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O的傳奇從1990年開始,經過許多地點轉換,在2002年府都建設在竹溪畔蓋了這棟何必館後,便開在這裡一樓,其實在2002年之前,ORO在台南人心中便小有名氣,但從竹溪店開始,因為室內空間更大,所以老闆陳曉明與ORO御用設計師陳豐堯更能放手將大量的ORO經典元素套用在ORO,轉讓後還沒來參觀過,剛好今天有空,便過來了,順便看看跟以前有啥不同。

竹溪也算是台南歷史名溪,竹溪煙雨還曾列名府城12勝景,但能活到現在沒淤積也是個奇蹟,它的源頭就在現在整建完成的巴克禮公園內,所以下次有人有空的話可以試看看從那裡游到健康路這裡,但可能不能換氣。但因為台南污水下水道接管率低,又因人口成長,所以1990年開始,跟運河一樣,污染嚴重,後來2000年時有先做簡單的整治,闢成現在的兩旁公園步道。
然後在2002年,何必館完成時,府都建設捐贈了一座走得橋,用意是讓何必館的住戶,可直接穿過竹溪,走到對面的公園享受綠意,不然早先的話,不是要從健康路繞道,就是要從更後方的鳳凰吊橋走過去,這後面有接竹溪禪寺,有座納骨塔,對面就是忠烈祠,還有擬真的棒球選手塑像,所以早年很多人喜歡帶女生來半夜走吊橋試膽量,趁夜黑風高時再一舉上壘或得分,但自從府都建設捐了走得橋,後來騰揮建設也有樣學樣,捐了另一座橋,叫有得橋後,這裡就變的不一樣了。然後2004年左右,市府撥經費找來專家學者進行分期的人工濕地模場實驗,那時還做的煞有其事,不料天算不如人算,在眾多因素紛擾下,終究告終,不過市府也不死心,去年再度以府城十二勝景之竹溪煙雨—永續生態博物園為名,報名參加行政院的臺灣城鄉風貌整體規劃示範計畫,結果就靜觀其變囉。

總之,有小溪,有公園,有綠意,加上府都建設這棟獲得第一屆台灣住宅建築獎,集合住宅類第二名的何必館,在眾多條件加持下,ORO開始在台南以外的地區爆紅,甚至成了外地人來台南必探的一個朝聖景點。後來老闆陳曉明說他受不了咖啡店內桌上,都是顧客一台台手提電腦,雙眼盯著螢幕,忘了體會空間的氛圍,破壞喝咖啡氣氛,故盤讓出去,退出ORO經營。

門口,維持一貫的低調,被綠意所圍繞,甚至連招牌的ORO三字都不甚明顯,不過這也不打緊,只要咖啡館營業時間,過來看到停一排車,門口一堆人就是了。

早上9點到的時候,已經有人在等了,ORO轉讓後,新任經營者將早餐時段提前至8點半,所以9點來只能在門外吹風曬太陽了,不過店家的外場接待員,會很感心的送上一杯冰的紅茶讓客人消消火。

旁邊的水池,放了個白鷺鷥的藝術品,配合著水池、綠意,活化了背後的清水模。

在持續的用念力放送進店裡,約莫1個小時後總算輪到了,進門的第一個感覺,真涼,好爽。坐定後環顧了一下四周,嗯,空間格局仍維持原樣,並沒太大改變,該在的元素仍然在,客人也一樣爆滿。

它一樓算是個L型,進門後直走到底是吧台,然後右邊是落地書架,吧台的座椅一貫採用Hans J. Wegner的Y Chair,服務人員也是整齊的白衣黑褲。

室內樓梯下這一處的座位,個人覺得是最特別的地方,帶有一點隱秘的感覺,不過這是以前的照片,牆上這幅佛頭已經搬到Dawn room了。


樓梯間,落地大玻璃,採光良好,這裡本來有隻狗狗,也隨著搬家帶到Dawn room了。

從二樓看這個招牌的落地書架,更顯壯觀,這在當時是很嶄新的概念,當然啦,放在上層的書,基本上是沒人那麼搞肛會去拿下來看的,若以現在的設計概念,會直接從二樓這裡拉一個步道過去,像毛鏗一樣,就方便多了。

二樓一樣有用餐座位,相對於一樓這裡,安靜許多,還有陽台可走出去欣賞風景

繞完一圈連廁所也進去留個記念後,嗯,大致上都還保有ORO的精神,便回座了。生菜沙拉配凱撒醬,它另外還有3種醬可選,濃湯、果汁則是二選一。

早餐,太陽蛋,嗯,連主餐也維持一貫的清貧風格,基本上就不多介紹了。

早餐,散蛋,同上,請不要考慮啥CP值的事。

冰卡布其諾、維也納咖啡,嗯,咖啡的水準仍然很棒,沒有因為轉手就掉了,維也納咖啡那種鮮奶油、奶泡與咖啡交融,帶有甜味的芳香,與Espresso的醇香微酸及細緻綿密的奶泡仍然是熟悉的味道。
註:ORO也有會員卡@2,000,會員可優先訂位,非會員需現場候位。不過它的位子比Dawn room多很多,比較不用怕沒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