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9373 wrote:經濟部對「中國車款」...(恕刪) 經濟部強調這是為維護我國車廠與零組件競爭力…之前不是黑說用關稅在保護裕隆讓車子變很貴在吸人民的血罵的要死嗎?那現在又要用這個政策說是要保護國內車廠車子降不了價一樣很貴吸人民的血卻是德政?如此雙標
法律一直在那裡,是有人違規,現在要溯及既往的追查。什麼是「國產車」難道是今天才定義?看不懂法律一直亂魯真很白藍。達不到「自製率」,憑什麼享受國產車稅率優惠?達不到自製率,叫那些投資大筆資金設備的廠商情何以堪?法律就是要「公平」,一體適用。亂扯一堆國產車品質、國產車售價,只是轉移倒賣匪貨,洗產地的不肖財團掛勾而已。
kuo9373 wrote:經濟部對「中國車款」...(恕刪) 笑死!!台灣哪裡有"國產車"~~又沒有自主研發的引擎.變速箱!所有的重大零件不都是靠別人供應的!頂多就只是在國內組裝車體而已!哪裡是國產車!!根本應該叫"國組車"!設這種不公的法律圖利財團.要人民負擔不公平的車價.任由車商宰割這個政府不覺得可恥嗎!
小黃狗的春天 wrote:前陣子家裡裝冷氣,開...(恕刪) 這不是只有台灣競爭力遇到這樣的中製貼牌問題。汽車產業、高級品牌服飾、香水等歐洲名牌,通通一堆歐洲名品,早都被中資一鍋端。例如Volvo明面上大家都知道被吉利收購。但台灣人最愛開的賓士呢!德國政策上限制賓士戴姆勒中資收購限制在20%內,包含吉利入資。但這是明面上。檯面下,汽車產業分析,戴姆勒檯面下中資掛人頭的,持股極可能已過半了。早於2012年後整個賓士設計研發重心,幾乎大量轉移到中國進行。只是點不點破而已。香奈爾等品牌,也很多早已是中資。台灣電玩產業也不用多談,97%都要靠中資,博弈、黃遊為主流,幾十年來,真在做本土遊戲的,不就只有一間大宇資訊,創始人李永進退出後,變成資本市場處理,IP就變賣給陸資,創始人燒錢了一庫子底,資本操作變賣資產賺得滿盆鍋。陸資入台經濟部要核半年,早於2004年起,陸資都繞道大馬、新加玻等地,洗產地進來曳資。車企、建築房地產業、軍用、醫療業,一堆,真要對生產物料徹查,注定要一片哀鴻,公部門自己都會捅一屁股馬蜂窩。現實是,全球各國家,老百姓用現在的收支開銷,就是靠陸製氾濫全球的低價品用度。只是消費者殘殘搞不清楚狀況,以為這才是合理開銷。實際面,如果全面去陸製要MIT,我們的生活食衣住行成本起碼要+35~45%起跳,才比較有可能接近現實。而電子類產品是最慘的,要去陸製,全球可以說根本找不到其他產地有生產的替代品可以選。例如純電車。壓縮機是要靠電帶動,而非台灣、日本主要有生產油車皮帶帶動的壓縮機。要做純電車系統,生產廠壓根就沒得選。要去陸製,就得面對產線直接收一收。狗肉2輪、國產車,就勢必得面臨這問題。零物料要台製,重新開模在地生產,光審廠、建立廠商供應資格、打樣開模T-0到進入生產,起碼一年後。那個企業受得了等個一年多之後,產品再重新上線。尤其電器品,半年就汰除一批變舊世代,壓根緩不濟急。汽車新車1.5~2年內就小改款,等國產搞出來,都變上世代車了。通常不外乎最有可能的商務面選擇,車型直接收掉不要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