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博物館的前身原是安平海關於一八六五年設立,是當時商船進出安平港的關卡,進口的商船貨物必須在此停泊繳交關稅。一九二六年台南新運河開通,全長三千七百八十二公尺,寬三十七公尺,連接台南與安平兩地,使往來船隻得以直接進入市區或通達外海,更帶動了安平地區的經濟繁榮。直到一九七八年,因安平港淤塞,海關移置到新安平港,自此舊安平海關建築就這樣荒廢了二十幾年。
工作人員還說當時安平類似水都,船從海關進入後,就可以開到你家的後門,直接上下貨,在現在的四分局旁有一個日式建築就是當時的報關行。

牆外的牌子

門外的營業時間寫著到下午5點,我們只好在外面繞著看,朋友看見一個工作人員出來,就上前詢問參觀時間,工作人員說還可以參觀,經查詢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四10:00~17:30,週五至週六10:00~21:00 (如有錯誤請告知),假日時戶外還有歌手表演,聽到這樣就一頭鑽進這棟老建築裡瞧瞧。

一進門,工作人員很殷勤的招待,要我們坐著看運河的由來介紹影片,還端了二杯茶請我們,不過茶來了,小蚊子也來打招呼了,裡面有點悶熱,但沒見到電扇,這個有待加強吧,牆上掛著很多跟運河的老照片,只知道這條運河從小時候就有了,而且小時候那條運河很臭,直到國中時才開始整治,後來才有划龍舟的比賽,整治前是沒人敢在這裡比賽的。


門口的左邊有一塊黑板,記錄著出入的船隻資料。

看完影片介紹後,就往後面房間參觀,後面房間有賣紀念品,和一些擺設。

房舍建造於日據時代,外觀是傳統的木構建築。內部採用「編竹夾泥牆」,先以竹條編織成網狀的壁體,在其內外抹上泥土,泥中參雜稻草、稻殼,是相當古老的築牆方法,這就是泥牆實體及內部構造的介紹部份,因為是手機拍的又加上光線很不好,所以有點手振。

門外的掛牌

戶外的餐飲區,有賣飲料和輕食,不過沒有去注意是在賣些什麼,中間已有晚上要表演的團體歌手,開始放音樂暖身了,我們剛到時,裡面只剩一對情侶在吃東西,一晃眼,就出現不少人。

百年的老榕樹化身做愛情樹,上面掛滿了不少牌子,寫著願望。

後院的一個老防空洞,裡面淺淺的,躲不了幾個人,防空洞後就是一片草原,連接著運河步道。

如果有來台南的話,可以來參觀,了解台南運河的由來與變化,這裡是全台第一間以運河為主題的博物館,但因為空間及人員的限制,展示內容除了運河的簡單歷史外,僅有在安平港口活動的各式漁船模型。
逛完了可以去旁邊的延平老街走走,有小時候的一些童玩和蜜餞和小吃,安平古堡也在旁邊,可以一起去參觀,門票50元半票20吧,台南人~免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