銷書

《好人怎麼會幹壞事?:我們不願面對的隱性偏見》(Mahzarin R. Banaji, Anthony G. Greenwald):探討人們如何在不自覺中使用偏誤判斷他人

關於作者
很多時候只是觀點不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