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訊息是指自動上鍊比手動上鍊更早出現, 以我這種普通使用者來看,
自動上鍊很正常. 那手動上鍊的優點是在哪部分呢?
文章關鍵字
ie815131 wrote:
我所知道的訊息是指自...(恕刪)


手動上鍊最早出現阿
自動上鍊二十世紀才發明 在之前都是轉發條或使用重力讓時計運轉
在現在通常是自製的機芯 或有一些詭異的功能 沒法自動上鍊才會看到手上鍊的機械錶
作為收藏品或對玩家比較有價值 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是會覺得很麻煩
如果不是機械表在功能性上頗有不足 三十年前電子錶就不會一統江湖了
ie815131 wrote:
手動上鍊的優點是在哪部分呢?...(恕刪)

我外行...只想到"薄"~

另外,機板外露範圍較大,若經打磨改裝,較容易顯現價值!
seth_4 wrote:
沒法自動上鍊才會看到手上鍊的機械錶...(恕刪)

另一點是,多功能的機械機芯勢必加厚,

加上全尺寸自動盤,又會再加個1.5mm~2mm,使得整體錶殼加厚,

所以有些錶廠才會在自動機芯上使用偏心小型自動盤,縮小體積~(應該啦~)
『女神林志玲』《101次求婚》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 第一位發明可攜帶的錶之人歸給Peter Henlein, 約在1504~1508.
第一個自動上鍊懷錶則是Abraham-Louis Perrelet, 在1770.
所謂自動上鍊錶比較先出現的來處是大陸劉興力出版的名表手邊書-高級手錶品鑑參考的目錄, 這部份可能要再考究.

對我來說, 發明懷錶跟發明手機一樣重要, 讓人們深刻體認時間的流逝.
早期,在正確的使用下,同等級的手上鍊跟自動盤比
理論上手上鍊也會比自動上鍊穩定跟準確
現在的話…我覺得自動盤的穩定度跟準確性可能都和手上鍊不相上下了甚至還更優
不過,手上鍊,當要上鍊時…從綁在手腕上…拿下…到上鍊…所有的動作,一整個感覺…「這是自動盤享受不到的樂趣啊」

不知道先有手動上鏈士還是自動上鏈
但可以確定的是, 可能因為加工和冶金技術的關係, 很久以前只有手動上鏈的機芯有辦法量產. 也因為是加工和冶金技術的關係, 當年的手動上鏈很麻煩, 往往都要多帶個小零件, 甚或從錶背來上發條, 當然也影響手錶的防水能力.
這裡連結一個網頁, 雖然是購物網站, 但小弟絕無推銷之意, 純粹分享網頁內容, 若有不妥, 也請網管移除無妨.
這裡

air.ch wrote:
早期,在正確的使用下,同等級的手上鍊跟自動盤比
理論上手上鍊也會比自動上鍊穩定跟準確
...(恕刪)

至於為何手上鏈比較準?我就不懂啦?因為目前來看, 影響準度的因素很多, 似乎手動上鏈已經不是主因.
有些機芯是因為實在太小或太薄, 只得搞成手上鏈
像是
JLC 的 ultrta thin
機芯厚度 1.8mm, Rolex 的自動盤模組都快比它厚了

或是 JLC 的
caliber 101
你手上的筆都比它粗, 根本放不下自動盤
還只能從錶背上鏈

看到以上兩款自製機芯的錶款
再看看那些裝個 ETA 就貴到天上去的錶款..........
air.ch wrote:
不過,手上鍊,當要上鍊時…從綁在手腕上…拿下…到上鍊…所有的動作,一整個感覺…「這是自動盤享受不到的樂趣啊」



說到這個讓我想起小時候

老爸給我一支俄羅斯軍用錶

也是手動上鏈 也有自動上鏈功能

厚實的主體加上黑色的膠質錶帶 頗有軍用錶的感覺

那時戴在手上

打球帶 上課帶 洗澡帶 泡溫泉帶

什麼鬼狀況都戴在手腕上

結果戴了四五年 都沒有保養 錶內也起水氣

就丟在抽屜裡面放著爛了

換戴seiko

過了七八年後才知道那隻錶的價值

算是古董級的俄羅斯軍錶

幾天前要找也找不到了

被我媽當垃圾丟掉了

現在想想 高中就戴古董機械錶而渾然不知其價值的我

真是吃米不知道米價..
cool2264 wrote:
說到這個讓我想起小時...(恕刪)



沒關係
損失不是太多
JL wrote:
嗯沒關係損失不是太多...(恕刪)


怎麼說

說來安慰一下

是不是俄羅斯的機械錶裡面的機芯比較廉價的關係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