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廟在鹿港是蠻有名的古蹟,但一般人賞古的重點多於天后宮及龍山寺。其實位於青雲路上的文武廟是一處很不錯的休息賞景點,而文武廟的特色在於它的“三位一體”,而三位是啥呢?就是武廟:關公。文祠:文昌。書院嘛,拜自己努力囉!文武廟廣場開闊,很適合家庭旅遊,而夏日下的樹陰,又帶微風陣陣,也吸引許多當地人來納涼。
下面引用鹿港鎮公所的介紹:
武廟解說:
位置: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看到文開書院的大門,進入大門後,過了書院、文祠之後,便是武廟。
簡介:嘉慶十七年建,奉祀關聖帝君,神像有關公、周倉、關平為昔時福建名師所雕,神情威嚴,栩栩如生。院落的左右廂房之前各有涼亭一座,為一特別之建築。
創建:武廟是在嘉慶十六年的時候,由鹿港士紳蘇雲從所發起創建的。
奉祀:武廟內奉祀的是關聖帝君,即是民間所謂的關公。關公在各教中皆佔有一席之地,儒教尊為「文衡帝君」,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佛教尊為「蓋天古佛」。此外,民間亦傳說其擅於算術,並發明了簿計法,兼其人守信用、講義氣,故商人尊之為「武財神」。軍警人員則以其忠義亮節,尊之為「武聖」。此外左右兩側另有關羽的兩位部下─關平及周倉。
蓬萊第一泉﹝虎井﹞:武廟和文祠之間有一口虎井,昔時井水甘甜,為泡茶的甘泉,號為蓬萊第一泉。
文祠解說:
位置: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看到文開書院的大門,進入大門後,過了書院之後,便是文祠。
簡介:嘉慶十一年建,為涵蓋文廟武廟、文開書院三座之建築,一 字橫排,文武並肩,全台少見。
創建:文祠是在清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由當時的鹿港同知薛志亮率同鹿港士紳陳士陶所集資興建的。
功能:文祠除一般民眾祭祀外,兼是學子讀書的地方,詩人文士亦常聚於此處談文論詩。鹿港最早的詩社「拔社」,就是設在這裡,因此可說是鹿港詩學的發源地。此外,凡應試及第,亦必到此敬謁,可說是讀書人的精神信仰中心。
必也正名乎─文祠與文廟:一般人往往會把文祠與文廟二者混為一談,其實二者之間有頗大的差別。「文廟」是官設的孔廟,必須是縣治﹝即今之縣轄市,如彰化市﹞以上的地方才可設立,因此彰化市便有官設的孔廟。然而鹿港並非縣治所在,因此只許設立民間性質的文祠。文廟奉祀的是至聖先師孔子,而文祠奉祀的則是儒教中的文學之神:文昌、文衡、大魁、朱子、孚佑五位帝君。
名家書法:文祠入口兩側的壁上,有不少鹿港近代名家的書法作品,如歐陽錦華、施人豪等。蒼勁雄豪,值得遊客細覽。
文開書院解說:
位置:從彰鹿路左轉青雲路即可見到。
簡介:清道光四年由鄉賢鄧傳安倡建,日茂行林文濬贊助,藏書共二萬餘部三十萬冊,造就進士、舉人、秀才甚眾,為古鹿港文化搖籃。
倡建: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認為鹿港雖文風已盛,然非縣治所在,學子苦無就學場所,乃倡同「八郊」建立書院,其中尤以八郊首富林振嵩之子林文濬出力最多。
命名:書院名為「文開」,乃是為了紀念明末的大儒沈光文﹝字文開﹞。沈氏在荷蘭人佔據台灣時期來台,教導人民讀書識字,有「台灣漢文化之祖」的美譽。
全盛:書院建成,購書三十餘萬冊,以供生員研讀,並延聘進士蔡文芳等當代名儒執掌教席。道光至光緒年間,鹿港共出了六位進士、九位舉人以及一百多名的秀才,實是鹿港文化的搖籃。
中衰:日治時期,日本人在鹿港設立公立學校,且擔慮儒生聚會容易引發事端,乃禁止書院的一切活動。其後曾因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之到訪而改稱為北白川宮紀念堂。
沒落與重建:光復後書院因疏於管理,日漸殘破沒落。民國六十四年的一場大火,幾令書院成斷垣殘壁。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把火重新燃起了鹿港人對書院的重視,政府亦撥款重建,始恢復舊貌。
文武廟介紹:

文武廟有兩處入口,這是其中一處。

武廟介紹:

武廟入口。


武廟主體。

文祠介紹:

文廟大門入口處。


文廟大門後方。


文開書院介紹:

文開書院入口大門處。

大門後方。

書院主體。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