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IC代幣單程票(IC TOKEN) 入荷~~

dearjohn wrote:
如果台北捷運用這種代幣, 進站後手一滑, 滾到鐵軌軌道,
嘿嘿, 你就不用出站了....


印象中是可以請捷運站人員協助夾取票卡
以前有看過有人掉進去過

現在捷運的月台頭尾兩側
都有裝設紅外線感應器
千萬別自己下去撿啊Orz
超過那個紅外線
好像會導致列車進站速度減慢很多
更好像會罰款哩!

所以還是讓專業的來(啥?!)
讓專業的捷運站人員來...
chlu1129 wrote:
旋轉是匣門應該是之前...(恕刪)


那個年代還沒有這種閘門出現
票務系統也是一代代演進的
還有一種擺門式
在台鐵有看過
也是上一代的
Tony Young wrote:
那個年代還沒有這種閘...(恕刪)


那個年代在國外早有開閤式的閘門了
捷運不是請一堆國外的顧問
只是不太懂為什麼捷運會引進旋轉式的?


Alexanda wrote:
DEAR 樓上的同學...(恕刪)


Dear Alexanda,

我不知道新國人是什麼感覺,不過就我們去新國玩的人來說
單程退票制 (押金),對我們來說是不方便的,且常常會忘了退,出了站再走回去嗎? 算了...
雖然新元 1 = 台幣 20,有點傷。
我想起來了,像我們退押金沒多少次,就曾卡過卡,錢沒過出來。也算了...
當然有另外一種旅遊卡,但常去的人說,這種卡不太划算,通常不會選擇它來使用。

有時候你必需要考慮到國情,像新國可以施行押金制(因你反對也沒用啦)
但拿到來台灣就不見得可以(想看看國人會有多少施多少壓力?)

硬卡式不方便在於放在褲袋一坐就彎了壞了,因為沒押金的東西,誰會愛惜使用??
叫旅客賠一定哇哇叫,這就是人性!!
接下來會衍生手續的問題,對捷運公司來說,那種麻煩最少就會選擇它,所以TOKEN就中選了。

用 TOKEN 然很難壞,除非弄丟了,但這你自己付責(難道不是嗎?你會掉零錢嗎?很少吧!)。
不過對使用者來它是難用小東西? (我同事抱怨過) 但捷運公司目的就是要你去買悠遊卡啦!!

不過個人坐過: 日本,紐約,上海,新加坡,總體來說台北捷運算蠻不錯的啦!!

我有拿到 IC Token,
拿到悠遊卡專門測定餘額及站務資訊的地方,
基本上就是一個簡單的悠遊卡.

我沒實際試用, 因為我不想花時間去坐捷運.
只是在站區的外面看人家怎麼用, 結果出站的人大多都是用悠遊卡.

所以基本上只有外地來的人才會用單程票.

問題來了, 雖然投錢下去, 會有代幣掉出來,
上面沒有任何的使用說明, 雖然入口有圖示,
但是對於外國人來說應該真的不知道怎麼使用吧....

日本的 Suica, Toica, Pasmo, ICOCA, 上面都有很詳盡的使用說明.
台灣的智慧卡, TM 卡寫得還算完整,
悠遊卡跟 e 卡通, 除了中英文並列以外, 使用規定並沒有寫得很完整.

日本的智慧卡是不寫英文的.
也對. 外國人大部分用不到這種東西, 他們需要的是單程票.
單程票重要的反而是上車車站的資訊.

而且如果說票價不足的話, 投下去好像也沒辦法證明自己花多少錢買票,
到時候可能又一堆糾紛吧.

單程票磁卡的好處是, 你可以證明你是從哪裡上車的.
就算是折到, 日本那邊都會顯示你是哪一站上車, 都還有補救措施.

台北捷運是如果你的代幣遺失, 票價短少, 或者代幣跟手機接觸,
你可能就得付出全額票價....雖然最多不到一百元啦.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dearjohn wrote:
單程票磁卡的好處是, 你可以證明你是從哪裡上車的.
就算是折到, 日本那邊都會顯示你是哪一站上車, 都還有補救措施.


台北捷運的磁卡
跟現在的IC TOKEN一樣
在從出票口前面先加值過後才會掉出來
但是卡本身並不像台鐵以及高鐵一樣有印上出入站
所以折到無從查證

dearjohn wrote:
台北捷運是如果你的代幣遺失, 票價短少, 或者代幣跟手機接觸,
你可能就得付出全額票價....雖然最多不到一百元啦.


代幣遺失補票應該是65元
但票價短少可以查詢出你是在哪邊上車
在服務區補差額就可以出站了

跟手機接觸根本是無稽之談....
就算打電話時把IC TOKEN貼在天線上
出站還是可以使用的....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
我曾經把IC TOKEN和手機都放在口袋貼在一起
然後用BT耳機接電話
所以兩者有黏在一起過
出站還是一樣可以用...
我應該說清楚一點....

日本的鐵道系統的單程票其實是個很好的系統, 上面寫 xx 站 - xx 圓區間.

台北捷運的單程票系統那種磁卡基本上不是很好.

基本上一個好的系統應該是 user friendly 的,
也就是最笨的人也會使用.

我覺得可能之後一堆使用者出現問題吧, 例如直接投幣補差額.
日本每個站每個出口都一定會有精算機.
連 IC 卡餘額不足, 都可以投錢補差額.
所以我四張日本的智慧卡有三張就是這樣故意弄到 0 元,
甚至還可以在車站內的販賣機買飲料用掉.

單程票是不需要做到悠遊卡這樣啦,
可是我實在覺得這種代幣系統實在不是個 user friendly 的系統.

除了中國, 泰國, 以及紐約地鐵, 似乎就沒有其他地方用了不是嗎?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dearjohn wrote:
我覺得可能之後一堆使用者出現問題吧, 例如直接投幣補差額......(恕刪)


這一點您可能有誤解, 出站閘門的IC token投幣口是 "常關" 的
只有在感應到IC token, 而且票價沒有短少的情況下, 才會 "打開"
這時候才能投入

所以在投入口常關的前提下應該是很難發生乘客用硬幣補差額的這種情況

http://yoyonet.biz/speicial/2007/0501.htm
看來果然還是要實際搭乘一次.....

不過他的閘門設計還是不好. 日本的閘門, 感應卡的位置在於閘門的上面比較靠前面的部分,
走到閘門的時候只要手往前一擺就感應到,
放在側面的話你必須等感應完以後才能繼續前進.

這樣進站的速度就有差了.

出站的時候, 感應錯地方就無法出站.
日本那個感應的地方在比較前面, 餘額在更前面,
你想看不到都不行.

他出站口的閘門感應的有兩個,
單程票的人還要找投幣口, 還要先旁邊感應....
老實說, 對第一次使用的人, 還真不知道怎麼用....

日本的閘門就兩種投票設計, 而且在固定位置, 雙向可行.
只有少數大站會管制單向通行.

下次去日本照個圖算了, 不然很難形容.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好啊,有空補個圖來看看。

日本的閘門您可能覺得很好,又便利,但若您有機會常期搭乘咱們台灣的台鐵,就會知道同樣的閘門,郤大大的有問題。

以下是我親眼看到的

1. 常開設計式的閘門,有些乘客利用上一乘客的秒差偷溜進閘門,造成系統閘門關閉,讓下一乘客無法進入(出去)。
2. 有些老人家插錯票,硬闖閘門,用力把閘門擠開來,然後又造成系統閘門關閉。

原因在於大部份的日本人都很守法又規矩(這是真的),個人去日本數次乘坐地鐵經驗,很少會聽到叮叮叫的,有聽到叮叮叫的大部份都是觀光客,或是老人家使用票誤。

我覺得國外一些好的設計,為什麼到台灣就不成了,最大的原因是國人使用的態度和守法,是需要再教育和加強的。

所有些同樣的設計不見得適合台灣的風土人情,使用習慣不同,或多或少需要變動。
比如說,便快速的感應出入方式配合常開式的閘門,像日本那樣子,拿到台灣來用,就會像台鐵那樣子,若速則不達。
比如說,有人說 TOKEN 很容易和零錢混在一起,那麼改用日本紙票式的呢, 不也更容易和你口袋中的發票或紙張混在一起?? 更容易弄丟,且又不環保。

另外,能夠印上起訖站大概只有紙票式才能,不印起訖站就不 user friendly?? 拿日本地鐵來說,你會認為 friendly 是因為你通漢字,但對那些只認得英文的外國人,你印的東西是「對牛彈琴」,外國人絕對不會認為是 user friendly,因為根本看不懂啊!! ^_^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