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巧隨身的GR,在每一個攝影愛好者的心中,總有著非一般的份量。

Ricoh在1996年發表了一台名為GR1,專為Snapshot而設的28mm定焦底片Point and Shoot相機。憑著其極佳畫質、低調輕便的外觀和當時在PnS相機內絕少看見的A Mode和獨立曝光補償功能,GR1旋即得到攝影人的青睐,更被評價為最適合街拍的相機。隨著GR1的成功,Ricoh在之後幾年除了推出改良版的GR1s、GR1v外,還研發了帶有21mm定焦鏡的GR21,一步一步地確立了Ricoh其在輕便相機界的地位。

在銀鹽時期建立的口碑和多位日本攝影大師的光環加持下,Ricoh在2005推出的GR Digital依然大賣,2009年推出的GRD3可以說是把GR系列推上了頂峰。以消費數碼相機來說,GRD3無論在畫質和操控感上都遠遠拋離了同級相機,甚至還有1cm近拍的功能。能夠做到1cm近拍,全因GRD系列一直都在使用體積不大的1/1.7吋的Sensor,而這到後來亦成了GRD系列的致命傷。

GRD3推出後的一年,正是M43和NEX漸露頭角之時。無反的革命,意味著大Sensor隨身機的誕生,對一向以高畫質隨身機為賣點的GRD3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Ricoh當時的應對策略是推出同樣帶有ASP-C大小感光元件的GXR系列,但由於定價高昂,模組設計的規限太多,始終未能大賣。然後到了無反已經估據半邊天的2011年,Ricoh也依舊發佈了GRD系列的新相機,可是GRD4由於在規格上沒有明顯改變,開價亦太高,所以銷情並沒有很理想,無法改變GRD沒落的命運。在大家都以為Ricoh已經放棄了GRD系列的時候,Ricoh在2013年終於發表了煥然一新的GRD,而這台名為「GR」的相機,便是今天的主角。

2013年的GR放棄了萬年的1/1.7吋感光元件,改用APS-C尺寸,但鏡頭仍然維持著28mm廣角這個傳統。新GR的外觀與舊GR系列一脈相承,功能亦大致相同,但因為改用APS-C感光元件,成象表現和GRD4相比起來完全是換了一個層次。
不知不覺,GR作為我的日常隨身機已經跟隨了我三個月。因為接下來一段時間將會主力使用A7r,所以想要在這之前先來為GR做一個小總結。話說在前,這裡寫的都是我主觀的感想,一點都不科學,Ricoh也沒有付錢給我,頭盔先戴上。
喜歡的話可以到我FB支持一下
那麼就從操控感說起。

第一次把GR拿在手上的時就已經覺得它相當合乎人體工學,手感很好,按鈕不多不少,單手就可以改變所有設定,維持了Ricoh GR系列一貫的風格。因為之前就有使用過GXR,所以不一會就能上手,介面也和以前一樣,尚算利落,唯一問題是Menu的分類不夠多,找個別設定時比較麻煩。

全黑機身,GR延續了GR系列的簡約設計,沒有任何多餘的裝飾,不像Fuji般走復古風,也不像Canon和Nikon般走新派路線。同一個設計用了十多年,就算是GXR系列也沒有很大的不同,我想這就是Ricoh的堅持。

然後要談的是畫質。

成象表現一直都是我衡量一台相機好壞的主要因素,比起對焦速度和外觀等要重要好多。 作為一台隨身機,對於GR的畫質,我實在沒有什麼怨言。


GR的f2.8基本上就是可用光圈,用起來從來都沒有擔心過畫質會不理想,完全不用避忌。GR等效28mm的鏡頭也是出奇的銳利,這大概和GR那取消了低通濾鏡的16MP的ASP-C感光元件也有關,拿走AA filter的效果顯著,已經慢慢成了相機界的大趨勢(Canon呢?)

28mm的焦段就是我們平時攜帶會用到的視角,拍起來就像拿著手機拍一樣,是一個我們都早已習慣了的焦段,不會感到陌生。

中心到邊緣的成象銳度一致,沒有太大落差,但邊緣的紫邊要比中央嚴重。



把光圈收到f4~f8後可以得到最好的成象,用來拍風景可以得到很理想的效果。

開腳架,收光圈,夜景。

以廣角鏡頭來說,GR的變形控制不過不失,拍建築也不會造成明顯問題。

不可換鏡頭的相機其中一個優勢在於其Sensor可以對鏡頭作最佳的優化,原理其實和GXR系列的模組概念一樣。GR的畫質真的很不錯,至少已經能達到2013年的標準,相信對喜歡GR系列的朋友來說,一定是莫大的安慰。

GR的鏡頭採用了九片光圈葉的設計,理論上可以獲得漂亮的圓型散景,但在ASP-C上等效28mm的鏡頭其實很難造出很明顯的淺景深效果,這些都只能在離主體較近時看到。

拍半身人像時只有一小點散景效果。

近拍時可以清楚看到圓圓的散景。

雖然少了以前的1cm近拍功能,但GR10cm的最近對焦距離已經足以應付日常生活拍攝。在近拍時GR的畫質會有少量下降,主要體現在邊緣上,可中心表現還是相當理想。

之後是對焦速度。

在有足夠光線或是高對比的環境下對焦反應很快,快門幾乎可以直接按下去,對焦速度意外的快。可當主體對比不足,光線較暗時,GR的對焦能力將急速的下降,拉風箱、對錯焦的情況會不斷地發生,令人十分困擾。雖然GR也支援電子手動對焦,但操作不是很順手,所以在低光環境也沒有太大幫助。

晚上的陽春對焦大概是我對GR最不滿意的地方。

接下來是Flare表現。


我自已覺得抗耀還算不錯,一直都沒有見到太多的耀光問題,但我習慣了過曝,在逆光時難免會把高光位爆掉。老實說,我對這方面的沒有足夠認識,所以也不敢評論太多。

再來是ISO。

ISO2200。
因為GR只有F2.8的最大光圈,在低光環境很多時候都要把ISO推高,因為街拍經常要保持一定的快門速度,所以ISO3200都是家常便飯。

ISO6400。
個人覺得GR的ISO到3200還算是堪用,到6400後躁點就會變多。其實對於ISO,我的看法是要用的時候還是要用,為了拍到自已想要的一個畫面,再高的ISO還是要用上去,以GR的ASP-C感光元件來說,我覺得表現已經合格。

ISO5000。

ISO16000。

最後要說說GR的Art Filter和重曝功能。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有內建重曝的相機,對我來說是相當有趣的體驗。

GR支援五重曝光,可以讓我們疊過夠。

比起後期的PS重曝,我覺得機身做到的重曝感覺要真實得多,嘛,可能只是懶人的籍口。

重曝博大精深,但究竟是計算,還是意外?

只要按下相機左面的Effect按鈕便能直接改變濾鏡,我覺得這樣的設定很好,放在左面也不會影響到其他操作。

雖然濾鏡有九個,但我認為能夠用的只有高對比黑白(Ricoh的王牌?)、正負逆沖、正片和漂白,而每個濾鏡都可以調節對比、暗角,相當貼心。

我大部份黑白照都是用高對比黑白Effect拍攝再放在Lightoom作微調,彩色的照片也經常用到正片Effect,對於不想花太多時間來作後製的人來實在是一大恩物。

漂白和正負逆沖的話我覺得只有在特定的場合才適用,大部份情況都是在低光下比較好看,違和感不會那麼重,另外濾鏡和重曝、影片等功能是可以同時使用的。

基本上要說的都說完,現在來簡單講講我自已的感想和這三個月來的經驗。

拍了三年照,現在的我已經不太介意成象表現,作為每日都會跟著我走來走去的隨身機,GR的畫質已經足夠有餘。

GR最吸引我的,是我以往都不太注重的外觀和操控感。輕巧無比的機身,直覺的操作,GR帶給了我前所未有的User Experience。拿著GR時總是可以讓我毫無負擔地,很隨心地拍攝,這大概就是Point and Shoot相機特別之處,是心態上的差別。

GR低調的外觀十分適合街拍,拿著它走在街上,路人只會當你是一個普通遊客,就算你正面拍他們,他們也不會感到很Offense。不談單反,GR看起來比一般無反還要普通,在街拍上實在有先天的優勢。
現在,我開始明白為何森山大道會這樣迷戀GR。

還有一點,如果不是這次接觸到GR的話,我想我日後都只會待在50mm的圈子內。不知從何時開始,我變得只想用50mm這個視角來拍街和日常,一直沈迷在只以光線、散景來突出主體的世界,以為這就是全部。直到入手GR,慢慢去習慣28mm的視角,我才發現原來街拍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某程度來說GR,作為一台相機,確實改變了我的攝影習慣。

最後的最後是Recommendations。

GR的定位是一台專業隨身機,其操控感在市面上的無反當中算是數一數二的好,畫質也不會令人失望。28mm不換鏡的ASP-C隨身機的選擇不多,只有DP1M、Coolpix A和GR,如果要萬能型的話ISO過400就不能用的DPM立刻就被踢出局,剩下的,就是Coolpix A和GR之爭。其實兩者在規格上都相當類似,除了操作上的分別外,據說Coolpix A的Jpg Engine和暗部對焦都有較好的表現,而這差別也體現在其價格上,以現時的行貨行情來計算,Coolpix A比GR要貴上40%,作為隨身機,我覺得Coolpix A貴得有點不合理(還要是Nikon),所以我個人是比較推GR的。

如果你想要買一台可以放進(某些)褲袋的高質相機,我想GR將會很適合你,只要你肯花時間去學習使用它,GR便會是一台很優秀的隨身機。話雖如此,我個人不太建議新手去花這個錢去買GR,以目前來說,GR還是比一般入門的M43/NEX相機連pancake鏡要貴,作為主相機,定焦鏡的GR亦有太多限制,擴充性也不高,所以未必適合剛剛入門的初心者。

GR的感想小評測就寫到這裡,未知Ricoh在2014年會否有更多動作,我自已覺得下一台GR會是全幅的可能性十分高,不過根據過往經驗,我想最少也要等到2015年才會面世,到時候,市場大概又會有不一樣的局面。
謝謝觀看,請期待以後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