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一‧前言
離上次發表的Supernova Sequence 2才剛過一個月的時間,前幾天又收到adidas公司寄來提供受測的一款新鞋adizero Boston 2,心情很開心但也很驚訝,心想我的天呀!adidas今年很拼喔,怎麼出新鞋的速度如此的快,我想adidas今年可能真是殺紅眼了,抱著一定要搶下慢跑鞋市場Number One的決心,我在此也希望adidas慢跑鞋的市佔率能夠大幅曜升,我真的已感受到adidas公司的改變,朝專業角度來行銷經營這塊市場是正確的,Believe it or not, the result will come out beautifully.

我已發過四次的鞋測文了,說真的這次要再寫這篇adizero Boston 2測試文有點傷腦筋,怎麼說呢?因為adidas鞋款的各部功能與設計大多提過了,再加上我看到土城阿財兄也才剛發表這款adizero Boston 2的精闢鞋測文,內容很豐富也很全面,小弟自認為寫不出更具參考價值的測試文,所以想說這篇就改變角度來寫,以(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adidas鞋款)加上(單純開箱測試文)來作為分享的內容。

在此要先跟土城阿財兄感謝一聲,您率先發表了如此棒的鞋測文,好讓小弟有這次偷懶的機會,adizero Boston 2鞋測文就以阿財兄發的那篇來強力主推,而小弟從旁來加以補充,我想我如再發差異性不大的鞋測文就變得了無新意了,請各位見諒。

二‧慢跑鞋之分類與adidas鞋款之歸類
首先就讓我來重提一下慢跑鞋的分類,一般來說,是以重量來做為區隔,而重量越重的相對於鞋底厚度越厚,重量越輕的相對於鞋底厚度越薄,當然鞋布面所使用的材質也一樣,一般歐美只分為三類(Trainers、Performance Trainers、Racing Flat),而我們亞洲也只分為三類(慢跑鞋、路跑鞋、馬拉松鞋),而我個人則是將鞋款依重量分為四大類,為什麼要分為四大類呢?原因不外乎,不管是在歐美又或是亞洲都常將(輕量慢跑鞋、路跑鞋、馬拉松鞋)此三類鞋款混在一起,歸類的不清不楚,所以我個人的分類大致是如下的
10.5oz.↑(298g以上)為→厚底訓練鞋
8.5~10.5oz.(241~298g)為→薄底訓練鞋
6.5~8.5oz.(184~241g)為→次薄底路跑競賽鞋
6.5oz.↓(184g以下)為→超薄底頂級馬拉松鞋
厚底訓練鞋、薄底訓練鞋、次薄底路跑競賽鞋都還是有出避震型與穩定型的鞋款,而超薄底頂級馬拉松鞋款則都是以避震型為主,我不是百分之百的很確定,但就我目前所知應該好像沒有任何廠牌有出過穩定型的超薄底頂級馬拉松鞋款。

另外依使用場地之區別,又多出了越野系列鞋款,一般越野系列鞋款只出(厚底與薄底)訓練鞋,(次薄底與超薄底)的越野系列,我印象中還沒看過任何廠商有出過,而越野系列鞋款還是有分為避震型與穩定型之鞋款,但可以很肯定地告知各位目前各廠牌所出的越野系列鞋款都是以穩定型居多,約佔了6成左右。

下列名單是我自行歸類整理的adidas鞋款屬性,這篇是adidas的主場,所以我只會列出adidas的鞋款,排列的次序是依等級高低由上至下列出

厚底避震型訓練鞋
adiSTAR Ride 2
adiSTAR Solution
Supernova Glide 2
Response Cushion 18
ClimaCool Gazelle 365
ClimaCool Ozweego 365
ClimaCool Attune

薄底避震型訓練鞋
adizero Aegis
adizero Boston 2

次薄底避震型路跑競賽鞋
adizero Adios
adizero Ace 2

超薄底避震型頂級馬拉松鞋
adizero Pro(5.8oz.=164g)

厚底穩定型訓練鞋
adiSTAR Salvation
Supernova Sequence 2
Response Stability 2

薄底穩定型訓練鞋
adizero Tempo 2

次薄底穩定型路跑競賽鞋
adizero Mana 2

厚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訓練鞋
adiSTAR Revolt
Trediac 3 GTX Textile
Response Trail 16
Kanadia TR 2

薄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訓練鞋
adizero XT

厚底穩定型越野系列訓練鞋
Supernova Riot 2

另外adidas所出的所有Bounce系列都是屬於避震型的鞋款,Bounce系列是定位在潮流型的健身慢跑鞋款,我個人對於這系列沒有研究,因為個人偏好的關係,我不喜歡Bounce系列的鞋款。

以上所列出介紹的都是目前adidas主要的中、高、頂級鞋款,還有很多市面上販售的鞋款我沒有列出,那些沒列出的都是屬於潮流、復古、或入門級的鞋款,因為這些類型的鞋款我本身很少接觸,所以無法提供比較正確的資訊給各位參考。

三‧系列選擇之優缺點與建議
厚底/薄底 訓練鞋
優點:避震性、穩定性、大底耐磨度、穿著舒適度、整體性能、使用壽命皆較佳。
缺點:重量重、透氣性較差、前腳掌彎曲性較差。
適用時機:每日訓練使用、無成績壓力的比賽也適用,但需要爭取時間性的比賽就不適合了,因為比較笨重。

次薄底/超薄底 路跑競賽鞋
優點:重量輕、透氣佳、前腳掌的彎曲性極佳、抓地力強、穿著鞋感猶如穿襪般的輕巧。
缺點:避震性、穩定性、大底耐磨度、穿著舒適度皆較差、使用壽命更是明顯的較短。
適用時機:爭取時間的比賽使用、偶而唯一的速度訓練使用(如Tempo Run/Yasso 800),或您本身已是菁英級的程度,那也可以當每日的訓練鞋來使用。

如何判斷自己的內外旋屬性呢?請各位詳讀納喊兄用心整理的
慢跑鞋選購基本知識-- 腳掌內旋圖解說明之Runner’s World 讀書心得,此篇文章解析的很清楚與詳細,知道了自己的慢跑屬性後,就照著所對應的適用系列去選擇鞋款即可。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3&t=940357

我觀察過國內的慢跑族群裡,年齡層普遍集中在40歲以上的居多,而這些跑者中又以習慣穿著次薄底路跑競賽鞋為主,原因不外乎是(輕量就是好)的觀點已深植國人定義一雙慢跑鞋好與差的區隔,老實說這種觀念不太正確,但我也不太敢武斷地說這種穿法不對,因為對於菁英級程度的跑者來說,這應該是很適合的每日訓練鞋款,但對於健身型的跑者來說,我個人比較建議選擇厚底或薄底訓練鞋來當每日訓練鞋款,我提供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折衷可行的選擇方式,我建議大家以(慢跑場地)為主,(慢跑的量)與(跑者體重)為輔,來做為選擇的依據,慢跑場地以硬地為主的話,或高體重與每日慢跑的量達10公里或1小時的話,那建議一定要選擇厚底或薄底的訓練鞋款,慢跑場地以PU跑道或慢跑機為主的話,或標準體重(含低體重)與非每日慢跑的量約在半小時左右的話,那選擇次薄底/超薄底路跑競賽鞋應該是OK的。

體重高低之參考依據,在此要先跟各位報告一下,我認為歐美人種的體型較大支,所以在體重參考數據我是自行加以向下修正為適合我們亞洲人的體型來參考,下列列出歐美網站提供的標準,與我Vody自行修正的亞洲人標準,我不知道我自行修正的亞洲人標準是否正確,還請01版內的專業人士加以指導修正。
歐美標準
180lb↑(82公斤以上)→體重偏高
150~180lb(68~82公斤)→標準體重
150lb↓(68公斤以下)→體重偏輕

Vody自行修正的亞洲人標準
166lb↑(75公斤以上)→體重偏高
133~166lb(60~75公斤)→標準體重
133lb↓(60公斤以下)→體重偏輕

四‧個人選鞋方式
接下來就來說說我個人的選鞋方式,我記得版內的秋水兄曾以Vody定理來描述我的選鞋觀點,其實秋水兄以Vody定理來註解我的觀點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我有很多的看法都與RW或其他歐美網站的選鞋指南資訊不相同,怎麼說呢?第一不諉言,目前大部分的網站還是都以足弓高度來推測跑者可能發生的內外旋機制,但我個人認為足弓高度的自我測試(溼足印),又或是機器的測試都有一定程度的誤差,所以我本身不太贊同單以足弓高度來推薦選鞋,我個人認為應以跑者實際慢跑的步態來判斷內外旋機制來推薦適用鞋款為最佳與最準確方式,而自行DIY判斷方式裡,看鞋底的磨損區域算是目前誤差值較小較為準確可行的DIY參考依據。

第二是我本身挑選鞋款不會單看RW或其他網站的鞋評文來挑選,這類評鑑與指南,通常只是一兩位受測者的感覺,雖然RW會再根據實驗室去做中底軟硬度測試,但這類的評鑑與指南內容實在太過於簡略了,並且在鞋款上的屬性歸類常擺烏龍,且千篇一律都是簡單地說感覺不錯、感覺好、感覺不好,但從來不會詳談或提供到底有哪部份出了什麼問題,或是哪個性能表現特別出色等等,所以基本上我個人都是由RW的Shoes討論版裡去查詢我所預定購買的鞋款其大多數使用者的實際穿著感受與經驗,然後再來判斷該款鞋的特性是否合於自己的需求,主要原因就是Shoes討論版裡的參考樣品數很多,各種體型條件的跑者都有,所以自行判斷出的鞋款真實特性會很準確,因為實際誤差值非常小。

第三是我觀看國外的資訊通常不會全盤接受,怎麼說呢?鞋子這產品是用來穿在腳上的,但因為人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腳型結構與特色,如高低足弓、寬窄腳型等傾向,而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也都不同,所以在觀看歐美論壇時,我一定會加以自行修正為適合亞洲人體型條件的參考數值,在此請各位掌握住一個大原則,那就是採(多數)大於(少數)的篩選,比方說有10個人反應某鞋款的楦頭太窄,而有2個人反應過寬,那這時您一定得選擇(多數人)的反應來當參考,因為多數人的反應一定是較準確地,也就代表實際誤差值會最小,該款鞋款的楦頭一定是太窄不可能過寬,少數的那兩位一定是個案,腳型一定是非常窄的極少數,而極少數不能代表大多數來當參考,判斷鞋款的其他特性(避震性、穩定性)也請以此方式去推測;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重點是,當確定老外們對於某鞋款的楦頭尺寸反應是偏窄時,那此時我可以很明確地告訴您,這款不用加以考慮了,我們亞洲人絕對不適合,因為該鞋款的楦頭對於我們亞洲人來說一定會是更加得窄,但請務必特別留意喔,當老外們對於某鞋款楦頭尺寸的反應是過寬時,那這款您一定要優先列入考慮,以我多年的買鞋經驗,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您,通常老外們反應過寬的鞋款都會是很適合我們亞洲人來穿的,這可都是多年來我花了大把鈔片買鞋所換來的經驗喔(有些經驗是很慘痛的,因為完全買到不適合自己穿的鞋款),希望這些我個人的經驗,能夠幫助大家對於選擇鞋適當的慢跑鞋款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五‧開箱文
最後就來介紹adizero Boston 2的開箱文了
鞋款名稱:adizero Boston 2
型號:G18733; 定價:NT$3,350
鞋款類型:薄底避震型訓練鞋
適用跑者型態:正常內旋、內旋不足的跑者
功能屬性:適合任何里程的各式路跑比賽,或平日每天訓練使用。
適合場地:PU跑道、柏油路面、水泥磚道、紅土路面、慢跑機皆適合。
鞋子重量:官方給的單支重量278公克(US9號),但我這雙尺寸是US8.5號與阿財兄的尺寸是一樣的,而阿財兄實際磅秤是285g,所以以阿財兄的磅秤來參考較準確。
鞋中底厚度:標準薄底訓練鞋後腳跟至前腳掌高度比例,22mm~11mm 。
鞋款適合體重Range:我個人推薦75公斤以下的體重比較適合。
鞋款圖片介紹,因為這次我不多做各細部功能的科技解說,所以我就多補拍了些有閃光與沒有閃光的美美照片囉,關於各種設計的功能介紹,請各位參考土城阿財兄的那篇詳細解說,或參考我先前發過的那三款adidas慢跑鞋。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幫阿財兄補充這點,adiPRENE 45度是adidas常使用在避震型鞋款的一層1.5~2mm厚度的鞋床緩衝材質,較頂級的鞋款通常是採全腳掌鋪設於EVA中底層之上,一般大多是僅半掌設計鋪設於後腳跟部位,阿財兄有提到不知45度代表什麼意思?45度所代表的是軟硬度等級,另有專用於穩定型鞋款的adiPRENE 55度緩衝底材,45度較軟,55度較硬,而目前另有新版底材如LiteStrike 45/55度(Supernova系列所採用)、AdiLite 45/55度(adiStar系列所採用),僅供參考。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這是女王受我影響也中了Supernova系列的毒癮下所敗的3雙Supernova Cushion 6,是的,她前年一次買3雙,比我狠,這款的後腳跟鞋床緩衝材質也是採用adiPRENE 45度。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這雙是Supernova Cushion 7,所採用的是全掌LiteStrike 55度,非常地奇怪,不知是否是adidas的生產線擺烏龍,照理說應該是採用LiteStrike 45度才對,而奇怪的還有Supernova Cushion 7也分為兩個版本,早一批出廠的是採用後半掌adiPRENE 45度,後一批出廠的卻是採用全掌LiteStrike 55度,我本身就有兩款不同版本底材的Supernova Cushion 7,真是怪,僅供參考。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最下層的是Supernova系列的鞋墊,第二層的是adizero Boston 2的鞋墊,第三層是Gazelle 365的鞋墊,最上層是adizero Ace的鞋墊,在此提供給各位做比較參考,有沒有發現Supernova系列的鞋墊厚的嚇人呢?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現有服役的adidas鞋款全員集合照。

六‧個人使用心得與看法
試穿鞋感
一拿到這雙新鞋的第一個感覺是,哇!是哇沙米的鮮豔配色,顏色很漂亮喔,我個人很喜歡,這款一樣是一般楦的US8.5號尺寸,光拿在手裡看,感覺與那款Gazelle 365蠻相似地,楦頭尺寸應該是OK地,而實際套穿後的感覺卻是前腳掌大腳拇指側感覺有點卡卡的,直覺是前腳掌在內側鞋布面有加縫穩定飾片所致,這款鞋的鞋布面用料與設計,幾乎與我先前買的那款adizero Ace沒有什麼差異,真要挑差異大概就是這款的鞋帶套組是8孔的,而adizero Ace是7孔的,這款的整體包覆性並沒有我習慣穿的Supernova系列來得好,也比Gazelle 365略差一點,也沒有我那款2E寬楦版的adizero Ace來得服貼於我的腳型,整體來說在楦頭尺寸還是有那麼一點偏窄,不是很合我腳型的卡卡的感覺。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adidas慢跑鞋介紹與推薦 + adizero Boston 2 測試心得分享
實際測跑性能
受測者的生理條件與跑步型態參考值
小弟今年37歲,身高164公分,體重54公斤
足弓高度:中高足弓(Medium to High Arch)
慢跑步態:輕度外旋(Mild Underpronation)
慣穿適用的鞋款:避震型系列(Neutral/Cushioning),以一般厚底訓練鞋居多
慣用尺寸:US8號 2E/4E楦 或 極少數US8.5號 D/M楦
慢跑場地:PU跑道、柏油山路
慢跑時間:通常每天固定慢跑1小時

PU跑道測試:
(01月11~13日)3次1小時PU跑道之性能表現
在還沒有測跑之前,我心裡大概就算準了這款一定是5顆星適合我體重練跑的鞋款,果真實際測跑1小時,3次的圈數都是近33又3/4圈400公尺最內圈PU跑道,並沒有刻意加速,但越跑越爽,全程就是那種感到很輕鬆自在很有效率的感覺,前後腳掌的整體避震性對應於我54公斤的體重來說真的是5顆星,比起Supernova Cushion 7還要佳,當我速度稍加提升時,那種多一分感覺過軟、少一分感覺過硬的恰到好處回饋感全程伴隨著我,單論避震性這款真的很適合我的口味,至於長跑大家都很在乎的透氣性,我想不用我多加讚許,這點一直都是adizero這系列的強項,不瞞各位,01月11~13日剛好是寒流來襲,我是傍晚6點才剛始跑地,前40分鐘真的是雙腳冷到爆,因為這款的鞋布面還蠻薄地,而這款第二代的adizero Boston也更新搭載了後腳跟斜外側45度ForMotion避震科技,這款的ForMotion版本應該是2D的,不知是否是我個人體重偏輕的關係,我個人對於adidas這種分離式後腳跟ForMotion避震系統設計的鞋款,真的是感覺不出來與沒有分離式後腳跟鞋款有何任何明顯的大差異,真要說我穿過的ForMotion設計鞋款裡有較明顯差異的是,adiSTAR系列的Cushion 4那種後腳跟近90度直切一分為二的分離式鞋跟鞋款,有種說不出來感覺重心易向外頃的落地鞋感,其餘系列的ForMotion設計鞋款幾乎感覺不出有任何特別之處,整體來說這款以我的偏輕的54公斤體重與PU跑道的契合度是百分之百。

柏油硬地測試:
(01月16日)18.4公里路跑之性能測試
測試路線同是這條,A到B是9.2公里,來回一趟剛好是18.4公里
http://maps.google.com/maps?f=d&source=embed&saddr=%E4%B8%AD%E5%B1%B1%E8%B7%AF%E4%B8%80%E6%AE%B5%2F%E5%8F%B01%E7%B7%9A&daddr=%E5%8F%B074%E7%94%B2%E7%B7%9A%2F%E5%BD%B0%E5%8C%96%E6%9D%B1%E5%A4%96%E7%92%B0%E9%81%93&hl=zh-TW&geocode=FUZ3bgEdIHIvBw%3BFZB2bwEdpB8wBw&mra=ls&dirflg=w&sll=24.054302,120.593147&sspn=0.138571,0.22007&ie=UTF8&ll=24.04937,120.572125&spn=0.054866,0.072956&z=13
真的還是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棒,這款的中底較一般厚底的鞋款稍微薄一點,重量也輕一些,但避震性卻是有增無減,怎麼說呢?拿來跟我穿習慣穿的Supernova Cushion系列相比,穿Supernova Cushion不管是在上坡還是下坡,避震性感覺起來比較dead feeling,而adizero Boston的感覺比較是very responsive,非常肯定穿adizero Boston的路感要明顯比穿Supernova Cushion來得高很多,但又不會像穿adizero Ace在下坡路段時明顯感受到避震性不足,穿adizero Boston在上坡時起腳輕鬆而容易,平坡加速時避震性轉換成回饋力道的效率十足,下坡時的避震保護又恰到好處而明顯,那到底這款有沒有發現任何的缺點呢?有的,那就是我先前已提到過的前腳掌大腳拇指側卡腳的問題,我已百分之百確定是(前腳掌內側鞋布面的加縫穩定飾片)與(過寬的鞋帶組鞋眼片)相連設計所致,讓我在上坡與下坡時,不時會在大腳拇指的關節上方感到有壓迫的卡卡感覺,反正就是每當大腳拇指關節稍為彎曲活動時就會有點小卡到鞋眼片,前幾次跑PU跑道時並不會特別明顯,我想應該是那幾天寒流溫度較低的關係,腳掌並沒有較平時的腫脹,而這次的路跑時間較久且氣溫較高,所以腳掌的腫脹幅度較大很快地就有了明顯的感覺,除了這個缺點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鞋大底的耐磨度很不錯,與Supernova系列的鞋底相當,總的來說,這款對於硬地的性能表現不遜於厚底鞋款所提供的保護功能,但慢跑效率卻是明顯要高於厚底訓練鞋款。

總評
adizero Boston 2是一款高性能、高適用性的鞋款,它的各項性能表現都很不錯,擁有厚底訓練鞋款的高避震、高保護性,但卻沒有厚底的笨重,雖然重量要比次薄底/超薄底路跑競賽鞋還要重,卻補足了路跑競賽鞋款最弱的避震保護性,這款要不是出在有楦頭偏窄的問題,我絕對會是給近滿分5顆星的推薦指數,所以呢我最終只能給予這款4顆星的評價,這款適合內旋不足、正常內旋的跑者穿,建議體重偏重的跑者也可以拿來當競賽鞋使用,體重正常與偏輕的跑者,可以當作每日訓練鞋使用,競賽使用也非常適合。

七‧建言
不知台灣adidas的高層會不會進來01版看看大家分享的鞋測討論文,從最近幾次與這位adidas的行銷專員接觸後,我真的不得不誇獎一下這位年輕人,真的很用功,對於慢跑鞋的基本分類與選擇方式都補足了基本專業概念,我想這位行銷專員算是我目前接觸過各廠牌的行銷專員裡最為專業的,不會像別廠牌的聊起來似懂非懂的雞同鴨講,這專員也把01版內大家所反應的看法都聽進去了,但礙於很多政策最終都是由高層所決定,所以也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我還是要給您加加油,至少您們已幫台灣adidas的慢跑鞋行銷方向從流行潮流方式導向為專業的方式,這絕對是正確的作法,台灣adidas的慢跑鞋行銷如果成功轉型,那您們將是大功臣。

如果從過去一直有在01版內出沒的版友,應該不難發現在2008年底我在此版跳出來大批特批台灣特有偏差地以非專業導向,盡是主推一些潮流型慢跑鞋款式,加上後來大家一起討論的正確選鞋方式,我個人真的發現2009年的各廠牌真的都變了,大家都開始朝專業的角度來經營慢跑鞋市場,這對於台灣跑者(消費者)來說真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在此我想給台灣adidas公司的高層一些建言,台灣adidas如果想在這場慢跑鞋的市場大戰中取得領先的地位,不應把時間與金錢都花在追逐與其他競爭品牌的新行銷手法上,而是最好能夠傾聽台灣跑者的聲音,一定要因地制宜,哪個品牌如果能夠率先以台灣本土跑者的需求,推出最適合的鞋款,我想哪個品牌就能吃下這塊大餅,adidas鞋款的最大問題就是出在楦頭偏窄的問題,由於adidas本身少有出產寬楦版的鞋款,再加上有出寬楦版的鞋款台灣adidas又少有引進,如此便造成了很多喜歡adidas鞋款的消費者,卻苦於找不到適合穿的寬楦版尺寸,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地轉向選擇他牌,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我想台灣adidas將很難有辦法改變目前各大廠牌在台灣慢跑鞋市場的市佔率版圖,光有正確而專業的行銷還不夠,最強而有力的行銷就是推出最棒的產品線出來(提供寬楦版尺寸的選擇機會),adidas的慢跑鞋不管論品質或性能都有坐二望一的條件,而是否能拿下第一的關鍵,那就有待於台灣adidas公司的高層是否願意深入思考因地制宜的行銷政策了(台灣adidas的高層們,不仿參考看看台灣頂新、旺旺集團在經營大陸市場的成功經驗吧!),而到底誰有辦法在台灣區打贏這場慢跑鞋市場大戰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PS:本人所提供分享的觀點與看法,有少部份是與歐美論壇持相左的看法,請自行斟酌參考,文章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謝謝。
Vody wrote:
一‧前言離上次發表的......
厚底避震型訓練鞋

薄底避震型訓練鞋鞋
........
厚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訓練鞋
..........
薄底避震型越野系列訓練鞋
.............
厚底穩定型越野系列訓練鞋........
..(恕刪)


光是以下分類
「厚底避震型訓練鞋.............................厚底穩定型越野系列訓練鞋」
就很具參考價值。



我認為真得下場跑長跑寫的報告才有公信力,
如果只是買來供在鞋櫃,就不要丟臉了。
就這點,
vody、吶喊、進財....兄是很有資格做評論。


呵呵,又見vody兄的大作,普及型教學貼,不愧是專家,sch7代確實是有兩種版本的,早期是後掌adiprene45,後期出的版本側換成了litestrike55的鞋床了。還有sch6是我認為這幾年sch系裏最出色的壹代,緩震性能相當的不錯,真是有眼光呢。目前正在等待supernova glide2。。。。。前代supernova我這裏的業已報廢掉了,心痛不已。。。。
Vody wrote:
一‧前言離上次發表的...(恕刪)







adizero Boston 2
的確很神奇
跑步時 感覺前腳掌與後腳跟(FORMOTION)是不一樣平面的 影響步伐的順暢





另外
ADIDAS是無法接受開發新楦頭(寬)的版費嗎?

adizero Boston 2的前腳掌對寬楦的跑者是束縛 若再穿厚襪 那更嚴重

選+半號 雖會改善 但前後腳的空間就增加了 嚴重影響腳步 輕則掉掉拖拖的
小弟默默的來給Vody大加個分,再來潛水去
用微笑來面對所有逆境
嗯~~看完Vody大的專業鞋評及犀利批判.一針見血的指出目前代理商最大的問題癥結所在,就是空有一手好牌,卻無法打出漂亮的結果,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這一點都沒辦法做好(提供合適的楦頭),真的是可惜了這一個優秀的品牌,它還是我從小穿到大的牌子拜託該品牌台灣高層的大頭們,扭轉一下你們的思維與察納來自於基層消費者的雅言,這是促使你們持續向前邁進的一大動力!產品行銷請回歸到"因地制宜.符合在地化需求"的初衷吧! 不然像小弟這一類有寬楦需求的消費族群,大概還是只能退一步看看其它廠家的鞋子,就少有機會再回到此牌的懷抱了


PS:鞋評很棒,小弟五分奉上
Vody wrote:
在此要先跟土城阿財兄感謝一聲,您率先發表了如此棒的鞋測文,好讓小弟有這次偷懶的機會

那裡,小弟也是由你浮出水面後,無私的分享選鞋心得後,在這一年才慢慢的有所成長,懂得選擇適合自己的鞋款。
本來應秋水兄之要求,要寫一篇薄底路跑鞋跟厚底訓練鞋的比較,有了這一篇,我看我也可以偷懶不要寫了。
秋水兄,請參考Vody的大作就好,小弟自認沒辦法寫得更好了。

Vody wrote:
我觀察過國內的慢跑族群裡,年齡層普遍集中在40歲以上的居多,而這些跑者中又以習慣穿著次薄底路跑競賽鞋為主,原因不外乎是(輕量就是好)的觀點已深植國人定義一雙慢跑鞋好與差的區隔,

嗯,確實如此。
不過我算是少數跟Vody一樣勸人先從厚底訓練鞋穿起的人了。

Vody wrote:
幫阿財兄補充這點,adiPRENE 45度是adidas常使用在避震型鞋款的一層1.5~2mm厚度的鞋床緩衝材質,較頂級的鞋款通常是採全腳掌鋪設於EVA中底層之上,一般大多是僅半掌設計鋪設於後腳跟部位,阿財兄有提到不知45度代表什麼意思?45度所代表的是軟硬度等級,另有專用於穩定型鞋款的adiPRENE 55度緩衝底材,45度較軟,55度較硬,而目前另有新版底材如LiteStrike 45/55度(Supernova系列所採用)、AdiLite 45/55度(adiStar系列所採用),僅供參考。

其實我有猜測是不是跟另一家A牌的鞋子類似,但是不確定所以不便寫出。

Vody wrote:
當我速度稍加提升時,那種多一分感覺過軟、少一分感覺過硬的恰到好處回饋感全程伴隨著我,單論避震性這款真的很適合我的口味,至於長跑大家都很在乎的透氣性,我想不用我多加讚許,這點一直都是adizero這系列的強項

我也是速度提升後才越發感覺他的避震跟回饋系統的好,反而熱身時沒什麼感覺。
那次試跑也是第一次跑休息時間縮短到80sec(400M跑86sec),沒想到竟然順利完成。
可見他的回饋性真的不錯,不然一般增強強度的第一次跑步很難達到目標的。

這雙鞋應該是一般D楦頭吧,應該只能Cover到E楦頭的腳吧。記得Vody兄的腳應該是2E以上吧。
穿起來一定比小弟還緊實,比較不舒服。
這麼鞋我打算拿來練Tempo run跟八百時穿,畢竟他比較輕,而且又有不過的避震性跟回饋性。
至於山路的LSD就交給Cumulus-11去負責了。
這次試穿Adidas的鞋子真的不錯,要不是有兩雙剛服役的路跑鞋,倒是蠻想考慮入手ACE 2的。
現在考慮要不要趁月底折300活動到期前拿陪伴我半年多的WR12在去買一雙Boston2。
畢竟我平常訓練時還是比較習慣穿一般厚底訓練鞋。


題外話:
Vody兄粗壯的小腿真是嚇死人,不愧是回家得跑上坡的人。生活就是訓練啊
下次小弟也拍個小腿照來show一下好了。

PS:等級不夠,沒法幫你加分,請見諒。

Vody wrote:
下列名單是我自行歸類整理的adidas鞋款屬性,這篇是adidas的主場,所以我只會列出adidas的鞋款,排列的次序是依等級高低由上至下列出

感謝Vody大的分享.5分奉上~~
將adidas鞋款歸納很清楚.可以讓想要購買adidas跑鞋的跑友做為一各購買參考指標.
不過還是老話一句...adidas請~給偶寬楦的跑鞋吧!!

Vody wrote:
二‧慢跑鞋之分類與adidas鞋款之歸類
首先就讓我來重提一下慢跑鞋的分類,一般來說,是以重量來做為區隔,而重量越重的相對於鞋底厚度越厚,重量越輕的相對於鞋底厚度越薄,當然鞋布面所使用的材質也一樣,一般歐美只分為三類(Trainers、Performance Trainers、Racing Flat),而我們亞洲也只分為三類(慢跑鞋、路跑鞋、馬拉松鞋),而我個人則是將鞋款依重量分為四大類,為什麼要分為四大類呢?原因不外乎,不管是在歐美又或是亞洲都常將(輕量慢跑鞋、路跑鞋、馬拉松鞋)此三類鞋款混在一起,歸類的不清不楚,所以我個人的分類大致是如下的
10.5oz.↑(298g以上)為→厚底訓練鞋
8.5~10.5oz.(241~298g)為→薄底訓練鞋
6.5~8.5oz.(184~241g)為→次薄底路跑競賽鞋
6.5oz.↓(184g以下)為→超薄底頂級馬拉松鞋
厚底訓練鞋、薄底訓練鞋、次薄底路跑競賽鞋都還是有出避震型與穩定型的鞋款,而超薄底頂級馬拉松鞋款則都是以避震型為主,我不是百分之百的很確定,但就我目前所知應該好像沒有任何廠牌有出過穩定型的超薄底頂級馬拉松鞋款。


每次看VODY 大的文章都會有新的收穫,VODY 大的介紹真的是解決了我一直以來的問題,原來到次薄底都還有穩定型的鞋款,有機會來入手一雙,看看穩定的效果如何。

01 運動版上的慢跑討論,真的是越來越專業熱絡,可以在各位前輩無私的帶領下,少繳一些學費,少受一點傷,真的是一種幸福啊!

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推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