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3D 與全景模式
首先拍攝的對象,是位於宜蘭縣頭城烏石港旁邊的蘭陽博物館。做為宜蘭子弟,前幾年聽聞蘭博籌建時,就滿心期待,但是一忙下來,直到落成開幕(2010年10月)一年半之後,才初次造訪。根據官方網頁上的描述:
……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設計依據,單面山是指一翼陡峭,另一翼緩斜的山形,是本區域獨有的地理特質。博物館採單面山的幾何造型,屋頂與地面夾角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成70度,由土地中成長茁壯,並和地景融合。
(註:不過根據初次參加蘭陽戰後建築之旅部落客團時,策展人之一王俊雄老師的解說,其實關於蘭博外型模擬單面山的說法,多少有些事後穿鑿附會的成份。well, 無論如何,總是一種浪漫的聯想。)


照例,在行進過程中,我還是不免測試了強大的 40X 智慧變焦功能;從烏石港遺址的對岸,直拉到蘭博建築前方正在拍照的同學們,表現依然令人驚艷。

蘭博的外牆,若不是上回王俊雄老師導覽時有示範過,乍看之下,似乎全是石材,但其實是鋁/石交錯。同樣根據官方網站的說明:
外牆的排列組合分割,更是仿效建築造型單面山的岩石節理,與屋頂20度平行層層分割分佈石材及鑄鋁版而下,遠看因蘭陽氣候變換的雨與晴,使石材吸水後與鑄鋁版形成深淺色澤不一、寬度不同、反射不同的視覺感受,試圖反映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呈現豐富的質感與光影。
看得出來嗎?上方是鑄鋁版,下方是石材。


3D圖片模式

這項功能令我覺得非常好奇;上網查了資料,才知道 Panasonic 在去年(2011)推出的 FZ150 就有 3D 拍攝功能。切換到 3D 模式後,出現教學示範。

我心想蘭陽博物館這仿如金字塔般尖銳的仰角,正是測試 3D 最好的角度,便按照示範水平移動拍攝,據說「可將連續拍攝的20張圖像合成一張 3D 照片」。結果如下:上圖是正常拍攝結果,下圖就是 3D。同是在平面上或許比較看不出效果,但它可以輸出至 Panasonic 3D 電視上觀賞,可惜我家裡沒有一台,否則就可以測試效果如何了。

(點擊下圖可進入 flickr 相簿,觀看原尺寸圖檔)

全景拍攝

全景拍攝雖然算不上是太新或太特殊的功能,目前許多數位相機或智慧手機的 app 都可以做到,但我以前其實並沒有太多機會使用;所以這次對我而言仍是新鮮的體驗。
一般全景拍攝用來拍攝壯闊的外景當然是最合適的,但沒想到在如同蘭博這般巨大的建築結構中,邊拍攝邊移動,造成了扭曲的動線,反而有一種抽象或超現實的樂趣。同樣地,以下三張都可點擊觀看原圖。(我發現用來製作 blog 的 banner 用圖,倒是蠻方便)



戰後蘭陽建築展

以下這些展覽內容的相片,有部份也用上了「智慧型手提夜拍」功能,就是在室內或夜間光線較不充足時,也可以透過多張連拍,來組成清楚的圖像。

兩個展間的全景拍攝圖像。


蘭陽女中綠樓。

陳定南任內代表作:冬山河親水公園的總體規劃,以及早已成為地標的造型涼亭。


宜蘭縣政府。

整個展覽中最受矚目的,應該是這座「二結王宮廟」新廟的模型。因為這是一棟尚未起建的夢幻建築;突破了台灣民間傳統廟宇的形制,營造出仿如羅馬萬神殿的氣勢和氛圍。可惜造價太高,也有些爭議,所以遲未動工;我很期待看到落成的那天。


看完建築展之後,原本計畫循著展覽內容,去進行宜蘭建築的拍攝,順便測試相機的「創意控制」功能,但因只要遇到假期,若不是加班,就是下雨,所以一直未能完成計畫。延到後來,我因事要前往溫哥華,於是就乾脆帶著 ZS20 , 出國拍攝去了(OS: 也太隨興了一點)!
創意控制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旋轉紐上有個「調色盤」圖示,這就是創意控制選項。共有 生動、復古、明調、暗色調、SEPIA(深褐色)、動態黑白、高動態、玩具攝影效果、模型效果、柔焦 等十種效果。
如果是在時間比較充裕的情況下,原本一些數位相機就有各種附加的效果功能可選擇,但前幾年帶團時,既要照顧團員的需要,總不好意思顧著自己拍照、測試,於是養成了「先拍攝再後製」的習慣;但實際上,許多效果直接在相機上做,成像比後製的好(至少我感覺黑白是如此)。同時若是考慮到符合各種年齡層使用者需求,或許有些人不擅長在電腦上做後製,那麼這些創意控制選項,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前述的種種創意控制效果中,比較有趣的就是「玩具攝影效果」和「模型效果」。所謂模型效果,根據我找到fotobeginner的文章的解釋,“其實是因為畫面景深極淺,而令我們產生像用微距鏡頭拍攝模型一樣的感覺”。不過該文中所介紹的「移軸鏡」等幾種方式,對一般懶惰使用者(如我),可能複雜了些,ZS20(以及 LUMIX 系列的它款相機)內建了用數位模擬的效果,相對方便許多。

既然是模型效果,最好的拍攝對象就是交通工具,而且從俯角拍攝,才能有較佳的模擬呈現;下圖是從登機門往停機坪拍攝,在創意控制的選項之下,模型的效果十分顯著,連穿著雨衣的地勤工作人員,都彷彿是迷你尺寸的玩具兵了。

這次出國,因為只有一個人行動,比較不必考慮到太太或團員的感受,於是就刻意挑選了以上海為據點的東方航空。因為東航的長程票價真的便宜很多,但因需要到上海隔夜轉機、又比較容易誤點,所以評價不一;但我覺得如果是自助旅行、背包客,不是太趕時間的行程,事實上東航的飛機艙內品質不錯,個人視聽系統的選擇性也很多,又都有中文字幕,對一般旅客而言,比起許多歐美系的航空公司,可能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 至於另一項玩具攝影效果,根據香港頭條日報的 GX1 測試文章說明:「這個名稱有少許誤導,因為不是指拍攝玩具,而是拍出來的效果似玩具相機,即膠片鏡頭的黑角、朦朧的效果。」──換句話說,就是類似 LOMO 的效果;營造出特殊的影像風格。下面這張,是在香港的過境旅館,替自己拍的相片;久違了的背包客風格。類似這種講求意境的相片,用玩具攝影效果,比起明亮鮮艷的圖像,令人更有感覺。

前往上海地鐵的途中再拍一張。舊建築、新改裝,靠近外灘的建築,都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以及那個時代的建築氛圍。

我這次到溫哥華的主要目的,是參加「加拿大天金堂」的安座開光大典與園遊會;下圖就是天金堂現今的樣貌,這棟建築過去也曾經是教會的所在地,可以說是東西方交融與傳承的佳範,既然如此,拿它來作為測試的例子,應該是更具有意義的(笑)。
第一張是用 iA 智慧模式拍攝的「正常」全景

生動模式

復古模式

明調模式

暗色調模式

SEPIA(深褐色)模式

動態黑白模式

高動態模式

玩具攝影效果

模型效果(註:不是俯角拍攝,果然效果比較不明顯)

柔焦效果

全景拍攝模式(點圖可進入相簿)

HDR 與 iHDR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也曾提到過 “iHDR” 或 “HDR” 效果,就是在強烈對比或逆光的情況下,會「擷取多個曝光影像後創造亮度最理想的影像」。

以下三張都沒有經過任何後製修圖(除了縮圖和文字與邊框之外),就是要讓大家比較;這天溫哥華天氣不算特別好,天空有一片薄薄的雲,偶有微弱陽光透出。
第一張,是在正常的 iA 智慧模式下,同時關閉 iHDR 效果,等於是一般消費級數位小相機的條件,拍攝這種騎樓、「亭仔腳」與天空並存的畫面,天空往往過度曝光,幾乎成了一片無個性的白色。

同樣在 iA 智慧模式下,開啟 iHDR 效果,騎樓部份仍維持原本的亮度與清晰,但是藍天和白雲的層次就分出來了。

如果再切換到場景效果,用半手動的 HDR 模式,則天空的層次更明顯而立體。這就是利用多張、多點測光,然後取其清晰之處,自動組成的一張相片。聽起來程序似乎很複雜,可是 ZS20 其實很快就處理完畢;有了這項功能,即使完全是個「麻瓜」,也能拍到不會出錯的相片啊。

數位變焦與建築攝影
最後,讓我再強調一次,ZS20 驚人的 40X 智慧變焦,如果用在建築攝影上,對於需要研究設計或施工細節的使用者,能發揮如何的功效。下圖是溫哥華最熱鬧的羅布森大街(Robson St.)上的市立美術館一角。

拉到中景,可看到陽台上,美術館附設餐廳的洋傘以及享用午餐的人。

拉到近景,鑄鐵屋頂的材質與造型,以及石雕飾帶的細節,清晰可見。

甚至連後方正在施工的大樓最頂層,也能看得這般清楚!!

【測試後記】
從一台新相機 Panasonic ZS20 的試用,延伸到蘭陽與溫哥華建築之旅的主題,這原是我和合作廠商之間討論初來的共識;因為,正如一貫強調的,我終究不是個「3C達人」,只能從自身旅行的體驗中,去找到適合我自己需求的數位產品。無論是作為一個領隊,或是輕旅人,如果厭倦了笨重的單眼數位相機以及長鏡頭,卻仍希望不要錯過旅途中,眼前或遠方、明亮或陰暗的任何一處精彩,則 ZS20 確實是一部不容易出錯、價格非常實惠的隨身機。
【相關聯結】
ZS20詳細功能介紹:http://www.lumix.com.tw/#/?page=main-zs20
ZS20相關報導:http://www.lumix.com.tw/#/?page=main-mcZs20
Panasonic官方網站商品介紹頁:http://pmst.panasonic.com.tw/frontend/product/PSPCcontent.aspx?id=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