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已經有人買了「單程感應硬幣」回家當紀念品,慘的是每個「單程票」的成本是30元左右,然而這位收集的人士卻只花20元!!以使用的感受而言,硬幣式的感應票真的比較不好儲放,放皮夾會突出一塊,放口袋又很沒安全感,好像隨時會跑掉的感覺....這種感應式的硬幣,除了目前捷運之外,高鐵火車站的停車場還有高雄漢神百貨的地下停車場都採用類似的(好像是方形的吧!!),感覺總沒有一張磁卡來的好置放耶!!不知大家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有何看法呢?
看到深圳、廣州款式陸續有人po了小弟再補上南京的~~正面一張背面是廣告售票機台灣高鐵各大停車場,也都採用這種非接觸式的代幣形狀則是方形的~~如果捷運代幣怕「滾落」的話,其實也可以做成方的不過目前只有停車場用方形代幣~
老實說,如果那麼多人都認為改用錢幣造型的 IC Token 容易搞丟, 而將來遺失率也真的高過用卡片式造型。那只能說是「設計上的問題」,而不是什麼乘客、使用者個人的問題了。畢竟是設計導致出錯率提高。不過,目前尚未有個真正的結果出現,也許各位大大只是多慮而已。
賴小哇 wrote:真的是有病...為了...(恕刪) token實際上的用途是「一次性」使用。不是為了每天帶著跑,而是方便外地人或觀光客不必因為短暫使用而花錢買悠遊卡再退票的麻煩。既然是一次性使用,自然就沒有什麼「方便攜帶」的問題,只用一次的人不會再意這種問題,每天用的人才會,而後者毫無疑問的會使用不論在便利性或經濟性上都壓倒性優勢的悠遊卡。不要把「任何事情」的結論都直接導向「圖利廠商」跟「政府無能」,雖然這樣不用大腦的推論會很方便啦。---這個討論串比起內容,看到更多的有趣現象是許多網友「看到黑影就開槍」,也不過後面的人怎麼補充說明,不看就是不看直接就開罵。大概是因為謾罵要比批評容易得多吧。
奇怪? 國外早已使用? 可是我在先進國家都沒看過耶?歐洲的巴黎,里耳,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日本東京......沒有看過人家在用啊?該不會只有亞洲這裡一些開發中國家在用吧?巴黎用一張小小的紙當週票,月票我也沒碰過失效的情況......總之,我覺得好像沒這個必要耶! 跟硬幣一樣,到時錢包又變的更厚更重了......
忘了從哪裡看到報導,硬幣式的確實就是比較耐用,重量比想像中的輕巧偶在廣州也用過,只是後來改成羊城通(相當於台北的悠遊卡)會更方便點,傳統的真的比較好嗎??想當初也是很怕會遺失甚至被被我拗壞....薄薄的一片放在口袋不見得會比硬幣方便不用想太多,用久了就會習慣,事實上沒有那麼難用了進閘門就是放上去,門就會開了,出門投進去孔內門就搞定了我倒是持著正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