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chiug wrote:
【Mio 228 版】MioMap 真是台灣人或大陸人設計開發的嗎?我越來越好奇,MITAC 這整套【Mio 228 版】似乎是外包給相關 Embedded MAP/Traffice System Company 來做的,而華人只負責專案及中文的部份。
非常佩服Cychiug兄的追根究底的精神,我想,你已經把問題抓的差不多了!不過,說到外包這件事,還是回到,Mitac內部到底是誰在負責這件事的?這個部門到底在哪裡?這也是我先前一直強調的,其實會選擇用韓國的Solution,基本上就是不太瞭解導航Engine的差異了!這個我等一下說明,不過我只用一個連結,讓大家去想想,誰在主導MITAC內部導航Engine的開發。
http://www.104.com.tw/jobbank/cust_job/job.cfm?jobnum=3200841&invoice=47255708000&intro=1&jobsource=checkc&page=1
其他的,我就不多說嘍!
cychiug wrote:
從以上看來 228 版在 Map 處理上與前版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原因,各位仔細看清楚了,不同的原因是 MITAC 在【Mio 228 版】全採用了韓國系統,228 版合作的廠商是韓國的廠商,有哪些部份呢?第一,原始圖資我有點相信還是大輿的 map source,但是整個 MAP 顯示系統是韓國 CITUS 公司的 map system,所以,上圖的圖資架構,是韓國 CITUS 公司的 map system 圖資架構。第二,整個 path route 部份是採韓國 ROTIS 公司的 optimal route engine。至於 MioMAP 系統整合的部份,從手邊資料來看,極有可能是交由 CITUS 公司整合,MITAC 只負責中文部份及後續的整合測試。不知,這樣的轉變,會不會是因 cost 較低的關係?這點,我們從韓國車的例子,或許可以得到同理的答案。
先來說說韓國 CITUS 公司的 map system,他主要是基於PC上,並利用Microsoft的後端資料庫系統SQL Server所建制出來的一套系統,後來移植到PPC的版本上來,可是卻脫不了利用大型資料庫的架構。
這樣的架構在PC上,有強大的CPU、大量的Memory的情況下,使用在Web-GIS上面,效率非常顯著,類似於Google Earth所使用的架構,不過移植到了Embedded System之後,就反而有點「水土不服」了!
再來說說韓國 ROTIS 公司的 optimal route engine,他也是一個Web-base的Engine,就像是UrMap一樣的Web-GIS導航Engine,其主要系統架構,也不是為了Embedded System所設計的。
這幾年,由於手持式的導航裝置越來越普及,很多原本在做網路端的導航軟體的(統稱Web-GIS)公司,透過Microsoft平台容易移植的特性,把原本的程式移植到PPC, SmartPhone和CE的平台上,可是在實際效能上,卻發生了很大的問題,基本上還是回到我之前說的,「資料結構」其實影響系統效能很大,這些當初以Web為Base所開發出來的導航Engine和Map System,在系統架構當初設計時,從沒有考量CPU速度以及記憶體空間的問題,因為這在PC上面都不是issue,可是當移植到Embedded System之後,由於非常容易移植成功,所以對於系統架構也不以為意!這也是為何,這樣的系統如果在PC上,或是專用前裝式車機上(mini-PC的架構),都會跑得不錯,可是到了Embedded System之後,也就會發生現在這種現象了!
其實,為什麼MITAC會連導航Engine是應用在PC端的還是應用在Embedded System的差異都沒有察覺和考慮進去呢?我想,還是簡單一句,經驗問題!
台灣有很多年在導航Engine開發的經驗和人才,看來MITAC還沒有找到,我想,這是MITAC要虛心檢討的,如果要以目前的架構繼續「改」下去,就期望能夠改到好!那所要花的時間,恐怕會是個問題了!
我想,說這麼多~也不過就是「恨鐵不成鋼」!台灣難得扶植出一個在GPS/GIS領域都一個大廠品牌!難道就要這樣把品牌給搞砸了嗎?唉~該說的都說嘍!還是要看主事者的心態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