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今天新聞:iPad3可能用電子紙 更易閱讀

iPad3可能用電子紙 更易閱讀
2011年 04月12日 【陳家齊、吳秀樺、王郁倫╱綜合報導】蘋果iPad 2平板電腦才剛發售,馬上就傳出iPad 3即將發表的傳言。而根據蘋果公司最近申請的專利來看,未來的iPad、iPhone有可能採用與電子書閱讀器相同的「電子紙」顯示技術,讓陽光下閱讀文字更為容易。


專家估9月上市
著名的蘋果觀察家格魯伯(John Gruber)稍早曾經指出,蘋果的iPad 3有可能在6月的全球軟體開發商大會(WWDC)中發表,9月就上市。針對有媒體引述零組件供應商的消息指出,iPad 3的零件上周已經完成認證,開始備料,確有可能在今年出貨的報導,國內機殼廠可成主管表示:「對於客戶是否出貨的消息無法置評。」鴻海集團旗下面板廠奇美電也表示,對單一客戶不便評論。
iPad 3的改進重點可能還是在顯示面板與攝影功能,使用高解析度的「視網膜」液晶顯示器仍是選項之一。而蘋果上周申請的一項專利顯示,新的iPad甚至可能採用液晶與電子紙混合的新螢幕,可以自動根據顯示內容與周遭光源,判斷該用電子紙還是液晶顯示畫面。電子紙顯示文字相當舒適,但彩色圖片仍是液晶顯示較亮麗。

--------------------------------------------------------------------------------

如果ipad3有電子紙顯示技術,我一定再買一台!!!!
johnny7410 wrote:
iPad3可能用電子...(恕刪)


IMPOSSIBLE

這個假議題,在iPad第一代上市前就被炒翻了.

只能說,真是不專業的記者.

PS:等等來看看元太的股票.
又是炒股新聞

iPad2 持續熱賣,且還有很多國家尚未推出
今年第三季推iPad3幹嘛
這新聞看起來就很虎濫阿XD 不管是電子紙或是OLED技術台灣都落後韓國.....

而且電子紙目前幾個罩門依然無解 成色差 反應速度低 價格偏高

看不出來apple有選擇他的必要
媒體的話能信,連__都可以吃了
johnny7410 wrote:
iPad3可能用電子...(恕刪)
ipad4 採衛生紙,供應商是舒潔。

可根據周遭氣味,判斷改為抽取模式。


01Mark wrote:
ipad4 採衛生紙...(恕刪)


舒潔集團表示,對單一客戶不便評論。
johnny7410 wrote:
iPad3可能用電子...(恕刪)


這篇謠言的起源是這個:

http://www.patentlyapple.com/patently-apple/2011/04/apple-devising-smart-hybrid-e-papervideo-ios-displays.html

簡單的說,就是 Apple 申請了一個專利,這個專利是 2009 年丟進去的,現在狀態是公開審閱中(也就是還沒核准)。這個專利是在講一個可以「部分點亮顯示」的平板觸控螢幕。現在的液晶螢幕如果想在螢幕上只顯示一個按鈕,你還是得把整個螢幕點亮、整個背景弄成黑色底然後上面放按鈕的圖片這樣。而這個專利則是可以做到「只有按鈕那個部分點亮」。

Apple 在這個專利裡面運用的技術就是類似 e-Ink 的原理,在觸控層和LCD之間弄一個夾層,但和傳統 e-Ink 不同,這個夾層除了上下的電場方向外還有左右向,藉以調整「透視度」。換句話說,他可以讓螢幕上部分區域用電子紙顯示,部分區域用LCD顯示。這樣的顯示效果究竟如何、電子紙和LCD交界處會不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完全未知。不過如果這些問題能解決,結果大概就有點像哈利波特「預言家日報」那樣,文字的部份是電子紙的質感、但是照片顯示的是動畫。

總結來說:
1. 這是一個在實驗階段的技術。產品能不能真的實作出來、垂直電極柵會不會有什麼技術問題,完全未知。
2. 如果他們克服障礙把它實用化,最後產品也和 Kindle 之類的「電子紙」不同。那將會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所以這專利到底有沒有實作出來?
沒有實作出來的東西也可以申請專利嗎?
亮哥+ wrote:
所以這專利到底有沒有...(恕刪)


看是什麼專利,方法類型的專利並沒有一定要有實品,但是技術揭露必須完整。
不過要把專利文件寫到「技術完整揭露」同時還能確保專利足夠上位,並不是這麼容易。
小弟自己就擁有數個NFC通訊協定相關的美國專利,都只是揭露協定的演算法、資料結構和流程圖,
並沒有真的實作出產品拿去審查。

專利技術揭露的程度,必須達到專業領域人員能夠依據專利說明書操作的程度,
如果你的發明太過未來科技,例如說用手勢操作搭載反重力引擎的飛車這種,那當然就不算完整揭露。
至於製程、良率之類的商業考量,並不是專利的要件(除非你的專利就是在講改善製程)。

以 Apple 這篇來說,專利裡面所提出的「方法」以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實作」,但不見得「實用」。

所以這就是技術研究人員與一般消費者、還有媒體之間的落差。
研究員採用了一種新思維新方法、發現一些新現象,
研究員自己很清楚這個「現象」和產品上架之間有多大的落差,
但是一般人卻無法理解研究員口中所說的「藍圖」可能是數年、數十年、甚至永遠不會實現的願景。
而媒體則是刻意利用這種落差來達成其標題殺人的目的。
這篇爆笑四則漫畫雖然很誇張,但是卻一針見血的點出這種落差。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