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全平衡榮耀賡續傳奇:水時水地、樂在玩美Xperia Z3+

【心得】全平衡榮耀賡續傳奇:水時水地、樂在玩美Xperia Z3+


《不建議使用Mobile01行動APP瀏覽本文章,部分圖片無法正常顯示》


【Table of Contents/目次】

-〖Prelusion/序言〗-

-〖External Appearance/外觀〗-

-〖Camera/相機〗-

-〖Sounds/聲音〗-

-〖Display/顯示〗-

-〖Accessories/配件〗-

-〖Others/其他〗-

-〖XPERIA與生活〗-

-〖Epilogue/後記〗-


〖Prelusion/序言〗



▲簽到禮和餐盒


▲餐盒內容

很感謝Mobile01於6/5下午來電告知本人獲取參加本次Xperia Z3+體驗會的資格,這次是我第二次參加這種SONY舉辦的心得體驗會(Mobile01首次),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能搶先各位在臺灣摸到Xperia Z3+實機,本人也會將本次體驗會(6/9)所見所聞盡可能寫在這篇心得文中,提供各位一個近期購機的參考。

今天(6/9)大約晚上7點到場,按照往例,現場一樣有準備高級的點心,除次之外還有簽到禮,也就是前些日子於直營購買手機會送的SONY手機清潔組。台北文創場地十分完美,前面是講臺,後面設有自由體驗區,SONY工作人員現場也還蠻多位的,隨時有問題都可以發問。之後趕緊找個位置坐好,臺灣首場Xperia Z3+體驗會正式開始

正文開始前,先說Xperia Z3+吸引我的特點,更詳細的介紹請看正文:

●日系極簡工藝,雙面強化美觀耐用●
●Omni-blance全平衡設計語言●


●擁有業界最高IP65/68防水防塵●
●濕指觸控、microUSB無蓋防水設計●
●智慧判斷孔內水份殘留充電●


●手機最高2070萬畫素 Exmor RS●
●可用ISO12800、25mm超廣角●
獲獎無數G鏡頭相機●


●LDAC、DSEE HX、DNC、AHC●
●豐富音效技術,極致感官體驗●


●700cd/m^2超高亮度、動態背光顯示●
●BRAVIA顯示技術,不但出色,還更省電●


●PS4 Remote遊戲不受限●
●DLNA、ChromeCast●
●輕觸「Throw」擴展娛樂視野●


●LTE Cat.6、WIFI MIMO雙天線●
●S810+Andreno430,突破效能限制●


●32GB大內部儲存空間●
●128GB microSDXC支援●




►返回文章目錄


〖External Appearance/外觀〗



[何謂OMNI-?]

▲圖片來源:http://www.trademarkia.com/logo-images/sony-mobile-communications-ab/omnibalance-86032139.jpg

Xperia Z3+ 延續SONY自Z系列以來的Omni-Balance全平衡設計。"OMNI-"個人認為是一個蠻難的Prefix(其實跟我知識淺薄也有關係QAQ),例如:用來形容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即所謂的全知全能。到底SONY要用Omni-Balance這個設計語言來表達他對Xperia Z系列有什麼要求?什麼期待?尤其是在Xperia Z3+這個完全體上全平衡代表的意義究竟是?

Omni-Balance:設計重點在於創造平衡與對稱,而且要面面俱到。前後雙強化玻璃映照周遭環境。平衡了科技與設計,讓您完全沉浸在手機內容中,感受不到硬體的存在。
(以上為官方說明。)

由此可知,SONY希望透過手機與環境交融為一體,超脫原本的框架限制,從世界探索無限可能,手機不過是他幻化魔法的舞臺,一種媒介,一種為了不可能而可能的存在。

SONY在手機用上「Z」代表他對這系列產品的器重,同「極致工藝、源自日本」的VAIO Z系列(即使現在只持有5%股份。),為探索原音而生的Walkman ZX/Z系列,如今這個位於英文字母之末的「Z」降臨Xperia,經過一再改良,至今發展到第五代,它將如何賡續這條榮耀傳奇之路呢?

[輕如鴻毛(144g)、薄如蟬翼(6.9mm)]

Xperia Z系列一直是輕薄手機之中的佼佼者,發展到Z2/3不但擁有輕巧機身,續航力更是大受好評,a 2-day battery life是SONY對其手機續航能力的自信擔保。

首先看到Xperia Z3+的外觀部分,這次一樣推出了4種顏色:Black永夜黑/White永晝白/Copper晨曦金/AquaGreen碧水藍。


不同於Z3的地方是側邊邊框改以拋光的方式呈現,相較於Z3的霧面處理,更顯其質感(感覺blingbling的~),同時更符合全平衡設計映照周遭環境元素的設計理念。

左邊是SIM/MicroSD合併的防水蓋開孔,裡面是一個長型托盤,整合原本分別在不同地方的SIM卡和MicroSD。

【心得】全平衡榮耀賡續傳奇:水時水地、樂在玩美Xperia Z3+
(圖片來自http://cdn.unwire.hk/wp-content/uploads/2015/04/460944.jpg)

值得注意的是打開蓋子的方式也不太一樣了,從前都是在蓋子下方設置小凹槽,讓蓋子更容易開啟,這次改設在蓋子旁邊,磁性充電孔也在Z3+上移除,推測是因為已經有加入無蓋防水,磁充存在的意義不再是必要(當然也有人對此感到不滿,但是SONY還是捨棄磁充了。)因此,正反兩面在邊框的完整度有所提升。(如不懂我的意思,待上市後可以自行比較看看^ ^。)


▲Xperia Z3+左側,整合的SIM/MicroSD,側邊邊框改以拋光的方式呈現。

右邊則一樣保持鋁質同心紋電源鍵、音量鍵及Xperia的招牌快門鍵,不過原本的MicroSD已經整合到左側,所以右邊是沒有任何蓋子的哦!電源鍵和音量鍵之間的間距增大,或許可以減少誤把電源鍵當音量鍵來按的情形發生。


▲Xperia Z3+右側,鋁質同心紋電源鍵、音量鍵及Xperia的招牌快門鍵。

上邊框的部分,只有降噪麥克風的位置換了,其餘差異不大。3.5mm耳機孔的部分同Z3,並沒有像Z2/Z1一樣多加個銀色金屬飾環,個人猜測可能跟Z2/Z1那種雙色邊框設計不同有所關係。


▲Xperia Z3+上方,沒有裝飾的3.5mm音訊孔及通話降噪麥克風

接著注意到雙喇叭孔位的位置,Z3原因為喇叭單體大小的緣故(11*15mm^2),將喇叭孔的開孔從Z2的側邊移至SONY商標上方,今天Z3+又將開孔移回側邊,不知是否已克服單體限制?

(友站實測:在開啟ClearAudio+的情況下,聲音有90dB,以一隻防水手機來說非常大聲啊!看來SONY針對防水手機的喇叭部分也下了不少苦工呢!不但克服隱藏式喇叭的單體大小限制,音量更是往上一個層級。)

另外,Z3+/Z2看似喇叭位置一樣,其實也並非全然相同。Z3+的側邊喇叭孔是挖在前面板的邊緣,微微凹陷,而Z2則是開在邊框塑料材質的地方,有著些許不同,你有沒有發現呢?

來到正面的部分,除了剛剛提到的喇叭孔,另外一個小改變是正面的光源感應器和前置鏡頭位置對調。兩個開孔大小也都比Z3大上一小圈。


▲左Xperia Z3+,右Xperia Z2。通知燈部分延續Z3隱藏在面板下的方式,而非Z2的呼吸燈。

機身下方,Xperia Z3+將microUSB移到底部,同時擁有無蓋防水技術, 並且會自動判斷microUSB是否還有殘留水分,決定是否充電從拆解圖可以看到除了防水膠之外,還加了一圈橡膠外圈,提供雙重保障。吊飾孔的位置也稍有變化,從左側底部移至機身下邊框。


▲Xperia Z3+底部

接著看到背面,基本上Z3/Z3+長&寬是一樣的,從背面看也真的還蠻相似。注意到鏡頭外圍的銀色金屬飾環,Z3是凸起的,保護相機模組的鏡片也並非與背板玻璃同一塊。在Z3+上則通通變成一個平面,相機模組與背板屬於同一塊玻璃,就設計的角度來看,更加完整、一體。


▲Xperia Z3+鏡頭金屬飾環。你看~SONY對自家產品的要求搭配傳說中的黑科技,沒有今年很流行的「凸」鏡頭呢!

最後Z3+的整體外觀,原本Z3:7.3mm/152g縮減到Z3+:6.9mm/144g,四角原用以吸收撞擊衝擊力的塑料,這次改以在鋁中框外再加一層亮面透明殼,不僅可以永保金屬光澤,更添層次感。


▲Xperia Z3、Z3+厚度/重量比較。


▲Xperia Z3+特殊四角設計

這次Z3+不光是只有雙鏡面,拋光鋁中架、全新設計的四邊角的元素加入,近乎整隻手機都能反映出周遭環境,回歸Omni-Balance設計初衷,難怪SONY在日本發表時會以Z系列的完整體來稱呼Z4(Z3+)。

原廠還特別提到:雙玻璃鏡面+金屬邊框,不但美觀,更可以保證通訊網路的連結品質,不需要像別牌特別留幾條外露的天線,SONY Z系列採用這種設計在美觀與務實層面也達到了Omni-Balance全平衡呢!!


▲Xperia Z3+與Xperia Z2厚度比較,這一年來真的進步不少呢!

Xperia Z3Xperia Z3+
重量152g➚更輕➚

144g
尺寸142*72*7.3mm^3
5.2"Full HD
➚更薄➚

146.3*71.9*6.9mm^3
5.2"Full HD
耐用IP65/68防水防塵➚更方便➚

IP65/68防水防塵

(microusb無蓋防水)
其他霧面金屬邊框、四角
磁性充電
➚更全平衡➚

拋光金屬邊框、四角
無磁性充電

▲Xperia Z3、Z3+外觀比較整理。

►返回文章目錄


〖Camera/相機〗


[Main Camera/主相機]

傳承源自Minolita的G鏡,擁有一般數位相機常見的1/2.3” CMOS感光元件,手機上達到巔峰的最高可用ISO12800,透過BIONZ演算引擎,結合尖端科技於僅只6.9mm的纖薄機身,一手掌握Xperia Z3+的無限可能。


▲Xperia Z3+主鏡頭

相機操作介面,與日前已發送的SONY 5.0更新相同,一直主打的Social Camera也在Xperia Z3+保留下來。目前在Z3+上可以見到的娛樂相機模式:正面特寫相片、SoundPhoto、AR拍趣、多相機、TimeShiftVideo、AR效果、創意效果以及這次Z3+新加入的人像風格、AR遮罩。


▲娛樂相機模式

至於Z3+沒有預先安裝的TimeShiftBurst、Socialive……等等,可以透過Play商店安裝。



▲Xperia Z3+相機操作介面沒有什麼不同。

人像風格:套用至肖像的完美彩妝效果。
簡單來說就是像B612那種,帶有濾鏡效果的相機,不過SONY的功能非常之豐富啊



▲人像風格

AR遮罩:用朋友的臉遮住你的臉,拍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拍照。
像魔法變臉那樣,將兩張面孔融合(?),增加更多自拍樂趣。內建許多人像或動物像供使用。



▲AR遮罩

至於高級自動(Superior Auto),這次場景辨識從原本36種增加到52種,其中最新增加的美食模式能在不影響餐盤顏色的情況下增添美食的飽和度,使其看起來更加美味。



▲智慧場景辨識,透過手機移動速度與場景等組合出高達52種場景

畫素一樣有8MP的限制,根據友站情報,受限於自動場景辨識有時會採用合成來輸出照片,例如:低光源模式下會降低畫素至5MP經過SONY的多框雜訊消除抑制雜訊後合成8MP照片。

BIONZ演算引擎的3倍清晰變焦,同樣是基於20MP的IMX220高像素密度,並且將照片輸出限制在8MP才可以達成的。


▲BIONZ三倍清晰變焦Xperia Z2實拍。有沒有很清晰


▲暗箱中的小汽車。左Xperia Z3+,右Xperia Z2。透過EXIF資訊可以看到ISO值Z3+已經到達12800,而Z2最高只有6400。

注意:只有在智慧場景辨識-低亮度ISO值才有辦法開到最大值。

雖然有人會說,ISO12800在1/2.3"的感光元件之下雜訊一定爆表,不過透過SONY的智慧場景模式-低亮度以及BIONZ的運算,這張小車車不管是發色還是雜訊抑制真的挺不錯的!


▲BIONZ演算引擎,Xperia手機是以軟體執行,圖來自官網。

來自Handycam的SteadyShot數位防手震,雖然目前Z3 5.0是處於失效狀態,不過現場的Z3+由於是出廠版本,並沒有此問題。



▲SteadyShot 2015 煙火Xperia Z2實拍。

SteadyShot的運作原理是透過比對物件的位置,將影格進行裁切。雖然這樣會造成廣角範圍變小,但其防手震的功效十分顯著。

非SONY使用者想要體驗看看SteadyShot的功能的話,可以錄製一段影片上傳至<YouTube>,Google也會運用類似的手法來減少晃動,不過效果還是SONY的比較厲害。

[Front Camera/前置相機]

●前置鏡頭,本魯害羞,不好意思提供照片



▲Xperia Z3+前鏡頭技術一覽,小小一顆蘊藏無限力量啊…

SONY的旗艦手機,一向為人詬病的就是前鏡頭的畫素一直沒有提升,雖然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高畫素不等於高畫質。」不過目前SONY的前置鏡頭還用不到這句話就是了Orz。這次Xperia Z3+導入跟雪芙姐自拍系列一樣的25mm/5MP廣角鏡,同時採用Exmor R 背照式CMOS,期望在自拍感光方面有所提升。

不過,如今別家已經走入千萬畫素的自拍時代,SONY現在才起步,會不會太晚?原廠解釋:由於高畫素的Sensor必定要加入自動對焦的功能,考慮到模組大小等問題,SONY目前還沒有這個打算。


▲前鏡頭,娛樂相機。

這次前置鏡頭除了有有趣的娛樂相機模式,俗稱金相機的高級自動以及剛剛介紹的SteadyShot這次都破天荒地導入前置鏡頭,不管是自拍Selfie還是眾人一起拍Wefie(6/15上市記者會好像是這麼說的XD),25mm廣角鏡以及性能強悍的Exmor R感光元件,相信Z3+的優異前置鏡頭畫質能讓你滿意。

Front Camera/前置鏡頭Main Camera/主鏡頭
有效畫素5.1MP5264 × 3960

20.7 MP
CMOSExmor R 背照式Exmor RS 堆棧式

IMX220

7.87 mm (1/2.3")

1.2 μm x 1.2 μm
光圈大小F2.0

G鏡頭
廣角25mm25mm

▲Xperia Z3+ 相機整理。(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Exmor)

►返回文章目錄


〖Sounds/聲音〗


[Front Surrounding Speaker/前置環繞音效喇叭]



▲提供Xperia Z3+與Xperia Z2喇叭音量比較。

由於現場環境稍嫌嘈雜,有沒有像Z2一樣機身翻過來可以提升音量,我聽不出來就是了Orz。

[Hi-Res Abstract/高解析音質概述]

Hi-Res Audio(High-Resolution Audio)高解析音質是SONY近年大力推廣且飽受爭議的音質標準。



▲Hi-Res標示,俗稱小金標、貼紙。(圖片來自官網。)

但…到底什麼是Hi-Res呢?以下將從3個面向來說明Hi-Res意義。

第一面向-訊源:

Hi-Res在訊源上的意義為
「可以解碼【播放】48kHz/24bit以上的歌曲。」

跟他的音質好壞沒有絕對關係。

所以Z2/Z3/Z3+/F880/ZX/A10貼有Hi-Res標章是因為「可以【解碼】+【播放】48kHz/24bit以上的歌曲。」


▲貼有Hi-Res標示的Walkman F886

第二面向-音訊檔案:

資料含量【超過】44.1kHz/16bit(CD)就可以稱為Hi-Res音樂。


▲Hi-Res音樂:Michael Jackson Loving You-Xscape。

一般在mora、hifi track等網站都可以買到Hi-Res音樂。

第三面向-耳機:

根據<日本音響協會>的定義能貼上Hi-Res標章的耳機,響應頻率只要【高達40kHz】即可,與音質一樣沒有絕對關係。


▲響應頻率達40kHz的XBA-A3以及官方升級線MUC-M12SM1。


▲響應頻率達80kHz的MDR-1Rmk2。

最後總結,會貼上Hi-Res的東西是在Hi-Res被SONY定義出來之【後】,後來這個定義SONY無條件讓渡給日本音響協會採用。

所以SONY的EXK/1R當初沒有標上Hi-Res只因為當時Hi-Res這個名詞還【尚未】被創造。

很容易誤解成Hi-Res好音質的原因是要能達到這個條件本來就非路邊39元可以搞定的事,所以貼上Hi-Res通常具有不錯的素質水準,但「並非一定要貼Hi-Res的耳機才是最好的」!

[LDAC/藍芽無損音訊編碼]


▲支援LDAC的裝置包裝可見到此標示(圖片來自官網)。

SONY於2015 CES展推出的ZX2首次見到LDAC這個名詞,那…LDAC有什麼特別的功能嗎?



▲與傳統SBC差異(圖來自官網)。

相較於傳統的SBC,SONY開發出的LDAC最高傳輸速率是990kbps,是當初SBC傳輸上限的三倍之多,對於無損音樂(Lossless Audio)的無線音訊傳輸有極大的幫助。不同於其他更早開發出來的無損傳輸,SONY的LDAC不需要透過3.5mm標準音訊孔外接一個訊號收發器,而是基於現有的藍芽技術以SONY這次新的LDAC編碼(codec)來達成無損音樂傳輸。藍芽版本目前看到的最低配置是V2.1(Walkman A系列)。



▲LDAC不需降頻即可無線傳輸(圖片來自官網)。

目前支援LDAC的輸出端:
Xperia Z3+(Z4)、Xperia Z4 tablet、NW(Z)-ZX2、NW(Z)-A15/16/17(更新後支援。)

目前支援LDAC的接收端:
MDR-1ABT、SRS-X33/55/77/88/99


[ClearAudio+/純音技術+]

這個音效首見於Xperia V,自動化的最佳音效設定。如今幾乎所有Xperia手機都有搭載此音效,個人就不再多述。(但我覺得每隻手機ClearAudio+開下去效果也都不太相同XDD。)

[DSEE HX/高傳真數位音質還原技術]



由於採樣率高於48kHz/24bit的音樂資源取得,相較於一般專輯CD(44.1kHz/16bit)更加不易,SONY推出DSEE HX:透過恢復高範圍的音效,將壓縮的音樂檔案升級至接近高解析度音訊品質。

簡單來說,一般存在於生活中的聲音都是類比訊號,專輯公司將聲音錄製完畢後,通常會以方便後製的脈衝編碼調變(PCM)來記錄聲音,此時記錄的「點」的「次數」如果達到高解析音質的規範,就是高解析音樂,也因為記錄「點」變多,檔案自然就跟著變大囉。



▲記錄的點越多,越接近於原始聲音曲線(左圖)(圖片來自官網。)

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國小學習幾何時,第一次接觸「圓」,老師通常會以三角形來說明,透過三角形組合圓形,如果面積分割越小,組出來的圓形越接近正圓。所以記錄聲音時記錄的點越多,越接近原始的聲音曲線。

但礙於檔案空間以及儲存裝置的極限,在網路上大部分都只會提供高壓縮的mp3,或是CD專輯轉出的flac、wav、alac、tak等等。

裝置在播放音訊檔案時,會經過3個步驟:取樣→解碼→擴大,訊號由數位轉換成類比,本來應該每個步驟都有專門晶片在處理的,不過隨身裝置通常都一個晶片負責全部,Xperia手機則使用高通Soc方案。此時,開啟DSEE HX取樣,會透過運算將缺損壓縮音樂文件進行高頻率信號還原,但也因為經過額外一道程序處理,更加耗電是必然的,F880系列開啟後使用時間幾乎砍半。



▲DSEE HX還原壓縮音頻處理(圖片來自官網)。

不過…存在於Xperia上的DSEE HX效果似乎跟PHA或其他walkman不太相同,除了還原感覺還加入些許調音,不過這也只是個人聽感而已,看看就好XD。

[AHC/自動最佳化耳機設定]



▲自動最佳化。

在Xperia Z3上首次出現了針對原廠盒裝耳機配件的最佳音效MODE,不過僅只限於原廠盒裝所搭的耳機,對於其他牌子的耳機無法有效最佳化。Z3+導入新的軟體技術〔AHC〕,
無論是哪種廠牌(AKG、Shure、ATH、Vsonic...)哪種形式(耳道、耳塞、耳掛、耳罩式…)的耳機,Z3+ 都會先自動識別耳機的類型,接著再分析耳道形狀(耗時約1-2分鐘)。透過運算處理,整合資料後最佳化音訊設定,個人化最佳音效。



▲原Xperia Z3設定只能適用於上列耳機。



▲從Xperia Z2開始導入的數位降噪技術DNC(圖片來自官網)。

如果此時接上的是具有5極(L/R/MicL/MicR/G)的降噪耳機(MDR-NC31E/EM、MDR-NWNC33)則可啟用DNC數位降噪技術 (Digital Noise Cancelling)透過建立在左右耳麥克風,收錄外界聲音,經過內建在手機的降噪線圈迴路,創造反向聲波,用以抵銷外界噪音,以達到完全破壞性干涉為目的,但由於現實生活環境,各種聲波彼此互相干擾,使要能產生完全相反的逆聲波難度增加,以至於SONY目前最高只能達到98%的噪音消除。



▲透過製造與(1)完全相反的(2)聲波來抵銷(圖片來自官網)。


▲具有5極,耳機上設有麥克風的降噪耳機。

個人在現場使用XBA-A3搭配MUC-M12SM1 OFC無氧銅鍍銀四蕊線材試聽,曲目為Michael Jackson Xscape-Loving You。搭配AHC的效果變化細微,能輕微感受到音場改變。本人沒有攜帶較容易驅動的耳機前往,估計與Z3無法完整推好阻抗32歐姆/靈敏度105dB/mw的A3有關。


▲現場測試用耳機XBA-A3。

DNC的部分,我沒有攜帶降噪耳機前去參加體驗會,這裡以我個人平常使用Z2+NC31的效果說明。DNC在低頻,效果尤其明顯,整體效果如同單獨一人關在一個四周由厚透明玻璃築起的高牆,眼前可見到周遭發生的一切,不過外界聲音傳遞有種撞上玻璃牆的感覺,被攔阻於外,顯得有種距離感。

總之,這次Z3+音效最主要的進步是增加LDAC傳輸,想要享受Hi-Res終於透過無線的方式。



▲Z3+內建音效技術一覽。



▲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啟ClearAudio+的狀況下,前一張圖片的音效設定是不能進行更動的

Xperia Z3Xperia Z3+
Hi-Res播放➚再進化➚


增加支援LDAC無線播放
ClearAudio+
DSEE HX
動態等化器
VPT環繞音效
等化器
DNC數位降噪
AHC自動最佳化

限定特特定耳機
➚再進化➚


無限制廠牌,種類
S-Force
音訊輸出3.5mm:96kHz/24bit
數位:192kHz/24bit
➚再進化➚
3.5mm:192kHz/24bit
數位:192kHz/24bit

▲Xperia Z3、Z3+音效比較。

►返回文章目錄


〖Display/顯示〗


不同於其他旗艦廠商,在規格數據上一味攀升,Xperia Z3+維持FHD(1920*1080)螢幕解析度搭配5.2"的大小。同樣地,Z3+依然有搭載SONY自家Bravia常採用的顯示技術:
TRILUMINOS Display for Mobile、X-Reality for Mobile……等等。

不過,再顧及顯示品質的情況下SONY也毫不忽略背後的耗電量,Z3+一樣搭載Memory on Display,在省電與實際使用之間再次取得全平衡。

[TRILUMINOS Display for Mobile/原色顯示技術]

TRILUMINOS是SONY與QD Vision共同合作推出的量子點背光顯示(QD)技術,與手機上的X-Reality for Mobile軟體調整不同,屬於硬體層面的構造。

TRILUMINOS不但能將螢幕色域從NTSC 70~80%(sRGB 100%),突飛猛進增加到NTSC 100%(sRGB 130%),顯示色域直逼OLED之外,而且還能降低螢幕的耗電量!省電!!


▲通過具有特殊構造的量子點,將原本藍色的LED背光源,轉為光譜峰形尖銳、色彩純度高的顏色,藉此增加屏幕的色域範圍。(http://www.zhihu.com/question/25497499)




▲增加色域顯示範圍,顯示一般螢幕無法展現的色彩。(圖片來源:官網)

[Live Colour LED]

透過在LED中加入紅、綠色磷光體,提升LED螢幕的顯色,SONY稱之為Live Colour LED,屬於硬體層面的技術。

Xperia Z2首次導入,經由這樣的改變,Xperia系列的螢幕有了大幅的進步,可視角的提升,即使亮度開到最高、從側邊觀看螢幕,也難以察覺到飽和度的衰減,也不再反白,維持其高水準的色彩表現。省電!!

[Wet Tracking]

說到Xperia Z3+螢幕最大的突破,身為防水手機的第一品牌SONY,在Xperia Z3+導入Wet Tracking濕指觸控技術,一改以往Z系列螢幕碰到水就會隨意亂跳甚至是無法操作的情形,對於雨天通話…等,再遇上水滴的情況有很大的幫助。


【心得】全平衡榮耀賡續傳奇:水時水地、樂在玩美Xperia Z3+
▲Wet Tracking在螢幕上有小水珠時依然能觸控。(圖來自Yahoo科技新聞。)

[Memory on Display]省電!!

一般螢幕每秒刷新60次,隨時更新畫面上的顯示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螢幕總是一隻手機最耗電的地方。Memory on Display,在螢幕內置一個Panel Drive IC,記憶像素點最近出現的顏色組合,不用每次刷新螢幕,就重新顯色一次,藉此來達到省電。

[X-Reality for Mobile]



還在SonyEricsson的時候,手機就已經搭載BraviaEngine顯示技術,後來進化到第二代BraviaEngine2,在Xperia Z Ultra時來到X-Reality for Mobile。

X-Reality的運作方式是分析照片的每個像素點,針對不同顏色、物件,分別進行飽和度、對比度以及銳利化的調整,更可以消除雜訊,讓你透過Sony Album在時間流之間尋找回憶之時,能時時刻刻保有最精彩的畫面。

個人曾經嘗試透過修圖軟體,將圖片進行調整,不過,我不管怎麼調,都沒辦法像SONY影像處理的那麼出色自然,SONY以自家電視顯示的成就,來打造每個Xperia使用者最佳的體驗。

[Super Vivid/超逼真顯示]

同樣是軟體調整,Super Vivid屬於X-Reality再強化版,在不影響照片和諧、平衡的情況下,將圖片的色澤調整到可以用「光鮮亮麗」來形容,顏色表現上的極致巔峰。若是覺得X-Reality處理過後還是覺得有些不足,更進階的Super Vivid一定能滿足你的胃口。



▲Xperia Z 首次出現Bravia Engine2(圖為奇美博物館 由小弟Xperia Z2拍攝。)



▲Xperia Z Ultra 進化到X-Reality for mobile



▲Xperia Z2 新增了Super Vivid顯示模式

[Xperia Z3+螢幕總結]

在Xperia Z3時,配置了最高亮度高達600cd的顯示螢幕,今天再次精進,亮度提升16%來到700cd,對於大太陽下的螢幕顯示更有幫助。

使用內建的Album觀賞照片時,在上面介紹的技術互相作用下,Xperia Z3+有以下特質:

Ⅰ Expand Memory Colour顯示回憶中的色彩。

前面提到透過X-Reality/Super Vivid,可以調整照片的飽和、對比、銳利,並消除雜訊。為什麼SONY會有這樣的調整呢?根據SONY的調查,大多數人,在回憶中總是保有最美好的印象,或許你的第一台玩具車只是單純的紅,不過當它進到你的回憶之後,它變得更加火熱奔放,更加鮮艷的紅,在你的腦海中保有最完美的印象。

Ⅱ Never Expand Human Skin Colour 人類皮膚顏色保持原始。

若此時印象中是你的第一個男/女朋友,你腦海中浮現的則是他真實的皮膚顏色。根據這些調查,SONY製作了一套運算流程,也就是上述的顯示技術,完美重現你回憶的真實情況,毛衣的綠更綠,男/女朋友的皮膚依舊自然,這就是SONY影像工程背後的隱藏的秘密。



▲官方說明影片。

Ⅲ 動態測光背光技術省電!!

設想,若是有一張高反差、動態範圍廣的照片,大太陽底下圖片明亮的部分已經很清楚了,不過暗部細節卻因為陽光,變得不太明顯,Xperia Z3+手機正上方有光源感應器,用以針對不同強度的環境光,對螢幕做亮度調整,此時搭配SONY顯色技術,會分析相片的區塊來做不同的亮度提升,藉此達到省電的目的。

以上述例子來看,已經足夠清楚的明亮部分,不會再提升其背光源的亮度;相對的,不太明顯的暗部細節,則會加強背光源,提升亮度,這種動態背光技術,針對圖片的不同處,調整不同的背光程度,即是SONY神鬼科技的省電密碼之一。

Xperia Z3Xperia Z3+
螢幕亮度
(官方數據)
600cd/m^2➚更清晰➚
700cd/m^2
顯示色域➚更亮麗➚
sRGB130%
濕指觸控➚更好用➚

▲Xperia Z3、Z3+螢幕顯示比較。

►返回文章目錄


〖Accessories/配件〗


[DK52/充電底座]


▲可替換插槽的DK52。

磁性充電在歷代Z系列,不管是機身上的接點,還是充電用的底座都得到不少改進,但為了更貼近全平衡的設計的理念以及無蓋防水microUSB的運用,Xperia Z3+移除自Z Ultra以來的磁性充電。

DK52是用於Xperia Z3+的底座,由於採用直立式設計,體積相較之前的任何磁性充電底座都來得還要更小。設計也維持近來的底座樣式,後方是microUSB的電流輸入孔,前方則是放置手機的凹槽。

底座的micrUSB應該是有特別設計過,插入手機時不需要很刻意用力讓它卡緊,而是很單純的「放」上去,欲取下時,也無須額外的力氣,這是與一般microUSB的不同之處。

當然,一如往常的底座,這次一樣有附3個不同寬度可替換的凹槽,一是非常合適 Xperia Z3+ 6.9mm身形的,二是供裝上保護殼的Z3+使用,不過這個凹槽看起來約有Z3+機身的1.5-2倍厚左右,不需要怎麼擔心會買到放不進去的保護殼了。


▲Xperia Z3+實際使用情形。

定價:990NTD,預購免費贈送。現在買!!


[UCH-10/快速充電變壓器]

【心得】全平衡榮耀賡續傳奇:水時水地、樂在玩美Xperia Z3+

高通S800全系列皆支援QC2.0快速充電標準,Xperia Z3+當然也不例外,不過這次SONY特別推出UCH-10快速充電的變壓器,作為SONY原廠的代表。

雖說市面上販售的快速充電變壓器不少,不過完全沒有一個是外型足已匹配Xperia系列的(簡單講就是…醜。),好在這次SONY終於推出,不然,身為索粉的我實在會很懊惱到底要搭配什麼來充電呢!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充電10分鐘就能提供使用5.5小時的電力,充電1小時則可以達到1天的使用時間!

現場有網友提到關於無線充電的設置,由於現在無線充電的技術依然沒有很成熟,能量損失不符合SONY對環保的理念,再加上加入無線充電勢必會增加手機的厚度,在多方考量與取捨下,Xperia Z3+並沒有配置無線充電,否則6.9mm的神話傳奇將不會實現呢…。 現場還提到一個十分有趣的想法,將無線充電內建於現行的充電底座之中,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有點多此一舉,不過這又何嘗不是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呢?當然,如果未來無線充電的技術足夠成熟,手機的厚薄程度亦能控制於合理範圍之內,屆時必能在Xperia手機上見到無線充電的身影,畢竟SONY早在2008年就是QI協定的會員之一,對於新科技的運用SONY總是不留餘力的在為消費者考量呢!

定價:890NTD 現在買!!

[智慧型視窗皮套]
【心得】全平衡榮耀賡續傳奇:水時水地、樂在玩美Xperia Z3+
▲圖片來源(https://www.gsmpunt.nl/uploads/product/hoesjes/groot/sony-xperia-z4-smart-style-up-cover-aqua_4.jpg)

如同Xperia Z3,Z3+原廠也有出智慧型視窗皮套,一樣針對四種不同顏色有相對應的皮套顏色,Play商店也有不同顏色的StyleCover主題來搭配。 透過建置在皮套內部的NFC晶片,與手機背面的NFC配對,透過皮套的視窗,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操作:通話、照相…等。 安裝方式與Xperia Z3/Z3C的吸黏式相同,將手機固定黏牢即可,如果膠的黏性降低,或是沾附髒污,通過水洗,就可以回復黏性。

現場並沒有展示這款配件,只有Jerry手上的黑色Z3+有裝,所以我才有一窺「實物」的機會。

►返回文章目錄


〖Others/其他〗



▲Xperia Z3+重點規格。

❶Xperia Z3+搭載64bit高通Snapdragon S810 MSM8994處理器,與Xperia Z4 Tablet為同一顆處理器,配置的Andreno 430相比Z3 S801 Andreno330相比,圖形運算處理能力大幅進步80%。

❷並且支援4G LTE CAT.6 CA載波聚合技術(使用時顯示4G+),最高支援速度上限300mbps。

❸搭載3GB RAM,以及32GB的內部儲存空間,和之前日版電信商客製手機相同,沒有因為國際版就閹割成16GB,實際可以使用空間約23GB,Android系統檔案佔用9GB。

❹Wifi部分Xperia Z3+支援MIMO(Multi-Input,Multi-Output)雙天線,不過AP也要支援才能發揮完整功能。

►返回文章目錄


〖XPERIA與生活〗


XPERIA的生活,是一種美,更是一種智慧。

[One-Touch連線]

透過NFC感應,輕鬆交換資料,連結生活美好。

1.Xperia手機碰觸Xperia手機:免去配對過程,在1公分的微小空隙之間One-touch,簡單地交換照片、影片、網站、聯絡人資料。

2.Xperia手機碰觸Xperia平板電腦:在大螢幕欣賞手機內容,或是從手機分享網路,從輕觸One-touch開始。

3.Xperia手機碰觸NFC周邊:SmartBand,SRS藍芽喇叭,SmartWatch,藍芽耳機,One-touch建構行動智慧健康生活。

4.Xperia手機碰觸家用備份中心(LLS201):One-touch,將照片、影片、生活中的美好點滴,完整備份在1TB的家用備份中心,更透過媒體伺服器雲端存取檔案。

5.Xperia手機碰觸NFC Bravia遙控器:建立Xperia與Bravia TV的連線,One-touch設定,讓你從Xperia裝置操作電視也行。

6.Xperia手機碰觸SONY相機:把相機拍的照片經由PlayMemories app,One-touch傳輸進Xperia手機,立即查看,編輯,甚至是分享給好友。

[PS4-Remote]


▲PS4 Remote

去年發表Xperia Z3時,SONY同時推出了PS4-Remote這項服務,透過網路連線,將遊戲畫面傳輸至Xperia手機,但遊戲運算依然在PS4主機進行。建立除了電視以外的第二螢幕,如果家人跟你搶電視時就很好用了XD。

服務支援:Xperia Z2/Z3/Z3+/Z4全系列。

►返回文章目錄


〖Epilogue/後記〗


當天體驗會在台北文創大樓,由於是週二,學校依然要上課,放學時間16:00跟體驗會開始19:00中間時間有點久,所以決定先回家後再前往,沒想到回家吃完飯後、洗澡、休息拖了一些時間,再加上我這個偽台北人,一出市府捷運站便不知道要怎麼走了,還遇到一對情侶檔,向我問路,不過我壓根兒不知道怎麼走,最後那對情侶問了警察伯伯,我就偷偷跟隨其後,終於克服萬難來到松山菸廠,最後根本是壓線進場,好險。

進場後,因為已經19:00了,大部分該到的都到了,前排位置也差不多坐滿,我只好做最後排,雖然拍的照片都會有一些人頭擋住,不過還是麻煩各位加減看囉~

體驗會後打心得,我都是盡量運用上下學通勤時間來打,分很多次打,先打在記事本上之後有網路的環境再開Chrome用手機瀏覽網頁版的Mobile01來發文,手機發心得文感覺有點克難呢…。但是快收尾時,不知是字數限制還是什麼問題,複製貼上後,Chrome就被強制關閉,換了瀏覽器結果也一樣,最後找時間用電腦終於成功了。

Xperia Z3進步Xperia Z3+
7.3mm/152g➚更輕更薄握感更好➚


6.9mm TBC/145g
防水IP65/68➚更方便使用➚


防水IP65/68,無蓋防水USB
四核心 2.5GHz➚更好的效能➚


八核心 64bit
16GB eMMC➚更大的內部空間➚


32GB eMMC
LTE,WiFi➚更快的網路速度➚


LTE CAT.6,WiFi MIMO
2天續航能力(3100mah)➚充電更快速➚


2天續航能力(QuickCharge2.0)
20.7MP 36種自動場景



2MP 前置鏡頭
➚拍照更進階➚


20.7MPv52種自動場景(新增美食模式)



5MP 前置鏡頭 SteadyShot,智慧場景
只能優化特定耳機➚更豐富的音樂功能➚


智能全自動耳機優化(無限制)

▲Xperia Z3/Z3+ 再進化


Xperia Z3+值得你我擁有。

如果還喜歡我的文章,評個分,是對我的鼓勵哦!

【心得】全平衡榮耀賡續傳奇:水時水地、樂在玩美Xperia Z3+

「Sony Xperia Z3+體驗會心得分享」-台北場。

►返回文章目錄



#部分圖片來自SONY官網
#有任何問題歡迎發問

★小哆啦醬☆ wrote:
【心得】全平衡榮耀...(恕刪)


小弟認為sony的全平衡:

『效能與續航力的平衡』、『內在與外在的平衡』、『美觀與實用的平衡』,的全平衡手機
★小哆啦醬☆ wrote:
【心得】全平衡榮耀...(恕刪)
真有質感!
janian wrote:
小弟認為sony的...(恕刪)
價格 與 其他全部 的平衡(我來亂的)

janian wrote:
小弟認為sony的...(恕刪)


全平衡我只是取官方意義啦~
他代表的意思可多了呢XDDD

====================================

目前更新到相機的部分。
挖~ 找到同好

跟我一樣用table width和padding等HTML打文章
(握手

好文幫忙人工置頂一下~

PapperCat wrote:
挖~ 找到同好跟我...(恕刪)


感謝回文。
不愧是工程師一開口就那麼深奧…
不過學生小弟我只是用01內建的語法罷了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效篇剩下自動最佳化就寫完惹~
Z3+用IMX220,不是IMX230

我是CEO wrote:
Z3+用IMX220...(恕刪)


下面寫對上面寫錯…謝謝回報
下次會更專心…感謝你
請問一下相機焦段25mm是已經換算成FF了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