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園竹村的歷史…(照片是從步道往中橫拍)
竹村在日據時代稱為陶塞,意為多竹,早昔為『魯多侯』( Lodox )部落舊址,後與現在的梅園合稱『梅園』。梅園稱『下梅園』,竹村為『上梅園』。這裡是發達的河階台地。中橫公路修築期間,為提供施工人員食物,退輔會選擇較平緩的山坡地或河階地,安排榮民進駐種植蔬菜,並成立西寶農場,其中梅園、竹村、蓮花池等地都屬於西寶農場的一部份,許多的榮民便是西寶農場的場員。
梅園竹村步道的入口處在中橫公路 163.4km 迴頭灣,這裡有停車空間,大概可以停個 6~7 輛轎車。步道入口處有1個廢棄的鋼索流籠,這個流籠可以運送物資抵至山頭那邊的蓮花池,不過現已廢棄。
行程安排上若要走至竹村,需安排一整天的時間(來回大概7~8小時),若至蓮花池或梅園,大約需時4小時。

入口指示牌

梅園竹村步道是緊沿著陶塞溪與小瓦黑爾溪而築,是梅園和竹村兩個村落對外聯繫唯一的道路。步道寬約兩公尺,平緩易行。由於步道緊依溪流修築,所以溪流景觀也是特殊的風景。途中會經過清溪、九梅、忠孝、仁愛及陶塞等吊橋,是太魯閣國家公園吊橋最多的一條步道。

步行約 400 公尺後來到第 1 座吊橋 : 清溪吊橋,

陶塞溪與小瓦黑爾溪在此匯流而成大沙溪。

步道主線上的吊橋都鋪有擴張網,主要是供蹦蹦車行走,因為之前尚有少數榮民及原住民在裡面耕作。

九梅吊橋,橫跨陶塞溪,因橋頭有九棵梅樹而得名。

梅園竹村步道與蓮花池步道在此分野,從這裡可以轉往九梅吊橋接上蓮花池步道,這次並沒安排走蓮花池步道,所以就走吊橋過過癮了。因為僅供人行,因此橋面板較小。

繼續往前走的路段大多數是走在陶塞溪旁,步道陡度都是平緩而上,走起來還算輕鬆。由於此地的石墨片岩及綠泥片岩岩質較為脆弱,近年因風災而造成沿路步道崩毀,也造成出入難度及危險程度提高。所以要避免於與雨後拜訪這裡喔!

一路上有崩塌的土石,可見證這是地質不穩定區域。

塌成這樣,原住民還可以騎著機車通過,真是神奇ㄚ

路旁發現的,從外型判斷應該是野生的蘭花喔!

第一次在野外發現野生蘭花,我記得MIT台灣誌麥覺明導演好像曾經專門去找野生蘭花..推一下,這是很優質的節目

遠方平坦處就是梅園了...還很遠,這是望遠拍的

實際距離還這麼遠,下面就是大自然的奇蹟了,河川沖蝕出來的河谷

繼續往前走大概一小時,來到了一處果園地,這裡就是是梅園,由於太魯閣徵地的政策,及接連風災,因此大部分都已經棄耕了,只有一些蔬菜類的植物,這是面對梅園的大面積的侵蝕面。

忠孝吊橋

上方有一座廢棄吊橋,那是舊的忠孝吊橋,已經完全廢棄了。

至此已經完成整條步道1/2的行程了,到竹村大概還有4公里的路程。因為這次時間太晚了,所以在這裡折返。

遠眺整個峽谷
以下的吊橋照片是我上次去拍的。是2年前去的..

仁愛吊橋
第3座吊橋,梅園竹村步道的特色之一就是沿途多吊橋,從步道起點到竹村總共會經過四座吊橋。

過了仁愛吊橋後可以看見左側的陶塞溪上有非常大面積的沖積台地,侵蝕現象是向源侵蝕,河床裡的砂石都是從這裡來的,這是自然的侵蝕現象。很壯觀吧!

陶塞吊橋
這座吊橋是步道全程中最長也是最後的一座吊橋,有160米。站在吊橋上可以看見陶塞溪上大自然所留下的鬼斧神工,過了這座吊橋後就到竹村了。
後記:由於步道有相當的距離,因此請記得抓好時間,不然的話,騎OFF ROAD腳踏車也是可以。但請小心安全,由於路面都是碎石路面,上次就遇到了蹦蹦車跌落山谷,還好遇到我們經過聽到求救聲,花了1個多小時才把人拉上來,幸好人無大礙(結果原因是原住民駕駛喝酒啦),同行人出去打電話求救花了2小時,救護人員走進來又花了2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