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角枝 咖啡 喫茶 輕食


位於大埔街89巷與樹林街2段,三角窗的這棟老房子,在google map實景地圖上,還可看到之前被炮仗花圍住的樣子。






這棟本來的屋主是位公司老闆,屋齡超過60年,後來將其出租,布條剛掛第一天,就有人打電話去詢問,一直到它在改建時,詢問的電話仍沒斷過,因為地點實在太好,而在改建時,不少人經過還會一直詢問這棟房子的用途,怕它就這樣被拆了,在知道有人會接手用心經營後,才放下心來。

旁邊現在被綠色鐵皮圍住的地方,是軍方地,更早之前這裡有棟更美的房子,可惜沒留住,而咖啡館與軍方地的中間這塊地,屬於咖啡館屋主所有,一直通到後面,目前並未加蓋,做了綠化。









咖啡館的經營者李先生租下後,將它做了園藝造景,還布置了平台露天座位,加了盞復古路燈,晚上開了燈別外有感覺。



原本的入口就在樹林街上,現在則改到了旁邊,進出也安全些,進去後是個小庭院,目前也做了園景,假日的時候,有朋友帶了柴犬來,客人看到很開心的跟牠玩耍。

晚上小院了吊燈亮了,裡面咖啡館也透出光影及講話聲。



推門進去後,發現曲屋咖啡的老闆阿偉正在櫃檯,「沒啦,我來打工的!友情贊助。」原來鹿角枝的老闆是他的朋友。




吧台後方蒐藏了不少咖啡器具,而阿偉煮虹吸咖啡的爐具,還是多段式點火的,很特別。




吧台後方及吧台上,都放了一些頗有禪意的造景,有石,有樹。




這棟老房子的樓梯在中間,過了樓梯後方有個以前當飯廳的小區域,旁邊有廁所,廚房在另一邊,櫃子裡放的是老相機,一樓的地板在整修時也改成了木地板。



走上二樓後,左右兩邊都有座位,這棟獨院房子是四面採光,之前2樓隔成了3間,整修時拆除了,變成了大空間,天花板則拆除裝潢,露出樑柱,再重做防水。




晚上,點亮了牛奶玻璃老燈,氣氛出來了,這裡做的最好的是保留了老窗框,周邊刷上黑漆,有不錯的視覺效果。



最後方有和室座位,旁邊牆上掛了老照片,室內的一些細節都處理的不錯,視覺比例上很調和。

老闆上來時,趁了個空跟他聊聊,他跟藝托邦畫室的小薛,是嘉義師院美術類系的同學,10多年前就一起在蒐集老物,也有在網拍,所以跟現在老屋再造的一些經營者都或多或少認識,「鹿角枝是國畫習畫的基礎,是根本。開咖啡館對我來說是新的嚐試,也要從根開始做起,所以我就取了鹿角枝。」



白天來的時候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感覺,多了一桌桌的家庭聚餐,有幫兒子組模型的老爸,有帶小孩來用餐、聊天、看報紙的家人。








2樓一樣放了不少老物,像門邊這2架電風扇,是大同出的第一代風扇,早年塑膠射出技術還不成型,所以電風扇的底座外殼乃至扇葉,都是金屬的,非常的沉,吹動起來帶有遙遠年代才經歷過的聲音。



早上有供早午餐,點了一份,還有一份是溫沙拉,入秋後,在陽台享用早午餐,切片香脆的培根包在兩旁綠意延伸出去,外面正對的地方是台南大學正門。

另一份是溫沙拉,這份我蠻喜歡的,新鮮的生菜淋上了油醋,半熟的蛋包劃開後流了出來,加上肉片,是早晨的清鮮美味。



晚上過了6點後,只供應咖啡、茶飲,點了拉米尼塔,朋友點了熱可可、卡布,飲下迷人的咖啡後,BGM播出的爵士樂,在老空間裡的腳步也顯得特別輕盈。

外面2樓的小陽台,可以俯瞰整個街道,外國老師坐在這裡看書,燈光從後方投射過來,剛好是最舒服的角度,1個小時後離開了。


我們便移到外面,幾個中年男子開始話起當年,涼風吹來習習,夜也漸漸深了。

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