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研究]5吋FHD的逆襲,論IGZO面板的優勢與挑戰

------------------------------------------------------------------------------------------------------------------
寫在前面:私人若要分享此篇文章,煩請隨便轉貼,不用告知我,但Blog或其它營利網站要改寫,或是引用部分文字,請告知我,並附上原文網址,謝謝!!
------------------------------------------------------------------------------------------------------------------

1.前言

先前我在三星板發表的《4.8吋屏幕背後不能說的祕密,AMOLED相素密度的技術瓶頸》這篇文章首先點出AMOLED製程瓶頸的問題,當時在文末我也提到年底會點燃5吋1080p的解析度戰爭。就在10/17 HTC率先發表了5吋Full HD的手機HTC J butterfly,終於吹響LCD陣營反攻的號角。雖然贏得多數人的讚嘆與期待,但同時也引來反對者質疑的聲浪,這邊先整理一下發表這三天以來,針對5吋FHD螢幕正反兩方的意見:

------------------------------------------------------------------------------------------------------------------
正方:
A.創下440ppi業界解析度新高
B.硬體終於原生支援Full HD解析度,看1080p影片終於變的有意義
C.蘋果所謂300ppi是人眼極限其實是錯誤的,5吋FHD面板終於實現印刷品相當的顯示品質

反方:
A.5吋HFD和720p面板解析度面板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1080p根本沒有必要
B.720p已經那麼耗電了,1080p放在手機上恐怕續航力不足
------------------------------------------------------------------------------------------------------------------

以上針對反方的意見,依照先前使用上的經驗,其實不無道理,但是否真是如此,除了實際使用外,還是要先徹底了解這塊面板背後的技術,再來評論應該會比較客觀一點,無奈國內各大科技論壇上探討技術的文章太少,造成惡意攻擊及筆仗文太多。所以我又興起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一下。

我不是HTC的員工,所以我不清楚這次5吋FHD面板到底是用哪家面板廠的產品,但極有可能是使用IGZO或是CGS型的面板,主要供應商很有可能是Sharp,但不論如何,我這篇文章要討論的是IGZO面板技術。會也加入一些CGS技術的資訊,是否大家先仔細了解這些技術的特性之後,再做評論,要不然論譠都淪為口水戰了。這篇文章,我會引用Sharp提供的IGZO技術資料,供大家參考。

2.何謂IGZO及CGS?

A.IGZO
所謂IGZO就是指使用氧化銦鎵鋅所製作的氧化物半導體,I=In(銦) G=Ga(鎵) Z=Zn(鋅) O=氧,傳統上我們使用矽(通常是非晶矽),來製作LCD的TFT元件,而IGZO技術就是使用氧化銦鎵鋅來取代非晶矽製作的TFT元件,有什麼好處呢? 主要是由於IGZO元件的電子遷移率高出非晶矽約50倍,所以TFT元件可以做的更小,單畫素的開口率可以增加,如此各畫素可以做的更小,因此可以實現高解析及亮度更高的面板。

B.CGS
CGS就是Continuous Grain Silicon的縮寫,意思是「連續粒界結晶矽」,是由Sharp和半導體能源研究所共同開發的技術,主要可以使矽以規則的方式排列,由於結晶界面的配置是規則的,從此材料通過的電子,其遷移率可以和單晶矽相近,差不多可以達到非晶矽的600倍,LTPS的的4倍,優點就同上述。
[徹底研究]5吋FHD的逆襲,論IGZO面板的優勢與挑戰

基本上不論IGZO或是CGS,都是指不同的半導體材料,主要差在電子遷移率上,這邊補遺一下分類:
------------------------------------------------------------------------------------------------------------------
a-silicon:非晶矽 也就是非結晶狀態或是結晶狀很小的矽,故其電子遷移率最低
poly silicon:多晶矽 在非晶矽上再做雷射回火製程,讓非晶矽變成較大的結晶狀態,電子遷移率變高LTPS、CGS都是屬於此類
氧化物半導體:IGZO就是屬於此類
------------------------------------------------------------------------------------------------------------------

3.電子遷移率和相素高精細化

這邊再整理一下電子遷移率的比較: 單晶矽>=CGS>LTPS>IGZO>a-Si

為什麼需要追求高電子遷移率?其中最重要的點就是實現相素高精細化,這邊先解釋一下什麼是電子遷移率,有點談到固態物理了,但簡單的說,我們現在使用的Monitor是屬於非晶矽TFT,可以想像成Off Road的越野賽,電子在上面跑的速度很慢,但IGZO材料特性的關係,電子就好像跑在柏油路上,可以很輕易的流動。我的路就可以不用做的很寬,也可以達到原本電子正常所需的流量。所以,使用IGZO或是CGS,我的線路可以做的更細了,TFT元件可以做的更小了。這就是為什麼相素可以做的更小,解析度更高的原因,請看下圖就可以了解:
[徹底研究]5吋FHD的逆襲,論IGZO面板的優勢與挑戰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線路還是TFT元件,都是會遮光造成面板亮度下降的元兇,而左邊和右邊比較,在相同面積下,原本只能塞進一顆sub pixel的,現在可以塞進4個,但由於線路和TFT元件都縮小,被遮光的面積卻沒有跟著變大(業界術語,高開口率),這也就是這張圖片上所說的「同等透過率2倍高精細化」的原因,事實上依照sharp所做的實驗,理論上可做到500ppi的高解析度。

4.省電性能

好了,這邊開始介紹IGZO的省電技術,IGZO之所以省電,是因為TFT元件在Off時的漏電流很小,請看下圖:
[徹底研究]5吋FHD的逆襲,論IGZO面板的優勢與挑戰
我們可以看到TFT在off時,IGZO的電流消耗比起非晶矽小了100倍,比起AMOLED使用的LTPS更小了1000倍!再來,我們看一下利用IGZO TFT Off高性能,再配合液晶驅動方式的改變,省電性能會是如何? 請看下圖:
[徹底研究]5吋FHD的逆襲,論IGZO面板的優勢與挑戰
液晶在一般靜止畫面下,會維持相同的傾角,但如同彈簧一般,久了可能就會鬆掉了,故利用人眼視覺暫存的現象,我們驅動液晶會在1/60 sec之內做反轉來活化液晶,故TFT是持續在On Off的狀態中的,而利用IGZO Off性能高,耗電較少,可使用新的「休止驅動」方式,此方法sharp解釋耗電量可以降低1/5~1/10左右。

再來請看下圖實際展示的耗電量,我們可以看出省電量有多驚人了。由上所述,我們了解到不是光追求高電子遷移率即可,當TFT off時的漏電流量是對整個面板耗不耗電的關鍵。(當然,省電的設計不是光只有針對TFT的off特性,還有驅動電路及其它的設計都有相關)對了,順便問一下,是否有人有CGS材料的Id-Vg Curve和IGZO的比較圖?在此徵求一下.....
[徹底研究]5吋FHD的逆襲,論IGZO面板的優勢與挑戰

5.觸控最佳化,降低誤觸率

利用先前所提到新的「休止驅動」方式,可以降低它對觸控板的噪訊,避免干擾到觸控層的操作,如下圖:
[徹底研究]5吋FHD的逆襲,論IGZO面板的優勢與挑戰
因為我們在使用面板觸控時,大部分的時候面板顯示是處在靜止畫面的,而此時TFT元件仍在作動中,造成訊號干擾的問題,上述IGZO的「休止驅動」,可使訊噪比大幅提高,降低觸控面板的誤檢出性。

6.其它優點與展望

IGZO另外還有邊框極窄化還有面板對比及亮度的提昇、製程簡單及對應大型玻璃母基板的優勢。這些後續有機會再做討論,但是和AMOLED陣營這邊比較,未來的情況會是如何? 個人有以下的想法:

A.生產性和成本的優勢:
事實上IGZO或許還不成熟,但我各人認為比起AMOLED來說還是較容易提昇的技術,現在全球最主要的顯示器生產線還是LCD工廠,IGZO只是製程上的改變,投入新機台的成本較少。但AMOLED等蒸鍍設備需要另外購入產線。且未來能否對應G7以上大型玻璃基板還是未知數,這麼一來,整體的生產成本可能還是IGZO較有優勢。(以無線通訊技術打個比方,ISP通訊商都愛可利用現有設備升級的LTE技術,最後被淘汰的則是需要整個砍掉重練的Wi-Max技術)

B.可對應Monitor及TV的大型面板:
同上,要生產IGZO的Monitor或是TV面板在未來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AMOLED發光材料先天的壽命問題仍然無解,用在手機上或許因淘汰率快而無關痛癢,但是AMOLED做成TV卻會有使用年限的致命傷,有人提及使用白光OLED加Color Filter解決此問題,但白光仍然會衰退而變的暗淡,加上Color Filter更是增加製造成本。而IGZO的高開口率提升亮度加上穩定的背光卻沒有什麼衰退的問題(背光會衰退,但很少甚至可以更換背光模組)

C.高解析度的絕對優勢:
先前我的文章也提到了AMOLED現階段無法做入300ppi,未來應可以達到,但是畫素極小化後AMOLED發光材料的壽命也會惡化,發色也會受到影響,最近NoteⅡ上市,Samsung終於做到720p直排的螢幕,但很多使用者卻反應螢幕的發色卻比SⅢ還差,而三星也不誨言說在SⅢ使用直排有壽命問題。我個人認為AMOLED製程至此已出現很大的瓶頸了。年底之後各家開始使用FHD面板之後,我認為三星的對策有兩個,其一,加入使用LCD FHD的面板;其二,繼續使用720p AMOLED,然後文宣打擊FHD無用論及耗電問題。

D.IGZO耗電量足與和AMOLED匹敵:
現階段或許IGZO還不成熟,我也不知道HTC這次是否是用IGZO的面板,但是看到J Butterfly僅使用2020mAh的電量,工程師應該是有做過測試才會發表。但是後續IGZO發展成熟之後,由我們前面文章所討論的可以了解,耗電量不再是致命傷,AMOLED陣營很快就沒有辦法用耗電來打擊LCD陣營了。

E.色彩鮮艷已不再是AMOLED的專利:
其實不用做到IGZO,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現在的LCD發色已足夠濃艷了,差只差在LCD要不要校調成像AMOLED這樣誇張而已!隨著IPS等技術提升、光配向等新製程導入之後,LCD的發色其實已不輸AMOLED了。AMOLED現在的優勢是純黑的顯色及高對比而已。

7.我要高於300ppi的面板做什麼?

關於這個議題,我本來要放在最前面做說明的,因為這是最被反對者攻擊的地方。首先,我在上篇《4.8吋屏幕背後不能說的祕密,AMOLED相素密度的技術瓶頸》,前言就有提到過了,所謂300ppi人眼極限是Apple的廣告話術,但也的確變成業界約定俗成的既定規格了,這也不得不配服Apple的行銷能力。我在上篇文章最後,也有說到,其實300ppi左右仍然是看的到畫素顆粒的,極限大約是在350ppi~400ppi以上。但是這次的FHD面板是在440ppi左右,為何需要拉到如此之高?理由如下:

A.5吋以上720p肉眼看仍會有顆粒(小於apple所謂的300ppi),必須提升解析度,制式規格就是Full HD:

因為5吋面板面積已被放大,若再使用One X 720p解析度,必定小於300ppi,那麼一定有人會說,好吧,加到350ppi就好了,何必搞到440ppi呢?原因很簡單,請問5吋350ppi是什麼解析度? 864×1536嗎?這是什麼怪解析度? 事實上720p上去就是1080p,這是制式規格,對於未來及現在的應用程式來說會是最有利的格式,否則降低至所謂「合理」的ppi值,去造成畫面黑邊,或程式不相容,這樣一點意義都沒有。另外在影片播放格式上,上過youtube就知道,720p上去就是1080p,搞個怪規格解析度無異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樣彆扭。

B.打造行動影音劇院的發燒友,絕對需要一個Full HD的螢幕:

相信很多影音需求的網友,很都影片格式都是用Full HD的,那麼拿一個Full HD的影片使用1080p模式播放,而你的螢幕卻只有720p的解析度,那麼CPU真的只是跑辛酸的,難道你不渴望一個FHD的隨身劇院在手上嗎?或許有人說用手機看影片很痛苦。但,別忘了,這塊又是更大的5吋面板,應該會比你之前用的4吋多的小螢幕要舒服很多了,更何況,我還常看到在捷運上用3.5吋iphone看影片的妹呢!

C.FHD超高解析度面板,人眼看得出差異嗎?

前面就有說過,Apple的洗腦功力真的很強,國外有看過這塊面板的,都直說漂亮,人眼絕對看的出來。而你每天盯著螢幕至少也會有個2~30分鐘,會沒有感覺嗎?印表機都可以印到9600dpi了,又有人說人眼看不出來嗎?有人說這種印表機沒必要,我不需要買嗎? 更何況只是個440ppi的5吋螢幕就被質疑?(dpi和ppi無法互相換算,但一般來說印表機的dpi值應該大於顯示器的ppi值,才能與螢幕有差不多的畫質細膩表現,但9600dpi已經很誇張了.....)

D.有玩相機的人,這塊面板會很有用:

若你拍了張高解析度的照片,拿來跟朋友欣賞你拍的照片,或是出門在外檢示你拍的成果,不需要拉大縮小,也可以忠實呈現你拍的結果。

E.滿足規格控的需求:

事實上很多人確實是為了追求所謂的高規格買手機的,估且不論螢幕,拿CPU來講好了,現在有哪隻手機雙核心CPU有跑不動的軟體?那麼為何各家廠商都要往四核心發展?事實上會認為5吋FHD沒必要的人,我覺得他也不必買四核手機了,因為其實4核心也沒有迫切的需求,倒是這塊螢幕好壞還比較容易看得出來。(人仔細看就知道了,CPU還需要用跑分軟體才知道好不好呢!)

8.總結

憑心而論,關於AMOLED與LCD的論戰,一直都沒停過,但我認為現在正好是處在最精采的勝負關鍵點。AMOLED仍然有著3個最大優勢,輕薄、純黑,還有我前面沒提到的可撓式面板,LCD則是成本低,除了可撓以外後續都仍有發展潛力。但我對可撓面板並沒有特別看好,因為其實靜下心想,並不實用,它能彎曲,但不能摺疊,並不是叫你摺,而是你在彎曲時有可能摺到,那麼這塊面板就會報銷。另外,我並沒有看到文獻上有記載搭配可撓面板的觸控表層,試問可撓面板要如何觸控?若可以,精準度不會有疑慮嗎? 訊號不會被干擾嗎? 還有外層的Cover film(軟的不能叫Cover glass吧XD),試問要怎麼做? 這麼多的Layer在彎曲下,難道不會peeling嗎?(面板層和觸控層等因時常的彎曲造成剝離或是產生氣泡,甚者造成觸控的失效) 其實我心中最理想的面板不是面板,而是紡織業,我認為類似光纖紡織成的顯示器,才是真正可撓、可摺疊,當然說這個也太未來了,但我也只是對面板技術有興趣的人,LCD經過多年的發展,多年下來打敗了CRT、PDP、SED眾家技術,到了AMOLED時代,真的是愈戰愈精采,接下來IGZO還會有加強版的結晶態IGZO CAAC(C-Axis Aligned Crystal),又會更加的省電,未來戰況還真不知道會如何?還是套句流行語,「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1080p 的東西耗不耗電 牽涉到更多東西

另外光是graphic的ram你就要把size拉上去了 畢竟跟nb不一樣 沒有discrete的video ram可以用

遙想去年amoled 起來的時候
所有人都看摔台灣面板業 看好lg的tv 跟samsung的中小amoled

不過人類技術就是有辦法繼續演進就是了
哇,終於出現大大的講解了,先佔個位子,先謝謝大大的用心分享!!
多謝大大詳細整理...5分奉上
有未經確認的消息是
1. hTC JB是用JDI的CGS (但會不會有部份Sharp?不知)
2. 三星跟Sharp訂5' FHD
3. CGS有5'FHD.....但IGZO是否有5'FHD的規格?尚待確認
相當專業的解說,奉上五分
其實針對於這塊五吋FHD螢幕的酸文在我看來都是很心虛和沒力的
尤其是在這篇文章出現後我想酸文大隊只好另找目標攻擊了
我想最大的問題在於有多少軟體廠商軟體支援1920X1080
終於不用在跟果粉還有星迷去筆戰,需不需要跟省不省電的問題了 感謝大大提供的專業文章,跟精闢的見解,此文不推 非人也阿
感謝大家,從butterfly發表後,我馬上就提筆開始寫這篇文章,花了大約2天,昨晚一夜未闔眼,現在累了,先去睡覺,晚上再來和大家討論切磋,若我有寫錯的地方,煩請先進指正,我會樂於修改,謝謝!
認真詳細的整理,
還可充實一些知識

extremboy wrote:
----------...(恕刪)

corch1017 wrote:
終於不用在跟果粉還有...(恕刪)


對了,這邊聲明一下,我只針對IGZO來講是省電沒錯,但我不知道htc這塊到底是什麼面板,但估計不是IGZO至少也是CGS,至於CGS省不省電,我才疏學淺並不清楚。我會再找找看文獻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