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看到Xbox Ally X上市之後的相關評測,決定把一代Ally出清換新,
剛好遇到工作出差日本,順手紀錄一下ROG Xbox Ally X使用上一些個人心得,
不是專家,就個人觀感,以下開始:

一代Ally之前拿來打暗黑跟Helldiver 2,打起來都還算順手。後來出了Ally X,因為預算關係沒有再做升級,打完大作之後就改打模擬器,一直到Xbox Ally X出來才決定升級。除了嘗新之外,CPU、硬體規格相對提升、Xbox全螢幕模式等等,看評測都蠻令人期待。剛好入手之後被公司派出差
,帶Xbox Ally X出門體驗看看好不好用。
飛關西一下就到了,沿路睡。

首發沒有保護包可以買,用相機包巾包著,
放背包裡面一起過海關(跟筆電一樣要拿出來掃安檢)。

人家是來旅遊,我是來出差


進飯店,京都塔這麼近,但我完全沒有觀光的欲望


Xbox Ally X有附贈XGP 3個月試用,下載了之前看實況主玩的Hollow Knight打發時間。Xbox Ally X的螢幕面板看規格跟一代Ally一樣大,但發色跟細緻度肉眼看好像比較好一點。

飯店大廳等客戶來接,抽空拿Xbox Ally X看一下日本新聞。

Xbox Ally X也是可以當Windows主機用,開開文件沒啥問題。

開瀏覽器看Gmail也是日常操作。

XGP用好用滿,遊戲是Deep Rock Galactic: Survivor,
Xbox官方顯示說遊戲還沒完全對掌機優化,但打起來順暢度跟搖桿對應都沒問題。


查了一下,外觀上跟Ally X差不多,但多了手把部份,而且按鈕變大。

背面的感覺流線很多,手把握著的感覺,跟一代比輕鬆很多。

單手抓也蠻好抓的,一邊吃零食一邊打也行(X)

另外買的ROG 140W GAN充電器,內附240W專用充電線,方便在旅館邊充邊用。
手邊筆電不是Type-C充電的,借一下官方圖:

查官方數據是3個Type-C,1個Type-A,
C1支援140W MAX
C2/C3支援105W MAX
Type-A支援30W MAX
內附240W的線應該是為了符合新的PD標準。

充電速度就真的快。

最近壁掛充電器發生插頭短路的新聞,有點怕,另外買專用延長線。

這樣就很方便,不用怕插座鬆掉短路之類,
如果旅館插座位置很低,也不用整個GAN掛在牆上彎腰去接電。

忘記說,Type-C的頭都是可以充電的。

遊戲打累了,隨便上網晃晃,突然想到Tver這個免費的民間放送服務。
在日本用台灣帶去的手機裝TVer App很不方便,
光是登出台灣帳號換成日本的帳號,可能手機付款那些設定都會跑掉。
這時候用Xbox Ally X在瀏覽器上看就剛剛好,
剛好有日本職棒總冠軍的每一場的免費直播,一般民間放送也是無料收看。

AC SE整合到Xbox控制按鍵內,在Xbox全螢幕模式下的觸發速度超快,
一代還會稍微卡一下,在Xbox Ally X裡面完全沒有延遲,隨點隨開,
而且位置比較不會誤觸,一代打黑悟空緊張的時候,真的常常手指按到AC SE跳出來

ROG Xbox Ally X跟一代Ally用法大致上都一樣,就是Windows基礎加上搖桿的界面。但相對於一代,Xbox Ally X更強化了操作跟界面的部份,像Xbox全螢幕模式、Xbox按鈕功能整合等等。對於真的想打遊戲的人而言,減少了很多Windows系統的干擾,一般使用的溫度控制上也可以透過AC SE即時調整,升級感明顯。

上飛機之前在候機室,繼續打HADES。我個人覺得掌機的用途就是這樣:零碎的時間可以一直打遊戲,如果是要慢慢收集遊戲成就、或是單純打發時間都行,當然荷包也會小傷一下(抖)
以上這些就是個人使用的感覺,文章到此~
感謝分享&介紹,感覺用來打發時間滿不錯





















































































