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手機天線主要就內置及外置天線兩種,內置天線客觀上必然比外置天線弱。天線的架設都是儘量遠離地面和建築物的,天線接近參考地的時候,大部分能量將集中在天線和參考地之間,而無法順利發射,所以天線發射,需要一個“儘量開放”的空間。而手機電路版就是手機天線的參考地,讓天線遠離手機其他電路,是提高手機天線發射效率的關鍵
但受到實際環境限制以及大家追求攜帶方便的要求,手機的設計就必須在電氣方面做出妥協。實際上,所有的GSM手機的接收發送電路的增益都是是可以根據環境變化而自動調節的,能通過合理的參數設定,會自動補償有關的損失。所以,就手機整體而言,在信號比較好情況下,內天線和外天線並不能看出差別。
差別是有的,在信號很弱的情況,外天線尤其是長天線的信號死點門限將高於內天線,也就是理論上內天線手機比較容易在弱信號環境丟失信號。
輻射問題,天線效率的下降必須以大的發射功率補償,相同條件下內天線的輻射會比外天線大。但人體實際受到的輻射和整機結構有關,內天線手機也可以通過合理安排天線位置,抵消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手機的輻射主要是手機的天線發射模組帶來的,手機的天線做得十分粗大,它的作用就是為了減小發射的阻力。
在手機製造商中,為什麼大家公認NOKIA的手機信號好呢?為什麼大家都認為MOTO的手機信號好且性能穩定呢?主要原因是NOKIA和MOTO等大公司在天線與RF方面的設計流程的理念與國內廠商不一樣。像MOTO公司所要主張的那樣,手機設計首先要保證信號好,即RF性能好;其次要保證音頻性能好,話都聽不清打什麼電話呢?所以,在他們的初期方案中就包含了與天線相關的基於外觀、主板、結構等的總體環境設計。由於外觀、主板、結構、天線是作為一個整體,提供給天線的預留空間及內部的RF環境十分合理,所以天線性能優越也在情理之中。
下面是解答......至於PIFA-ANT的一二....
輻射體面積550~600mm2,與PCB主板TOP面的距離(高度)6~7mm。天線與主板有兩個饋電點,一個是天線模組輸出,另一個是RF地。天線的位置在手機頂部。PIFA皮法天線如按要求設計環境結構,電性能相當優越,包括SAR指標,是內置天線首選方案。
PIFA天線的幾種結構方式:
支架式
天線由塑膠支架和金屬片(輻射體)組成。金屬片與塑膠支架採用熱熔方式固定。塑膠常用ABS或PC材料,金屬常用鈹銅、磷銅、不銹鋼片。也可用FPC,但主板上要加兩個PIN,這兩項的成本稍高。
貼附式
直接將金屬片(輻射體)貼附在手機背殼上。固定方式一般用熱熔結構。也有用背膠方式的,由於結構不很穩定,很少採用。FPC也如此。
所以....軟式ANT是卡便宜....But不一定卡差

nicklee0659兄:我是以BOM COST而言...
還有一種叫MONOPOLE單極天線.
輻射體面積300~350mm2,與PCB主板TOP面的距離(高度)3~4mm,天線輻射體與PCB的相對距離應大於2mm以上。天線與主板只有一個饋電點,是模組輸出。天線的位置在手機頂部或底部。
MONOPOLE單極天線如按要求設計環境結構,電性能可達到較高的水準。缺點是SAR稍高。不適用折疊、滑蓋機,在直板機和超薄直板機上有優勢。
我不是懷疑N95的gsm接收能力,而是它的空間有效運用,而把最基本的[藍芽天線]放置在厚大機殼的一側,這樣一定會對藍芽模組產生類似方向性的問題,導致使用藍芽耳機會有[手機與耳機]必須同相才能正常使用...
一支昂貴的手機系統,竟然忽略了基本的功能,反之大量的功能灌輸於手機之上,就現時來說,一支$3000元有藍芽功能的手機可以戴者耳機於5公尺內正常通話,反而一支竟3萬元的手機,可能距離只能有1公尺而已,而且手機與耳機要同相,就是使用藍芽耳機通話時,腦袋瓜最好不用亂動.....這種設計是不是應該檢討檢討阿....

LouLo Design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