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飛 wrote:
我看到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樓主的文章仔細看看..其實個人認為並不是很公允
大家都會選擇SONY的原因,跟"根深蒂固的品牌價值觀"沒有關係嗎?
現在40歲以上的人,聽到韓貨就是一個爛,SONY就是好,BenQ?那是什麼?
這種根深蒂固的東西,不是BenQ拿幾個獎就可以扳回來的
如果你問現在1x歲的小朋友
根據我的觀察,在他們的心中SONY並沒有那麼高
這不是外國月亮比較圓,對於品牌的經營,台灣確實有待加強。
台灣一直是製造業掛帥,代工為主要為利潤來源,像晶圓代工這種高污染的製造業,在台灣成為科技產業的代表,加上其應附的稅(有玩股票的人可能不這麼認為),加上對勞工的壓榨後,這些高科技,有利潤嗎?有競爭力嗎?
這些代工廠本就是以偷工減料起家,只懂得如何降低成本,不懂得如果增加品牌價格,這就是台灣廠商失敗的地方。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以雙B的天價,還是一堆死忠的FANS?有政府的財力做後盾的飛羚101為何沒有下文了?同樣的在NB來說,IBM、SONY、TOSHIBA等,一堆死忠的粉絲,ASUS、ACER、BANQ目前還做不出這樣的號召力?
最近,IBM TP變成了聯想TP,對他的銷量有沒有影響?這就是品牌價值;IPOD SHUFFLE如果不是掛APPLE,掛的是台灣的品牌,試問這樣一台沒有螢幕、只有隨機播放的MP3,賣的出幾台?網友早罵翻了吧?
會選擇台灣品牌,大部份都是預算考量,有預考量才買的品牌,就不得不一直降低成本、壓榨勞工,最終,還是以便宜為為導向的廠商,只有死路一條,台灣正走向這條路,大陸也在跟隨台灣往這條死路走,一樣是中國人,思維是一樣的…。
早期的早席大王、草帽大王到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