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第一部自己的機車
高三時,我花光了我從童工開始每逢寒暑假打工的薪水,再跟我老爸哭窮才要到的機車
代價很大, 我爸拍我的肩說出以下很沉重的話,
"18歲代表成人,也代表家裡以後不再給你金錢支助"
於是這部機車如同以上的各位好朋友一樣, 陪過我生命中的青澀青春期
也載了幾個馬子,也摔了幾次車子,也為此縫了幾針摔斷了幾隻牙,青春肉體上留下回顧在每個照鏡的日子
迎光帶給我的最大影響,還包括讓我從事汽車事業為我人生中的收入來源
高中時,我先跟機車行老闆變成好朋友,會拿電錶應證汽車科教的比較電阻所用的油箱錶設計
專科時,我會自己把空氣濾心跟機油濾心在每一個1000km保養週期時在家裡的車庫更換之
當兵時,從外島修完戰車回來,返台假的兩週,我會把迎光拆光光,一個個軸承細部潤滑
就業後,當保養廠學徒的我,最大的娛樂就是修完車後把迎光等比添加各式各樣汽車用的油精做為測驗
也為此,甚至後來還攻讀某國立大學車輛工程學系,最後到某中外商合資公司擔任技術主管
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因為迎光阿~~
我看完所有好朋友在以上的留言,我發現就賞文的觀點有以下面向:
1.車禍:果然十次車禍九次快,車愈好騎,命愈好丟
2.型美:迎光的設計前衛中帶典雅,在當時的產業裡有完全的competitive advantage ,even until now.
3.性能不佳:此部份,個人有些小心得,在技術部份再與大家分享,不過就像娶了正妹一樣,享受美貌,我們也承擔風險嘛!
4.感觸:這部份不管是飆車的,載妹的,革命情感的,修車修到爆的,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我們都深深的為這款車子著迷著,我們的情感也都因為這部車子與我們的生命緊緊連繫著,我想結果是相同一個,我們感謝你阿~迎光~謝謝你帶給我們如此美麗深刻痛苦也難忘的回憶...
分享性能不佳部份:
我對機車的市場分佈與歷史沿革的部分,了解其實不算太深, 畢竟我不是機車產業
但就迎光這部車子,我倒是有一些小心得,我把它分類成以下幾個系統,有誤處同好們請多包涵,
1.引擎:
a.廢控部份:據說(我不熟的我會說據說)引擎有分成第一期與第二期,我沒見過第一期,我買時是西元93年,理應是二期環保時代,油箱部份增加了EEC油氣蒸發回收系統(加個碳罐儲存油氣當發動時再吸回化油器燃燒掉,避免污染大氣),排氣管增加觸媒以還原方式降低廢氣中的Co,Hc廢氣排放,說實在的這部份在當時有並沒太大影響,但在此時如果您仍要騎成迎光的話,理論上二期比較有機會通過環保排放的測試.
b.散熱系統:也就是為人垢病的出問題處,一般正常四行程散熱方式,若以汽車來談,會有所謂大小循環,而流動模式則是經由水泵浦將冷卻液打到車前方水箱,再經由水箱風扇(電動或機構)或行車風速來散熱,迎光很妙,它水箱小小一個裝在右側(以駕駛者為騎車方向為依據),理論上風速散熱角度就頗不佳,散熱片幾乎沒有一處是正面迎風,再者,其風扇是由一個小小的塑膠葉片由曲軸另一端伸出來連接皮帶來帶動,在氣體或流體力學的角度看來,頗為弔詭,很像你
打高爾夫球明明中心處最有甜蜜點的效果,你卻用竿子的最尖角去迎球,效果當然不佳, 風險一定很大,為何很大?迎光在怠速時轉速最低,偏偏此時散熱效果最差(沒有行駛中的風速加上我剛說的曲軸帶動皮帶,皮帶帶動風扇,風扇在低怠速轉速慢時轉最慢),我想這是它為何會造成汽門常積碳最大的原因,燃燒溫度最高處就在汽門處,此冷卻系統的流動設計是由水箱流到汽缸頭又流回水箱,有別於一般設計,由水箱流至汽缸頭再下流到汽缸本體再回水箱(以高中汽車學水箱水之上進下出為參考,不含現在其他品牌各式各樣的散熱模式),因此,迎光的散熱路程很短,熱才剛出門就馬上回家了,再者,散熱效果很差,每天都用小指頭在撐全身做伏地挺身,早晚小指折斷,日積月累下來,折壽之路不遠矣.
c.點火系統:是不是叫CDI點火我不是很清楚,總之它是一個控制在活塞上死點前幾度時點火的的功率晶體,有別於汽車當時使用分電盤以及曲軸凸輪軸sensor作為輸入及控制依據,我印象中沒有像車子的ECM的最簡模式,迎光就是個CDI晶體在控制,我有加裝過那個俗名叫啥來著" 馬力增加器還啥"據說會強化點火(也就是提高跳火電壓),讓燃燒有更為完全的機會,不過我感覺那效果很有安慰的作用,這麼多年了,它還在那,其實剖開來看不過也就是把高壓導線再拉開一點間距,讓電的傳導在跳火前已經有第一次短暫的跳火而升壓之,第二次跳火時當然會有較高的跳火電壓產生,為此,我還拿示波器查核過,馬的我真的吃飽沒事幹...
d.燃油系統:從油箱到化油器的路程很短暫,但如果仔細看,有個很妙的裝置串在其中,就是汽油濾心,迎光的油箱是一般的鐵殼,時日一久,會有鐵屑雜質什麼的沉澱在那,此時那個紙做的看起來很沒用的汽油濾心就發揮作用了,我每一千公里都會更換,也都會看到一些小雜屑在上頭,可惜的是,既使是yamaha維修站,他們大多不知或不願(那一個成本好像30塊吧)做此保養的服務...
e.潤滑系統:迎光的機油很妙, 不多不少,剛好1100cc,馬的講到這我就有氣,哪一牌的機油是賣一千一百西西阿,大多1L或0.9L,於是我每次要買兩瓶,再帶一瓶回家,再每次再帶過去,在那段歲月裡,我家置物櫃裡放的都是濕濕的機油瓶,我還記得我被那老闆框說亞拉機油很棒,一瓶五百五我也買的很爽,現在想起來真扼腕,再者,迎光的機油濾心也如同上述汽油杯一樣,便宜又不好換,它就放在引擎本體正下方,整個人要趴在地上拿17(的樣子)號套筒在那邊轉呀轉,換完兩次後又要換一條油封,我想很少人換過,我都自己換,累的跟狗一樣,但是,我車子沒縮過缸!!!!
f.進氣系統:原來的迎光是使用海棉狀與一塊鐵絲網狀的空氣濾清器,分別過濾細與粗顆粒的進氣異物,那很麻煩,每次保養要拿軟性洗潔精用手慢慢洗,如果你有把車翻倒過,機油還會有部份回流到那邊(應該是曲軸箱通氣口的設計緣故),搞的又黏又髒,還要安慰自己說本來抹上一層薄薄機油就可以更佳的過濾髒污,後來迅光150出來後,我就把它換成迅光的紙質,它們的螺絲孔都相同,但是迅光的比較流線,會有點卡到外殼,要拿挫刀在左飾板內緣稍微修飾一下,就沒問題了(我那時在現場當學徒整個很有勁).
2.變速箱(傳動系統):
迎光設計是前普利盤後離合器中間皮帶帶動,有點像NCVT的無段變速設計,
a.普利盤與普利珠高中時因為經費及興趣關係,我會自己去單換普利珠,因為普利盤其實要磨到有溝槽出來其實要有點時限,而耐用就是省錢,嘗試各式各樣的普利珠有一陣子成為我的下課後娛樂活動,不同的重量配置帶給我不同速程時的反應感,我其實有點忘了,似乎是輕一點的起步快,重一點的拖尾速的樣子,總之,很有趣~哈哈,現在想起來都還有點手會熱的感覺;
b.後離合器組:離合器的部份其實做的不好,不好的第方在於材質,迎光的趨動離合器片是進口的,接合的離合器座(碗公)是台製的(我只是看這兩個部品的包裝,不一定準啦),過硬的離合器片遇到一般的座,容易產生" 機機機機機"起步時的尖銳怪聲,當時摩托車行保固我的方法是,加油門--->急煞車--->再猛加油門--->再急煞車,大概十幾次,利用瞬間加速的方法將離合器片磨熱磨軟,使異音消除,我跟你說,我當時很想用棘輪板手往那個師傅的頭上砸下去!!!他媽的我的全新迎光你這樣給我玩!!!最後在我堅持下(每天去報到連續三週),它們辦了另一個全新的離合器片給我才了事.
c.皮帶:皮帶沒啥好講的,汽車二到四萬要換看龜裂情況,自己騎車就兩萬換吧(我都一萬或八千),斷了很糗.
3.懸吊系統:迎光的避震器為前後雙叉,既軟又Q,前叉我換過一次了,後面的還頗不錯,傳說中的三段可調其實就是避震器上座在彈簧接合處有三個Lock,你喜歡就自己調吧,我覺得沒啥FU.
4.輪胎:我記得我換過很大一條的胎(會講這麼沒有數字依據的話我感到很抱歉,我真的忘了也沒研究),的確很穩,也小耗油,我記得是登路普的,還不便宜,安裝後只差0.5公分就會磨到兩側,很有趣也亂有成就感的當時...
5.車身電系:起動充電部份其實還算穩定,我看過幾個電盤壞了,可能一段時間後也要換個起動馬達,不過個人覺得這部份還算穩定.
6.燈光系統:當年我有加過強光器(現在大家都改氙氣頭燈加凸透鏡聚焦了),感到沒啥用,原理上就是By pass 過電瓶,直接由電盤那輸電,電壓自然高過電瓶,但缺點就是很像二行程機車,怠速暗,高速亮,沒啥實質作用.
寫的差不多了的原因是因為, 我肚子餓了,需要去覓食
不過我想也寫也夠多了,就單純回憶加分享,這是我第一次在這Po文
請多指教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