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暖暖幸福華城社區~~我買了兩戶~~

空氣品質居冠 英文很爛 台北生活品質 全亞洲第四
更新日期: 2006/11/04 04:09 記者: 李亮萱/台北報導
台北的居住品質「還可以」!根據歐洲商會調查,台北的生活品質在歐洲人眼中,居全亞洲第四!但在各類評比中,卻只有空氣品質居冠。其中,台北人的英文程度甚至被認為與越南人相當,可能影響到外資在台設立據點的意願。


歐洲商會昨(3)日首度發布亞洲城市居住品質報告,該報告由歐洲商會委託TNS市調公司,針對亞洲10個歐洲商會所在城市、585位會員進行調查,範圍包括住宅、生意、交通設施、生活費、公眾安全、急救服務、教育、語言、休閒娛樂以及空氣品質。這分報告將可提供給歐洲企業,作為選擇亞洲據點的參考。


根據調查顯示,高達68%的會員認為,吉隆坡的整體居住品質絕佳,第二名則是香港,且各分類評比中的冠軍,幾乎都由香港與吉隆坡包辦,台北只有空氣品質堪稱第一。整體來說,台北的居住品質雖位居第四,但只有36%的會員認為,台北的生活品質還算不錯。


其中,被視為重要指標的英文程度,台北人的程度與越南人相當。調查發現,只有14%的歐洲人認為,台北人的英文程度佳,遠低於吉隆坡的92%,及香港的56%。甚至有60%的歐洲人表示,曾在台北的醫院或診所發生溝通不良的問題。報告指出,這或許是因為吉隆坡與香港過去曾是英國殖民地關係,但台北若要成為國際性城市,英文程度的確需要加強。


在醫療品質方面,歐洲人認為香港的品質最好,有高達64%的人給予正面評價,不過醫療支出上則過於昂貴。而台北只有35%的人讚賞醫療品質,其中,較令人詬病的為牙科服務,但卻有高達50%的會員認為,台北的醫療支出有夠便宜。負責該研究案的TNS資深主管MikeJewell表示,不僅歐洲人認為便宜,連在外地經商的台灣人也喜歡回國就診,可見台北的醫療價格頗令人滿意。


整體來說,台北的居住品質位於亞洲中段班,除了人身安全、網路服務、銀行品質、牙科品質外,其餘重要評比項目都在平均之下。
最近由康健雜誌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衡量健康城市指標,從環境品質、治安、休閒娛樂、照顧老幼、藝文動、就業與經濟、醫療等項目評比,以問卷調查其主觀感受,並對照政府的統計數字,選出台灣的「健康城市」,其中台東、花蓮環境品質最好,宜蘭縣最適合兒童及老人居住,台中治安最差,高雄縣市環境品質最劣,台北市民最挑剔;但由於城鄉發展不均,好山好水之處卻經濟困難,就業繁榮之地居民抱怨不夠安全與健康,台灣找不出真正的第一名。而您所居住評比如何?
(1)環境品質最佳:台東、花蓮及宜蘭三地,其次是澎湖,空氣、水質沒有工業汙染,且綠樹綠地盎然,堪稱台灣山明水秀之地。高雄縣市、台北縣市與台中縣市等工商繁榮之地,環境品質則備受居民批評,敬陪末座。
(2)治安問題:澎湖與東部三縣出線,當地居民最有安全感。台中市居民則感覺生命安全最受威脅,其次是高雄市、台中縣。
(3)「最適合兒童及青少年成長」與「最適合老人居住」:宜蘭都名列第一,花蓮、台南縣排名第二、三。台北市則被視為最不適合。
(4)「休閒活動空間」的滿意度:就算在滿意度最高的宜蘭縣中,對於青少年和老人家的活動空間,仍有近四成嫌不足。最不滿意的則是基隆市、桃園縣及彰化縣。

(5)「有足夠全家人一同活動場所」:台北市最多人嫌不夠,占了七成四;台北縣與基隆市也有七成以上嫌不足。
(6)「提供足夠的藝文活動」:嘉義市奪得第一名,只有不到兩成的人覺得不夠;宜蘭、台北市分居第二、三名。
(7)縣市長施政滿意度方面:最佳的前三名依序是台南縣(45.8%)、台北市(39.3%)、屏東縣(38.7%)。最不滿意的則是台南市(53.3%)、高雄市(41.7%)、南投縣(33.1%)。

(8)其他:宜蘭縣民向心力最強,願意參與改善自己的城市;而台北市雖然在經濟、醫療資源均遙遙領先,但期望過高的台北市民,要求也特高,對環境的要求與批判,可說是全台最挑剔的居民。
用通勤時間換居住品質 你能接受? 時間:2010-04-24
作者 : MyGoNews衷柏宣
列印

用通勤時間換居住品質
根據媒體的報導,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到淡水地區耗資10億買了「水立方」最高的39到41層豪宅,每層470坪,總坪數高達1410坪,頂樓將做為郭董一家人的新居,下面2層則是鴻海集團招待所。他的買房動作沒有炒熱淡水地區的房地產,只炒熱了那件個案。

而媒體也報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重掌台積電兵符之後,為了接近工作地點,已購買新竹當地豐邑建設興建的「極光琉璃」,新居約達200坪,不過,最新的消息是,張忠謀不滿以建商拿他買房做宣傳,有意出脫的消息。

不管這2件知名企業家買房的消息以及後續發展如何,其實可以清楚的看到,名人加持,充其量是對於單一件案有些幫助,對於區域房地產的行情則沒有影響,淡水地區房地產並沒有因為郭台銘未來也會住在淡水而上揚,單價在「1字頭」的個案還是很多,而整個淡水市場因為餘屋供應量不小,銷售的表現也出現差異。因此,區域內的個案,幾乎都是極盡能事的增加個案的「附加價值」,建築結構強調「制震」,幾乎已經是標準配備,建築個案的社區還必須加入人文、藝文、高科技管理的特色,甚至有建商還與國際連鎖書局合作,在社區內設置社區的私人圖書書館,來號召買家的青睞。

整體來說,先不看地段上的差異,現在淡水地區的幾個新建案的建築品質,其實已經與信義計畫區的規劃、設計非常相近,換句話說,在信義計畫區內看得到的建築模式、管理規劃以及建築用料,在淡水地區也是可以找到相同的產品,甚至部分淡水個案的品質還超越信義計畫區,那為什麼信義計畫區這樣的產品要賣150萬元,而淡水地區卻不超過20萬元?原因就在於地段與交通。

同樣的問題出現在林口、三峽,這兩個區域的房地產建築外觀,與信義計畫區內的產品其實也沒有多大的差異,同樣的建築品質搬到信義計畫區,就要賣150萬元,但是在林口,1坪20幾萬都不見得好賣,這樣的狀況也還是因為地段、交通。

還有1個重點則是「增值」處於市中心地段的信義計畫區20年來,房價漲幅超過8倍,但是,20年來的淡水、林口的增值空間就很小,這也是買房要注意的事。撇開地段、交通、增值這些不談的話,每坪20萬元以下就可以買到「制震」的房子,還高科技的保全設計,甚至還有國際級團隊的規劃,其實,房價並不算貴。簡單一點反推換算,現在這樣的建築產品造價1坪也應該要10萬吧!再扣掉土地成本,你想,這些淡水「1字頭」的建商能賺你多少錢?

如果「用通勤時間交換居住品質」的概念能被接受,為什麼一定要住台北高單價的房子呢?1000萬在淡水能買50坪,到了台北市,同樣的錢買相同等級的建築物,大概只能買12~15坪。

買房真的是很折磨人,對不對!(本文撰寫於2010年3月23日)
http://youtu.be/g0Q_DB-e3kk

瑞士蘇黎士 居住品質高

慢城慢生活 世界各國悠閒慢城
2011年11月1日 04:01:04
所謂慢城,是一種放慢生活節奏的城市形態,是指人口在5萬以下的城鎮、村莊或社區,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綠化,支持傳統手工方法作業,沒有快餐區和大型超市。而南京高淳縣椏溪鎮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被“世界慢城組織”授予慢城稱號的城市。慢城會員國大部分集中在歐洲,包括波蘭、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德國、法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的城市。歐洲的慢城多半是中古世紀的小城,沒有連鎖店,沒有快餐店,沒有霓虹燈,只能步行。這一切都是為了回歸歐洲中古世紀的生活速度,同時保留現代文明的特色。




江蘇高淳:優哉遊哉品行鄉間

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高淳,素有“江南聖地”、“魚米之鄉”的美譽。憑藉著純優美的自然環境,三山兩水五分田的生態黃金比例,成就了中國第一個“國際慢城”──椏溪鎮。高淳現在打造“長江之濱最美麗的鄉村”,致力成為吳楚文化交匯、民俗文化深厚的江南人文聖地和具有田園水鄉風情的金陵休閒水鄉,成為南京首屈一指的鄉村生態休閒旅遊度假勝地。





德國Marihn村 世界上最小的慢城

德國境內有六個慢城,Marihn村就是其中一個。

這座1306年建成的村子是以這個村子原來的所有者──一個叫Marin的騎士命名的。緩緩起伏的山坡上一路都是用石頭搭建的房屋,迄今已經有200多年曆史的宮殿被改成一處全新的酒店,此外還有一個酒館、一個巨大糧倉和一個生産馬車的工廠,這些組成村莊的要素被當地居民不厭其煩地打掃、細微地整修、不遺餘力地維護與完善。

現在這個小村子已經成為一個別致的花園,不但有各種觀賞植物點綴其間,還有許多可供食用的植物種類,真正做到了名副其實的“秀色可餐”。小城的生活方式符合慢城的理念,其入口的“綠色”更是吻合了世界上“慢餐”的潮流──只有綠色的農業産品方能入口。





義大利小鎮奧維托 世界上第一個慢城

義大利的奧維托是,城市在反污染、反噪音、反量化之餘,支持都市綠化及保留地方特色,譬如在義大利長期以來漫長的午睡傳統,又譬如支持以山城傳統蜜蜂色灰色料粉刷房屋,當地學校午餐供應的都是當地的有機食物。




書名:十城十美

第二篇

  印象畫派與私密的城市 威尼斯

  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建築與都市評論,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著作:《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田園城市,2003)、《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田園城市,2004)。

  「威尼斯不像大部分的義大利或歐洲城市,是由一個歷史核心逐漸擴散成環狀的郊區紋理,而是兩個核心,一是水之都威尼斯,一是陸之城梅斯特勒(Mestre)。」 ——〈新都市視景〉,羅貝爾托.道格斯提諾,1999

  楔子

  怎麼記述曾經走過的城市?有些鮮明,有些模糊,最最偷懶的方式則為導覽一本、明信片幾張,外加到此一遊的紀念照敷衍了事。然而怎樣的工具可以協助我們認識城市獨特的身份?巴黎絕對不等於羅馬,羅馬又相異於米蘭,東京與台北亦相差甚遠。巴黎絕對不能只說完凱旋門或艾菲爾鐵塔就結束話題,好歹要從塞納河岸的舊巴黎說起;米蘭更不能看完主教堂,便撒手「文化」投入「瞎拼」,起碼也得傾聽一下維斯康提家族的軼事。不過任何老城再怎麼記述,總會有一些相似之處,尤其在現代化過程顯得同質化的今天,幾乎任何大都會在試圖解決問題時所提出的形式都非常類似,譬如說交通經常是最迫切且棘手的問題,解決之道不外捷運「林立」、鐵路地下化與分散中央車站的巨大負荷,城市開始不再是一元核心而是多元核心,教堂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商業中心、火車站……成為新的市民中心,種種現象都使得今日城市的同質性不斷升高。

  不過,歐洲有一座城市至今仍保留了她稀有的獨特性,那就是誘發馬可波羅與忽必烈對話的腳本——威尼斯。在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的眾多城市記述中,幾乎處處可見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的記憶滲透。我們先來讀一段卡爾維諾的城市現象學如何羅織這座城市:「在水之城艾斯瑪拉達,運河與街道四處伸展,彼此交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你總是可以在陸行與船運之間作選擇:在艾斯瑪拉達兩地之間最短的距離並非一直線,而是在彎繞的替選路徑間分歧的曲折路線,因此,攤在每位路人面前的巷道,絕對不只兩條……。艾斯瑪拉達的居民,免於每天走同一條路的厭煩之苦。事情不止於此,道路系統不是只有一層,而是在階梯、平台、拱橋、傾斜的街道之間上上下下……。在艾斯瑪拉達,最為固定和冷靜的生活也不會有任何重複。」這裡有許多運河許多橋,他們與城市的無數徒步巷道交錯成一個巨大的迷宮網絡,一個中世紀步調的迷宮網絡。這裡有無數的選擇,永不厭倦。這是座奇特的城市,儘管道路系統層疊,卻沒有汽車、摩托車及腳踏車,只有船:公共汽船、消防船、垃圾船。光是這點就讓威尼斯在現代化過程產生困境,因為當其他大都會以各式交通系統增加它的速度時,威尼斯繼續窩居在中世紀的步調裡,過去幾十年來威尼斯在這樣的困境裡自艾自憐,靠著老祖宗的遺產坐吃山空,等待上帝的判決。

  她的魅力,當然也包括衰頹的魅力,就像義大利知名建築師維多利歐.葛雷高第(Vittorio Gregotti)在經過多年研究後所下的評語:「威尼斯之所以這麼迷人,或許就在於她那逐漸凋零與衰頹的美。」不過她的誘人絕不僅於地理所形成的「交疊」紋理或逐漸凋零與衰頹的美,她還是歷史學家黃仁宇書中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曾經是地中海上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海上王權,一度殖民地遍布亞得里亞海與地中海沿岸,象徵威尼斯的獅子就是辨認其權力足跡的最佳標誌。至於建築史學家曼弗列德.塔夫利(Manfredo Tafuri)的「印象畫派與私密」(impressionistica e intimistica)的形容,讓人更得以進入城市的深層結構,一股呼之欲出的城市自明性,讓人浸淫在難以忘懷的記憶與私密誘出之間的蠱惑裡。這就是為什麼卡爾維諾將威尼斯作為原型參涉的原因!再也沒有任何一座城市沾染了這麼多的記憶、潛藏了這麼多無以名狀的誘人因子。一個來自旅人/馬可波羅的童年記憶,之後在這個記憶上,藉由不斷的移動/旅行,堆疊新的記憶、擦拭舊的影像,這個隱喻所形成的神話威尼斯就是歷史學家亟待解密的威尼斯。

  威尼斯與歷史

  威尼斯之所以成為一則永恆的神話,大部分是由於歷史的不期而遇。西元500年前後,幾批日耳曼部落入侵義大利亞平寧半島,北義大利沿海的居民為躲避「蠻族」而逃難至此。此處土地鬆軟,海潮時高時低,房舍建在打入內海淤泥的木樁上,注定日夜與水相依存的命運。他們唯一賴以生存的活動是捕魚和經商,大運河邊的里阿托(Rialto)市集成為威尼斯的經濟中心,而眺望海口的聖馬可廣場以其拜占庭風格的大教堂和哥德式總督府建立雄偉氣魄,是為政治中心。與東羅馬帝國(首都在今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堡,也稱拜占庭帝國)的關係獲得了名義上為臣屬,實則獨立的地位。10世紀至15世紀是威尼斯共和國(Serenissima)的全盛時期,先是取得了拜占庭帝國控制的東方商業利益與達爾馬吉亞(Dalmazia)海岸,再藉由提供船隻、食物與金錢給基督教軍隊(1096年起的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機會,拓展其商業領域。期間,不斷擴張海權,與熱內亞(Genova)、鄂圖曼帝國(大約今土耳其)等海權國家產生了利益上的巨大衝突;而內陸的擴張,則與米蘭大公國、佛羅倫斯王國、羅馬教皇國、拿坡里(Napoli)王國、法國、神聖羅馬帝國發生齟齬。16世紀為威尼斯的黃金時代,文化藝術都有傑出的表現,卻不幸也是政治、軍事、經濟由盛而衰的年代。1571年10月7日與鄂圖曼帝國的雷龐多(Lepanto)戰役,奠定了無法挽回的頹勢。然而真正衰頹的原因則是大環境的改變,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歐洲的商業中心移轉至北海(今荷蘭、比利時、英國) 一帶,造成威尼斯的運貨量蛻減,中心地位因此開始邊緣化。

  18世紀末拿破崙舉兵進入威尼斯,正式結束了威尼斯共和國在歷史上的輝煌燦爛。同一時間,威尼斯為了忘卻王朝的衰微頹勢,開端了狂歡節的慶祝活動,就如同狂歡節的義大利文——Carnevale之carne(肉)一詞,表明了狂歡節歡愉面具的背後,其實是藉平日少有的開懷暢飲、大吃大喝來麻醉自己,或藉角色短暫的倒置來補償內心長期的欲求。兩者都是一種消極內傾的態度,因此更加強了面具——城市背後的死亡意象,一個幾百年來亟待拯救的死亡意象。

  城市與現代性

  在一篇〈時間停格的城市〉,筆者曾寫道:「1966年11月4日午夜,威尼斯。颳了24小時的海風,退潮無路可去,海水節節上漲,堤防坍塌,水從窗戶門縫滲入,老城一片汪洋,河岸、廣場與道路皆成水域,貢多拉四處漂,宛如世界末日。哀悼氣氛超過威尼斯共和國時期輸掉的任何戰役,威尼斯幾從地圖上消失。」

  近30年來,威尼斯開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1966年的嚴重水患或許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這不只是一個城市拯救的問題,而是歐洲歷史老城如何轉型邁向現代化的指標性課題。30年來雖有零零星星的介入計畫,但始終缺乏全面、開創性的通盤性檢討,因此多流於紙上談兵、事倍功半與互相衝突。

  1990年代初,長期任教於威尼斯建築學院的哲學教授馬西莫.卡恰阿里(Massimo Cacciari,也曾擔任過國會議員)決定「撩下去」,角逐並當選了威尼斯市市長。上任後延請了義大利最重要的都市計畫學家雷歐納爾多.貝內沃洛(Leonardo Benevolo)主持「威尼斯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上一次計畫檢討是1950年代末),威尼斯儼然成為義大利、歐洲最受矚目的城市。在市政府都發局局長羅貝爾托.道格斯提諾(Roberto D'Agostino)為首的市府團隊努力下,大力推動一系列基礎工程的整治──河床、河道、河堤、水電管線現代化……;無數新、舊城的重要競圖── 聖巴西里歐(San Basilio)河岸上的冷凍倉庫區改建成威尼斯建築學院、羊毛廣場上舊建築的重新建構再使用以作為威尼斯建築學院的行政部門、聖.米給雷(San Michele)島——墓園的擴大、威尼斯觀光港口的整治、VEGA科學園區的設置、聖朱利阿諾(San Giuliano)公園計畫、為載卸大量觀光客接駁的傅西納(Fusina)轉運船站、馬可波羅國際機場的擴建並成為另外一個觀光客的接駁轉運船站……;重要歷史建築的再利用,譬如聖索維諾(J. Sansovino)的貧民書院(Scuola grande della Misericordia)轉成音樂多媒體中心、舊海關改成古根漢博物館的展覽場地、吉烏德卡(Giudecca)島上舊工業建築牧利諾.史塔基(Mulino Stucky)的重新維修並轉為威尼斯的國際會議中心兼旅館大樓(B.O.T. 合作計畫案)……。所有這些計畫的基礎建設都在動工實施中,而硬體建設的建築部分也已透過國際競圖選出當今最傑出的建築師參與老城的建設。

  這一連串的計畫似乎透露出幾個重要的訊息:從文化面來說,確立了國際學術研究中心與城市—博物館的概念,一系列大學研究範疇的擴展與功能的加強,及威尼斯建築藝術雙年展覽時間、空間(鼓勵公私部門的藝術展場開設)的延長與擴大,另外就是所有節慶活動功能的加強,讓它們除了觀光的吸引外兼具寓教於樂的文化考量;從政治經濟面來說,威尼斯有「兩個心」的重要事實長久以來被忽略,威尼斯市行政區域實際上主要包括了潟湖(指珊瑚礁內海各大小島)的老城聖馬可島區與新城梅斯特勒(Mestre,在義大利半島上),歷史因素造成兩者的發展各行其是,幾十年來不斷有公民希望以投票表決行政區域分離與否。因此「計畫通盤檢討」決定重新整合「兩個心」,例如:梅斯特勒船舶轉運站的設立和聖.朱利阿諾公園計畫,都是為了加強新城與老城之間的溝通聯繫,而在新城設置大學或研究機構,也可避免一向文化資源過份集中於威尼斯島的事實,最後就是梅斯特勒周邊的工業區(Porto Marghera)轉型並改善環境污染及港口設施,及梅斯特勒周邊的馬爾給拉(Marghera)花園城的規畫整理。梅斯特勒的規畫方向主要是以工商業為主,威尼斯則必需避開以往只為觀光客服務的概念,而代之以文化、服務業為主的發展方向。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大威尼斯的都會概念,威尼斯不能只獨立發展,必需結合鄰近城市帕多瓦(Padova)及特雷維佐(Treviso)形成一個資源共享利益共分的巨型都會,在這樣的概念下,所有的產業結構將不至於重疊,也可以互相觀摩,各自發展出有區域特色的文化。

  建築與現代性

  談到作為現代城市的威尼斯,馬西莫.卡恰阿里已為我們指出了一條路徑:保存老城舊有紋理、結合鄰近城市,同時成為自給自足、具有競爭力的巨型都會概念,因為唯有如此,威尼斯的歷史價值才可能凸顯,成為這概念下、積澱在最底層的歷史紋理與文化核心。然而當城市計畫準備妥當,作為填充城市紋理的建築如何扮演角色?後者如何透過語言與歷史對話?而且,這裡所談的歷史不是困在囚牢裡的歷史主義的歷史,而是具有場所精神,同時指向未來的前衛性建築語言,即便其中部分提案只是胎死腹中的計畫案,我們必需強調它們在建築史中,仍繼續散發著無比的影響力。無論如何關於這樣的現代性嘗試,都值得我們引為借鏡。像柯比意1964年提出了位於威尼斯聖吉歐貝(San Giobbe)的醫院計畫案,建築師觀察到威尼斯是由無數的小巷道(calle)與小廣場(campielli)組合而成,因此尋找一個正確尺度的建築單元成為他研究的重心,最後柯比意將部分矩形的建築單元以獨立支柱撐起,地面層的空間形成廣場/巷道與明/暗的空間,巧妙地詮釋了威尼斯都市紋理的真實面貌。或者是卡洛.史卡帕(Carlo Scarpa)1970年代設計的威尼斯建築學院大門與桂里尼.史坦巴利阿基金會(Fondazione di Querini Stampalia),兩者或許不是史卡帕最重要的作品,然而作者詮釋老城的特殊方式卻顯得與眾不同。先引用一段筆者對其語言的觀察研究:「給養史卡帕的自然不是一個城市的興衰與孤寂,而是這城市特殊的景觀與氛圍,一組歷史形成的特定人文、地理元素,漂浮之島/水/橋/光線/侵蝕/東方(拜占庭)/玻璃馬賽克/迷宮等,它們以城市現象學的描述方式激發了史卡帕的深處記憶。這些元素本是一組息息相關相互交錯的符號,但在史卡帕的作品裡卻如同抽離脈絡的文本,重新獲得了語言自由詮釋(或應該說是話語重新堆砌)的可能性。」而吉昂卡洛.德.卡洛(Giancarlo De Carlo)的馬佐爾伯島(Isola di Mazzorbo)國民住宅則是社區參與的成功案例。當德.卡洛拿到這個案子時,就決定透過市民參與的方式讓使用者有機會參與並表達意見,所以空間機能、外牆顏色、材料的選擇,都在建築師敲定大方向後,接納來自使用者的聲音,因此36棟兩層樓或兩層半的斜頂彩色國宅,在秩序井然中仍透露出不同使用者的差異性。這些看似威尼斯傳統建築的小房子,在立面處理上卻有著現代建築俐落的語言安排。透過這個案子,德.卡洛告訴我們在專業與市民間還是可以找出有效的平衡,在傳統與現代間也同樣存有可以介入的隙縫。

  或許在今天的科技網路時代,威尼斯的「慢」將不再是發展的最大障礙,反而是一個機會,一個結合城市獨特風貌與特殊文化意涵的水上之都,她逐漸加添的「設備」讓她足以成為21世紀歐洲的文化新都。而不會只是落入尼采警語:「上百個孤獨的身影組合而成威尼斯──這是她的魅力,一個未來人類的影像」的表徵中。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basic/content_default.asp?Productid=69045%2D01&contentid=8
■內容簡介:
城市的位置,因為機能及人類天性,濱海依水傍山,靠著天然資源及交通便利而產生最自然的群落,也成為文明史上城市的開端。《山城水鄉遊建築》讓讀者領略山光水色與建築之間的焦集,沿著地景地貌的自然形成,城市也因大自然條件而產生不同的呈現。這次更增加為十二個城市,讓讀者一次遊覽更多的城市面貌。讓十位建築師們一起帶您領略這些精采的建築‧城市‧人文。<遊讀城市建築>系列衍伸自知名建築師黃健敏策劃,由聯經文化天地主辦的精采建築講座「魅力都市.建築世界」。每集由十位建築與都市規劃專家導覽與討論每個城市的建築特色,深入淺出。

本書特色
由建築與都市規劃專家導覽經典城市建築,每位都與相對城市有密不可分的情感與了解。內容繽紛萬象,以圖帶文,以建築為名,更富如臨其境的感覺,是當今深度旅遊風潮的指標圖文書類。作者陣容絕對為當今一時之選!

目次

永遠的義大利中世紀山城 ── 西恩納
施植明

城市‧個性‧魅力 ── 德列斯登
曾梓峰

流泉與金幣的湖畔 ── 日內瓦
李俊明

隱含東方思想之西方城市文明 ── 倫敦
蘇智鋒

北方的雅典 ── 愛丁堡
邱博舜

文化資源再利用 ── 里斯本、多雷多、梅里達
張基義

美國的雅典 ── 波士頓
陳昌銘

如夢似幻‧魅惑之城 ── 聖塔菲
成寒

山海城市 ── 橫濱
黃士娟

用「心」營造的山城傳奇 ── 古川町
丘如華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16904503
生態社區之營造

李永展 、洪菁谿

壹、前言

  近年來人為的開發對於環境的衝擊,逐漸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過去不善於經營環境的做法,以無節制的成長策略及鼓勵大量消費、促進生產的方式,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不但經濟發展的目標受限,甚至可能影響到人類本身的生存安全。不當與密集的資源利用及不相容的土地使用方式將環境問題更形擴大。究其原因,工業革命前,人類社會是建構在以互相信賴、互相合作為基礎的社區組織上;而工業革命後,高度機動化及大量生產、消費逐漸消蝕了傳統社區的功能上,人與人之間以共同歸屬感為基礎、追求共同目標的「社區」(Gemeinschaft)轉變為缺乏歸屬感、追求個人目標的「社會」(Gesellschaft)(Swaney, 1981; Poplin, 1977)所導致。

  因為人際關係的轉變,個人對待環境的態度也隨之變化,往往以追求最大的個人私利為最終目的,忽略了其他個體的權益,而產生各種令人厭惡的外部性(externality),尤其是許多具有「鄰避性」(NIMBY, Not-In-My-Back-Yard)的設施,如垃圾場、化學工廠之廢氣、鐵工廠的噪音等;隨著人口成長、污染無國界的世界趨勢,無遠弗屆地影響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就連人煙罕至的南北極地區也無法倖免,大氣流動、海潮洋流以及陽光輻射的助力,毫不被抗拒地散播著人類工業生產的廢棄物於地球各個角落。

  儘管1942年在巴黎出版的《雅典憲章》──第四次現代建築國際會議(CIAM)所訂定的都市計畫憲章,已經提示了人民應享有良好的環境、日照權、通風權,與排除受環境污染、噪音侵害的基本環境權,也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中被淹沒了。如果缺乏適當的管理機制,負面的外部性問題將更加嚴重,導致環境的惡化與資源的枯竭。在這種情形之下,為了維護環境與生態體系的平衡,一方面應透過立法賦予人民享有並維持良好生活環境之權利與義務,以保護環境品質;另一方面必須重建以「社區」為主體的人際關係,使人們在使用環境時能相互尊重(李永展,1995)。

  隨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機械文明巨變對於環境的衝擊,基於社區發展為未來台灣國土空間規劃發展的重要角色,以及「永續發展」、「生態規劃」的日益受重視,本文由社區發展與生態規劃之觀點,來檢視台灣地區社區發展與維持之問題,以及民眾參與的途徑,進而建議規劃原則,作為社區經營之參考。

貳、社區發展與生態

一、社區之意義與發展

  傳統上對於社區之定義,是指一特定地理區域,在此區域中關於文化、產業、經濟、教育、公共行政等問題,均形成「對外自主」、「對內互助合作」的社會體系(黃世輝、宮崎清,1996),而且共享一些與生活有關的利益。社區與里鄰不同,它不只含有地理上的關係,還需要它的成員對該地區、他們彼此間,以及成為一個社區本體的自我意識方面的認定。因此在此狀態下,社區居民基於生活環境的共同性,而發展出「禍福與共」的感情,亦較能對於社區整體事務凝聚共識。社區也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況,每一份子都有他的居所,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合作而非衝突與競爭。

  但隨著社會經濟型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社區共識甚而可能打破地理區域的侷限,不再以此為唯一的媒介。事實上,不同地理區域的個人仍然可以藉由其他媒介聯繫共識、某種共同特質,而形成如同傳統概念的「對外自主」、「對內互助合作」的社會體系,如目前蓬勃發展的INTERNET,透過WWW、FTP、E-mail、Gopher、Usenet、BBS之服務,聯繫了特定族群、特定組織、及具有特定目標的團體之社會單元。

  因此,社區是民眾參與及民主學習最為直接、最生活化的地方,也是當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特殊活動、生產、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綜合展現。社區是起源於人類群居本性的一些特徵和人類本身的基本需求,是人類自己選擇生存環境、控制和改變生存環境所形成的實際狀態(McKenzie,1925)。社區的發展過程中,不斷透過居民與居民之間的互動、居民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適應而逐漸衍生出不同的社區關係型態,政治、教育、經濟等變因不斷的影響社區這個動態的體系,建立了社區無法孤立於國家、城市之外的實質地位。

  而近年來台灣地區政治型態的變化,地方自治的趨勢已是無庸置疑的,又由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的日趨多元,社區自主化的聲音也逐漸擴大,中央政府各部會各自大力推廣的「社區總體營造」,無疑地成為當今最受重視策略之一。無論是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日本的「造町計畫」、英國的「社區建築」(Community Architecture)都是源自於激發居民自主性的去改造,以建立自己所居住的環境、社會與生活,並且要讓居民了解,這項工作無論成敗,都必須要由自己(本區居民)來承擔,而不是將責任全數丟給別人,一味的去要求別人給予或其他幫助,應該要了解自身對社區的需求和期盼,主動挖掘問題與優勢,和週遭的人事及環境取得良好的互動。雖然受限於機構團體的能力與官僚制度,人民試圖突破以追求他們想要的住家或社區,成功機率並不大,但其中少數成功的案例則是令人鼓舞的。

  觀察社區總體營造成功的國內外案例,為什麼能夠成功呢?在以往傳統取向失敗的地方,促進社區營造成功的原因為何?英國新聞記者Nick Wates及Charles Knevitt在詳實的報導和分析中歸納出下列三項共同特徵(謝慶達、林賢卿譯,1995):

1. 社區居民願意擔負環境的責任,且有個別或集體的參與環境之創造與經營;

2. 與外來的單一或多種領域的專家,共同建立具有創造力的合作參與關係;

3. 同時在持續演變的基礎上,完整的考慮到居民對環境需求的所有面向。

  上述原則不但簡明易懂,也不是什麼新的發明,只是讓人重新審視基本團隊組成合作的真諦。這三項原則同時達到的結果是,人類群居的聚落獲得了更顯著的成就,這或許可以稱之為「社區營造法則」了。

二、生態之意義與社區營造

  「生態」(ecology)的意義是一種研究植物、動物、與人類等生物之間的關係,及個別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科學(Longman Group, 1992: 324);以及對於自然環境的保護(Oxford University, 1996: 152)。原文的希臘字──oikos原意為house「住所的研究」,長期以來不受大眾所重視,直到1960年代末期,人們認識到當今所面對的重大問題:人口暴漲、食物短缺與分配不均、及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已無法再漠視(Great Britain encyclopedia, 1991)。且注意到生態學(Ecology)與經濟學(Economics)之關聯,由於許多危害環境品質的問題發生,這兩門學科之連結與相互學習成為必要,以解決所面臨的環境問題。

  其中生態學四項定律更是此間之基礎,內容如下(于宗先編,1986):

1. 物物相關(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法則

  這是說明生態體系中,個體間、群體間及物種之間均相互關聯,沒有孤立的個體式群體或物種,一事一物都是環環相扣。

2. 物有所歸(Everything Must Go Somewhere)法則

  就物理而言,就是物質不滅、能量不滅;就生態角度而言即自然界中每一物體均有其功能用途,沒有所謂的廢物。

3. 自然善知(Nature Knows Best)法則

  大自然的調節力會自動維持環境及物種間的平衡,任何人自作聰明的重大改變,反而會擾亂環境系統的平衡,損及自然體系。

4. 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ree Lunch)法則

  有得必有失,任何效益均必須付出代價,所不同的只是代價的大小、償付時間的長短以及償付的地點。
社區原來即根植於自然生態的基礎發展而成,然而線性的發展方式,不斷耗盡社區的自然資源(如乾淨的水、空氣、日照)、累積大量無法再用之廢棄物,不僅消蝕了社區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也使自然機能逐漸分化衰竭乃至瓦解。隨著台灣地區政經及社會發展的變化,居家環境的惡化也常成為抗爭的議題,許多社區居民的組織,如自救會、社區發展委員會等,都來自於對抗公害的同理心。民間地方上鼓吹環保意識者,在觀念上往往大幅領先政府部門,且由於地緣關係,對於政府政策的施行與私部門對環境的改變更為敏感且直接。所以就社區民眾而言,社區總體營造代表對於地方資源應用的重新思考,以及民眾自主意識的重整(慕思勉,1996)。還有對於自身居家環境改善的理想,衰退經濟產業復甦的期望。

  在《雅典憲章》一書裡所描繪的理想住所是:「位於良好區位、通風良好的建築物,不受寒風侵襲,視野良好,可以遠眺優美的風景、湖泊、大海、高山等等,而且也具有充分的隔熱保暖設備」(施植明譯,1996)。優良的區位往往由高級住宅所佔據,這也正說明了人類本能的渴望是找尋一些生活條件和大自然結合、具有優良品質對身心有益的地方;穩定平衡且少污染的生態環境,即是人類的理想住所。

參、生態社區之意涵與理念

一、生態社區之理念

  面對人為的各項資源利用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許多規劃者致力於將生態保護、永續發展觀念納入規劃理念之中,因而產生了「生態國家」(Econation)、「生態城市」(Eco-city)、「生態社區」(Eco-community)、「生態村莊」(Eco-village)、「綠色城市」等一連串的規劃理念;此理念即是源於人類無法脫離自然生態的基礎(在人造生態圈『ecosphere』夢想尚未成功之前,這樣的依賴恐怕還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一如上述對於住宅的理想。根據此項理念,「生態社區規劃」的目標是為了設計出滿足居民需求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綠色社區」,其目標如下(李永展,1995):

1. 建立安全、健康、有地方特色的社區。

2. 透過民眾參與,落實社區自治。

3. 社區資源(包括實質環境資源、文化資產及經濟資源等)永續利用。

4. 社區多樣性(包括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永續發展。

5. 「減量Repress、再使用Reuse、回收Recycle」之3R政策落實。

6. 「綠色消費」之實現。

  根據生態規劃之理念,展現於社區之設計上則是要尊重自然,促使社區的健康與永續發展性。

二、生態社區之民眾參與

  過去傳統的社區空間塑造裡,規劃者專業的觀點與政策或開發業者的意見完全左右了決策,真正的使用者──社區居民的實質需求往往被忽略了,而在台灣的環境下,居民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早已失去了經營管理的權利與義務還有能力。地方社區對於影響自身的決定應享有更多且完整的參與,應是一個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以爭取更完整而有效的支持。

  有專家支持、擁有資訊自由流通的社區居民將是整個社會重要的人力資源,基本上應該鼓勵人民對其自我的環境保有發言權、實質影響力、感到驕傲且具有豐富責任感,並將這些所花費的教育時程視為有價值的社會投資。在地方政府方面,由於地方事務多可以交由居民自行解決,故政府在整體營造過程中,要從主導者的角色轉化為輔導、配合之地位。

肆、結論

  過去台灣以經濟導向的開發方式崛起,卻未提供居民適當的環境品質,在一切講求競爭力的年代,當作是白吃的午餐而對大自然無止盡的予所予求,大地反撲早已公諸於世。在生態社區規劃的大原則下,不僅執政者與規劃者對於社區規劃應有宏遠的生態價值觀,社區居民所應思考的不只是如何傳達意見與使用需求給決策者,而應更積極的以活動形成生態生活的共識,建立永續的社區生活方式,並從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自然資源、能源使用與垃圾處理,以及自治、自律、自足的社區經營管理等方面著手。 


http://www.water.tku.edu.tw/discuss/chat_discuss12.htm
古川町,位於日本關西歧阜縣,人口一萬六千多人,是一個景致優美的小城鎮。多年來透過傳播媒體與社造界的傳揚,古川町營造社區的歷程,幾乎成了台灣社區工作者的理想;不論是在環境景觀的營造、傳統工藝的發揚、以及祭典保存等方面的成果,往往激盪出省思與學習。


累積四十餘年的社造經驗
 早在四十多年前,古川町的社區營造工作就已展開。一九六○年代,流經古川町市區中心的瀨戶川,因受到嚴重污染而髒亂不堪,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品質。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當時的北飛時報於一九六八年發起清理河川運動,並放養了三千兩百三十隻鯉魚,希望居民不要再往瀨戶川丟垃圾。
 從臭溝渠到清流,不只改變了這條寬約一點五公尺的水道的命運,更增進了社區的連結。嚴寒的冬季,瀨戶川的鯉魚必須勞動社區民眾逐一撈起,集中在保溫的水池過冬。對鯉魚的珍惜之情,也反應在維護河水的潔淨上,每個人從自己家門前做起,晨昏兩次固定清理河中的垃圾、枯枝。瀨戶川的鯉魚也因常被觀光海報、明信片加以引用,成了古川著名的象徵性風景。
 透過這樣的歷程,古川町的社造概念逐漸萌芽,從人的改變、住民意識的凝聚到共同的行動,社區每一份子對家鄉產生驕傲與使命,不斷為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努力,也因此在一九九三年獲得日本「故鄉營造大獎」的殊榮,奠定今日社造典範的地位。

為自己和下一代努力
 古川街道上即使遊人如織,仍然有一種潔淨之感,隨便一間房子、每個角落總是整整齊齊的,特別是在歷史建築區域裡,馬路都不是很寬,因而也限制了大客車的進入,為行人保留了漫步的空間;看著這些小而美的路徑,突然覺得能夠悠閒安全地走路,其實也是一種幸福指標。
 古川的人們藉由舊聚落的保存及環境改造,一方面讓生活品質更好,一方面也因傳統特色的維護,在觀光旅遊上創發出新的產值。這個人口不過一萬六千多人的聚落,湧入的觀光人潮有一年曾高達一百二十萬人,這是非常驚人的數據,也讓人好奇,這樣的遊客量對居民生活造成何種影響?
 據說,早期遊客大量湧入時,有農夫抱怨連下個田都要穿西裝打領帶了,因為太多外地人來參觀;而餐廳也因工作量大增,無法提供在地人好好地悠閒吃頓飯……這些情形後來都不斷調整及改進。
 對此,村有造會長說明:「我們發展觀光,不是以作生意為主,而是希望來的人可以感受這裡的生活氣息,這才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依照當地的住宿及餐飲條件來估算,一年可容納的遊客量為八十萬人,如果再加上許多配套措施,就可以將環境負荷及生活干擾降低,這也是觀光協會一直努力調整的方向。
 「如果只是一直強調經濟的話,居民是不會願意跟著一起行動的,大家之所以要營造好的環境,並不是為了觀光客,而是為自己和下一代而做。」村會長解釋,雖然觀光可以帶來收入,但是一個地方能否永續性地發展,端看有沒有人可以繼承;「與其吸引來那麼多觀光客,不如努力讓更多子孫去愛自己的地方,願意留在家鄉延續我們好的傳統與生活環境。」
 所以他們努力保存祭典,整備景觀、建立工藝傳統,唯有凝聚居民們的共識,展現榮光與驕傲,才能自信地和所有外來朋友分享在地的生活。

社造的核心價值
 台灣社區營造的推動已經十餘年,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後,許多社造的精神理念,在重建區得到了一個試驗與實踐的場域。我們也體認到,社造是一條永無止盡的道路,必須經過種種摸索、衝突、競合,並且時時都在追尋更新更遠的下一步。
 然而,在不斷前進中,總有一些核心價值是不能丟棄的,那包括對人的信任,對好的傳統的尊重、對未來的憧憬、對理想的執著、以及實踐的能力……
 或許,美好的世界不會一蹴可幾,但如果能不忘初衷,懷著對魅力家園的想望,終究可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夢想與驕傲吧!

以上資料來源:
http://volunteer.nchc.org.tw/plog/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81&blogId=39


生態城市在哪裡?

kueihsienl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9:08:06 | 空間設計與城鄉規劃











本文刊登於《綠雜誌》2010年二月號



「生態城市」這個名詞在台灣愈來愈熱門,「永續城市」、「低碳城市」、「環保城市」、「綠色城市」等類似關鍵字也一起漸漸紅起來。這兩年來我的部落格上漸增的,是要交課堂報告學生的留言,詢問是否可以引用我曾介紹過的相關案例;另一方面,也有愈來愈多的媒體想要跟上潮流、做相關報導。不管各種相關的字眼的定義為何,它們的崛起,代表愈來愈多人已經體認現代城市對地球環境的破壞,正試圖尋找另一種城市:一個對地球環境友善的城市範本。



那麼傳說中的生態城市到底在哪裡?目前最好的生態城市案例為何?






作為生態城市觀念的入門者,學生和媒體經常問著這樣的問題,熱切地期望得到一個簡單的答案,好趕快一探生態城市的究竟。帶著好奇與熱情來與我討論以上問題的人,往往是失望的:我非但不願、也無法給一個簡單答案,還「答非所問」地丟出更多沒有簡單答案的問題。其中最困難的問題就是:生態城市到底是什麼?畢竟,我們得先知道生態城市是什麼,才能找到她在哪裡,不是嗎?



名為「生態城市」的案例不少

如果,生態城市是名為生態城市或類似關鍵字的土地開發案,或是有各種再生能源和其他環保技術大集合的地方,那麼當今世上已完成或規劃中的生態城市案例多的很;從一直以來富裕繁榮的歐美國家、到經濟日益壯大的中國、甚至到暴發戶型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不乏案例:例如瑞典的西港新市鎮(Västra Hamnen)、英國貝丁頓的零耗能社區(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簡稱BedZED)、德國的佛萊堡(Freiburg)、美國舊金山的寶藏島(Treasure Island)、崇明島的東灘、唐山的曹妃甸、南韓仁川廣域市的「超級永續城市」、以及阿不達比的泉源市(Masdar)等等。



當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市都還依循著不永續的模式來運作,當環保、低碳、節能等行動都還被視為額外的美德而非基本道理時,這些受到矚目的生態城市案例(不管其規模是否足以被稱為「城市」)挑戰了傳統的作法,確實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先驅。但任何一個案例的樣貌,都可以被視為是生態城市的藍本嗎?以下兩個重要的原因,讓我對這個問題持否定的態度。



還看不到的生態城市

其一,任何案例即便規模再龐大,也都不夠面面俱到。大部分的案例僅將重心放在城市規劃和運作的其中幾個層面,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綠建築和再生能源面向,其他層面則包括都市再開發、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等。不管這些案例有多麼前衛的觀念革新和系統設計,也只處理了複雜城市中的少數環境課題,絕不能代表一個生態城市應有的全貌。



其二,即便有案例面面俱到地囊括了各種重要的環境面向──宣稱所有的建築都是綠建築、都市交通不是步行和腳踏車,就是以乾淨能源發電的大眾運輸系統云云──卻是建在不適合人居的地方(例如泉源市),或全面破壞了原有的農綠地(例如南韓仁川的「超級永續城市」),或根本是只有中上階級才可能進駐的高檔社區(例如崇明島的東灘)……。像這樣的「生態城市」案例,不但不是生態城市的藍本,還是加速破壞環境的劊子手,只能當作生態城市的負面教材。



我們終究會邁向生態城市

因此,我目前尚未看到心中理想的生態城市──這是面對「生態城市在哪裡」這個問題時,我唯一能給的簡單答案。我很訝異有人認為我這樣的想法太過悲觀,這真的是悲觀嗎?我眼中沒有理想的生態城市,很可能是因為我的視野有限,畢竟這世界上有太多的角落是我未曾造訪過的、媒體和研究者未曾討論過的、網路上不曾出現過的。即便我是走遍全世界後才斷言目前沒有理想的生態城市,也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真正的生態城市。



其實我對未來是莫名地樂觀的。我對生態城市的認定抱持著高標準,是因為相信人類透過經驗的累積,一定能夠找出兼顧各種環境問題的城市改造方式;無論是有先見之明的覺醒,或是在一連串的環境危機的打擊後被迫改變,我們終究會邁向生態城市。我也相信,未來我們甚至不需要「生態城市」這樣的贅詞,因為城市發展本就不該造成大規模環境破壞,城市本來就該與其他物種和諧共生。



低碳城市在哪裡?

在氣候危機當頭的年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為評量環境衝擊的指標之一,「減碳」成為有環境意識的國家、地區、企業、或個人的心頭責任,「低碳城市」這個名詞也應運而生。世界上不乏前瞻的城市將減碳列為施政重點,例如西雅圖、紐約、柏林、倫敦等;所以偶爾我也會被問到:「低碳城市在哪裡」?名為「生態城市」的地方可能不見得是真的生態城市,同樣的,採取積極行動減碳的城市也不必然是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這個問題其實比生態城市單純許多,畢竟碳排放是可以量化的東西,因此可以大略比較各個城市的排放量,就知道世界上的低碳城市在哪裡了;只是,目前國際上並沒有以城市為單位的碳排放量統計,因此無從做全球城市的比較。但如果我們假設:一個國家總排放量約略可作為該國城市碳排放的指標,那麼從各國碳排放量的比較可以發現,那些工業化程度高的所謂先進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西歐、澳大利亞等國家,都遙遙領先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即便是在許多人眼中很環保、很綠的北歐國家如丹麥、挪威、瑞典等,都是排碳表現的「前段班」!



低碳城市在落後國家?

在先進國家不但找不到低碳城市,那些城市還是不折不扣的環境殺手。那麼低碳的國度在哪裡?在總是與貧窮、飢餓、疾病、戰亂等畫上等號的國家,例如索馬利亞、剛果、尼泊爾等人們眼中所謂的落後國家,那些地方正是低碳城市之所在!



這樣的結果傳達了什麼樣的訊息?窮國之所以碳排放量低,是因為窮到根本缺乏資源可以用,自然也「無碳可排」;而先進國家之所以「先進」,說穿了就是耗用大量資源所堆砌出來的結果──工業社會中任何科技和生活品質上的進步,自然都會造成大量的碳排放。當然,貧窮、飢餓的低碳生活我們絕不想要,但富裕的城市若不根本改變其過度製造、消費的奢華浪費生活,若不以適量節制取代無限追求,那麼世界上永遠也找不到理想的低碳城市。



其實,今天我們是否能在世界上找到真正的生態城市或低碳城市,並不是那麼地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人類何時才能展現決心和意志力,向生態城市的願景大步邁進?那麼,一個真正的生態城市到底是怎樣的樣貌?



生態城市沒有固定樣貌

生態城市是看起來綠意盎然的城市?還是完全使用再生能源的城市?還是人人都以腳踏車、大眾運輸系統來通行的城市?其實,生態城市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樣貌,每個地方的生態城市也不該長得一樣,應隨著自然與社會條件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設計和運作方式;生態城市的樣貌也會隨著時間而不同,不斷調整適應著變遷的氣候、環境、和社經條件。即使生態城市沒有既定的樣貌,每一個生態城市所遵循的原則都是相同的:城市運作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必須節制適度。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份,為了生存而改變自然環境、掠食其他動物的作為,跟其他動物的行為一樣是天經地義;因此人類集居建造城市,當然不可能不對周遭環境產生影響。對環境改變的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改變太過劇烈:為了滿足無限制的欲望、無止盡的經濟成長,人類大規模的污染環境(空氣、土壤、河川、海洋、地下水等等)、讓肥沃的土壤流失、森林縮減……造成生物多樣性驟減、氣候變遷,自然環境也不再能提供人類乾淨的空氣和水、豐富的漁獲和物產,反而威脅了人類自己的生存。這樣的城市已不再「自然」,成為人類自己和大自然的敵人。



生態城市的大原則

自然應是城市的「夥伴」,而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城市對自然的改變必須適度、節制:不盲目地追求經濟成長、僅向大自然取「需用」的而非「想用」的、過簡單生活而非物質生活。今天,許多生態系統已面臨嚴重破壞、奄奄一息,要邁向生態城市,首要工作就是修復包括河流、濕地、森林等支持人類健康生存的生態系統,並且重新設計耗能、耗水、以追求成長為目標的經濟系統。次要工作則是改造現有的城市硬體,包括建築和各項公共設施,使其對資源的耗用減到最低。



我的生態城市定義很簡單:生態城市是一個對自然環境的改變節制適度的城市。這樣的定義或許聽來不著邊際,但原則性的定義卻是非常重要的。當前許多對生態城市的討論和介紹,多集中於某幾個城市規劃和運作的面向,生態城市被簡約成能源、綠建築、或城市設計的技術課題;這些固然是生態城市的重要工具,卻不是唯一內涵,將討論聚焦於工具上的討論,反而忽略了生態城市的真正意義。打造生態城市需要許多不同的工具,有各種不同的作法,我們必須緊抓住大原則,才不會在無止盡的技術細節中迷失方向,甚至誤將有限的資源和時間投資在效果有限的環節中。



生態城市該是什麼樣子,並非絕對的科學,說穿了其實還是由人類的價值觀來決定。什麼樣的城市才夠「生態」?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環境該達成什麼樣的平衡?沒有任何一門科學可以幫我們回答這些問題。生態城市在哪裡?即便不在世界上,也應該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每一個人,都該擘畫一個生態城市的願景。



話又說回來,如果你認同我對生態城市的定義,如果你知道世界上真的存在著這樣的城市,請你一定要告訴我,我們好一起來向這樣的地方學習!


http://blog.yam.com/kueihsienl/article/27094185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