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有台灣火車醫院之稱的台北機廠座位於松山附近,在9月27日至10月26間,舉辦第二屆「靚.北廠」台北鐵道文化節。在這佔地達19公頃的區域,曾經在過去,擔負著台灣鐵路史上車輛維修的角色更充滿著老一輩鐵道人的溫馨動人故事。不少故障,車禍毀損乃至於蒸汽火車修復復駛的工作,都在這邊進行;許多的故事傳承也在這邊上演。隨著時光背景,都市發展的洪流,台北機廠在2012年底正式與縱貫線鐵路斷軌,將維修台灣火車的重要工作,交付給桃園的富岡機廠。就像一位老爺爺般,努力工作了一輩子,終於卸下了重擔,得以喘息。然而現在,卻又再次面臨著古蹟拆遷,廠房改建為商業購物中心的議題,亦讓不少珍惜台灣鐵路文化保存史的人,紛紛尋求多種管道,期望保留下舊有的美好。而懷舊古典與都市發展的對立,也再次考驗著相關單位,希望藉著妥善的方式,取得平衡。


台北機廠廠區興建於日治時代中期的1935年,1939年落成啟用。二戰後成為臺鐵首要的車輛基地,並持續至21世紀初期。機廠主要業務為電力機車,柴電機車,電聯車及客車車廂的維修,以及各式台鐵車輛車廂的維護,甚至還曾製作外銷車輛到泰國。晚期,更是藉由老師傅的努力,以及工廠內各式鍛造工具的製作來修復蒸汽機車頭。

而身為鐵路局最大的維修廠之一,廠內建築樣式多元,多屬日治時期的建築設計。主要建物有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鍋爐房)、柴電機車工場、總辦公室、客車工場、移車台還有於民國89年列為古蹟的員工澡堂。曾經在解嚴前,台北機廠更是因為與44兵工廠接軌而被列為重點軍事重地,更是讓當時的機廠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而今年度的開放,讓這需要經過層層公文批可後才能參觀的禁地,得以重現並勾起在新台北人與老台北人的回憶。

進入大門後,最先參訪的是機廠的總辦公室。這曾是台北機廠的行政中樞,而現在內部則在展覽期間,擺設成許多鐵路知識,火車內部介紹,北廠廠長辦公室及相關文物所陳列的地方。其中,不少原始手稿,火車零件與台鐵文物更是勾勒出台灣鐵路文獻在當年辛苦成長的輪廓與時代動輪的人文轉移。

循著參訪動線,位於總辦公室旁的柴電工場映入眼簾,這曾是負責修繕各式柴油電氣機車的工廠,由鋼筋混凝土及大跨距鋼樑組成,全盛時期可停靠七台機車頭。時至今日,廠房中依然飄散著獨特的柴油味,不免也讓許多喜愛柴電的鐵道迷為之陶醉。在展期中則是展示由藝術家陳淑強與吳季璁共同創作的光影作品-極光邊境。希望藉由北廠內的儀器,工作設備和鐵架等各式物品,搭配上移動式台車帶出鐵道穿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像旅程意境,相當具有創意。

踏入組立工廠,七層樓高的鋼骨RC結構的廠房映入眼簾,這邊曾經是早期維修蒸氣機車及後期電力機車或電聯車的維修廠房。知名的台鐵CK101蒸汽車頭或報廢待修的太魯閣號事故車,都曾經停靠在此。本次開放期間,則是透過大型海報輸出與吳燦政先生的聲音旅行2014,利用鐵路的火車聲音及台北機廠的工作聲音,喚起已經在台北聽不到火車「嘟!嘟!起切!起切!」的人的回憶。

而機廠的心臟-原動室(鍋爐房),建立於1962年的建築,負責全廠蒸汽與空氣動力的供應,更是將剩餘的蒸汽,導入到員工澡堂冷水加熱之使用。諾大的煙囪,與遠方新穎的台北建築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鍛冶工場則是在北廠營運期間,負責鍛件的製作,鋼板的處理及彈簧修製的工作場所。許多需要無中生有的東西或是斷炊的零件也都是由鍛冶工場的老師傅利用相當有年份的煉製器具生產製造。換句話說,在當年零組件取得不易的時空背景,甚至是修繕蒸汽火車頭時,零件都是透過此鍛造的方式 ”DIY土砲” 出來。

穿過了鍛冶工場後,呈現在眼前的則是客車工場。位於機廠的南側,以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搭配鋸齒型屋頂作為採光天窗是客車工場的特色。場內則是負責修繕客車車體與內部之整修。而現在則是停放台灣第一代的自強號- EMU 100,也就是鐵路迷口中俗稱的英國婆仔。現在場內共停放了40多輛的英國婆仔等待報廢,這些於1978年自英國引進的電聯車,曾經以時速120公里於4小時10分踏破南北的自強號,就這樣,靜靜的躺在機廠內,看著機廠的興衰,看著台北的成長,慢慢的凋零。也著實讓不少鐵路迷感到鼻酸這曾經出現在台灣十大建設郵票中的電聯車竟會被默默的廢棄忽略,相當令人惋惜。

而所有員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員工澡堂。澡堂是一座擁有圓拱形屋頂的建築,裡頭有兩個大浴池,共可容納一百多人。營運時每天到了下午就開始供應熱水,讓基層勞工一起泡澡、擦背,洗去一天的疲累、髒污。這邊有著有別於先前硬邦邦的工廠,飄著來自原動室產生的水汽白煙,員工們放下工作,在這澡堂中相互言歡,分享工作心得。雖然現在已經看不到蒸汽,聽不到洗澡聲音,沒有了員工一起洗澡寒暄聊天的畫面,但好在還可以透過耆老員工與北廠記錄留下柔性溫情的一面。

參訪後,在這諾大的廠區中,雖然透過人文的方式呈現出不一樣的機廠樣貌,但很可惜有很多的角落依然沒有開放。也有很多細看後覺得需要檢討的地方。例如,創作者到北廠各處搬來許多他們認為的廢棄物件,組成展品。但這堆被認為是不重要的物件,卻有非常珍貴的國家級鐵道博物館的展示等級物件,不知道展後,是否會被放回原位,並細緻地妥善珍藏?另外,空蕩蕩的工場也抽掉了火車與示範維修工作的臺鐵員工,也感覺就像是一座座沒有靈魂的建築,就像是牛肉麵中少了牛肉這一味,就只是個牛肉湯麵,無法勾起新台北人對這邊的想像等都是未來值得思考的方向。



台北機廠的每個角落都有太多故事,對於鐵道迷及北廠員工或周邊居民來說,這塊寶地有著太多回憶。即便是一塊已經斑駁的小心火車,停看聽的警示牌,地上的十字交叉與公佈欄上的錦旗都可能藏有著一段段北廠人的故事值得體會。台灣的鐵道史漸漸地隨著時代進步的洪流,讓高鐵,捷運,公路航空運輸與都市更新慢慢的侵蝕著。建議可以以輕鬆的心態利用這段時間到台北機廠走走看看,一起見證台灣鐵路文化的點滴。

103 年臺北鐵道文化節
時間:9/27(六)~10/26(日)10:00-17:00
地點:臺北機廠(臺北市市民大道五段48號)
電話:02-2391-6563
免費入場
Google map
https://www.google.com.tw/maps/preview?q=%E8%87%BA%E5%8C%97%E5%B8%82%E5%B8%82%E6%B0%91%E5%A4%A7%E9%81%93%E4%BA%94%E6%AE%B548%E8%99%9F&oe=utf-8&client=firefox-a&channel=sb&ie=UTF-8&ei=TdcyVJXkOoLn8gWm9oD4CQ&ved=0CAgQ_AUoAQ
參考網址:
103 年臺北鐵道文化節
www.arthappening.org/TRCF
洪致文的「搞文化大破壞的北廠鐵道文化「劫」!」
http://cwhung.blogspot.tw/2014/09/blog-post_27.html
公民新聞
http://www.peopo.org/news/256141
ikome企劃觀察
http://www.ikome.co/%E5%8F%B0%E5%8C%97%E6%A9%9F%E5%BB%A0%E9%90%B5%E9%81%93%E6%96%87%E5%8C%96%E7%AF%80/

感謝觀看!以上,如有錯誤,也請不吝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