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Cooper沒有因為30年前發明了現今隨處可見的手機而享有服務商提供的特別待遇。即使他使用Verizon Wireless公司的Motorola V-60配套服務,還是讓他常在話講到一半時斷線。

因此,包括Cooper在內的數千萬手機用戶不禁要懷疑服務商為何不斷推出如簡訊傳送等許多新的手機功能,卻沒有真正做到讓電話無時無刻不斷線的服務品質。

承如Cooper所說:「我們還未實現"電話處處通"的最初夢想,就是能在任何地方打電話給任何人。」

Cooper - 現任ArrayComm無線科技公司總裁 - 也相信蜂巢(cellular)技術的壽命有限,也許我們只能任其自然發展。「業者需找出更好的空中通訊方法,」他說。

CNET新聞部在手機發明屆滿30週年的這一天邀請到Cooper與我們談談他對手機發展的看法。

Q: 你發明了第一隻手機,當時拿來做什麼?

A: 我們走在紐約街上,被周圍的人團團圍住。紐約客張口結舌地看著我們,因為他們從沒看過有人站在街上拿著這玩意兒打電話。我當時想可以好好刺激一下在貝爾實驗室 (Bell Laboratories) 的競爭對手,我可不認為對方是個好惹的傢伙,不過我們當時還有在聯絡。「Joe,我現在用真正的行動電話在跟你講話呢。」我可以感受到他在電話那頭咬牙切齒的模樣,不過他還是保持了應有的紳士風度。我們就這樣聊了一會兒。

所以第一隻手機是用來下馬威的?

我愛競爭。

你對手機結合其他產品,如PDA的看法如何?

我不喜歡手機衍生為萬用裝置的概念。我認為不論你賣什麼,重要的是要提供最好的產品功能給顧客。如果變成萬用裝置,那就沒有一樣功能是專精的。現在的服務商想把所有的功能 - 電話、PDA、相機、MP3撥放 - 全部整合到這小小的手機裏其實有點不切實際。到頭來手機變得複雜難用,且功能也不怎麼好。

這麼說來你不會買有照相功能的手機囉。除了開發這種如多功能手機,你覺得業者應該把重心放在哪裡?

我想我們應該回到問題的原點來看這件事。首要任務,是生產一隻真正的好手機,讓顧客隨時隨地都能使用。這點我們目前仍做不到。

你滿意目前通話的覆蓋範圍嗎?

我們尚未實現最初的夢想。論技術,我不明白為何我們無法讓手機像傳統的有線電話一樣有穩定的通訊品質與低廉的通話費用。如果你能只用一個發射台服務到所有的用戶,也不需要在新開發的通話地點佈線,這樣說來成本應該比起傳統電話更便宜才是。服務商應該開發新一代的技術,要積極尋找不同的應用方案,且是針對人本的應用;服務商應該要想辦法解決基本問題:手機通話不斷線。你可以打電話,問題是你可以在未斷線之前講多久呢?

斷線的問題出在哪裡?

現在有太多的用戶擠在有限的頻道(channel)裏。所以服務商要想辦法利用新技術讓這些有限的頻道能容納更多的使用者。這就是為什麼電話常講到一半就斷線的原因。這與通話覆蓋範圍的大小無關,況且我覺得覆蓋範圍已經很不錯了。問題在於當你從一個覆蓋範圍跳到另一個覆蓋範圍時,因為沒有頻道可用,才會突然斷線。

相較於手機的核心技術 - 聲音傳輸,服務商似乎更積極開發手機用戶的資料庫服務,是吧?

沒錯。

你有沒有用手機傳過簡訊?或傳相片?

我非常少用;不過我會用手機接收電子郵件。這已經是我的使用極限了。手機簡訊(SMS)的傳送服務在美國很不好用。我相信有很多的應用開發工具很好用也適用於資料庫服務。拿手機用作網際網路的應用傳輸,速度過慢並不適合。即使是最炫的新一代手機,傳輸速度若能跟撥接速度一樣快就算了不起了。更別說用手機看電影了。

其他功能像是多媒體簡訊(MMS)的點子是怎麼來的?

至今仍有許多公司以舊方法行事。拿之前的AT&T為例:貝爾實驗室會先先開發產品功能,然後交由西部電業(Western Electric)公司生產製造,再由各經銷商賣給顧客,說:「這就是你們要的手機。」要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佔有一席之地這樣做是行不通的。相反的,公司需要一個企業家 - 行銷人員 - 去打探市場並提出:「顧客有一種需求還沒被實現,我要去好好了解一下。」了解市場後回到實驗室,說:「工程師請幫我開發某某東西。」這才是一個有競爭力的公司的作風。

Wi-Fi與手機結合的利基點在哪?

Wi-Fi是很棒的一項技術。特別適用在區域性的網路傳輸 - 正如它最初的設計構想 - 其實際應用也令人相當滿意。不過,如果要將Wi-Fi的應用擴展到廣域的網路傳輸便是很糟糕的點子。想想看,要覆蓋整個都市的網路就需要上百萬個站點;我們有實際分析與計算過。且每一個站點要有回程線路(backhaul)。所以是不切實際又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

不過大部分的手機業者已開始到處設置熱點(hot spots)。難道他們這樣做是不智之舉?

有人對熱點設置相當感興趣。對某些業者來說有其功能上的考量,不過熱點設置其實跟電話亭的道理相似。試想當人人都有手機時,給電話亭產生了何種衝擊?電話亭已是該淘汰的通訊工具。未來Wi-Fi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以後會有廉價的系統專為用戶提供廣域網路的通訊服務。

你在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手機時,沒人跟你搶頻譜。不過很顯然的,現在頻譜已經不夠用了?

過去這一百年來我們已越來越能掌握頻譜技術。當馬可尼(Marconi)打第一通越洋電話時,他用了世界上所有能用的頻譜才能撥通電話。現在,我們能提供比以前強上兩倍的通話容量 -可以服務更多世界各地的用戶 - 通話容量以每隔兩年半的時間在增加。而我們現在的通話品質是馬可尼在1896年撥打電話時的一兆倍。

手機的下一個技術大突破是什麼?

服務商將我們現在使用的這項摩登技術稱之為蜂巢(cellular,又稱無線通信技術)。不過,蜂巢技術早在1945年已被發明出來了,直到1983年才開始廣泛應用。我們現在已做好邁向新一代技術的準備,就是智慧型天線(smart antennas)。有了它,人們就不再需要這麼仰賴頻譜了。且傳輸速度更勝於頻譜的好幾倍。

有沒有什麼新的無線技術是你非常讚賞的?

我們正好有位攝影師提到他能將他拍的照片在兩分鐘內傳給親朋好友。而我對於未來攝影技術的願景是,拍下一張某人的照片後,能在短短一秒內將這張相片傳到很遠的地方。同樣的,我希望音樂下載與遠端醫學(telemedicine)的速度也能這麼快。

手機發明人談Wi-Fi與手機

(CNET新聞專區/蔡佩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