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家的LUXGEN車主及準車主,推薦一本好書

希望這不會被歸類為廣告文,若是請各位大大高抬貴手。
為了能更關心我們的下一代,也希望有機會就推廣閱讀及正確的教育觀念。

我真的十分喜歡看書,隨時出門就是帶個書袋裝一本書隨時看(家中有兩間書房擺書,仍不夠用)。
加上兩台相機(一台單眼、一台傻瓜都是Nikon)及SONY攝影機。

也許上Mobile01,很多人都只是上來聊聊天,當個嘴砲,但若能順便吸收個新知應該也不錯。

上Luxgen的版,發覺這裏有好多愛家型的車主,有時真的會感到一種溫馨。
我想會選Luxgen的車主,大部分都以能全家快樂出遊為考量吧!

因此特別開了這一個討論文,希望大家談車子之餘,也能多關心下一代的教育及健康。

教養大震撼(NurtureShock):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作者:Po Bronson、Ashley Merryman 雅言出版社
~沒有「最好」的教養,只有「最適合」您和孩子的教養~
轟動美國教育界、家長圈的最HOT話題書,登上2009年底三十幾種年度好書榜,獲獎無數,在美國甫出版,就成為《新聞周刊》封面故事,攻佔所有暢榜,席捲所有談話性節目,即連《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財經媒體也給予大篇幅推薦。
本書回答了一個超有趣的問題:親子教養變成顯學已有二三十年,為什麼孩子還是問題一大堆?答案:因為有太多「真理」都是誤人子弟。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孩子應該多多讚美」、「EQ比IQ重要」等等。每一章都是一場大震撼、大洗腦。
  本書不是一家之言。作者在近百位頂尖學者的鼎力協助下完成本書,可說是十年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的一次大總結。
以下是各章內容簡介:
第一章 讚美:自尊心迷思應該淘汰了 (沒恆心,沒毅力,經不起挫折,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
第二章 睡眠:別迷信「一日之計在於晨」(少睡一鐘頭,IQ減七分。電視機是冤枉的。)
第三章 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歧視 (族群平等教育不只有必要,還要趁早。)
第四章 說謊:父母如何不知不覺鼓勵說謊?(四歲兩小時撒一次謊,六歲每小時一次。七歲仍在說謊,就會繼續說謊。)
第五章 聰明:為什麼贏在起跑點不算贏?(IQ會改變,EQ則沒有科學根據。越是聰明的小孩,IQ變動幅度越大。)
第六章 兄弟姊妹: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佛洛伊德搞錯了,莎士比亞才是對的。兒童閱讀也有陷阱。)
第七章 青春期:「荷爾蒙風暴」並無科學證據 (時間排越滿的孩子越容易無聊。不訂規則的父母最不了解孩子。)
第八章 自制力:對學業成績比IQ重要(遊戲不只訓練自制力,也訓練抽象思考。)
第九章 人際關係:為什麼貼心奶爸帶出問題小孩?(別人眼中的高EQ小孩最會欺負同學。)
第十章 學說話:語言學大師的理論可以休矣 (別以為你多講話,就能幫助寶寶學說話。但是的確有七種方法幫助寶寶早點說話。)
結語 為什麼「感恩日記」會害孩子不快樂?
<<節錄第一章>>讚美:「自尊心很重要」是騙人的
像湯瑪斯這樣的小孩,你該拿他怎麼辦?湯瑪斯今年小五,就讀紐約市編號三三四的公立學校「安德森學校」,從幼稚園到八年級,這個學校每一班都是資優班,招生範圍遍及全紐約市,考進去很難,課業要求也很嚴。湯瑪斯體格精瘦,最近才把長長的褐金頭髮剪短,為了看起來像螢幕上新的那位○○七。(他拿一張男星丹尼爾‧克雷格的照片給理髮師參考)。但在衣裝上面,湯瑪斯就和龐德很不一樣了,他喜歡穿寬鬆的卡其工作褲和印有法蘭克‧砸帕(Frank Zappa)頭像的T恤,這位已故的搖滾歌王是他偶像。湯瑪斯在學校裡有五位好朋友,大家都叫他們「那群聰明的」,湯瑪斯是其中一位,他喜歡這種歸屬。
打他會走路起,就不時聽別人誇他聰明。不只爸媽,任誰接觸過這位早慧的小孩,都誇他聰明。申請安德森的幼稚園,湯瑪斯的智商更是得到統計學上的肯定。安德森的入學考有智力測驗,學校只收IQ最頂尖百分之一的考生。湯瑪斯的智力測驗分數是最頂尖百分之一之中的最頂尖百分之一,也就是最頂尖萬分之一。
但是,湯瑪斯一年年唸上去,這種自知很聰明的自我意識卻沒有轉化成面對課業的大無畏信心。事實上,爸爸發現情況正相反。「湯瑪斯很不願意嘗試他不擅長的東西,」他爸爸說:「有些事情他很快就上手,但如果不是,他會馬上放棄,就說我不會。」湯瑪斯看所有事情有個二分法,一種他天生就會,另一種他不會,怎麼劃分往往看一眼就決定。
例如,他低年級時,拼字不太好,他甘脆不願開口拼字。數學課講到幾分之幾的「分數」,他一眼就不願去學。最大的障礙出現在三年級,學校要求學寫草體字,他卻一連幾星期都不願學。後來老師要求所有作業都必須改用草體字了,湯瑪斯非但不願急起直追,還明白拒寫。爸爸跟他講道理:「你很聰明,並不表示你就不必用功呀。」到最後,湯瑪斯的草體字是學會了,但那是爸爸費盡一番唇舌好說歹說的結果。
腦力第一流的小孩,為什麼會自覺沒能力應付最最尋常的課業挑戰?
湯瑪斯並非個案。有個現象幾十年來一直是專家公認的,資優生(智力測驗結果在頂端百分之十的那些)中有很大比例,習於嚴重低估自己的能力。他們有一種毛病,對自己明明可以勝任的挑戰抱著「我辦不到」的心態,對自我成就採取超低標準,自我期許也特別小。他們低估努力的重要性,高估自己仰賴父母協助的程度。
很多人都以為,誇小孩聰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哥倫比亞大學就進行過調查,發現高達85%的美國父母都認為,誇小孩聰明很重要。我自己在紐約市一帶也做過隨機民調(當然是很不科學的那種),誇小孩聰明的父母可能多達100%。所有的爸媽都這麼誇小孩,習以為常。「寶貝你好聰明」似乎常掛嘴邊。
問某一位媽媽她多常誇孩子聰明,她得意洋洋告訴我:「從很小就開始,常常誇。」有一位爸爸說:「一有機會就誇。」聽說現在許多小孩帶去上學的午餐便當盒,都附有爸媽手寫的讚美小卡片,放學回家,則看到冰箱上貼有獎勵小星星。男生只要吃完飯願意把餐盤上的果皮骨頭清理乾淨,就可贏得棒球卡。女生功課有寫完,就可得到指甲美容的獎賞。小孩的世界充滿「你很棒、你棒透了」的訊息。他們棒是因為本來就棒,他們有條件,天生就應該棒。
大家的假設是,小孩只要自以為聰明(被反覆灌輸這一點),就不會畏懼課業上的挑戰。多多益善的誇獎,其功能就是化做小孩肩上的天使,呵護著他不要埋沒才華。
問題是這樣千篇一律的讚美,真的能幫助您的小孩成長嗎?(這一段本人自己加上去的)


真健康的文
我邊坐上沙發邊來推一下
我一個女兒
目前為止
被我教得很乖
我在場的時候都很聽話
我不在場的時候不一定...
但至少不是死小孩....
不知什麼候會有電子版本
希望可以付費購買
這本真的很值得一讀,對教育孩子有很多革命性的觀念。

還有一本「管教啊,管教」也非常推薦喔!
以實務說明管教上的作法與態度,非常生動而且深刻的闡明與孩子在管教時的互動與應抱持的原則。
讓人豁然開朗的教育理念,不但把孩子敎好,還讓親子之間更加親近!
hcpine76 wrote:
希望這不會被歸類為廣...(恕刪)


版大,請問書名是: 教養大震撼(NurtureShock)?
書局我找不到耶!
書中所提的症頭, 我家那兩隻牛都有
有時不知要如何帶他們?
艱深的課題 多爬文

hcpine76 wrote:
請連上誠品書局網站查...(恕刪)




感謝! 我在多跑幾家看看!
艱深的課題 多爬文
兩個女兒正值你爭我奪的年紀(2歲半&1歲半),感謝大大的分享~我需要修鍊了
提供一篇游乾桂兩、三年前的演講文,相當值得一讀

....................................................................................................................................................

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工作再怎麼忙,我也要建議你抽空看這篇文章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 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 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 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 腦子就好像被 水泥糊起來一樣。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①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②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 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 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 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 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 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 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 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下雨天,無事可做,也許看一些文章吧!提供一份康健雜誌去年5月的一篇文章:

------------------------------------------------------------------------------------------------------------------------

贏在教養關鍵期 青春不惑‧成功教養 康健雜誌126期(2009五月號)

您知道台灣目前的青少年有那些困擾嗎?他們有哪些和我們青少年時不一樣呢?台灣有七成高中職孩子睡眠不足,三分之一曾經想自殺,想自殺的最大原因來自親子關係。很多人說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變了。和前幾代相比,有人說他們挫折忍受力低、不耐超,也有人說他們務虛不務實,整天混跡在虛擬世界裡。

到底,台灣15~18歲青春期得青少年生命樣貌是什麼?他們擔心什麼、煩惱什麼?什麼影響他們的健康?他們說什麼隱藏的話語想對父母說?

康健雜誌在2009年2月底問卷調查了全台高中職高一至高三4038個學生,其中許多結果需要政府、學校、家長與青少年自己更加注意的,其中包括:
1.憂鬱世代,親子 關係疏離:三分之一想過自殺、四分之一曾經自我傷害、想自殺原因:親子關係比例高過升學壓力、另一項數據顯示,親子關係疏離,三分之一昨天沒和爸爸講到一句話。
2.有雄心沒壯志:雖有夢想,卻焦慮前途。
3.自我管理能力不佳:四成沒有每天刷牙、近七成超過11點睡。
4.菸、酒絆倒青少年:三分之一吸過菸、八成喝過酒。
5.有親密關係卻不想生小孩:有男女朋友的人三成發生過性行為,但七成沒避孕。兩成青少年預測未來不會生小孩,女生更高達三成。
6.宅青春:四分之三的人上網每天超過兩個小時不是為了做功課、四分之一結交了超過10位網友。

由以上的調查發現,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小孩的父母親之間親子關係的微弱,親職教育(身為小孩父母親這個角色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親職教育是幼教相關科系相當重要的一門學科,因為許多子女的教養問題,最終還是在於家長是否能持續對子女是否關心、親子之間關係是否融洽。

-----------------------------------------------------------------------------------------------------------------------

我們會發現,台灣的父母親在面對親子關係這一塊時,所茫然不知所措的無力感。因為大家實在是太忙了,我們不是典型的社會福利國家,是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體,趕工、忙是常態。景氣好時,為了應付訂單,加班是常態;遇到全球景氣不好時,以外銷為導向的經濟,就馬上面臨失業、經濟萎縮的問題。我們對未來一直有一種不安定感,常怕失去一些東西,總想把許多東西緊緊抱住。

這些結果,讓在台灣的家長,很難撥出時間給自己的小孩。縱使有空,大概是帶小孩逛逛街、吃吃大餐、唱唱卡拉OK。最深底層的與小孩親密的溝通,對小孩發展的密切觀察,常常是心有餘力不足,更何況我們目前的家庭教育還是停留在考試要考90、100的心態上,凡事還是以小孩成績好不好為第一優先。有些人上大學學理工,卻因為微積分沒有過,還要家長幫忙找家教。拜託,都已是大學生了,竟然在讀書上還需父母操心。

不要把太多管教責任放在學校或老師身上,因為學校有不同年齡適合的學校、老師會因年級不同而不同,能朝夕相處且一起生活的唯有父母。再怎麼忙,都要想辦法好好和孩子聊聊天,一起參與一些活動。多去了解孩子們的世界、聽聽他們的音樂、上上他們的網,了解小孩越多,越多和他們相似的語言,您才越有機會能建立好的親子溝通機會,您才能找到幫助孩子的著力點從中幫助您的孩子。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