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海公羊配上海劍羚飛彈


JoeyH wrote:
現在都沒公開射擊影...(恕刪)

恩阿,個人的想法就是導引,畢竟公羊有兩種尋標頭交互作用只要朝著目標"大致"的方向打出去就行了,而目前看影片中的劍羚就是單一的紅外線尋標頭(莫非魔鬼藏在看不見的細節裡),雖然能透過光學、資料練獲得目標得"大致"位置發起攻擊,但可以想見的這個"大致"的範圍肯定比公羊來的小,相對反應時間就拉長了。但看彈體應該比公羊大如果能拉長射程反應慢一點應該能互補(空射的8公里.........這),當然以上純屬個人腦補歡迎各界皮鞭伺候......................
weiben2001 wrote:
灘岸防禦火箭彈系統...(恕刪)

這些武器如果搭配 cm21 作載台應該算是不錯的結合
等於是cm21的遙控武器站
既然可以曲射當然也可以直射
84枚遙控紅隼反裝甲火箭也算可怕了
作為岸灘反兩棲裝甲足足有餘
或28枚反裝甲火箭加上56枚反人員火箭
這些都可以靈活運用
最重要是這一台武器只要兩個人在cm21內就能遙控
開到哪打到哪
hn1271n wrote:
這是固定陣地 所以可以直接加蓋 抗炸掩體 甚至 可以挖地道 將備用彈藥 和填裝人員 藏在數十公尺深的地底下 發射完畢後 人員再從地道進入有抗炸掩體保護的發射陣地進行彈藥填裝
感覺這套系統很適合北緯38度線的 南韓部隊陣地
最起碼比起MLRS這類多管火箭 這算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益的防禦性武器


共軍引進Su-30的時候順便引進了一大批射程115km的Kh-59飛彈
你看過他們用kh-59演習,在防區外把飛彈精準射入海島坑道口的影片(模擬我軍155長腳湯姆的炮陣地),你就不會講這種話!
那個距離不要說海劍羚,就算是劍二也根本摸不到敵人,你沒看到敵人就已經死了。
再說一次我是倒楣的外島兵,而且是精實案前的外島兵,外島的防務規劃到今天仍是二戰等級的腦包,不想點積極作為根本不用玩了!
國軍引進的空射陸攻魚叉二型精準度還比俄國貨高多了, 空射射程還達到280km左右,

加上具備精準地面打擊的魚叉二型還有多次實戰對地攻擊的成績,怎不見PLA喊壓力大???

話說解放軍的野牛氣墊船有達到10艘以上的數量嗎??? 個位數的氣墊船數量 就想進擊有數十萬大軍防守的萬公里平方島嶼

幾根稻草就當利劍??該說好傻 好天真???

rrcorp wrote:
共軍引進Su-30...(恕刪)
王孟源博士剛在中時部落格發表一篇文章評這段視頻--------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bloggerinfo
王先生簡歷
長於台南,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哈佛大學物理硕士及博士,後轉往金融界,歷任巴黎银行研究主管,瑞士聯合银行经理,瑞士信托经理,现已退休。業餘興趣在於研究經濟,軍事和歷史。
+----------------------
讓我們看看專家怎麼說
+--------------------
前天中山科學研究院的官方頻道發表了一段視頻,國軍一艘500噸級的沱江艦面對共軍一艘6000噸級的052C級驅逐艦再加上兩架SU-30MKK,不但攔截了兩波分別是次音速(應該是YJ-62,不過視頻裡面的反艦飛彈由垂直發射系統發射,這已經是錯的:052C的反艦飛彈都裝在傳統的傾斜式發射架裡,垂直發射系統裡的都是HHQ-9防空飛彈)和超音速(看來是俄製的Kh-31A)的反艦飛彈,居然還能還手攻擊,把052C和SU-30MKK都打掉了。稍有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腳本不靠譜,但是台灣民眾素來不以常識見長,所以我只好在前文《台灣沒有航母殺手。 。 。也沒有需要》的基礎上再做一次詳細解釋。

首先沱江艦和052C+SU-30MKK根本就不在同一個檔次上,共軍最可能是派幾架直升機就把國軍的沱江艦隊打發了,國共雙方如那個視頻所描述的情形來交戰基本上是沒有可能的。為什麼它們不在同一個檔次上呢?光看武器的射程就差好幾倍:YJ-62的射程超過600公里,沱江艦的雄風2和雄風3型反艦飛彈都不到150公里,052C根本不可能讓沱江艦開進射程。同樣的,Kh-31A射程50公里,海劍二型射程低於30公里,怎麼有可能打得著SU-30MKK?

好吧,讓我們假設共軍真的笨到把052C和SU-30MKK都開進沱江艦的射程,那個視頻仍然是100%的幻想。沱江艦根本就沒有對空雷達,不知要如何偵測和鎖定SU-30MKK?連美軍3000噸級的LCS都因裝不下陣列天線而被認為對SU-30無還手之力,必須拉長到4000噸才能勉強裝下一個小盾(參見前文《未來十年的中美武器對比(三)》),500噸級的沱江艦在未來也永遠不可能有能力反制現代戰機。不能偵測和鎖定空中目標,裝上海劍二型就完全沒有意義;所以這純粹是中山科學研究院自我意淫的卡通裝備,國軍海軍雖然無能,大概還沒有蠢到真的會改裝海劍二型的地步。

整個視頻最高潮的海劍羚飛彈近迫防衛系統也一樣是卡通裝備,我們只能希望國軍海軍沒有蠢到會採用的地步。中山科學研究院的海劍羚系列改裝自AIM-9P4,而AIM-9P系列是1970年代美國研發的外銷專用響尾蛇飛彈,也就是自用的AIM-9L/M的降級版;其中AIM-9P4是全世界有全向攻擊能力的紅外線尋標頭中最原始最弱的,連1982年開始服役的AIM-9M上的早期反反制能力都沒有。根據視頻,中山科學研究院更換了前翼和後翼為折疊式的以便裝入彈箱,然後在彈身中段加了一個資料鏈接收機,懂軍事的人看到這裡就應該笑得滿地找牙了。這是因為用在近迫防衛系統的飛彈如美國的RIM-116或共軍的HHQ-10都必須自主工作才能對付飽和攻擊,所以都裝有被動式雷達接收器+全向紅外線尋標器來做雙重制導,海劍羚有資料鏈接收機就代表它自己沒有偵測雷達信號的能力,必須靠母艦提供坐標(可是沱江艦沒有對空雷達,不知要如何提供坐標);也就是說它還是只有30多年前開發的降級版紅外線尋標頭。近迫防衛系統因為反應時間很短(從目標進入射程到擊中母艦~10秒左右)對飛彈的要求比一般的防空飛彈還要高得多,不但必須雙重制導,而且必須有極高的加速和轉向能力,AIM-9P4連做為普通的空對空飛彈都早已落伍,要做為近迫防衛飛彈自然是完全不夠格的;光是視頻中後翼仍然是1970年代的“滾轉副翼”就代表它沒有矢量推力噴嘴,所以又只能是笑話一個。以這樣不夠格的飛彈來擊落3倍音速的Kh-31A,而052C的HHQ-10反倒不能攔截2倍音速的雄風3型,這就是典型的卡通邏輯。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rrcorp wrote:
不才以為1200m.84發打完要如何裝填? ..(恕刪)


這東西是模組化整個發射箱一起換
要是84個一枚一枚裝,裝完仗早就打完了
看看專業的評析怎樣講:

轉自 "鈞事評論 (梅復興 臺海安全研析)" Taiwan Security Analysis


就目前對「海劍羚飛彈系統」極有限所知,個人歸納出以下幾點觀察與大家分享:

1.)「海劍羚」飛彈的「影像式紅外綫尋標器」應該是使用焦平陣列(Focal Plane Array/FPA)感測器。比起之前(例如海欉或天劍一的)掃描式紅外綫偵測器,影像式陣列不僅可感應紅外訊號強度上的差異,有效感測距離較長,更能藉由紅外訊號的某些特性來分辨目標vs.環境雜訊或人爲干擾,從而具有較強的抗紅外綫反制能力。

我們目前對「海劍羚飛彈系統」的確切技術規格一無所知,但其「影像式紅外綫尋標器」保守研判應為128x128焦平陣列。這基本上與AIM-9X的尋標器(1990年代中後期技術世代)相當,就科技水準而言應該與RAM Block 1相近、甚至略優。當然,2015年的訊號/影像處理軟硬體均勢必遠比RAM Block 1研發完成的年代要先進。


然而,影像式尋標系統訊號整合所需時間較傳統紅外綫偵測器普遍要長,理論上可能需要多至10倍的積分處理時間,可能超過10毫秒。先進的高能量訊號處理器雖可縮短絕對反應時間,但影像式尋標器對彈體的穩定性要求還是要比舊式的紅外綫尋標器為高。


2.) 與美國「公羊」飛彈( RIM-116 Rolling Airframe Missile/RAM)不同的是,海劍羚的彈體並不滾轉。RAM當初設計之所以需要滾轉,一來因其雙模尋標頭上只有二組超外差(被動射頻接收)天綫,彈體滾轉一來可提供較完整的訊號接收涵蓋,二來也可增進(沒有尾翼之)彈體飛行穩定性,同時尚可減少飛彈所需之控制翼面(減輕重量)。從影片中可見,海劍羚彈的尾部控制採用了沒有陀螺舵(滾轉副翼)的自轉翼組,彈體本身並不滾轉。然因海劍羚彈沒有類似RAM的被動射頻天綫,所以這並不影響尋標作業。 海劍羚彈採用此設計之主要目的顯然係配合換裝「影像式紅外綫尋標器」所導致的較高彈體穩定需求度。自轉式尾翼可減低彈體振蕩與搖晃,並大幅簡化彈體的滾轉控制,提高飛行穩定性,同時縮減控制翼面大小,減低飛彈的整體尺寸與重量。


3.) 海劍羚裝有「資料鏈接收機」,表示應設有數位自動駕駛儀,可透過指揮導控。這使得該彈具有發射後鎖定 (LOAL) 之能力,也可於發射後提供飛彈更新目標位置,以優化攔截飛行路徑,有助增加飛彈有效攔截射程暨或保留較佳末端攔截動能。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假設)海劍羚彈仍使用天劍一現有的發動機,其有效射程也會長於陸射型的劍一彈(約9 公里,與RAM Block 1 相當)。


4.) 海劍羚系統採用美制方陣快炮基座,以16管發射箱取代20公釐炮塔。使用美海軍制式的基座固然有其(重量,空間足跡,電力等)限制,但也有可靠耐用,易於安裝,後勤保修體系已完備等優點。

拆除炮塔意味著喪失了方陣系統原有的射控雷達,雖在基座左側加裝有光電追蹤儀,但對空搜索與目獲主要還是得倚靠其他的艦載偵測系統。這表示海劍羚系統必須仰賴與艦艇之戰鬥(指揮)系統整合,不像方陣快炮或海公羊系統那樣具自屬射控能力並可獨立作業。但與戰系暨其他艦載偵測/電子系統整合的好處則是偵測手段較多樣化、蒐索範圍廣、目獲機率與目標辨識能力較強。

海軍主戰兵力上的對空蒐索雷達整體性能應優於方陣之雷達,天線位置也多半高於方陣的雷達(是以看的更遠,尤其對低空來襲目標)。視情況,艦上戰系可依雷情“提示”海劍羚系統之光電儀追蹤目標,然後發射飛彈、以紅外線全程歸向模式接戰。或者可直接以雷達目標位置為發射依據,然後再透過資料鏈指揮在空的飛彈進行射後鎖定(LOAL)。理論上,裝備精密電戰系統(例如SLQ-32)的艦艇甚至還可以電戰天線所接收到的(來襲飛彈主動雷達尋標器)訊號做為發射海劍羚之方位依據;事實上,RAM飛彈系統原始設計的接戰構想就是如此。只不過,海劍羚還有RAM (至少Block 1)所不具備的數據鏈射後更新/指揮功能!

中科院所公布的影片其實應該只是概念的示意,並非「海劍羚」或「海劍二」之實際完整構型。譬如說,以「沱江級艦」在片中所顯示裝備之雷達及相關導引設施,恐怕無法完成片中所展示的對空接戰。不過,相關(具3D功能的)雷達等系統已在規劃測試中,在未來數年內應即可成熟上艦。


5.) 最後談談「海劍羚飛彈系統」這整個構想。個人認為,這是國軍近年來少見深具原創性與積極性的武器發展計劃。姑且不論該系統有多成功或整體性能究竟有多好,中科院(以及能夠提出構想需求,並同意出借方陣系統協助研發的海軍)敢於、能於將新技術融入現有武器系統,而創造出得以滿足嚴峻威脅所帶來迫切需求之自主解決方案,就是非常值得我們肯定的作為。老實說,中科院(與國軍)長年以來所欠缺的正是這種勇於嘗試創新的積極性。這也是此案最令人感到精彩之處!

「海劍羚」不僅飛彈的設計頗有巧思,也脫開中科院/國軍多年來始終在模仿、複製、追趕美軍已服役(並在技術上已落後半個到一個世代)系統之刻板模式,展現了一定的技術脈動掌握、自信與前瞻。連影片的製作也堪稱精緻,整體而言可說是個高品質的呈現。我們應該為中科院及海軍喝彩鼓勵、支持他們繼續努力克服(相信絕對還有很多)後續的困難!
yangdai wrote:
王孟源博士剛在中時...(恕刪)


沱江艦打掉052D跟兩架戰機 這點很誇張 我想這大家都知道~

台灣一般人根本懶得吐槽 只有無聊人(尤其是大陸人)才會在那無關緊要的演出上大做文章

那傢伙說海劍羚是用"30多年前開發的降級版紅外線尋標頭"

這是眼睛壞掉還是故意無視? 影片明明說得很清楚 尋標頭改成了影像式紅外線尋標頭 跟AIM9X海公羊也是影像式的

連中文影片都看不懂 這樣能叫專家??

cche1079 wrote:
看看專業的評析怎樣...(恕刪)

小弟有問題的點在於就算是焦平陣列但總不會先進到180度的甚至更高的紅外線視角吧?若真的是這樣還真是科技的一大突破。接戰範圍超大
王博士是土生土長的台南人,不是大陸人。

導彈不是飛機,不會裝誘餌之類的東東,海劍羚的紅外線是影像式還是熱源追蹤對它都一樣。
使用影像式紅外線,因為比熱源追蹤反應慢,反而不利於對付高速來襲的導彈。
王博士這篇文章談到海劍羚認為沒這麼神立論在於
---
用在近迫防衛系統的飛彈如美國的RIM-116或共軍的HHQ-10都必須自主工作才能對付飽和攻擊,所以都裝有被動式雷達接收器+全向紅外線尋標器來做雙重制導,海劍羚有資料鏈接收機就代表它自己沒有偵測雷達信號的能力,必須靠母艦提供坐標(可是沱江艦沒有對空雷達,不知要如何提供坐標)。
----

海劍羚是影像式紅外線還是熱源追蹤其實無關文章宏旨。
双标很容易被揭穿打脸。至于不要脸天下无敌的鼠辈,怎麽造谣鬼扯,也不会感到愧疚不安,因为那是他的职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