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偏技術文章..
先來解釋平均抹寫的功能..
相信知道SSD都知道這名詞..
主要功能是提升SSD壽命..
如果MLC寫入次數約5000次..
那寫完就不能用了..
可我們寫入又不一定在同一點..
因此平均分散寫入就能增加晶片壽命..
比如以64GB..8顆8GB..IC..MLC來說..
如果都寫第一顆..
8G*5000等於40TB..單位Byte..
等於使用40TB這顆就掛了..
這是沒使用平均抹寫技術最少的寫入容量計算..
如果有加入該技術..
就能平均使用個晶片的寫入次數..
因此能達到..
8GB*8顆IC*5000次寫入等於..320TB..
前後差8倍..
以一天寫入1T來看..
後者可用將近一年..
不要那麼理論值..
攔腰砍也都還能使用半年..
不要太驚訝..
這是用一天寫入1T來算的..
如果一天寫入500MB..
那又增加一倍的使用時間..
也就是SSD的使用壽命是由你寫入的容量來算的..
寫得少..
用的就久..
要測這很簡單..
拿顆小SSD..
連續寫入整顆..
跟連續寫入容量的一半..
看寫入幾次速度變慢就知道了..

因此我才會提說..
寫入容量跟使用壽命有關..

以上是成立的話..
那34nm跟25nm有必要擔心壽命問題嗎..
來用算的好了..
先抱歉一下..
我網路找到的資料沒很確切的說25nm技術所產生的優點..
目前只知道約可增加一倍的容量..
晶片又小..
因此SSD可放的晶片也會增多..當然成本會增加..
我暫且不加入太多因素..
單單用增加一倍容量來算..
現在這已經有人說25nm的寫入壽命約3000次..
我們來算..
8顆IC*一倍容量16GB*3000次寫入..
約可寫入384T..
居然還比34nm還增加64T的寫入容量..
相對也能增加使用時間..
各位..
還需要擔心25nm的使用壽命嗎..
如果各位要提說..
34nm的64G SSD跟25nm的64G比才對吧..
那我就真無言了..
這當然壽命會小於34nm..
因為容量相同寫入次數減少..
當然壽命會少啊..
可各位沒注意..
64G SSD要用34nm..8顆..8GB..IC
25nm很有可能只用..4顆..
因此會更便宜..
發展25nm相信廠商不會拿來做64GB的SSD..
所以我的結論是..
未來大容量SSD..
使用壽命將會更為長久..
這理論來自於寫入總容量公式..

SSD容量*晶片寫入次數=寫入總容量..
寫入總容量/每天平均寫入容量=最佳使用期限..

對了..
我沒將一些什麼4K的複雜因素算進去..
怕太複雜..
不過我自己覺得理論應該都相通..
只是最佳使用時間不同而已..

最後提醒..
32G的SSD..
不管技術再好..
全寫滿..
也頂多寫5000次..
因為所有晶片都占滿..
任何增加壽命的技術都沒用..
所以別用小SSD..
安裝太多東西..
不然只是讓他壞的快..
再來..
目前MLC技術寫到5000次不會讓你壞..
而會使他寫入變慢..
所以別以為這樣就可以換..
因為晶片已經克服了..
硬操SSD只是給自己麻煩..
所以仿間才有減少寫入SSD來增加效能的說法..
自己可以稍微算一下..
500G的SSD能用多久..
1T的SSD能用多久..
這相信未來都看得到..


以上..
有錯指教..
http://www.anandtech.com/show/4159/ocz-vertex-3-pro-preview-the-first-sf2500-ssd/2

Anand 曾經計算過 256GB款式
如果一天寫入9GB左右
34nm的5000寫入次數來算
寫入次數壽命大約180,000天

25nm的3000寫入次數來算
寫入次數壽命大約108,000天

MLC本身的壽命大約10年
大部分的普通使用者
應該都不會使用一顆SSD到10年吧
即使到10年也很夠本了

--------------------------------

我的Intel 510 120GB
目前只是當系統碟 還有我常玩的遊戲裝在上面
要存的檔案跟影片 都儲存在Hitach 7K3000 1.5TB

Intel 510 120GB 目前14天已經寫入292GB
按照目前的平均值和Anand的算法
寫入次數壽命104年 (哈哈)

而且以後的使用率應該會比剛裝機的那一兩天還要低

看來還是以MLC本身的壽命10年做標準好了
25nm現在只有INTEL G3(320)的產品堪用

真的要買25nm~就G3吧
25nm MLC 的抹除次數, 規格上是 3000 次...
量產品的話... 不堪入目.... (大概要打 3 折)

寫入壽命方面, 可不是 容量 * 抹除次數這麼簡單而已...

Wear Leveling 的問題為什麼會被一直提到, 就是因為它會影響到每次 Host 寫入的資料量, 造就真正寫入 NAND Flash 資料量的結果...

TRIM 只是讓 Garbage Collection 的效果好一點, 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資料搬家拷貝動作...
但一般消費等級的 SSD, 資料太滿的時候, 其實壽命會損耗的相當快...
寫入速度也是三級降...
(這也是一般要特別強調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寫入壽命真的那麼高的話, 企業級應用的 SSD, 也不需要內藏至少比宣稱容量多 25% ~ 100% 的 Flash 容量...
因為那種環境的應用, 是比一般環境的寫入, 嚴苛許多...
可以寫入的 block 消耗速度, 不管 SSD 用了怎樣的演算法, 都是追不上回收速度的...
所以最後都是本錢砸下去, 內藏容量多很多的 Flash, 來降低這種問題...


另外 25 nm MLC 顆粒的 page size 是 8KB, 跟 3x nm 以上的 4KB 不一樣...
要是應用環境有大量的 4KB Host IO 寫入, FW 的做法不夠有彈性 + 沒有 Page-level Write-Cache 的話, 那也是會蠻慘的...
這也是為什麼 G3 要導入超級電容, 做 Write-Cache 的原因之一吧...

沒有超級電容的設計, SSD firmware 又報出去有 Write Cache 能力的狀況, 這其實蠻危險的...
不小心跳電的話, 整個 SSD 上面資料救不會來的機率是很高的...



哈哈..
真是一堆專業的人..
以上很感謝各位給的資料..
確實..
以上我無可反駁..
可我主要要強調一點..
那就是..
發展25nm相信為了就是增加容量..
降低成本..
不然就沒必要發展..
就像以前硬碟單碟75G..
現在單碟可以達到500G..
儘管500G壞軌率相對提升..
因為磁頭降低風險提高..

我主要想說..
當25nm推出後..
我個人評估應該會推百G以上的容量..
這樣跟34nm當初推出的時候來推..
壽命並不會差太多..
因為容量增加..
我個人一個創見30G..
當初買3千..
現在3千可以買64G..

那我可以假設一個問題..
同樣三千來算..
我當初買是34nm..
現在買是25nm..
這樣來看..
壽命並不會降低..
因為同樣價格可買的容量增加一倍..
除非..
有人想認為25nm推出..
用意不是要提高容量..
相信沒人這樣認為吧..
因此我才提出這樣的認知..
不用擔心25nm..
只要買大容量就沒多大問題..
除非是相當操SSD..
比如養電子驢..呵呵..

我文章中還有另外一點沒提..
BLOCK..4K跟8K問題..
我本來不想提那麼深入..
即然有人提了..
我來說一下..
這概念我個人覺得應該是來自於FAT或者硬碟LBA對應磁區的概念..
如果我們要計數晶片的使用次數..
是不是每個記憶BYTE都配一個計數器..
那根本是增加晶片電路..
一個BYTE給一個計數器..
32G就要32*1024*1024*1024..個計數器..
如果以4K為一個BLOCK..
那計數器就只要..
(32*1024*1024*1024)/4096..8388608個計數單位..
再以計數5000為主..給兩個Byte..16位元..可計數到65536..
所需空間跟之前的對照..
沒Block要..
32*1024*1024*1024*2Byte..64GB的計數空間..
居然比32G還多..
可有Block..
就不用那麼多..
要在除以4K..
16MB而已..
大大節省空間..
那為何要用8K Block..
個人覺得應該是為了大容量做準備..
以512G算..
4K計數空間..512G*2Byte/4K..256MB
8K的話..512GB*2BYte/8K..128MB..
計數資料減半了..
不僅可以節省成本..
又可增加運算速度..
當然如果你寫1Byte也需要用到 1 Block..
這也是為何小寫入測試會慢成這樣的原因..

以上是我個人對SSD內部的猜測..
如果SSD內部沒計數紀錄的資料..
我實在想不到他怎麼記錄哪些區域已經過度使用了..
抱歉..
說複雜了..
呵呵..

以上是我對控制晶片運作原理猜的..
只是要想要調到控制晶片的運作原理..
說真的..
很難..
如果有大大願意分享..
我倒是很想看..
畢竟控制原理還真的是影響SSD壽命跟效能最主要的原件..

一樣..
有錯指教..
感謝各位..
SSD 沒有使用的空間越多 越能延長壽命
但是SSD就是要拿來用的不是要買來供的
50奈米MLC 號稱有10K
34奈米剩 5K
25奈米有1K到3K的
某白牌的是幾K 自己猜
反正他是保硬體3年...資料管你去死
"Wear Leveling 的問題為什麼會被一直提到, 就是因為它會影響到每次 Host 寫入的資料量, 造就真正寫入 NAND Flash 資料量的結果..."

別忘了現在大都屬於 Globe Wear Leveling, 搬運次數及寫入容量可不是跟你看的到的資料量大小是一樣的
真實使用的比你認知的還要多的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