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k109 wrote:
真是勾起小弟的回憶阿

想當年,老爸為了玩股票買了第一台電腦 486 DX-25
那時我小學二年級..^^"..完全不懂電腦..
不過老爸他同事送我兩套遊戲..大富翁2 & 三國誌3
為了這兩套game...每次老爸都幫我弄給我玩...當然也有不給我玩的時候
所以就只好偷偷記住一堆有的沒的指令....
大概在小學三年級就會DOS了...真是多謝我老爸不讓我玩電動阿..XD


後來對電腦、網路越來越有興趣..
當然敗的都是老爸的錢..誰叫他自己也有點興趣呢
不過到後來都剩下我在玩電腦了^^"
還是要感謝老爸的金援贊助阿~~XD


Dos Win31 Win95 Win98 Win2000 WinME WinXP走來..
真是許多讓人懷念的地方阿~呵呵
看了大大的拆機...真恨以前為什麼沒有數位相機把我家那486照起來呢...~Orz
現在回味幾年前的古董真是感觸良多..哈



的確啊
想起當年學著編寫autoexec.bat and config.sys 的時光...
重新認真過生活... :)

Studio90 wrote:


indyyin wrote:

基本上我兩種都用過,記得8086好像只有一種執行速度4.xxMhz
而8088的或舊有4.xxMhzand 8.xxMhz的執行速度 ,主機板上還有Turbo的按鈕.
當玩創世紀時若把Turbo關掉就會看到月亮的轉動變慢一倍.


所以我說是"原廠或標準clone的XT",8086因為data bus是16bit的,除非有加buffer電路或另外想辦法disable掉upper的8bit,不然把它直接當8088用在跟周邊溝通時會出問題的。

至於時脈其實8086/8088都有三四種版本,沒有任何尾巴的就是最基本4.77MHz,8088-1可以上到10MHz,8088-2可以跑8MHz,這就是當年所謂的Turbo版本。
因為一開始程式都是只以4.77MHz的考量下去寫,所以一到這些"非原始時脈"的機器上跑要不是異常加速的爽,有時候還會因為時脈不對無法執行;所以以前的機器都還會有那個Turbo按鈕就是為了顧慮有些程式只能在原始時脈下運作的關係。

另外XT後期台灣還有出過12甚至16MHz的機器,不過大部分用的應該都是Harris生產的8088-1或8088-H了,基本上那些機器都應該算是"超頻"了。


當初IBM在命名PC時, IBM PC 用的是 8086,內部運算及外埠IO都是16bit 的,但是因為價格的考量,所以又出了一個便宜版的 IBM PC/XT 用8088 CPU, 內部運算還是以16bit,但是對外的溝通就改為8bit了!!

我把我的收藏拍了下來,給大家看看:
這是NEC 做的 8088


這是8088-2


這是AMD 的80286

rabbits wrote:
哇賽,我也是從XT開使用耶,是哪種沒有硬碟的PC,要RUN程式,還要放兩張5.1/2吋那種大的磁碟片,年紀小一點的人,搞不好都還沒用過呢?沒想到年紀已經...
Apple II 的時代,還得用錄音機來記錄程式呢!能夠有 Floppy Driver 可用,已經是非常有錢的人的專利了。

第一次買的硬碟,是 Seagate 的 ST-238R (好像是吧?),硬碟是 20MB,用 RLL 編碼方式,將它壓縮成 30MB 來使用,在當時(約民國74年)是非常了不起的東西呢!那時候,在光華商場買一台電腦,懂得人可以把電腦從六萬議到四萬五呢!(可見那時開電腦公司真的很賺錢!那時候的捷元,只是八德路上幾個人的小公司...)

78年進工研院工作的時候更誇張... 我維護的一台 PDP-11 主機,它的 10MB 硬碟機,就有一台單槽洗衣機那麼大....

再講下去,看看有沒有更老的老古董,跑出來說: 我們那時候用打洞機....
bw0521 wrote:
哇...我都用過耶...

486
WIN3.1
14.4K
TD 3

我還記的PC TOOLS..

我從XT..AT用到現在...真是個老人...
(xt是80?86呀??...我都忘了)


XT 是8088、AT 是80286
發展史是 8086 →8088 →80286
8088又稱為假的16位元電腦

不要問我為什麼會知道 因為 我用的第一台pc就是8088
我也是一個老人

上面的那台分離式光碟機 應是日本製的才會有那樣子的!
同學有一台電腦的光碟機是長那樣子的 是NEC 4X
當然還覺得那樣子的比較好看也想有一台那樣子的光碟機
mikewu wrote:
再講下去,看看有沒有更老的老古董,跑出來說: 我們那時候用打洞機....


有啊, 不過不是我.... XD

我爸以前有用過, 那時候還留了一疊紙卡, 大小就跟考試用的紙卡一樣,
上面不是用畫的, 是用方型的打洞機打在特定位置(有數字標在上面),
我只記得那個程式是用菊式印表機印出一張蒙那麗莎.
那個程式堆起來大約有 3~4 公分厚.

slime wrote:
mikewu wrote:
再講下去,看看有沒有更老的老古董,跑出來說: 我們那時候用打洞機....

有啊, 不過不是我.... XD

我爸以前有用過, 那時候還留了一疊紙卡, 大小就跟考試用的紙卡一樣,
上面不是用畫的, 是用方型的打洞機打在特定位置(有數字標在上面),
我只記得那個程式是用菊式印表機印出一張蒙那麗莎.
那個程式堆起來大約有 3~4 公分厚.

這個我只有聽我們某個教授說過 他大學時寫程式都要特別小心
最好不要有bug出現 因為大家「寫」好的程式都要拿去計算機中心排隊去compile
要一週之後才能跑出結果

想想現在寫程式幸褔多了 還有一堆好用的debugger 像是gdb
(可是我還不會用gdb )
mikewu wrote:
哇賽,我也是從XT開使用耶,是哪種沒有硬碟的PC,要RUN程式,還要放兩張5.1/2吋那種大的磁碟片,年紀小一點的人,搞不好都還沒用過呢?沒想到年紀已經Apple II 的時代,還得用錄音機來記錄程式呢!能夠有 Floppy Driver 可用,已經是非常有錢的人的專利了。
第一次買的硬碟,是 Seagate 的 ST-238R (好像是吧?),硬碟是 20MB,用 RLL 編碼方式,將它壓縮成 30MB 來使用,在當時(約民國74年)是非常了不起的東西呢!那時候,在光華商場買一台電腦,懂得人可以把電腦從六萬議到四萬五呢!(可見那時開電腦公司真的很賺錢!那時候的捷元,只是八德路上幾個人的小公司...)
78年進工研院工作的時候更誇張... 我維護的一台 PDP-11 主機,它的 10MB 硬碟機,就有一台單槽洗衣機那麼大....
再講下去,看看有沒有更老的老古董,跑出來說: 我們那時候用打洞機....

我用的是 20MB Seagate ST225 硬碟

Capacity:21.4 MB
Speed:3600 rpm
Average Seek Time:65 ms
Cylinders:615
Heads:4
Sectors:17

要用特別的硬碟控制卡,那時是用ST-506/412 介面的,有兩條排線
一控制用,一條傳輸資料用 , 那時IDE 還沒出現.

看看他的規格,跟現在真是沒得比
7年級生+1

民國81年...我幼稚園...
家裡的第一台電腦是作會計師的姑姑買的..
那時還不了解電腦要做什麼..

對我而言...
win 3.1的採地雷...接龍就很有趣了

p.s..記的win3.1有內建"滑鼠教學程式"不知有人用過否... ?
再這樣討論下去 會不會當初負責阿波羅登月計畫的人都跑出來了....
上坡過了最高點,就是一連串爽快的下坡,但是還是會有令人不爽的上坡等著你
個人覺得 現在還會用dos下指令很帥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