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買Nikon D600或者等EOS 6D?後來變成D800@@

K大 以下是小弟的愚見 得罪莫怪


構圖時 沒有考慮到前,中,與後景的內容 所以得出之結果沒有層次感


照片主要內容為中間的V型天然結構 以後可試用垂直構圖 這樣可以減少左右兩邊與主題內容無關之空間 以助突顯中間形狀所產生的重要性

此圖同時含有高反差狀況 需要用黑卡或HDR後製 因天空現為一片死白 所以我們稱之為負空間(Negative Space) 如果正確運用黑卡 可以把天空上的紋路展現回來 那就可有效的增添圖片的內容


此圖其實意境不錯 但是成直線的樹幹領到觀賞者有種從下往上看的感覺 而前樹桿與後樹桿前後景又非常的近 在者 由於被構圖限制的上下空間感不夠 所以本可拍出更雄偉的感覺

在此種情況下 我會用超廣角(全副上大概在17mm左右) 這種鏡頭的特性是:

1. 他可有效的增加前與後景的感知距離(Perceived Distance) 放大前後景的空間感 凸顯出前樹桿為主題
2. 增加視覺角度 領到前景物體放大後景物體縮小的感覺 也因為視覺角度放大的關係 同時他也可以增加上下的空間感
3. 從接近地面的角度往上拍



1. 拍攝主題時也需要考量主體與背景的色差 如屬同一色系是 需要壓低角度來選取不同顏色的背景來凸顯主體
2. 主體在陰影下 背景卻是擁有高反射屬性的水 這屬於高反差圖 因為你把曝光壓得太低來平衡整體曝光值 所以羽毛太暗損失了的細節
3. 記住 物體的立體感是由對比度所造成的 對比度是由光與影所造成的 只有物體在擁有光與影的情況下 才可擁有立體感 也因為你的主體藏在影下了 所以根本沒有光與影之間的互動 所以才會很平面
4. 攝影角度太高 高角度可以有效的用來壓縮立體感 低角度有效的放大立體感 所以攝影角度也要小心

我在這張圖的建議是:
a. 如可能的話 換取景位置
b. 如地理位置不可能的話 等到他自己走出來 (所以為甚麼攝影怎麼好玩就是在這裡 用各種的方式去克服地理環境的枷鎖 用時間去等待攝影機會
)
c. 壓低攝影角度

例:

以上是以低角度把相機手持接近地面的角度盲拍的效果



其實K達攝影嗅覺不錯 只是會犯一些構圖與鏡頭運用的錯誤而已
這張明顯問題是構圖歪了 相機置中 把走道放在構圖的正中央 模仿相片的焦段 以長焦段退後幾步 做出前後境壓縮





kameya wrote:
感謝大大的解說但是N...(恕刪)


Nikon 分為幾大種類的鏡頭

AI: 老鏡
AI-S: 老鏡 在AI基礎上的新版 在某些機種上 增加了快門優先時自動曝光的功能與Matrix Metering
AF: 初代自動對焦鏡 需機身擁有連動馬達 因鏡頭本身並無馬達 所以對焦組需要機身驅動
AF-D: 在鏡頭上加了對焦距離的有關信息 + 支援3D Matrix Metering (自動追焦功能)
AF-S: 擁有silent wave motor的自動對焦鏡頭 所謂的silent wave motor就是本身鏡頭裡面含有對焦馬達 可做出相對比較快的對焦速度

G: 無手動光圈環 也稱Gelded/G-mount
D: 有手動光圈環

nepenthesis wrote:
......"但是鏡...(恕刪)


不知大大為何有這種說法?

D600小弟我沒用過 所以不予置評 但是小弟我從5D2直升D800 5D3也稍微用過 完全與你說的相反

立體感是由感光晶片所能處理的兩項所造成的:

1. Color Depth
2. Dynamic Range

以小弟我的個人使用經驗 D800絕對不會比5D3差 擁有接近中篇幅的36mp成像與比5d3起碼多+/-1EV的dynamic range, D800 何來立體感比5D3差

小弟我不想各位覺得我嘴砲 所以提供以下個案給各位大大參考:
http://photography-on-the.net/forum/showthread.php?t=1214104&highlight=d800

5D3的的強處是在於高穩定的追焦於連拍 是屬於稍微捨去成像 換來比較高的穩定性的機種

再說 D4成像確實沒有D800高 不過每個機種的用法不一樣 所以小弟我不會說D800一定最好 D4所給予的是更高的專業級穩定性

Inagawa Photography wrote:
不知大大為何有這種說...(恕刪)

就是直覺或感覺,
常逛01的各大樓,覺得5DIII大樓和XPro-1大樓好的照片常常會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的感覺,
而D800大樓好的照片則是很精緻的一幅畫,逛到D4和D3S大樓才會比較有感覺。

借用一下m大的照片,如介意請告知。

這一張大概就是我想說的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的感覺、立體感。
總之,就是感覺吧。
我覺得可能跟中間色調的處理有關。

請不要認為小弟是Canon護衛隊,
小弟長年來一直是Nikon的使用者。

nepenthesis wrote:
就是直覺或感覺,常逛...(恕刪)


小弟我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黑麵大的人像攝影

你說的這種立體感比較是後製手法+打燈+鏡頭應用有關係
Inagawa Photography wrote:
K大 以下是小弟的愚...(恕刪)

稻川閣下~太客氣了
小弟每見景緻宜人
總想拍我所見
但是對於光線.構圖之技能
近乎白紙
稻川~倒是一眼看穿小弟攝影之盲點
沒錯
小弟按下快門時腦袋總是一片空白
肇因於攝影相關的知識
實在是太過缺乏

蒙稻川先生
不厭其煩
詳細解說分析
確實逐漸有了些許概念
仍然有些知識
只怕一時間無法領悟
愧於先生
還請再次詳解
例:
黑卡之技巧為何?快門?光圈?
長焦段可營造空間感
廣角鏡又該如何應用?
餅乾鏡的長處?

以下兩圖該適於何種方式?
抱歉~總是要稻川兄 看這些傷眼圖像


Inagawa Photography wrote:
小弟我建議你可以參考...(恕刪)

黑麵大的照片我參考過很久了,
也是很精緻的畫,沒有這種立體感。
當然光線是主要的成因,
然而即使有適當的光線,Nikon的一些相機也很難拍出這種感覺。

nepenthesis wrote:
黑麵大的照片我參考過...(恕刪)


這樣的話 真的應該是nep大比較喜歡c家的晶片成像吧
搖黑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MGgCuTqloo

以你這張圖為例


如以大廣角端 就會出現以下效果:

如以小廣角端 就會出現以下效果:

如以長焦段 就會出現以下效果:

您可以看到 他們都有用我所提到的把主體內容置中 攝影上一般我們稱之為symmetrical composition, 對稱型構圖.


以這張來說 構圖方面幾乎有做到 就是在焦距效果上缺乏留意 就像上一幅走廊的圖的意思一樣

這種屬於比較理想的效果



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在K大您的那張圖裡 存在明顯的廣角型/筒形扭曲(Barrel Distortion) 所以兩隻碗不可同時間取得接近正圓形的型狀 在加上視角上有點偏向右 所以就會出現不平衡的效果

在這裡 我們首先要理解甚麼是廣角性/筒形扭曲(Barrel Distortion)


您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左方的為嚴重的筒形扭曲 右方的為無扭曲

你的圖正正就是犯了這個問題 如可把距離拉遠 然後用鏡頭的長焦段端去拍 就可以達到像我所列出的那兩幅圖的效果 這就是我所說 遠焦段鏡頭可以做出平面化/壓縮立體感的效果
Inagawa Photography wrote:
搖黑卡:https:...(恕刪)

感謝稻川閣下詳解
由於已經幾年沒摸過單眼相機了
從防潮箱挖出的D70S
僅剩 20MM 跟70-300MM
故而剛才用來拍巧克力
人站在椅子上
130MM放在地上

人還是站在椅子上
物件在桌上
70MM~等效35MM 105MM??甚麼意思


130MM好像產生右下緣模糊??

不知道問題出在哪?看起來還是不妙


我所貼照片的除上面兩張
其餘是CANON SX30傻瓜機拍的
您也知道鏡到用時方恨少
傻瓜一管用到天荒地老
所以
我決定要買D600了
鏡頭若選三個
稻川先生如何建議?

而之前提到的低角度拍鳥
確實比較立體



看這下列這些照片
我開始有些想法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