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圖時 沒有考慮到前,中,與後景的內容 所以得出之結果沒有層次感

照片主要內容為中間的V型天然結構 以後可試用垂直構圖 這樣可以減少左右兩邊與主題內容無關之空間 以助突顯中間形狀所產生的重要性
此圖同時含有高反差狀況 需要用黑卡或HDR後製 因天空現為一片死白 所以我們稱之為負空間(Negative Space) 如果正確運用黑卡 可以把天空上的紋路展現回來 那就可有效的增添圖片的內容

此圖其實意境不錯 但是成直線的樹幹領到觀賞者有種從下往上看的感覺 而前樹桿與後樹桿前後景又非常的近 在者 由於被構圖限制的上下空間感不夠 所以本可拍出更雄偉的感覺
在此種情況下 我會用超廣角(全副上大概在17mm左右) 這種鏡頭的特性是:
1. 他可有效的增加前與後景的感知距離(Perceived Distance) 放大前後景的空間感 凸顯出前樹桿為主題
2. 增加視覺角度 領到前景物體放大後景物體縮小的感覺 也因為視覺角度放大的關係 同時他也可以增加上下的空間感
3. 從接近地面的角度往上拍

1. 拍攝主題時也需要考量主體與背景的色差 如屬同一色系是 需要壓低角度來選取不同顏色的背景來凸顯主體
2. 主體在陰影下 背景卻是擁有高反射屬性的水 這屬於高反差圖 因為你把曝光壓得太低來平衡整體曝光值 所以羽毛太暗損失了的細節
3. 記住 物體的立體感是由對比度所造成的 對比度是由光與影所造成的 只有物體在擁有光與影的情況下 才可擁有立體感 也因為你的主體藏在影下了 所以根本沒有光與影之間的互動 所以才會很平面
4. 攝影角度太高 高角度可以有效的用來壓縮立體感 低角度有效的放大立體感 所以攝影角度也要小心
我在這張圖的建議是:
a. 如可能的話 換取景位置
b. 如地理位置不可能的話 等到他自己走出來 (所以為甚麼攝影怎麼好玩就是在這裡 用各種的方式去克服地理環境的枷鎖 用時間去等待攝影機會
)
c. 壓低攝影角度
例:

以上是以低角度把相機手持接近地面的角度盲拍的效果

其實K達攝影嗅覺不錯 只是會犯一些構圖與鏡頭運用的錯誤而已
這張明顯問題是構圖歪了 相機置中 把走道放在構圖的正中央 模仿相片的焦段 以長焦段退後幾步 做出前後境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