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德軍突擊砲/驅逐戰車考證

三號突擊砲G型早期量產型,武裝親衛隊第十裝甲師「佛朗斯堡」武裝親衛隊戰車十團二營,1944年九月初於荷蘭呂洛近郊



此照片攝於1944年9月5日至7日間,正值武裝親衛隊第十裝甲師「佛朗斯堡」(10. SS-Panzer-Division "Frundsberg")由北法諾曼第戰區後撤至荷蘭安恆(Arnhem)以東四十五公里處的呂洛(Ruurlo)近郊。

武裝親衛隊第十裝甲師「佛朗斯堡」先前於法萊斯包圍戰(Falaise Pocket)中重創,1944年8月24日橫渡塞納河(Seine)撤至羅恩(Rouen)、9月4日再往東經巴黎以北七十五公里的博韋(Beauvais),朝東北方前進抵達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以南芒斯-瓦夫爾(Mons-Wavre)區域、9月6日由荷蘭馬斯垂克(Maastricht)朝東北方撤往安恆以東。

1944年9月17日盟軍在安恆發動市場-花園作戰(Operation Market-Garden)。就因地緣之故,該師與武裝親衛隊第九裝甲師「尊高史陶芬」(9. SS-Panzer-Division "Hohenstaufen")兩師殘部迅即組織戰鬥群展開反擊,完全出乎盟軍意料之外。

在照片拍攝的時間點,武裝親衛隊第十裝甲師「佛朗斯堡」僅有十六輛四號戰車、廿一輛四號驅逐戰車(Jagdpanzer IV)、四輛三號突擊砲、一輛三號指揮戰車(Befehlspanzer III)與九十輛自走砲及裝甲車輛。此三號突擊砲G型即為該師僅餘的四輛之一,隸屬於該師武裝親衛隊戰車十團(SS-Panzer-Regiment 10)二營七連或八連。

在1944年時,武裝親衛隊第九裝甲師「尊高史陶芬」及武裝親衛隊第十裝甲師「佛朗斯堡」兩師的武裝親衛隊戰車團二營的七連及八連,皆將原應編制的四號戰車改以三號突擊砲取代。

法萊斯包圍戰後,武裝親衛隊第九裝甲師「尊高史陶芬」受命將殘存可運作的裝甲車輛與重裝備全數移交予武裝親衛隊第十裝甲師「佛朗斯堡」。當時該師帳面上仍有三輛豹式戰車以及兩輛3.7 cm四號防空戰車,而師長SS中校(Obersturmbannführer) Walther Harzer在點交之際鑽漏洞耍了點小聰明,命令裝甲車輛將火砲拆卸以呈現無法運作狀態。所以實際上其裝甲實力應更勝於此。

武裝親衛隊第十裝甲師「佛朗斯堡」以十六世紀日耳曼傭兵團「國土傭僕」(Landsknecht)的將領Georg von Frundsberg為名。他曾為哈布斯堡(Habsburg)王室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Maximilian I)及後繼的查理四世(Charles IV) 兩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所僱用,並以顯赫戰功受爵。國土傭僕團以使用瑞士人開發的長槍步兵陣形而著稱。



武裝親衛隊第九裝甲師師名「尊高史陶芬」則指日耳曼史陶芬王室(Staufen)。十二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外號Barbarossa (義大利語「紅鬍子」之意)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即屬此王室。史陶芬王室自十八世紀起改稱為「尊高史陶芬」(Hohenstaufen)以避免與其它同名貴族混淆。

三號戰車F/C/D型,1942年晚夏史達林格勒包圍戰初期



照片所示的三號突擊砲長砲管F型及短砲管C或D型混合縱隊,時間點應為1942年晚夏史達林格勒包圍戰初期。這是因為縱隊中領頭的三號突擊砲F型在1942年三月才開始量產,而此時德國侵俄「巴巴羅薩」之役早已結束。

三號突擊砲F型搭載7.5 cm StuK 40 L/43戰車砲,為首款配備長砲身戰車砲的三號突擊砲。1942年九月開始生產的三號突擊砲F/8型則搭載更大倍徑的7.5 cm StuK 40 L/48戰車砲,且使用三號戰車J/L型底盤(8./Z.W.),特徵為車前拖曳勾由車體前方移至車體前方側邊。 

由照片顯示的拖曳勾型式,縱隊領頭的三號突擊砲可確認為F型。以車體前方拖曳勾型式為依據,則可辨識下列三號突擊砲F型或F/8型(具長砲管但皆無後繼G型特有的車長頂塔):

• 三號突擊砲F型:




• 三號突擊砲F/8型:


三號突擊砲F/8型,突擊砲243營,1943年三月初於米烏斯河陣線支援第336步兵師防禦俄軍攻勢




照片中的三號突擊砲F/8型隸屬突擊砲243營(Sturmgeschütz-Abteilung 243),攝於1943年三月初,位於史達林諾(Stalino,今頓內次克Donetsk)以東烏克蘭與俄羅斯交界處具強化防禦工事的米烏斯河陣線(Mius-Front),應正支援第336步兵師(336. Infanterie-Division)防禦俄軍攻勢。此陣線當時為南方集團軍(1943年2月12日由頓河集團軍改稱)所轄何立特(Karl-Adolf Hollidt)步兵上將統帥的何立特兵團(Armeeabteilung Hollidt)防區。何立特兵團在1943年3月6日改稱第六軍團(6. Armee),延續一個月前在史達林格勒遭圍殲者的名號。



突擊砲243營的主體在1943年2月2日亦隨第六軍團於史達林格勒遭圍殲,但其二連在俄軍合圍前即已抽調在別地換裝長砲管三號突擊砲F/8型,得以倖存。在史達林格勒之役獲勝後,俄軍乘勢往西席捲。自1943年2月16日至三月初,突擊砲243營劃歸第廿三裝甲師(隸屬何立特兵團第廿九軍),用以防禦米烏斯河陣線。此時米烏斯河陣線區域偶會飄雪,甚至使德國空軍因天候不佳而無法出動,與照片中的積雪相符。

蘇聯攻擊米烏斯河陣線的主力為由第十三戰車軍改稱的第四親衛機械化軍「史達林格勒」,隸屬第五突擊軍團。第四親衛機械化軍在1943年2月22日為德軍殲滅,且據報其軍長T. I. Tanaschishin少將為德軍俘獲後拒絕投降而遭射殺。然而蘇聯的官方紀錄指稱該員逃脫德軍搜捕回歸己方陣線,之後晉升中將,但1944年3月31日於烏克蘭沃兹內先斯克(Voznesensk)陣亡。

突擊砲243營營徽為紅盾上繪白色騎士,騎士頭部後方的鑽石或心形撲克牌符號可能用以區分各連。








照片左側的突擊砲F/8型繪有此營徽,但不見於右側突擊砲。然而右側突擊砲繪有D字樣,這是德軍砲兵體制的戰術編號型式(各連所屬砲依序編為A、B、C、D、E等)。因此該車屬該連的第四門砲。

突擊砲243營在1944年2月14日擴編為突擊砲243旅(Sturmgeschütz-Brigade 243)。1944年十二月底突出部之役時,此旅曾用以增援裝甲教導師,但當時僅有十八輛三號突擊砲。
發動機曲柄人力啟動

波蘭的Team Sd.Kfz.在2018年六月將一輛波蘭境內的三號突擊砲G型殘骸復原為可動狀態。該車車體編號107781,由Alkett廠生產,1944年十二月出廠。





此輛復原車漆有輕突擊砲190旅(leichte Sturmgeschütz-Brigade 190)的獅子旅徽。


輕突擊砲190旅部署於東線,也是在經歷1944年夏季蘇聯在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巴格拉基昂作戰(О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時,少數在撤離後還能維持戰力的德軍部隊之一。大戰期間輕突擊砲190旅(1944年1月14日至終戰)暨其前身輕突擊砲190營(leichte Sturmgeschütz-Abteilung 190,1943年4月1日至1944年1月13日)、突擊砲190營(Sturmgeschütz-Abteilung 190,1941年2月7日至1943年3月31日)宣稱總計擊毀逾千輛蘇聯戰甲車。





該復原車的演示亦包含以曲柄人力啟動發動機。二次大戰德軍戰車皆具汽油發動機,在熱機狀態可藉電力啟動;在冷機狀態只能藉曲柄人力啟動。此慣性啟動(inertia starter)機構是以曲柄轉動飛輪至一定轉速後聯結離合器,藉飛輪的能量啟動發動機。因此在影片中,飛輪的呼嘯聲隨轉速提升而逐漸變大,接著人員移除曲柄並抽索以聯結離合器。此時飛輪將轉動動能傳遞予發動機,因而呼嘯聲驟減。隨後發動機啟動。


曲柄人力啟動裝置見於各式德軍裝甲車輛及M4 Sherman戰車。






以曲柄人力啟動發動機的範例:
131號虎一式戰車
虎二式戰車
M4 Sherman
三號突擊砲、豹式戰車、虎二式戰車
僥倖的一擊



照片所示者為東線戰場維修中的三號突擊砲G型,其7.5 cm StuK 40 L/48戰車砲砲管前端遭敵火貫穿,留下完整的貫通孔;砲口制退器(muzzle brake)則已取下。貫通處砲管厚度約為120 mm,因此推測可能為蘇聯76 mm或85 mm砲彈所擊中。



戰甲車砲管在戰鬥中遭敵火命中損壞的例子雖不多,但完全貫穿且留下平整貫通孔者則極為罕見。
















砲管遭敵彈命中時必然引發劇烈晃動。若此時砲膛內已有砲彈上膛,亦可能因劇烈晃動造成膛炸(in-bore premature detonation或bore premature)。若砲管受損後繼續射擊,則變形破裂的砲管或砲閂等機構無法正常承受砲彈推進藥燃燒氣體壓力,依然可能發生膛炸。

膛炸為槍砲射擊異常造成結構損毀的泛稱。因此槍機/砲閂閉鎖不全、槍砲彈變形、槍砲膛阻塞、槍砲管變形破損、過量裝藥都是可能原因。而無法正常宣洩的推進藥燃燒氣體壓力則在槍砲結構弱點或缺陷處造成破壞,破壞模式包含槍機/砲栓損毀、砲管炸裂(spiked barrel)等。
















膛炸濺射的碎片可能殺傷車組乘員或鄰近人員,嚴重者亦可能誘爆車內貯放的彈藥燃油。



德軍野戰部隊火砲裝備單位皆配發不同口徑的火砲自毀炸藥(Sprengpatrone Zerstör,簡稱Spr.Patr. Z),俾在棄置火砲裝備時以延遲信管自行摧毀砲管。


因此眾多砲管炸裂的德軍火砲裝備多為自行摧毀後棄置。







砲口制退器用以將槍砲彈推進藥燃燒氣體導向預設方向,以減低槍砲管在設計後的晃動與後座力。此裝置對維持高射速自動槍械的射擊穩定性極為重要。部份底盤低的驅逐戰車廢除砲口制退器以避免貼近地面的火砲射擊時揚塵過大遮蔽乘員視線或暴露位置。但在取消砲口制退器的同時,砲管制退復進系統亦須重新設計以抗衡增加的後座力。
Jagdpanzer 38

裝備長砲身7.5 cm StuK 40戰車砲的四〇突擊砲Sturmgeschütz (StuG) 40 (即三號突擊砲F、F/8、G型)生產工廠在1943年十一月遭盟軍空襲損毀。填補四〇突擊砲產能缺口的方案就是四號突擊砲(StuG IV)與38驅逐戰車(Jagdpanzer 38,通稱Hetzer)。這些裝甲車輛雖然有類似戰車的構型,但不論戰術應用或開發生產都與戰車無甚關聯。

38驅逐戰車源自1943年三月德國陸軍裝甲兵總監海因茨•古德林中將的構想,以捷克製38(t)戰車底盤改造為38(t)輕突擊砲(leichtes Sturmgeschütz 38(t)),取代貂鼠(Marder)系列開放式砲塔戰車驅逐車及拖曳式戰防砲。此車後續改稱38(t)驅逐戰車(Jagdpanzer 38(t) für 7.5cm Pak 39 L/48),最終定名為38驅逐戰車。1944年三月首批三輛原型車製造完成開始測試。


於捷克布拉格的BMM (Böhmisch-Mährische Maschinenfabrik AG)廠首批生產的廿輛38驅逐戰車在1944年4月20日於東普魯士亞里斯(Arys,今波蘭奧日什Orzysz)由希特勒檢閱,以慶祝其五十五歲生日。但因其實驗性的剛性(Starr)砲座仍未臻妥善,檢閱完畢後即再入廠持續修改組裝。



38驅逐戰車裝備的7.5 cm PaK 39 L/48早期仍具砲口制退器,但迅即卸除取消。





在大戰末期,德國陸軍原欲以38驅逐戰車取代三號、四號突擊砲以及貂鼠戰車驅逐車,但其兩千五百餘輛的產量仍不足以達成此目標。





38驅逐戰車亦有安裝剛性砲座藉車體緩衝射擊後座力的衍生型,以零組件與製造程序的簡化節約成本並提高產能。此衍生型在外觀上具不同樣式的砲盾,但並未賦予獨立型號。




38驅逐戰車作為步兵支援之用,多配發步兵師的戰車驅逐營(Panzerjäger-Abteilung)。但其裝備的7.5 cm PaK 39 L/48本就是戰防砲,也是四號驅逐戰車(Jagdpanzer IV)初期量產型的主砲。所以38驅逐戰車對付蘇聯T-34、盟軍M4 Sherman之類的中戰車不成問題;對付蘇聯IS-2重戰車就得在一百公尺內近距離搏命。實戰中38驅逐戰車有在八百公尺以上距離獵殺IS-2的紀錄,但真實性有待商榷。

38驅逐戰車的通稱Hetzer (煽動者)應只是非正式暱稱。一說Hetzer為戰爭末期德軍標準化戰車(Standardpanzer)發展計畫(Entwicklung)之中噸位最小的E-10計畫代稱,而E-10本就計劃取代38驅逐戰車。然而位於捷克比爾森(Pilsen)的Škoda廠在1944年九月開始生產38驅逐戰車時卻誤用Hetzer稱呼,因而得名;但在與軍方澄清後即未再使用。不過在此後,Hetzer仍零星見於德軍文件之中。
象式戰車驅逐車,重戰車驅逐653營一連連部,1944年五月下旬於義大利羅馬南郊

crazydiamondc wrote:


模型所呈現者即因應1944年1月22日盟軍發動鵝卵石作戰(Operation Shingle),登陸義大利首都羅馬南方灘頭安齊奧(Anzio),而在二月中旬受命馳援的重戰車驅逐653營一連(1./s.Pz.Jg.Abt. 653)連部二號車,戰術編號102。因當時象式戰車驅逐車尚未全數升級改裝完畢,滿編十四輛的該連出動時僅配備十一輛。

此輛象式戰車驅逐車102號車序號150071,原為重戰車驅逐654營二連633號車,後由重戰車驅逐653營接收,咸信於義大利戰役中為該營一連連長Hellmut Ulbricht上尉座車。本車在1944年5月24日於羅馬南郊戰鬥中因發動機起火故障,乘員於戰鬥室內以手榴彈設置詭雷後棄車。


這輛以Ferdinand Porsche競標失敗的VK45.01 (P)/Tiger (P)底盤廢物利用,建構封閉式戰鬥室以搭載8.8 cm PaK 43/2 L/71戰防砲的車型,在1942年末開發初期本預計作為重型突擊砲,故暫稱「長砲管8.8 cm突擊砲」(Sturmgeschütz mit der 8.8 cm lang)或「虎式突擊砲」(Tiger Sturmgeschütz),同時以底盤設計者之名暱稱Ferdinand。

有鑑於此車型強大的戰防能力,德國國防軍裝甲兵總監Heinz Guderian中將於1943年三月將其自砲兵體系移轉至裝甲兵體系,制式簡稱因此由「虎式突擊砲」改為「虎式P構型戰車驅逐車」(Panzerjäger Tiger (P))。1943年十一月底由希特勒命名為「象」(Elefant),翌年二月間兩度經德國陸軍總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 OKH)通令正式定名且強制排除習用的Ferdinand暱稱。改易車輛名稱為象,與約略同時期此車型依據實戰經驗進行的戰力升級改裝並無關聯。

所以此車型制式簡稱作「虎式P構型戰車驅逐車「象」」(Panzerjäger Tiger (P) Elefant)。
Jagdpanther量產型式

Jagdpanther自1943年十二月起量產前期配備單筒身(monobloc)砲管8.8 cm PaK 43/3 L/71戰防砲。但砲管在多次射擊後有磨耗不均的現象,故自1944年五月起更換為雙套筒砲管8.8 cm PaK 43/4 L/71戰防砲以簡化砲管更替並節約物資。這是Jagdpanther前期與中期量產型的分野。



以砲盾銜接車身的部份而言,Jagdpanther前期暨中期量產型皆採銲接式小型邊框。1944年九月起除依命廢止Zimmerit防磁塗裝之外,砲盾邊框也改為外鎖螺栓式。這是Jagdpanther中期與後期量產型的分野。1944年十月起再加大外鎖螺栓式砲盾邊框的唇部。



此外1944年二月起已銲封駕駛員潛望鏡左側開孔,1944年十一月起即取消。除了這些主要的外觀特徵以外,Jagdpanther其它部位各種改款亦是琳瑯滿目;且因大戰後期生產並不順遂,不同時期的改款也多有混搭。
Ferdinand戰車驅逐車,重戰車驅逐654營二連一排,1943年七月衛城作戰期間

jollyroger14 wrote:
今年年中香港模型界最大盛事:香港國際模型大賽2025 本周末舉行(8-10日),現場精彩作品多籮籮,一起來看看!


戰術編號612的虎式P構型戰車驅逐車(Panzerjäger Tiger (P),暱稱Ferdinand)隸屬德國國防軍重戰車驅逐654營(s.Pz.Jg.Abt. 654)二連一排。



配備Ferdinand戰車驅逐車的重戰車驅逐653、654兩營由重戰車驅逐656團(s.Pz.Jg.Rgt. 656)節制,投入1943年7月5日於庫斯克突出部發動的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戰役結束後重戰車驅逐654營在8月6日之前將剩餘的Ferdinand戰車驅逐車全數移交予重戰車驅逐653營,移防法國中部布爾吉(Bourges)接裝獵豹驅逐戰車。這輛612號車也在移交之列。

實車具重戰車驅逐654營慣見的暗黃底色搭配深綠色線條之網狀迷彩塗裝。主砲防盾為初期的現地加裝型式,且該營部份車輛主砲防盾似只具紅棕色底漆,例如是役期間1943年7月13日因觸雷失能而由俄軍俘獲的一連連部501號車(現存俄羅斯Kubinka戰車博物館)。




當時重戰車驅逐654營營長為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Karl-Heinz Noak (1916-1978)上尉,故營部與連部車輛在左前側擋泥板以及車體上部結構背面左下角漆有字母N,並以下標標註單位:St代表營部(戰術編號首碼II,代表重戰車驅逐656團所轄第二營),而1、2、3代表各連連部(戰術編號首碼5、6、7)。



1943年底僅存的48輛Ferdinand戰車驅逐車全數運抵位於奧地利聖瓦倫丁(St. Valentine)的尼伯龍根戰車組裝廠(Nibelungenwerk),並在翌年元月起進行大修及升級。升級後主要的外觀特徵除了駕駛室加裝的MG 34機槍、車長頂塔、防磁塗裝(Zimmerit)之外,主砲防盾亦成為標準配備,但將其反向安裝使螺栓朝向前方便於拆卸。


約略在入廠升級的時期,虎式P構型戰車驅逐車的暱稱也依希特勒的要求改易為「象」(Elefant)。
感謝

突擊炮是隸屬步兵師

提供步兵直射火力支援
對藏身建築物,碉堡後的敵人,有很好的攻擊力

因爲常年塵戰
這種沒有炮塔的裝甲車部署在步兵師
比從裝甲師調派過來常規戰車
更能節省生產資源

近年來的 M10 應該就是這種觀念
都是在跟步兵單位一起訓練

畢竟要一臺70幾頓的M1A1大量去到處支援步兵,並不合乎戰術與成本

但 M10 的停產,可能不是單單無法空投的問題
這種支援戰車要空投??

明明就是 lav-25(105)防護力不夠而催生的

據說海軍陸戰隊希望用 M10 替代他們的 lav-25(防護力太差)
但呆灣市正在欣喜準備迎接他們的輪式 105,反正什麼都是輪式載臺


也許是美國再次調整他們的戰略佈局
也許傳統的陸地大戰,暫時不是美軍的選項
也許中國威脅更大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