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廠商追逐 iF 獎背後的另一層意義

慢飛 wrote:
我看到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樓主的文章仔細看看..其實個人認為並不是很公允

大家都會選擇SONY的原因,跟"根深蒂固的品牌價值觀"沒有關係嗎?

現在40歲以上的人,聽到韓貨就是一個爛,SONY就是好,BenQ?那是什麼?

這種根深蒂固的東西,不是BenQ拿幾個獎就可以扳回來的


如果你問現在1x歲的小朋友

根據我的觀察,在他們的心中SONY並沒有那麼高


這不是外國月亮比較圓,對於品牌的經營,台灣確實有待加強。
台灣一直是製造業掛帥,代工為主要為利潤來源,像晶圓代工這種高污染的製造業,在台灣成為科技產業的代表,加上其應附的稅(有玩股票的人可能不這麼認為),加上對勞工的壓榨後,這些高科技,有利潤嗎?有競爭力嗎?
這些代工廠本就是以偷工減料起家,只懂得如何降低成本,不懂得如果增加品牌價格,這就是台灣廠商失敗的地方。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以雙B的天價,還是一堆死忠的FANS?有政府的財力做後盾的飛羚101為何沒有下文了?同樣的在NB來說,IBM、SONY、TOSHIBA等,一堆死忠的粉絲,ASUS、ACER、BANQ目前還做不出這樣的號召力?
最近,IBM TP變成了聯想TP,對他的銷量有沒有影響?這就是品牌價值;IPOD SHUFFLE如果不是掛APPLE,掛的是台灣的品牌,試問這樣一台沒有螢幕、只有隨機播放的MP3,賣的出幾台?網友早罵翻了吧?
會選擇台灣品牌,大部份都是預算考量,有預考量才買的品牌,就不得不一直降低成本、壓榨勞工,最終,還是以便宜為為導向的廠商,只有死路一條,台灣正走向這條路,大陸也在跟隨台灣往這條死路走,一樣是中國人,思維是一樣的…。
早期的早席大王、草帽大王到哪去了?
我覺得台灣欠缺的不是製造而是風格!!

很多產品都是台商製造的ex.ipod,psp,...
不過為什麼台灣沒有1家廠商抄的好的勒,就像Notebook台灣占8成的製造,不過質感就是沒有日本的好??
我很好奇為什麼?我想是有沒有用心的問題吧!不是每家廠商開始就有自己的風格的ex.Toyota的Lexus開始還不是抄Benz的車,不過人家會進步阿!!會進步到自己的風格,我認為日本跟美國成功是因為他們已經設計岀他們的風格,看產品就可以知道是美式或日式風格,韓國近幾年竄起,不過他們的風格還是很日式,雖然他們還在進步,這是台灣廠商要學的,創岀Fashion 的台式Style,不然永遠也只是走人家的路線。台灣的品牌不多,不過我會盡量選台灣的品牌,因為這是給我們自己多點機會在國際上立足,就像日本韓國同樣喜歡用國貨,尤其是韓國,我韓國同學最喜歡說他們的東西好,ex:car,cell phone...等等的,雖然有時候不認同,不過人家的表現確實是超越台灣的(近幾年),我當然會介紹Benq,Asus給他們認識,就算他們不以為然(韓國利害的1點就是支持自己人),但我還是喜歡選擇國貨3C,希望台灣廠商不要讓我失望阿
小小的感想!!iF只是台商的起步吧...走出自己的風格才是我們要走的路,要驗證很簡單,不看品牌只看外型,就能讓人家猜岀是哪各地方的品牌,這我們就成功了。
kris92 wrote:
那如果是 Acer ...(恕刪)

如果是IBM(不是聯想喔) 法拉利NB

我就一定買.........

另外..SONY已經沒有以前的好了

前面已經有人提過了,得獎不等於銷售!!

沒錯!!IF獎項的設立本來就不再於是否能賣的好~

而在於產品是否設計的"好",這個"好"的定義太籠統了~所以自然有一些他們評選的標準!

也許是一個前衛的概念,或許現在量產不敷成本,但他是一個新概念可以刺激其他人的想法,等到周邊零件價格下降或新技術產生時,就可大量生產,成為可大賣的商品。"概念"不重要嗎??~新東西要從哪來??

也許是一個較以消費者需求為考量的產品,而不是以能賺最多錢為考量,(就像一些新式的輪椅對病人更加的適用,但可能較傳統的貴,而沒傳統的賣的好)好東西=賣的好嗎?


消費者構買產品本來就是一種複雜的行為,大家也不一定會買他認為最好的產品

不可否認,很多企業是為得獎而做產品,

但有了一些國際的比賽,也多了許多觀摩和互相比較學習的機會,我想應該也是件好事!!

致於得不得獎,得了又如何,不得又如何~就沒那麼重要了!!


產品好不好的那把尺,還是在每個人心中
我覺得這篇文章相當用心,也點出了很多一般社會大眾在消費習慣上的現實層面,我就是ipod和sony的愛用者,不過我是比較有意識形態的消費,只要手上沒錢我一定優先選用MIC的產品,生活再怎麼坎坷也完全不會考慮Samsung or LG這些韓國貨,因為他們策略永遠是低價傾銷而且只會作弊
有時候連數位產品都會展現他們的"民族性"
反觀MIC以經跟MIJ一樣是一種產品的保證(雖然跟日本這個東洋第一"消費性電子帝國"還有一段很明顯的差距)而且價格也只有日本的80%,"Made In Tiawan"已經是被大部分台灣人視為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PS: TECO最近也以品質取勝 液晶螢幕深受日本市場歡迎
請大家多多支持台灣貨!!




就是愛敗 wrote:
TECO最近也以品質取勝 液晶螢幕深受日本市場歡迎

老實說,我對這句話一直有意見.....
我所見的事實,印證了這句話只是該品牌的廣告詞而已.....
在日本各大通路,除了一堆日本品牌以外(一線、二線),只看過 Samsung 的螢幕上架.....

TECO......擺在哪?
上架能見度低怎麼深受市場歡迎....???

台灣有很多廠商,只要能扯上點關係,就不斷的無限上崗,把事情搞的很像一回事。
如果這句廣告詞亦是如此....,那 TECO 也不過是另一個案例罷了。自己講的心虛,也把消費者當白癡。

就是愛敗 wrote:
PS: TECO最近也以品質取勝 液晶螢幕深受日本市場歡迎


TECO不是以品質取勝
而是以"價格取勝"=>"激安"
有人說在電子賣場沒有看到TECO
是因為TECO是在像大潤發或是家樂福那樣大賣場賣的
而且第一批貨因為設計瑕疵要到府rework
原因是沒有考慮到日本人的使用習慣
所以台灣還要加油啦
頭一次在政治文裡回與政治文無關文章被停權~~~~
設計,如果沒有更方便的使用習慣,
那不叫設計的
不好意思...看完這個討論串
只覺得要澄清一點
IF獎除了學生組部分有概念性品外
一般廠商參賽的部份...產品必須要是量產品才能參賽
所以前面的大大說到的事....可能有待商確

至於說到得獎是否等於品質保證甚至是銷售的保證?
在台灣也許市場生態就不是這樣
不過可以知道當一個公司可以同時在IF..G-MARK...REDDOT
開始有突出的表現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予一些掌聲
在歐陸的媒體都很好奇BENQ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人家都是深入去探討策略部份....
所以在台灣的媒體僅報導到人家成功商品的部份
在過程中的辛苦....也沒人會去看
甚至BENQ的王先生他曾經說過....
歐陸的媒體起初甚至認為BENQ是義大利崛起的新品牌
那時讓他哭笑不得....
拉哩拉紮的說了這些....
不外乎是要點出得獎面外的另一面....
這個另一面....也有好幾個面向.....
不是只有隱憂.....
大家可以討論討論

一個無奈的小ID敬上

找錯車廠,就像看錯醫生。
看完樓主的文章, 小弟認為寫得很用心, 也似乎有愛之深責之切的感覺.
不可否認這些現象普遍存在, 台灣的消費者也不見得會多買帳.
(謎之聲: 你不是買了acer AL2032W ? )
但小弟認為可以樂觀地看待這情形, 至少這是正向循環.
近幾年來, 台灣的企業開始注重設計, 開始有人願意經營跨國性品牌.
這是很好的現象啊. 我也相信這些跨國品牌的PM或老闆並不會因此得意忘形,
畢竟營業績效才是股東們要看的東西啊.

品牌的經營需要持續不斷地投入與時間的累積, 拿benq和sony 比品牌價值,
要怎麼比? 一個是經營數十年, 屢有創新產品的大企業, 一個是剛自創品牌沒多久,
還在努力塑造品牌形象的小企業?(在台灣是很大, 在以跨國性企業而言真的是小)
未來小蝦米有沒有可能打敗大鯨魚? 這也很難說哩~
而benq和sony並列IF得獎數第三, 雖然不是什麼大好消息,
但也值得肯定吧? 而部份網友似乎忽略了benq的努力與用心.

得獎是票房毒藥嗎? 對該品牌要進軍的新地區, 要向大眾推銷產品, 設計得獎是否具有印象加深之效?
若數年如此, 是否有相乘之效? 得獎訊息在媒體披露, 是否也是免費行銷, 又多了曝光機會?
得獎帶來的是效益還是包袱?

君不見, 日韓的大企業, 皆有政府在後支持/支援, 台灣的政府呢? 別扯後腿就好了
台灣企業能有這樣的表現, 大家應該多給予掌聲鼓勵, 並多給予建設性的批評/建議.
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外, 若能有行動的支持當然更好啦~
(李先生不要怨我, 我買acer的NB,LCD, 但只買benq的燒錄機~ 但我還是很支持你的 )

提到SONY, 小弟原本亦十分喜愛SONY, 但小弟的基因裡大概有叛逆因子,
看到很多人盲目崇拜SONY, 反倒不太願意買SONY的產品了.
這是另話了.
人生本多苦, Just play~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