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星期日,從台南一路開到蘇澳新站,將車停在蘇澳新站後搭火車到花蓮,準備星期一要來拍 CK124 進到花蓮臨港線鐵道,這次是 CK124 史無前例的首次開進花蓮臨港線。
但是在前往花蓮的路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鐵道活動,就是今年才整理好開放一般民眾行走的草嶺隧道。
草嶺隧道位於福隆到石城中間,是日據時代台灣第一長的鐵路隧道,總長度是 2165m ,穿越的是雪山山脈的最北端,當年(1924年) 的工程,可沒有現在的 TBM 等等的專業機台作業,不是徒手挖掘就是只有用炸藥,雪山山脈的地下水脈又特別多,工程難度不比現今的國道五號的雪山山脈還難,因此當工程完工之後,隧道西口上的提字 "制天險" ,這三個字說明了一切。
在往福隆的過程當中,順道經過的幾個景點也拍個幾張。
這張是之前發表過的崎頂舊隧道的鐵道園區,一列北上的 PP 呼嘯而過。

雙溪到貢寮間,DR2800 通過了雙溪,這一段宜蘭線鐵道,經過了雙溪的沖積帶,山景與河谷中,火車穿梭而過。

台灣有一首民謠,叫作 "丟丟銅" ,歌曲的發源地就是草嶺隧道,先前有提過,雪山山脈的地下水脈很多,即使打通隧道後,水還是會不斷的滲出,所以火車行經隧道內,水滴到車窗甚至於車內,產生的聲響,加上車輪與鐵軌產生的韻律,填上詞後真的是生動的描寫出當年火車過山洞的實況。

前方就是整理好的草嶺隧道西口。

當年的提字依然清析, "制天險" 三個字說明了工程的險峻。

日據時期台灣第一長的鐵路隧道,從福隆到石城間,這一段路線鐵路大約 5km ,但是如果是走濱海公路,則大約 14km ,為取得一個最短路徑,當年不得不打通這個穿越雪山的草嶺隧道。

一直到北迴線鐵路的觀音隧道 7740m,才超越了草嶺隧道成為台灣第一長的鐵路隧道,不過民國 80年通車的南迴線鐵路中央隧道 8070m ,才又超越了觀音隧道,近幾年完工的北迴線鐵路雙軌電氣化工程,新觀音隧道總長 10307m ,再度的超越南迴線鐵路的中央隧道。

在草嶺隧道西口處,吉次茂七郎紀念碑在這,當年開通這條隧道,積勞成疾,病逝於此,所以在隧道口立碑紀念。

草嶺隧道自 1924年完工後,一直使用到 1980 年,當宜蘭線鐵道要進行雙軌化工程,因為隧道的寬度及淨空不足,所以另外挖了新草嶺隧道,也預留了將來電氣化的空間。
這個地方,可以一次拍到兩個隧道口,一個就是福隆隧道,台鐵最新式的太魯閣號正要通過。

柴電機車所拖行的莒光號。

當天最難得的應該是這列 EMU100 型自強號了,這是台鐵第一批採購的電聯車,當太魯閣號陸續交車後,這種 EMU100 的電聯車,距停駛之日應該不遠矣。

另一端就是新草嶺隧道口,在這一樣獵到一班太魯閣號,從這張與下一張 EMU100 比對,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傾斜過彎的太魯閣號。

太魯閣號過彎速度快,所以拍完上一張,趕到另一端要拍時只能拍到車尾,不過 EMU100 就可以同一班兩邊都拍的到,這也算是一種速度上的進步吧。
同時段拍到台鐵最新與最舊的自強號,爽度瞬間提升,剛剛買的福隆便當也特別好吃。

草嶺隧道的東口,一出隧道口就看的見太平洋。

相同的磚造隧道口,正上方就是濱海公路,胖走過濱海公路的次數已經數不清了,居然現在才知道在路下方有個草嶺隧道。

磚造的隧道口,上方一樣有提字,當天在活動拿的簡介是寫 "國雲飛處" ,不過就現場看起來,第一個字不像是 "國" 。

拍一張近的來看,第一個字胖看起來不像是國,另一個說法是 "白雲飛處",看看有無網友懂書法,可以為大家解答一下。

就這兩個字看起來,胖當天親身來到這,所看到的景觀,山巒上的白雲層疊,胖是比較傾向 "白雲飛處" 才是正確的提字。

拍完了隧道口的兩端,時間也差不多了,要趕緊的開往蘇澳新站,不過在途中經過頭城的梗枋溪,看到雲層破了一塊,陽光灑出,加上眼前的溪流與橋樑,此景不拍有愧於右手食指。

終於,我們來到了蘇澳新站,就在這等火車,搭到花蓮。

從蘇澳新站搭火車到花蓮車站,大約一個多小時,自行開車走蘇花公路,最快也要兩小時,所以胖選擇在這換乘火車,到花蓮後,就準備明日一早的 CK124 蒸汽火車史上第一次開進花蓮港車站了。

草嶺隧道開放時間只有到 2007/06/24 的周末假日,每個假日的 09:00 ~ 14:00 ,想要用走的通過草嶺隧道,請把握剩下的這個周末,在這個活動之後,草嶺隧道將改建成自行車道,預計明年度,大家就可以騎著腳踏車來走這條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