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聲帶其實也用了不少馬利納指揮聖馬丁樂團的作品,錄音水準不算差,當然畢竟都是類比時代的錄音,如果喜歡數位時代冷硬解析的錄音,那當然這些版本都不會讓你喜歡,不過那個時代的錄音,其實相對我認為比較飽滿與溫暖,也值得多聽聽。至於詮釋,當然莫札特所有作品都有許多經典大師級詮釋,不過這部電影所選擇的版本,應該也都是很不錯的,值得當做踏入古典音樂領域的敲門磚了。
補充一下真實正確版。同時也希望各位會喜歡莫札特和薩利耶里其它的作品。莫札特 沃夫岡 阿瑪迪斯(Mozart Wolfgang Amadeus1756-1791)創作安魂曲的過程,只是一名 瓦爾塞格伯爵(Count Walsegg)匿名向莫札特委託創作的作品,並假名做為自己的創作發表,以紀念在那年年初剛過世的妻子。作品未完成,莫札特即因致命型的風濕熱離開人間。安魂曲則由莫札特的學生查維 蘇斯梅爾(Xaver Sussmayr),模仿莫札特晚年的作曲風格完成安魂曲最後三章:聖哉經(theSanctus)、降福經(the Benedictus)和羔羊經(the Agnus Dei)。下毒說其實是來自於莫札特給他的朋友普歇伯格信中提到:「我將活不了多久了。我確定是被人下了毒藥!我不能摒除這個想法。」。但信中沒有說明是被誰下毒,不過那時的莫札特早已身體狀況不佳,飽受憂鬱之苦,加上莫札特熱愛開玩笑,難免誇大。至於薩利耶里(Salieri)1750生於雷尼亞哥,1825卒年於維也納。義大利作曲家、指揮家。1788-1824年間擔任維也納宮庭指揮,作品有歌劇、神劇、教堂音樂、聲樂曲和器樂小品。林姆斯基-高薩可夫(Rimsky-Korsakov 1844-1908)針對當時的傳聞創作了一部歌劇 :莫札特和薩利耶里(Mozart and Salieri)。不過那些都只是毫無根據的惡意中傷,因為薩利耶里在當時的音樂成就比莫札特還要輝煌,在維也納宮廷中坐擁榮華富貴。薩利耶里在莫札特死,對莫札特的兒子很友善,並推薦他獲得第一次的官方任命。薩利耶里同時也是舒伯特和李斯特的老師。以下為莫札特在臨終時所說的話:「現在我一定要走了,就好像能讓我在安靜中生活。現在我一定要離開我的藝術,就好像我已經從奴役的姿態和投機者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贏得了可以依隨著我的感覺,隨心所欲地、自由自在地去寫作的權利!」參考資料1.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2.莫札特其人其事書信 世界文物出版3.我不是阿瑪迪斯(Peter Gay) 木馬出版4.咬一口莫札特(Reinhold Hartmann) 商周出版5.我親愛的莫札特畫傳(Stefan Siegert) 先覺出版
joetliu wrote:原聲帶其實也用了不少馬利納指揮聖馬丁樂團的作品,錄音水準不算差,當然畢竟都是類比時代的錄音,如果喜歡數位時代冷硬解析的錄音,那當然這些版本都不會讓你喜歡,不過那個時代的錄音,其實相對我認為比較飽滿與溫暖,也值得多聽聽。 看了你的文字,我特地又翻出來聽了一遍,的確是只能說不算差。我是覺得原聲帶的錄音沒有層次,很平面。以其中收錄的安魂曲片段來說,對比早十幾年前錄音的Bohm版本,不說兩人演奏詮釋上的角度不同,原聲帶馬利納的錄音實在差得太多了。我並沒有特別偏好數位或類比錄音,事實上,有很多60年代的古典錄音,錄的非常好。例如Walter的Columbia系列,就是錄音演繹俱佳的示範。馬利納有非常非常多的莫札特錄音,但他始終都無法在我心中晉身大師之林。球德洛 wrote:平心而論,莫札特的安魂曲還真不是普通的好聽,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平靜莊嚴 不知道您有沒有聽過1971年Karl Bohm & Wiener Philharmoniker的版本,DGG出版的。莫札特的安魂曲我僅收了三個版本,聽來聽去還是喜歡這片。您要是還沒聽過,建議快去敗一片,聽完後,那片原聲帶大概就被您扔進回收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