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 2016 排除小保養的保養維修的費用.

維修大燈電線脆化問題時發現避震器防塵套破了:

於是安排購買零件與,更換所需的工具:
購買了
1. JTC 4713 避震器油壓缸拆裝套筒
2. 1323 綜合型避震器座套筒組單買
21 mm
H7 mm
3. 前避震器防塵套+緩衝墊
4. 雨刷臂拆卸器
(1)拆卸雨刷臂
A3 雨刷停車時會不定期自動上下移動1~2 cm 以避免雨刷片長期壓同一側,所以拆卸前先用漆筆做記號:

螺絲拆開後,鎖個幾圈,然後用雨刷臂拆卸器拆下雨刷

使用雨刷臂拆卸器

(2)拆前檔的隔水版:
拆下防水膠條

先從邊邊開始翹,老車可能因為裡面積垢而很緊:

拆下噴水頭:

拆下後發現很髒,所以做了一些清潔:



清潔完後:

可以上一點橡膠合適的潤滑油脂,比較好安裝..我是用白色的鐵氟龍潤滑油酯

事實上,施工前我也拆下前輪清洗懸吊機構,施工時才不很髒

研究前輪輪軸螺絲需要鎖多緊,根據國外以及 VW 原廠維修手冊,

Drive axle to wheel hub “hex head bolt”
Use new bolt
200 Nm + one half turn (180°) = 147.51 lb-ft + 180°
N-910-406-01 x 2
Drive axle to wheel hub “12-point bolt”
Use new bolt
200 Nm +180°
N-101-064-02 x 2
這鎖法難的是鎖到 200NM 後,還要轉 180度,難的是後面那個要轉 180度,
不過我量測台灣維修廠的鎖緊力道約為 200Nm+ 30~45度之間.
國外要鎖到這扭力,需要用 1 公尺左右的扳桿才做得到,
我的 IR 2135Timax 上緊扭力最大 814NM,打到最僅約為 200 NM 左右,
我已經是用 3分氣管(內徑 9.5cm的粗氣管,氣壓 90 psi)
此螺絲因為鎖很緊,原廠建議買次要換新的,每個 200 元
原本為 27mm 六角,我買新的變成 24 mm 四角, koken 氣動套筒也因此花不少錢.
頂車前,先將此螺絲用扳桿放鬆到緊度為 200NM,以免頂車後拆不下來,放太鬆會傷害輪軸的軸承.
頂車該有的安全措施不能少,安全頂車架,輪檔,千斤頂都需要用.
頂的位置也不能亂頂,除了車身四個有三角記號的位置,另外就是下A臂的其中的一個鎖點,
後來我覺得安全考量頂車架的 "Y" 字形還是跟這位置的鋁合金平行會比較好.



拆下管路,管路架,ABS 輪速感應線:









微裂掉的部分我用自熔性,矽利康膠帶修補一下:



HID 水平高度調整感應器也要拆, 10mm 內六角套筒+尖嘴鉗可拆下,拆下,下A 臂才可以下壓.


拆下支架:

拆下下A臂底部的3個 16 mm 螺絲母,然後把下A臂壓下下移:

避震器油壓缸拆裝套筒插入避震器底部的固定座,轉 90度,以張開固定座,之後噴一點 WD 40
過程,撐開器要適當調整位置,不然會被避震器的卡榫卡到而無法分離

之後整個煞車就可以脫離這個很重,要事先準備好小椅子,或是千斤頂放置,要避免煞車油管被大力拉扯

放鬆避震器的3個 13mm 螺絲就可以拆下整個避震器,放鬆前,先用筆把螺絲的位置做記號畫好,鎖回去時才可以鎖到相同位置.
這部分我漏拍了,後面會有
觀察避震器上座的安裝位置,圖中箭頭需要指向車頭或是車尾,只有一種安裝方位而已:

壓縮彈簧前,先用漆筆記錄位置:


壓縮彈簧:
安全考量,我買這種強力彈簧壓縮器,他比較粗,同時有避免兩支分離的連接架,
壓縮時,避震器橫放於面前,萬一彈開也是往左右彈,才不會被打到..安全問題,這點要注意.
也不要用氣動扳手壓縮,我適用棘輪扳手做壓縮的.
壓縮到上座可以輕鬆轉動時,就可以差避震器螺絲.用避震器座套筒組拆,原廠螺絲是 21 mm 套筒+ H7 內六角:
套筒我用 22 mm 梅花扳手連接


避震器緩衝墊(白饅頭):

上座可以拆開,把裡面的潤滑油擦掉,換新的油脂,為了避免流動,我選 NLGI #2 的高溫油脂,拆開時小心裡面有一堆鐵蛋珠:



防塵套在避震器上座分離時比較好裝:

饅頭也是在避震器上座分離時比較好裝:

所有拆下的螺絲,我都把它刷洗,用超音波洗淨機清潔後再裝回.彈簧也是清潔後,生鏽的部位上油.
裝回是反程序,有些細節後述,但安裝時我發現奇怪,怎麼避震器變得比彈簧短,於是我再繼續壓縮彈簧直到不能壓縮都不夠長...
後來發現是避震器會縮到很短,拉長放掉一下就縮回去了....
所以,避震器也壞了....但我還是先裝回,不然車庫不能關門,另一部車也停不進來...
同時發現,傳動軸外半軸防塵套也微裂了,應該一起換掉再座前輪定位..
這樣搞掉一天多,一個周末
--------------------------------------------
周間開始調查拆卸歐系車前傳動軸外半軸的方法,並且購買前輪傳動軸防塵套,我擔心的是外半軸萬一拆不下來,就要拆下整根傳動軸,拆內半軸從另一編裝外半軸防塵套,
會這樣擔心,是因為先前修理廠用榔頭敲,敲很久也拆不下來,最後拆內半軸來裝.
後來查到有幾種方法:
法1:汽車傳動軸工具拆卸器 CV Joint 拆卸工具 分離器,這個露天,淘寶都有賣..
看起來是鐵鎚敲文明多了,但夾具應該會夾傷傳動軸,包又擔心會滑掉..
法2: 原廠技術手冊建議用鋁榔頭敲,國外有人建議用銅榔頭敲,好處是材質比較軟,比較不傷 CV joint,
但一樣不好敲
法3: 用滑鎚:
台灣 JTC 有日系車的工具,鎖緊是用螺母,歐系車是用長螺絲,缺對應的接頭
國外有人用輪軸拉拔器當接頭,但 JTC 滑鎚跟輪軸拉拔器螺牙不合,無法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Dpz2m4o0ZIk
日系可用的工具:


法4:用桌上虎鉗固定傳動軸,用鑿棒用極大的力量鑿內環:

少數車要用大支榔頭很用力地敲,有的車比較好敲,另一個人抓著外半軸,敲下時才不會掉到地上
法5: Find a socket that fits inside the threaded driveshaft hole, and put the driveshaft mounting bolt back into the hole and tighten.
This will separate the shaft from the CV joint at the end. This is the circlip that was holding the CV joint onto the driveshaft.
這段話沒有圖我原本沒看懂,後來懂了,我在想那短套筒應該太長太短都不合適,太細太粗也不行..
為了印證我的猜測,我找一晚量測需要何種尺寸的套筒才合適:

外半軸的輪軸螺絲拆下來,整個都是潤滑油,因此這個孔確實通到有 C 型扣環的軸:

用一隻筷子插進去量測螺絲與C 型扣環的軸有多遠,看起來一般 10mm 2分套筒不夠長, 當時我認為長度需要 3~6 cm 才夠,
於是跟 Kingtony 訂購 223510M 10mm 2分套筒,長度 5 cm...

週六取貨時,老闆竟然才發現公司寄到短的套筒,我只好買一隻最短的延長桿試試.
後面因為出大問題,緊張之下就沒有拍照記錄了.看不懂的話,先看到後面外半軸的照片就比較容易想像.
下午開始試拆外半軸, 先測試是否短套筒可用,外軸與煞車碟盤脫離後,軸還在車上,我就把 10 mm 短套筒放入,鎖緊軸螺絲,確定外半軸會因為鎖緊而伸直,
尷尬的來了,應為軸為接近水平,要取出套筒時,可能因為太短而掉到 CV joint 那個碗公裡... 果然,我擔心的事發生了...當時我很氣 kingtony 送錯料,而我又太急....
因為螺孔直徑約 15.8~15.9mm,印象中 11mm 套筒剛好是可以放入的最大尺寸,我當晚放進去的有以下幾樣:

10 mm 套筒掉入後,我把整支傳動軸拆下,需要用延長桿+ M10 拆 6 支螺絲,而且另一輪離地時會空轉拆不下,我直接用氣動扳手拆下整支傳動軸...
用 LED 頭燈照射孔內,裡面一堆黑油,很難看清楚相對位置,用磁鐵進去吸,因為套筒已經倒下來,直徑 13.7 mm, 長度2.1(後來我請鐵工廠訂做 直徑 14mm, 長度 32mm 的圓鐵柱最合適)
直晶徑與孔進差 2~3mm 其實很難吸出來...
亂搖也沒用...
後來伸衛生紙倒孔內盡量把油擦掉,看得到還是搞不出來,火大了,把防塵套拆了,再把油擦乾淨一點..還是吸不出來...
接著放 12mm 的內六短起子頭進去,再用扳桿+固定鉗上緊螺絲,還是逼不出外半軸,拆下螺絲來看,螺絲與傳動軸被緊迫的位置都刮傷而且還因為旋轉而刮出金屬屑了,
這表示上緊力道已經很緊了,我不敢再用更大力去逼,也不敢用氣動扳手打,擔心力量太大弄壞傳動軸.
因為拿不出來,不鎖回去,連推車來移動車都不行,緊急騎車去家裡附近的五金店買大榔頭,墊木板用力敲,木板敲破了,碎了..不分離..
用大榔頭直接敲,還是無動於衷,放一根 12mm 長六角,狠敲還是不行.
最後,心想還是靜下心來想方法,最後我用磁鐵撿拾棒,深入,控制只吸到套筒的邊唇的位置,然後整根傳動軸倒立,讓撿拾棒的地心引力去拉套筒,
接著搖動傳動軸,當套筒晃到孔邊時就可能因為重力拉扯邊唇而直立起來,最後套筒就掉出來了...
這周末無法解決了,於是我用保鮮膜多纏幾圈,到五金店買長度 30 cm以上的用束線,把保鮮膜束緊,這樣微量的黑油就不會甩低速移車得到處都是..
安裝回去後,我測試開時速 20 km/hr 還OK...
這樣又過了一個周末..
心裡想接下來的周末是 1/1 有3天連假可以搞
----------------
周間我繼續查國外的拆卸心得,找到關鍵的幾句話:
1. Separate the joint from the axle. I believe this is the hardest part of the boot replacement. Some people said that they've had success hammering the inner cage with a brass hammer to pop the joint out. I had no such luck. Here's what I did. Support the axle in a vice. Drop in a small dowel pin or small socket into the axle bolt hole. Thread in the old axle bolt and you'll see that the joint starts to straighten out. The idea here is to now drive the bolt into the socket you dropped in the hole in with an impact gun to pull the joint away from the axle spline. The joint is held onto the axle spline by a little C ring. The key is to apply enough force onto the joint to slide it OVER the C-ring. The impact gun trick took me a whole 10 seconds. Trying to unsuccessfully hammer out the joint took me 2 hours until I finally gave up that idea.
2.Also some help to get the boot on is heat it up with a hairdryer to make it more pliable
同時詢問材料行傳動軸售價:
左:副Lobro(同正廠品牌)$11000
右:正廠 $20000
於是我想我可以用
1. 氣動扳手打,萬一搞壞了就是要花 1.1 萬換新了.但先挑便宜的那邊試,剛好也是我現在拆不下的那邊.
2. 同時買支熱風槍,必要時可加熱,但要小心裡面的塑膠環融掉,以免還拆不下就搞壞塑膠環那就非換不可,所以熱風槍需要可以控制溫度.
3. 製作合適的金屬圓柱(我請鐵工廠訂做的), size 要接近孔徑,但比孔徑略小,以免受力過大漲大而卡住,長度太短會掉進去,太長,螺牙數不夠,用力鎖緊時可能傷害到螺牙,而實心金屬柱接觸面積大,也可以減少刮傷的程度
圖
4. 逼迫時,金屬圓柱要上油,以減少刮傷
5. 螺絲的螺牙要上油,已增加旋緊螺絲時的緊迫力道達
6. 傳動軸垂直立起來,避免逼迫過程還要花力氣去推動很重的傳動軸,高度還是要適當以免落下摔壞傳動軸.這部分我是馬兩支木棒 + 小型的 A字梯來當架子.
我大概就想了以上6個方法加強..
另外,也買好 Bistein 黑桶前臂震阻尼兩支, 原廠傳動軸螺絲兩支(因為舊螺絲被我拿來逼傳動軸,我想還是換掉比較安全)
同時找鐵材行買一支鐵管來加長扳桿用.



準備好工具後, 準備12/31 晚上開始實驗了
但發生一個意外,我買的熱風槍號稱可以 60~600C 無段調整,LCD 顯示溫度,但實際試,只能 6x, 3xx, 6xx 度,3 種溫度而已,所以無法使用只好退貨.
應該要買可控溫的熱風槍才好用..但這種現在不便宜就是了,大約 2600..未來我覺得還是要準備一支..我還滿常需要用的...但這次就缺這項工具了.
開始實驗:





我用傳動軸螺牙我用棉布包住再用固定鉗夾住,接著 IR 2135TI這支氣動扳手打了好多次,還是不分離,於是我用漆筆標示羅斯與母座的相對位置,並把空壓壓力調到 100PSI(原本扳手標示最大只能 90 PSI,不過,我有裝濾水器,它似乎會使壓力略為下降),前面有說,我用的氣管已經是 3/8" 的了,這是我買來特別給這支扳手用的...我原本的空壓管是 8 mmx12mm..這無法發揮這支扳手的力道
我發現上緊螺絲後,即使再用力打很多次,最多再多轉個 30度,就無法再鎖更緊了,此時雖然不甘願,但還是放棄了...
或許買扭力更大的氣動扳手可以拆下,我想再買的是 IR 2235TiMax..但這支要從美國進口,來不及..
由於先前外廠更換時,這邊的傳動軸外半軸也是拆不下來,車廠最後是拆內半軸解決,因此我也只能選這方案了:
內半軸撬下鐵殼,拆下一個C型環,就可以輕易分離,非常好拆,

套防塵套時,因為原廠材質偏硬口有點小,遇到粗一點的地方,我發現很緊,壓不進去,我是用吹頭髮的吹風機加熱後套進去的..
以前看修車廠也是套老半天..
原本內半軸的潤滑油要盡量收集到一個罐子裡,之後再抹回去.
但管束拆一次就壞了,我沒有事先準備,我有把舊的整理後裝回,但大管束怎麼弄都不行,最後推測是上緊的第一次,它就被拉長了,我整理裝回幾次後,不銹鋼的大管束就斷了...
我只好先用束線帶應急,下周再買材料換上.

於是,終於把短的傳動軸搞定了..
-------------
1/1 一早,我開始先換左邊的Bistein 黑桶避震器
新舊比較:


這次我把煞車卡鉗拆下,放在一個小椅子上,這樣安裝比較不會那麼重:

避震器一定要安裝到卡到底部的卡榫為止:

未卡到底部的樣子:

清潔螺絲與母座上的油垢後,準備鎖回內半軸,需要對角鎖,且先鎖 10 NM,最後再鎖到 70 NM,
有的螺絲鎖被擋到時,需要讓另一輪也離地,轉動輪胎,讓螺絲到可以不被擋道的位置,再放下輪胎鎖緊,不然,傳動軸會跟著轉而鎖不緊,相當的麻煩.
內半軸鎖好,也鎖好外半軸的輪軸螺絲,接著我準備用千斤頂壓迫煞車卡鉗,以使避震器安裝到卡到底部的卡榫,這時我忘了是甚麼原因,我把車身再頂高一點時,聽到"波" 一聲,
結果發現,內半軸防塵套被拉脫離了...實在有點昏倒..只好在把傳動軸拆下:

分析可能的原因:
12/31 我請材料行準備原廠避震器與 Bistein 給我看,我再決定要買哪一支,
當時就發現,Bistein 銀色的部分比較長,壓縮後的回彈速度也比較快,我心想,銀色的部分比較長反正是彈簧的硬度決定車高,應該沒關係...
但現在我推測,因為避震器處於完全為壓縮狀態,而且尚未完全裝到定位,可能因此導致內半軸防塵套拉伸過度,束線帶力量不足,才會脫落.
因此解法:
1. 束兩條束線帶
2. 安裝過程要盡量避免傳動軸被拉伸
需要先安裝防傾桿螺絲,它可以限制避震器的長度不要跟另一邊差太多,這張圖是避震器完全不壓縮時,因為避震器鎖孔較低,導致連接防傾桿的螺絲下移,

所以,我變更安裝順序如下:
1. 我鎖上外半軸(內半軸沒鎖),並用氣動扳手打到最緊,我的扳手約為 200NM 左右,這樣可以避免煞車碟盤受力時,損傷裡面的軸承,
上頂前,需要把下A臂的螺絲先鎖上:
下A臂3個 16mm ball joint nuts: 60NM
接著頂高煞車碟盤,壓縮避震器,使油壓缸完全卡入凹槽中,並且於底部上點牛油避免生鏽


避震器油壓缸螺絲鎖到標準扭力,70 Nm + quarter turn (90°) = 51.63 lb-ft + 90°

利用千斤頂調整到避震器略為縮短,螺絲就可以再正常角度,此時把此螺絲鎖上,這樣可以避免避震器伸太長

連接防傾桿螺母 18 mm 扭力: 65NM
2. 準備鎖傳動軸內半軸:
a.放鬆千斤頂,使避震器完全伸展,用氣動扳手拆下傳動軸絲

b. 拆下下A臂的螺絲

c.座於碟煞盤前,用膝蓋頂開碟盤,將傳動軸水平靠上固定座,這樣才可以鎖上螺絲,平整度不足會鎖不進去

一樣很辛苦的鎖上,必要時要轉動另一輪再放下繼續鎖.
我是用兩支 25 cm延長桿 + 萬向接頭鎖的


鎖緊的扭力:
When tightening the axle-transmission flange bolts, first tighten them in a diagonal pattern to about 10 ft-lbs.
This ensures that the axle is flat. Then tighten them to a final torque of 57 ft-lb
6x m8 axle bolts: First tighten to 7 ft-lb in a diagonal pattern.
Then tighten to 30 ft-lb (40 Nm) if you have a manual, or 52 ft-lb (70 Nm) if you have a DSG with the M10 bolts.
d. 外半軸上點防卡劑,套入輪軸中,鎖緊下A臂螺絲
下A臂3個 16mm ball joint nuts: 60NM

e.鎖緊傳動外半軸螺軸絲到 200NM, 我是用氣動扳手打到最緊.

f.鎖回煞車卡鉗:


The brake caliper to carrier torque is 35Nm (25 lbs/ft) use new bolts.
這螺絲我用砂紙把它磨乾淨,並且上點潤滑油在非螺牙的部位
1/1 到傍晚完成左前輪的部分
晚上處理右前臂避震器,方法類似左邊,但補充一些前面缺的照片:
1. 髒髒的卡鉗螺絲

2. 避震器兩邊長度不同(一新一舊) 所以連接防傾桿螺絲又是歪的

3.用千斤頂頂防傾桿,螺絲就可以角度正常,便於拆除

4.拆避震器記得最好最一下記號:

5.舊避震器:

6.避震器安裝方位






7.清潔避震器上座的汙油,換上新油:




8.清潔拆下的螺絲


9.組回避震器




1/1做到半夜,睡覺了
1/2 上午
開始準備換另一側的傳動軸防塵套,頂好車,拆下前輪

防塵套真的快壞了:

意外發現 Defi 油溫油壓 sensor 的線路似乎有時會磨到傳動軸:

順便用束線帶綁高一點:

準備用金屬圓柱+螺絲+氣動扳手拆外半軸:
金屬圓柱要上潤滑油:


這邊很好拆,打幾秒鐘,就脫落了:
這防塵套似乎不是原廠的,可能就是因此跑4年4萬km就裂了:

我想把舊油擦掉,原本不想分解外半軸,但發現不好擦,所以用電磨對零件做記號(磨一個小痕跡),打算分解它,
之後要裝回對應的位置,包含裡面的鐵彈珠,依序取出後,放入零件盒,之後要裝回原位..




以前車廠用榔頭敲出的痕跡,可以推想要很大力敲..

拆下外半軸的另一端,可以看到原本固定用的 C 環,是直接被齒痕才得以脫離:


外半軸組裝的順序:












小管束先套入傳動軸:

防塵套滿硬的,套不到定位,我用吹風機加熱:

再用磨鈍的電動斬(五金店買一支 49 元) 推進去,用首推外側,因為會收縮,施力一隻無法用在正確位置,所以裝不進去,用電動斬還蠻好裝的

套入新的固定環:

裝上新的C型環:

C型環塗上夠多的油,這樣才好裝,我相信以後也比較好拆:

外半軸開始上油,要塗上 80G 以上的油,剩下的 40G 可以擠到防塵套中:
塗的時候,螺孔可以塞衛生紙,以免油跑到螺孔中,塗完把衛生紙取出


多的油擠到防塵套中:

裝上舊的螺絲,等一亞用榔頭敲螺絲,這樣比較不會損傷外半軸:

安裝過程我沒辦法拍,安裝過程我掉出來兩次,因為推入時,外半軸內部鐵籠會歪掉,然後就裝不進去..
後來我領悟到,要先輕輕靠到傳動軸,然後輕微轉動外半軸,當齒格對準時,就會前移 1~2 mm, 代表齒格對齊了,
此時用榔頭輕敲一下,就會卡入,之後用手拉看看,拉不出來就是成功了...
把管束用工具夾緊後:

安裝避震器:
先放一顆螺絲到上座上

注意上座安裝的方位:

避震器的下座調整到合適的位置:

將避震器先往上插入上座的孔中,再把下面插入下座固定孔中,此時通常無法完全到底:
用千斤頂把煞車碟盤連避震器頂高,直到上做螺絲可以鎖得到,然後把上座鎖緊(先不用鎖到原廠的扭力):

接著為了用千斤頂硬逼避震器插入底部,因為受力較大,為了避免傷到軸承,所以,要把外半軸先鎖緊到 200NM,我是用氣動扳手打到最緊:

然後就可以用千斤頂頂高煞車碟盤,使避震器插入底部:

到底了:

此時可以每次拆一顆螺絲來上螺絲膠,這膠我是網購日本 Holts 的膠,它硬化後會向橡膠有點彈性,比較容易清除,我主要是要避免螺絲生鏽用的:

避震器的所有螺絲用螺絲膠鎖到原廠建議的扭力後,就可以換上新的傳動軸螺絲了,鎖到 200 NM:

卡鉗的螺絲清潔後上點潤滑油,用 H7 鎖回, 扭力 35 NM:

全部裝完:

裝上鋁圈,讓輪胎著地,準備再轉 180度,所以先在螺絲上做記號:

扳桿+延長鐵管:

但我使盡全力,還是只能轉動 45~90度..奇怪似乎用新螺絲後更難鎖,或許就螺絲沾滿一堆油也有關係...
滿地的工具,剩下雨刷還沒裝...

避震器上座的孔,我洗車時常會進水,所以我用 3M強力膠帶封起來:

雨刷根據所做的記號鎖回去:

終於完工,下周只要拿到原廠不銹鋼管束,把束線帶換掉就完工了...剩下的工作沒有難題了.
但來 study 一下,到底為何左傳動外半軸拆不下來?
說實話我還是不知道原因,
或許 C 型環缺少油,但我也噴過 WD 40 希望可以滲入,並利用延長桿進去敲母座,都沒用...
我也懷疑氣動扳手不夠力,但我觀察用過的金屬圓柱,都已經被逼迫到脹大了..


也不知道用更猛的氣動扳手打,就拆得下來,還是會因為力量過大而打壞..
不過,我還蠻喜歡 IR 這支輕量化的氣動扳手,等美金匯率低一點,我會再買一 IR 2235 Timax 回來還玩玩.
這部車該做的保養都做完了,等2月我的 Golf R 到港,就要移交給我媽,原本我要 DIY換正時皮帶,
但這次發現,用安全頂車架還是沒有像專業的頂車機那麼穩固,換正時皮帶還要拆引擎腳,萬一出點意外,兩支千斤頂無法收拾時,
會很麻煩,所以正時皮帶還是給車廠換好了,即使我學會 DIY 下部車也用不到了...後來的車大多改正時鍊條了..
Golf R 設計跟我這部 2.0T 的引擎還是很像,所以,保養上不太需要重學太多..
我發現,喜歡 DIY 的人要買 歐系國民車會比較好,因為這種車應該是歐美的中產階級買的,量大,而且中產階級比較有人會 DIY,
就可以查到很多 DIY 的分享...
買得起高檔車的人,大多比較有錢,願意 DIY 的人應該很少,所以,相關資訊就不好查到..
2017/1/14我買到強力型管束夾,它的夾緊力道跟一般型真的差很多...
一般型的真的夾不夠緊退脫落...這應該就是以前修車廠弄兩次都會脫落的原因:


用這種的夾,夾完就真的不會脫落了...我沒想到是這麼大一隻...
這周同時試用這種新款的安全訂車架,還不錯,配合底盤的鐵套位置頂,橡膠不太會壞,而且卡的比較穩固...

拆的時候發現內半軸防塵套應該是上次被我弄破了,所以內半軸防塵套也換掉了...
結果又發生意外,拆的過程竟然脫落了,鐵蛋珠都掉出來...我花了好多時間才把它組回去:
裝3顆彈珠比較好裝,但之後我一直無法裝超過第4顆以上:

後來發現要一次裝6顆才可以,而且最內側的鐵與最外側的鐵環,需要大->小相對才正確,裝成 大->大, 小->小是錯誤的,
兩面也不同,只有一面可以套入傳動軸


今天終於全部完工了...
扭力規格:
避震器 外21mm, 內 H7: Top nut on front strut: 60NM
避震器上座Three 13mm bolts holding front strut assembly to strut tower: 15NM+90 degrees
Suspension strut to wheel bearing housing
Use new nut
70 Nm + quarter turn (90°) = 51.63 lb-ft + 90°
N-101-064-02 x 2
下A臂3個 16mm ball joint nuts: 60NM
連接防傾桿18 mm 內Swaybar endlink nut: 65NM
避震器連接到座 18 mm+ M14: 70 Nm+90 degrees (52 Ft-lbs+90 degrees).
19mm bolt connecting rear control arm and hub assembly: 90NM+90 degrees
Top nut on rear strut: 45NM
Axle bolt: 27mm hex head: 200NM+180 degrees
Axle bolt: 24mm triple square: 200 NM+180 degrees
傳動內半軸:
When tightening the axletransmission flange bolts, first tighten them in a diagonal pattern to about 10 ftlbs.
This ensures that the axle is flat. Then tighten them to a final torque of 57 ftlb
6x m8 axle bolts: First tighten to 7 ftlb in a diagonal pattern.
Then tighten to 30 ftlb (40 Nm) if you have a manual, or 52 ftlb (70 Nm) if you have a DSG with the M10 bolts.
Tighten the bolts in a diagonal pattern then double check because these like to come loose.
煞車卡鉗:
The brake caliper to carrier torque is 35Nm (25 lbs/ft) use new bolts.
Brake caliper carrier to hub Front 190Nm (140 lbs/ft).
Brake caliper carrier to hub Rear 90Nm (66 lbs/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