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大外行開箱文】純開箱 ~ INTEL Gigabit E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有心得沒測試

先前買了張 INTEL PRO/1000P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雖然這張網路卡的效能不錯,可惜負載平衡只支援到 "多顆CPU",尚未支援 "多核心的 CPU",所以知道 INTEL 下一代的網卡有支援多核心的 CPU 之後,實在是忍不住誘惑,沒多久又買了這張網卡回家。

小弟我只是追求爽度的硬體狂人,不是什麼測試魔人,所以手上沒特別的軟體,沒預算買 Windows Server 級的 OS,也沒時間測試,僅獻上開箱照幾張,供各位欣賞,順便附上一點個人心得。至於專業的測試,則留待有心人提供。

台灣能買到的只有散裝,包裝非常簡單,透明塑膠盒裡裝著網路卡本體,另附短檔板一枚
【超級大外行開箱文】純開箱 ~ INTEL Gigabit E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有心得沒測試

兩個世代的 Server 級雙埠網卡排在一起,這代的網卡,明顯大上許多。看來 INTEL 對廢熱的控制非常有信心,這代的網路卡連散熱片都不需要裝。預留的散熱器孔,應該是給其它型號的網路卡裝散熱片用。
【超級大外行開箱文】純開箱 ~ INTEL Gigabit E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有心得沒測試

背面也來一張
【超級大外行開箱文】純開箱 ~ INTEL Gigabit E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有心得沒測試

特寫來一張,好像看到主機板上的南北橋晶片。少了散熱片的保護,脆弱的晶片不小心隨便碰撞一下就可能會缺角,安裝的時候要非常小心
【超級大外行開箱文】純開箱 ~ INTEL Gigabit E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有心得沒測試

個人使用心得:
不愧是晶片設計大廠,這代網路卡的 QoS、多工能力和效能,比起前代更上層樓,在 ADSL 全速上傳的環境下瀏覽圖檔超多的網頁,前一代的網卡可以感受到畫面會 Lag,但這代的網卡在上傳頻寬用光的情況下,瀏覽網頁卻「完全」沒有 Lag 的感覺,實際測試同時上傳和下載檔案,居然可以在不損失上傳速度的情況下逼近全速下載,真是神奇無比。

另一項個人測試,是先用 iperf 把網路使用率催到極限,然後用轉檔軟體,把 Q9650 的四個核心全都用到 100% 負載 (沒用 IBT 提高 CPU 負載的原因,其實是我太懶...正好又有一堆出去玩拍攝的 m2ts 影片要轉檔),最後同時瀏覽網頁,這時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繼續順暢進行,網路使用率沒有受到 CPU 四個核心都滿載的影響,曲線沒有因此往下掉,瀏覽網頁仍舊順暢無比。

至於效能的部份,因為沒跑專業的測試,自己的網路環境又沒有很優,所以我只能說個大概。用 iperf 跑個兩下,比對這兩代網路卡的傳輸數據,這代網路卡的效能,應該有比前一代提高了 10%。


寫在最後:
這前後兩代的網路卡,如果真的確定要買,全新品的價差其實不到一張梅花鹿,絕對值得多花這一點錢買選購最新這代的產品。
不過兩張網路卡的售價,全都超過 6 張小朋友,在目前主機板都有內建網卡的情況下,值不值得額外花這筆錢,去換得卓越的網路效能 (以及爽度),就見仁見智囉。

感謝各位收看
小弟看完版大的文章後,感想是 : 猛虎難敵猴群。
再兇猛的猛虎,還是難敵一群猴子的攻擊。

記得當初剛上大學時,NIC一張少說要一張小朋友左右,直到後來螃蟹橫行,價位整個跌到谷底,
甚至還曾經在電腦商場裡,看到一個籃子裝滿了盡是靜電袋包裝的NIC一張99元,
到了後來網路晶片整合在主機板上,幾乎變成不是那麼重要,反正可以用就好。

當然價格壓低,勢必成本一定也壓得更低,某些硬體部分,直接透用軟體處理取代,
間接耗用了CPU的效能,最後保留一些無法用軟體完全取代的部分,實做成硬體電路去處理。
如此一來,若是CPU閒置時,當然網路算是暢通,當CPU出現高負載的情況,間接就連帶影響了網路速度,
利用這種方式去降低成本,以量取勝,多數消費者大多還是接受這種方式。

如果一般家庭ADSL使用者,想要享受如這位版大說的效果,
其實可以不用買到 Dual Port 的NIC,買Single Port的NIC即可,大概一張半的小朋友花費即可達成。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硬體附加的功能越來越多,而且因為台灣代工廠的興起,電腦硬體的價格不斷下滑,消費者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即可買到 (或自組) 一台不含軟體的電腦,音效、網路、USB 2.0、IEEE 1394,某些型號的主機板,甚至連無線網路的功能都包在裡面,對3D 要求不高的使用者,還可以選購內建顯示的主機板,應付一般的 3D 遊戲也遊刃有餘,過去必須另外購買獨立的介面卡,才能使用這些功能。漸漸地,消費者購買電腦的預算越抓越緊,除了要玩高檔的遊戲,獨立顯示卡非買不可的例外,願意安排額外的預算,去購買單一功能的音效卡或網路卡等誘因,自然也越來越低。

就一般使用者 (end User) 來說,真的會遇到處理需求量大的網路應用,就屬開遊戲伺服器或 P2P,若不計較網路效能會因為網路處理量大而下降,這種功能獨立的專業網路卡,還是很難推廣給這個範圍的使用者。

而 Server 不管到哪個國家,都算是小眾市場,對硬體的規格和效能雖然都比 Desktop 優秀,不過產品採超高定價,也被廠商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這塊市場對他們來說,算是重要的利潤來源,一般使用者更不太可能花這麼多錢,跑去購買這種價格幾乎等於中高階 CPU 或顯示卡的專業網路卡。

回想當年,我就是遇到某位朋友勸敗,用了這種 Server 級的網路卡,感受到 Server 級網路卡超優異的效能之後,就再也不想回頭去用蟹老闆等牌子的網路卡,從 10M 一路用到現在,收藏品全都是 INTEL 的網路卡,中毒頗深...

說到這,有架設遊戲伺服器或重度 P2P 需求的使用者,不妨上網拍買張 10/100 的 Server 網路卡來試試,受到 1G 推到主流市場的影響,現在只要花一點錢 (2 張國父),就可以買到這種過去屬於伺服器等級的網卡,現在拿來應付遊戲伺服器或 P2P 的需求還是綽綽有餘,而且受惠於 DSP 晶片的功能,這種網路卡在處理大量網路連線時的效能表現,還比主機板內建的蟹老闆等牌子的廉價網路卡還要優秀。

至於為什麼買 Dual Port 的網路卡,而不是 Single Port,最重要的原因,在於 Dual Port 的 Server 級網路卡,有很多「非常好玩」的功能,只要單卡就可以使用,如果是 Single Port 的 Server 級網卡,一次要裝兩張才能使用。

而且 INTEL 最新一代的網路卡裡面,Single Port 的網路卡,已經歸類到 Desktop (Gigabit CT Desktop Adapter) 的類別,沒有出 Single Port 的 Server 級網卡,市場區隔越拉越大,較便宜的 Single Port Server 級網卡,也只有上一代的產品可供選購,這一代的產品,想買也買不到...
g2342016 wrote:
而且 INTEL 最新一代的網路卡里面,Single Port 的網路卡,已經歸類到 Desktop (Gigabit CT Desktop Adapter) 的類別,沒有出 Single Port 的 Server 級網卡,(恕刪)

其實還是有的
有圖有真相
Intel® Ethernet Server Adapters

IntelR 10 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
Server Ethernet - 10 Gigabit Ethernet
Intel® 10 Gigabit AT | 10 Gigabit Ethernet | PCI Express* | Copper | Single port

IntelR PRO/1000 PT Server Adapter
Server Ethernet - Gigabit Ethernet
Intel® PRO/1000 PT | Gigabit Ethernet | PCI Express* | Copper | Single port

非但不是所說的"沒有出 Single Port 的 Server 級網卡"
還更進一級出10 Gigabit的
g2342016 wrote:
先前買了張 INTE...(恕刪)

intel的有線網卡不錯

但是無線網卡卻是爛的可以....
If you do not go within, you go without.
怎麼覺得卡上後面多那麼一段空白沒元件沒線路的
專門貼貼紙的不是很好看?
另外樓主,這片卡在intel的datasheet照片裡面是有散熱鰭片的

目前1000PT Server dual port 於伺服器服役中
1000PT Desktop於桌機服役中

TYcobras wrote:

其實還是有的
有圖...(恕刪)


網卡型號前面有 Gigabit 的字樣,才是最新一代的產品。PRO/1000PT Server Adapter 這張 Single Port 的網路卡,和 PRO/1000P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與 PRO/1000PT Quad Port Server Adapter 屬於同一個世代,尚未支援多核心的 CPU,也沒有 INTEL VT-c 的功能。

為什麼我會說最新一代的 Server 網路卡沒有 Single Port 的型號,原因在於:
上一代 → 最新一代
PRO/1000PT Quad Port Server Adapter → Gigabit Quad Port Server Adapter
PRO/1000P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 Gigabi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PRO/1000PT Server Adapter → 沒有對應的新產品

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 這張 Server 級網路卡雖然是 Single Port,不過「只」支援 1/10Gb 的網路設備。一般消費者要買這張網路卡來用,就一定會碰到這些狀況:
1. 受限於中華電信,目前消費級的寬頻產品,最多也只到 100M 的速度,因此目前 ISP 提供的寬頻數據機,也只有10/100M 的接頭。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 這張 Server 級的網路卡,沒辦法直接用網路線連接到數據機,一定要透過 Switch 或 Hub 中介。

2. 要跑 10Gb 的速度,就一定要用 Cat7 的網路線,現有的線材,都沒那種傳輸能力。而且如果要讓 Cat7 的網路線跑 10Gb 的傳輸量,輸出端和輸入端就必須同時具備 10Gb 的傳輸能力。只買一張 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其它端點卻不具備 10Gb 的傳輸能力,這樣完全無法發揮這張網路卡的實力。買了這張網路卡,卻只讓它在區域網路內跑 1Gb 的速度,一點意義也沒有。

3. 即使一次買了兩張 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卻沒買具有 10Gb RJ-45 接頭的 Switch,這兩張 10Gb 的網路卡要發揮效能,就只能選擇對接,想要對外連線到網際網路,還要另外再買負責對外連線的網路卡。這樣對外連線部份的效能,根本就和 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 這張網路卡無關。

4. 如果兩張 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 不想對接,就必須接在具有 10Gb RJ-45 接頭的 Switch,這玩意在台灣不僅很難買到,而且還是天價。

為了提升自己網路的效能,痛快使用 P2P 和架設歡樂的遊戲伺服器,只需要買一張 Gigabi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就可以在現有的網路環境下享受到伺服器等級的卓越效能。對一般的消費者來說,6 千多塊差不多等於一顆中高階 CPU 的價格,還不至於負擔不起。

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 這張卡本身就貴翻天,價格遠比 Gigabi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來得高,一次還必須買兩張以上,外加一張負責對外連線的網路卡,或是花天價買具有 10Gb RJ-45 接頭的 Switch,線材還必須換成 Cat7,這樣根本就是跟自己的錢過不去。

為了提升自己網路的效能跑去買 Gigabit AT Server Adapter,就像是只為了打死眼前的一隻蟑螂,捨棄腳上的名牌拖鞋不用,卻花大筆錢請除蟲公司過來殺這隻蟑螂,這樣有什麼意義?

有圖或許有真相,不過不要搞錯對象

hjimmy wrote:
怎麼覺得卡上後面多那...(恕刪)


這我就真的不知道了,捷元用快遞寄給我的時候,就沒有看到掛散熱片,明天打電話來問捷元看看是怎麼回事好了。
不過沒掛散熱片用到現在,也沒遇到什麼問題,或許這張網路卡真的不需要散熱片吧?
g2342016 wrote:
Dual Port 的 Server 級網路卡,有很多「非常好玩」的功能,只要單卡就可以使用,如果是 Single Port 的 Server 級網卡,一次要裝兩張才能使用...(恕刪)


我比較想知道樓主所謂「非常好玩」的功能是指哪些?這一部分可以再詳細說明一下嗎?
樓主現役這張 Gigabit ET Dual Port Server Adapter 兩個 Port 分別接到哪裡?用什麼線材呢?
實際上檔案讀寫的傳輸速率平均大約是多少 MBytes / S 呢?

如果一台電腦裡面,安裝了兩台以上的虛擬機器,這最新一代的網路卡支援「虛擬機器裝置佇列 VMDq (Virtual Machine Device queues)」的功能,可以解決頻寬都被一台虛擬機器搶光,其它虛擬機器無頻寬可用的問題

robuni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樓主...(恕刪)


請參考「請推薦主機板爾且網卡是Intel系列的」這篇文章,裡面有安裝兩張 INTEL Server 級網路卡時可以使用之功能的詳細說明。

我不清楚這邊能不能貼別人部落格的連結,所以請用關鍵字「魔力門 INTEL」搜尋,找到的文章都可供您參考。

目前我的網路卡全都接到同一台 Switch 上,另外再從 Switch 拉網路線,連接到數據機和分享器等不同的設備,這樣在一台電腦上,只要變更設定,就可以登入到不同的 Client 端。

至於線材,現在使用的是 AMP Cat-5e。而檔案傳輸受限於 Client 端的硬體,硬碟有點年紀,連續傳輸的寫入速度,只能跑到 50MB/s。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